停止封禅等议
张玉书
该臣等议得词臣曹禾疏称祀典国之大事。三五以来。无不以成功告于上帝。封禅及班固诸儒言。泰山五岳之长。神灵所聚。因高崇天谓之封。就广增地谓之禅。刻石纪号。甚盛典也。逮秦汉唐宋。有事岱宗者。劳民费财。失对越之意。后世遂不敢申明其礼。不知因名山升中。与天相见。其为典礼。至尊至重。又黄帝上元甲子贞元运会。由是封峦勒成。汉武帝不得其时。则以十一月甲子朔至应之。而数千年之景运。适协于今日功成治定之后。皇上以精一执中为奉若。上帝之命。不可不报。山川百神之助。不可不答。运世之本。开基之功德。不可不纪。宜勿惮登陟。亟议告成。考汉唐仪注。行之简易等语。伏考封禅之说。不着于经。司马迁封禅书。乃引管仲古封禅七十二家之说。梁著作佐郎许懋。极言其妄。纲目是之。至于甲子纪岁。始于黄帝。其为上元甲子。则史无明文。即管仲言黄帝封禅。亦未指其年为甲子之年也。又按书传舜至岱宗。燔柴祀天。原非封禅。唐虞三代以前。实无登封故事可考。其史鉴所纪。则有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唐高宗武后明皇宋真宗行封禅礼。所纪礼仪。则有筑坛设壝。及玉策玉牒玉简金匮金绳金泥之制。需费甚烦。且礼不合于经。虽从简易。亦于义无当。仰惟皇上圣德布昭。神谋默运。内除苞孽。外靖鲸鲵。文教覃敷。武功赫濯。巍巍荡荡。直与尧舜比隆。而皇上敬天凝命。至诚感神。无一事不与天意相流通。无一时不与天心相陟降。则所以仰答神明。茂膺休祉者。固无所不极其盛矣。比者三逆荡平。已遗官告祭 郊庙社稷岳渎海镇诸神。台湾归顺。又专告郊庙社稷。一应典礼。俱经举行。封禅告成之礼。无庸议。又科臣王承祖疏请仿虞帝之制。巡幸东方。察闾阎之利病。问风俗之厚薄。设祭方岳。以祈年丰祷雨泽。又东岳密迩孔里。御辇所届。观其车服礼器。亦千古盛事等语。伏考一岁之内。巡四岳。此三代以前。巡省诸侯之礼。自设郡县以后。未有行者。舜之燔柴。原因巡守行告至礼。其望秩山川。是因祭天而望祭东方之山川。非专祭泰山之神也。我皇上銮舆巡历。凡所至之地。辄询考吏治。延访舆情。或训饬官方。或特加蠲赈。无非省方问俗。勤民重农至意。其祭岱祈年。并祷雨泽之事。非礼典所载。应无庸议。至历代帝王诣孔里。始于汉高帝。后则汉明帝章帝安帝。北魏孝文帝。唐高宗明皇。后周太祖。宋真宗。皆以经过鲁地展祀。未有专诣阙里故事。我皇上博综经学。宏阐心传。重道崇文。千古莫并。其东巡特祀阙里。应候睿裁。疏内又言封禅之事。秦皇汉武。不过耀德张功。后世鄙焉。臣等已于曹禾疏内议覆。无庸另议。
昭代乐章恭纪
张玉书
顺治元年八月。 世祖章皇帝至燕京。九月朔即皇帝位。将以十月告祭 天地宗庙社稷。时乐章未定。大学士臣诠臣承畴臣升上言。郊庙社稷乐章。前代皆各取佳名。以昭一代之制。汉魏曲名各别。不可枚举。梁用雅。北齐及隋用夏。唐用和。宋用安。金用宁。元郊社用成。宗庙用宁。明用和。今我 朝削平寇乱。以有天下。有与万邦黎献。共享太平之义。乐名宜更用平。其节则郊社九奏。社稷七奏。宗庙六奏。制可。爰命翰林诸臣。分撰乐章。撰定。太常寺颁示乐舞诸生。以时肄习焉。今考各坛庙乐章。其辞明肃简穆。取乎达将享之忱。洽幽明之德。而非灵芝宛马白麟赤蛟诸歌。夸奇瑞于天神人鬼之前者可比。此所谓古乐之遗音。宫悬之雅奏也。而臣愚窃惟庙乐始于三颂。诗序所谓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商颂自有娀及契。以迄成汤武丁。周颂自后稷太王。以及文武成康。皆发扬其文德武功之盛。以达于诗歌。藏于太府。汉郊庙诗乐。不及祖宗之事。则班固讥焉。晋泰始中傅元制登歌七章。分祀七庙。自是历代相沿。皆各有庙堂之桨。礼不忘其本乐。乐其所自生。古之义也。洪惟我 太祖高皇帝。肇造丕基。臣服之国。三十有二。 太宗文皇帝。益缵而光大之。迄 世祖章皇帝。底定方夏。混一寰区。文德武功。皆前代所未及。谓宜各制庙乐。发皇盛治。庶几 祖宗艰难创垂之烈。得以昭示来兹。而徒取笾豆祼享之辞彻诸神听。得毋于形容盛美之谊。犹有缺焉者与。谨按典制。元会乐作于殿上。名曰莽式。所陈皆昭代故事。率以满洲旧臣充其选。有旌旄弓矢跃马阵之容。有屈伸进反俯仰疾徐之节。特以歌辞无汉音。未遑颁之太常。俾乐工肄习。臣谓应命儒臣。援据其事。撰译歌诗。为 高庙乐。 文庙乐。更益以入中原靖寇诸舞。为 世庙乐。声容悉造。事实而律谐。则太和洋溢之气。塞于宇宙。而国运之寖昌寖炽。可以预卜矣。
请编次乐律算数疏
张玉书
康熙三十一年正月初四日。仰蒙圣恩。以岁首机务余暇。欲以理数乐律之学。牖诲诸臣。特召臣等至干清门。环侍御座之前。皇上检阅性理。披图指示。因而究论算数。综考律吕。辨径一围三之非。穷隔八相生之实。俾臣等见所未见。闻所未闻。退而相顾惊喜。深媿从前学识浅陋。锢守陈言。而不自知其迷惑也。夫径一围三之说。前人以麤疏约略。未经密算之法。笔之于书。后人习而不察。遂胶固其说。墨守而不知辨。皇上取方圆诸图。参互试之。乃知每径一尺。围当三尺一寸四分一厘有奇。若此于围三。则奇零不尽之数。无所归着。每径一尺。即差一寸四分有奇。寻丈以上。其差弥甚。圣谕谓径一围三。止可算六角。而不可算围圆。诚不易之至理也。事最明显。具在目前。而律吕新书诸说。未究及此。所以徒为空言。而不求验诸实用。固无往而不见其讹舛耳。至于十二律隔八相生。宋儒载其图。具其说。而其自然之理。与所以然之故。未有能实指之者。皇上命乐工以篴和瑟。审其声音。七音高下。次第相生。至第八声。复还其始。所谓隔八相生之法。其本原实在乎是。从来论乐者。皆未之及。千古未发之秘。自我皇上今日发之。非圣心神悟。本于天授。何由得此。皇上又谕从来尺制不同。十二律之长短。以尺定管。不足为据。当以天地度数为主。大哉圣言。中和位育之理。悉具于中矣。夫万物之用。皆起于数。律度量衡。悉从此出。而数不离于理。不能穷不易之理。必不能究不易之数。惟我皇上以天纵之资。极格物之学。凡立一法。定一制。务期试诸实用。见之明效。然后断然无疑。以此法而测晷景。辨分杪。注岁差。验交食。量度高深。审定音律。随所施用。无不合。至理得而至数毕符。所谓近之不遗于日用。而推之直可通于造化者也。顾乐律算数之学。失传已久。承袭舛。莫摘其非。奥义微机。莫探其蕴。在臣等躬聆训诲。犹且一时省悟。而覆算迷蒙。中外臣民。何由共喻。臣仰祈皇上特赐裁定。编次成书。颁示四方。共相传习。正历来积算之差讹。垂万世和声之善法。学术政事。均有裨益。臣民幸甚。后世幸甚。
律吕正义四库全书提要
纪昀
御定律吕正义五卷。 康熙五十二年。 圣祖仁皇帝御定律历渊源之第三部也。凡分三篇。上编二卷。曰正律审音。以发明黄锺起数。及纵长体积面幂周径律吕损益之理。管弦律度旋宫之法。下编二卷。曰和声定乐。以明八音制器之要。各有图说。而于各篇之中。详考古今之同异。续编一卷。曰协均度曲。则取波尔都哈儿国人徐日升。及壹大里呀国人德里格。所讲声律节奏。证以经史所载律吕宫调诸法。分配阴阳二均字谱。亦有图有说。案造律之法。必先累黍。汉魏以后。迄无定论。尺既不定。则黄锺真度。亦无由得。恭惟 圣祖仁皇帝天纵神圣。以纵横二黍相较。横黍百粒。适当纵黍八寸一分之限。用四率比例。推得古黄锺九寸。为今尺之七寸二分九厘。其体积面幂周径。皆用密率乘除。至为精密。此千古难明之绝学。待 圣人而明者也。又言乐者率宗司马迁淮南子之说。以三分损益之术。误为管音五声二变之次。复执管子弦音五声度分。牵合于十二律吕之中。故管律弦度。俱不可得而明。而阳律阴吕。又错互用之。益滋谬。不知律吕分用。显有周官六律合阳声。六吕合阴声。及国语六闲之文可据。而弦管之生声取分。各有不同。弦度全半相应。管音半律。较全律则下一音。吕览以三寸九分之管。为声中黄钟之宫。即半太蔟合黄钟之义。若不问管弦全半之分。而概以三分损益所得之黄林太南姑应蕤为七音。又以半黄锺为清宫。失之远矣。至旋宫之法。宫自为宫。调自为调。管子羽征之数大于中。国语宫逐羽音。是其遗法。故以宫主宫。羽主调。则当二变者不起调。而与调首不合之征音。亦不起调。一均凡羽宫商角四调。七均凡二十八调。至弦度自首音至第八音。得六全分。与管律之得全分者不同。若以律吕之分。索之弦音。则阴阳相杂。声随度移。即隋志所云七声之内。三声乖应者是也。故但以弦音奏之。而不和以管音。亦止有宫商征羽之四调而已。凡此皆自来论乐家所昧昧者。非 圣人心通制作之原。乌能律均出度。妙合造化。有如是之精微广大耶。若夫播之声气。则和声定乐论。竹音以律吕相和而设孔。琴以倍征为第一弦。协均度曲论。弦音清浊二均递转合声之法。皆出昔人论议之外。而一一莫不与经史所载相发明。斯诚 明聪天亶。度越千古者矣。
论钟律疏乾隆六年
张照
奉旨查考编钟倍半之制。及有设而不作之故。除倍律钟在黄钟前。从低至高。不便移易之故。已于初五日合词具奏。不另开陈外。查得编钟一架。上八下八。上为阳律。下为阴吕。向来考击之节。 南郊 庙祀及临朝大典。皆用黄钟为宫。 北郊月坛。则用大吕为宫。用黄钟为宫。则击上钟。不击下钟。若用大吕为宫。则止击下钟。不击上钟。临期以下钟易置上位而击之。非下八钟不击也。掌仪司向无应击下钟之典。是以不知下钟亦有时而击。若太常寺乐工。则知之矣。然而其所以然之故。则各不能知也。若上八钟内。又有三钟不击者。则以八钟原止七音。姑洗为宫。黄钟起调为工字调。倍夷则无射为变征。太蔟为变宫。三钟不入调。是以不击。工字调而外。则惟二钟不击。如以太蔟为宫。倍无射起调为尺字调。则倍夷则无射太蔟。三钟皆击。而黄钟为变宫。夷则为变征。二钟又当不击矣。是上三钟亦有不击者。因历来俱以黄钟调为黄钟宫。故为考击之所不及。而非设而不作也。儒生不知音律。谓黄钟为声气之元。万物之母。郊庙朝廷。必须用黄钟为宫。否则有碍。不知黄钟为宫。其第一声便是下羽。除变宫变征不入调外。商角征羽。必须迭用。若声声皆是黄钟。则晏子所谓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况大武之乐。即是无射为宫。载在国语。无射乃阳律之穷。而武王用之。则十二月各以其律为宫所不可亦明矣。况明代及我 圣祖仁皇帝。未经考定黄钟以前。并称以黄钟为宫。及考定之后始知一向误以太蔟为宫。而明代盛衰不一。我 朝隆盛如斯。则迂儒之论不足信又甚明。但自黄钟以上。音必渐高。自黄钟以下。音必渐低。其八音谐和与否。非历试不能明晓。容臣等详悉查考办理。再行请旨。
论乐律及权量疏乾隆六年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