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礼政五宗法上(3)

华阴王氏宗祠记

顾炎武

昔者孔子既没。弟子录其遗言以为论语。而独取有子曾子之言。次于卷首何哉。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而孝弟人伦之本也。慎终追远。孝弟之实也。甚哉有子曾子之言似夫子也。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先王之于民。其生也为之九族之纪。大宗小宗之属以联之。其死也为之疏衰之服。哭泣殡葬虞附之节以送之。其远也为之庙室之制。禘尝之礼。鼎俎笾豆之物以荐之。其施之朝廷。用之乡党。讲之庠序。无非此之为务也。故民德厚而礼俗成。上下安而暴慝不作。自三代以下。人主之于民。赋敛之而已尔。役使之而已尔。凡所以为厚生正德之事。一切置之不理。而听民之所自为。于是乎教化之权常不在上而在下。两汉以来。儒者之效。亦可得而考矣。自二戴之传。二郑之注。专门之学。以礼为宗。历三国两晋南北五季。干戈分裂之际。而未尝绝也。至宋程朱诸子。卓然有见于遗经。而金元之代。有志者多求其说于南方。以授学者。及乎有明之初。风俗厚。而爱亲敬长之道。达诸天下。其能以宗法训其家人。而立庙以祀。或累世同居。称之为义门者。亦往往而有。十室之忠信。比肩而接踵。夫其处乎杂乱偏方闰位之日。而守之不变。孰劝帅之而然哉。国乱于上而教明于下。易曰改邑不改井。言经常之道赖君子而存也。呜呼。至于今日。而先王之所以为教。贤者之所以为俗。殆澌灭而无余矣。列在搢绅。而家无主祏。非寒食野祭。则不复荐其先人。期功之惨。遂不制服。而父母之丧。多任而不去。同姓通宗。而不限于奴仆。女嫁死而无出。则责偿其所遣之财。昏媾异类。而持其乡里。利之所在。则不爱其亲而爱他人。于是机诈之变日深。而廉耻道尽。其不至于率兽食人。而人相食者几希矣。昔春秋之时。弒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而秉礼之邦。守道之士。不绝于书。未若今之滔滔皆是也。此五帝三王之大去其天下。而乾坤或几乎息也。又何言政事哉。吾友华阴王君宏撰。邻华先生之季子。而为征华先生后者也。游婺州二年而归。乃作祠堂以奉其始祖。聚其子姓而告之以尊祖敬宗之道。其乡之老者喟然言曰。不见此礼久矣。为之兆也。其足以行乎。孟子有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夫躬行孝弟之道。以感发天下之人心。使之惕然有省。而观今世之事。若无以自容。然后积污之俗可得而新。先王之教可得而兴也。王君勉之矣。

汪氏族谱序

汪琬

宗法之亡久矣。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何谓祖。别子始为大夫者是也。何谓宗。别子之适。世世继起为大夫者是也。故曰。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此先王尊祖敬宗收族之意也。自世爵世禄之制废。而宗法始坏矣。后之儒者。亦欲讲求而推行之。而讫于不可得。非宗法之难复也。制度之变。风俗之浇为之也。古者大夫三庙。又有采以处其子孙。今之大宗。降为编氓者多矣。无庙也。无田也。其能率其族之贵且显者。以岁时旅荐于寝乎。此不可行者一也。古者族人异宫而同财。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子弟有归器。则必献其上。而后敢服用其次。今之父子兄弟。往往争铢金尺帛。而至于怨愤诟相戕杀者。殆不知其几也。顾欲萃宗子与族人之衣服什器。及其车马贿财。悉委诸公而无所私乎。此不可行者二也。古者绝族无施服。然而所以重大宗者有加焉。宗子死。则族人为之服齐衰三月。其母妻死亦然。虽大夫不降。今令甲无是也。宗妇死。则夫虽母在为之禫。宗子之长子死。为之斩衰三年。今令甲又无是也。此不可行者三也。故吾之谱吾族也。不言宗。非诎吾宗也。悼宗法之不复。而有大不得已者于此也。此制度之变。风俗之浇也。抑孔子尝有言曰。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是故义非仁不立也。仁非义不行也。凡为吾父兄子弟者。苟能知仁义尊亲之说。而使内外有别。长幼亲疏有序。有无相赒。吉凶患难相助。伏腊膢蜡祭飨饮食相周旋。如此。则虽不言宗。而宗法寓其中矣。

补定大宗议

许三礼

封建废。则宗法格而不行。邓潜谷先生论之详矣。虽然。至今服制丁艰。主承重孙。不犹行古宗法之一事耶。宗法不定。则立祠堂。修宗职。一切事无所统属。惟罗念庵先生变通三说。可谓极善。今议不若以贵贵为定。俾代任宗职。不得委卸。张湛虚先生曰。起于是邦而始爵者。皆自为祖。其嫡继之。亦即为大宗。此大宗之百世不迁者也。观孝经。卿大夫之孝曰。然后能守其宗庙。士之孝曰。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益见宗庙祭祀关乎禄位。则宗法断当以贵贵为定明矣。祖宗积德百余年。始发于一二子孙。其一二子孙。即是祖宗呵护之为大宗。自宜身领宗职。上祀祖先。下芘后昆。而非失之僭。至因禄位而方得祭飨历代先人。更以明国恩而重作忠之感。岂但收合族人厚风俗已哉。若并贵仍论宗派。或尊尊。或长长。如无贵者。照罗说。或尊尊。或长长。或贤贤。随所遇职领荐事焉可也。孟子曰。惟士无田。则亦不祭。三月无君。则皇皇如。此之谓也。

原姓

顾炎武

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最贵者国君。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践土之盟。其载书曰。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莒期。荀偃之称齐环。卫太子之称郑胜晋午是也。次则公子。公子无氏。不称氏称公子。公子彄公子益师是也。最下者庶人。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然则氏之所由兴。其在于卿大夫乎。故曰。诸侯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子为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若谥若邑若官为氏。氏焉者。类族也。贵贵也。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女子则称姓。古者男女异长。在室也称姓。冠之以序。叔隗季隗之类是也。已嫁也。于国君则称姓。冠之以国。江芋息妫之类是也。于大夫则称姓。冠以大夫之氏。赵姬卢蒲姜之类是也。在彼国之人称之。或冠以所自出之国若氏。骊姬梁嬴之于晋。颜懿姬鬷声姬于齐是也。既卒也称姓。冠之以谥。成风敬嬴之类是也。亦有无谥而仍其在室之称。仲子少姜之类是也。范氏之先。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士会之孥处秦者为刘氏。夫王奔楚为堂溪氏。伍员属其子于齐为王孙氏。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故曰。氏可变也。孟孙氏小宗之别。为子服氏。为南宫氏。叔孙氏小宗之别。为叔仲氏。季孙氏之支子曰季公乌。季公亥。季寤。称季不称孙。故曰。贵贵也。鲁昭公娶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崔武子欲娶棠姜。东郭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夫崔之与东郭氏异。昭公之与夷昧代远。然同姓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也。故曰姓不变也。是故氏焉者。所以为男别也。姓焉者。所以为女坊也。自秦以后之人。以氏为姓。以姓称男。而周制亡。而族类乱。作原姓。

通谱日知录

顾炎武

同姓通族。见于史者。自晋以前未有。晋书石苞传。曾孙朴没于寇。石勒以与朴同姓。俱出河北。引朴为宗室。特如优宠。位至司徒。南史侯瑱传。侯景以瑱与己同姓。托为宗族。待之甚厚。以此殊族而附中国也。晋书孙旗传。旗子弼。及弟子髦辅炎。四人有吏材。称于当世。遂与孙秀合族。南史周宏正传。谄附王伟。与周石珍建康之厮隶也为梁制局监降侯景合族。旧唐书。李义府传。义府既贵之后。自言本出赵郡。始与诸李叙昭穆。而无赖之徒苟合。藉其权势。拜伏为兄叔者甚众。李辅国传。宰相李揆。山东甲族。见辅国执子弟之礼。谓之五父。此以名门而附小人也凡此史皆书之以志其非。今人好与同姓通谱。不知于史传居何等也。考之于史。则惟北人重同姓。多通谱系。南人则比邻而各自为族者甚多。近日南北皆尚通谱。最为滥杂。其实皆植党营私。为蠹国害民之事。宜严为之禁。欲合宗者。必上之于官。使谙悉古今者为之考定。岁终以达礼部。而类奏行之。其不请而私通者。屏之四裔。然后可革其弊。古之姓氏有专官。掌之国语。曰使名姓之后。能知上下之神祇。氏姓之所出者为之宗。又曰司商协名姓。春官宗伯。其属有都宗人。家宗人。而女官亦有内宗外宗。今日姓氏昏姻二事。似宜专设一官。方得教民之本。

驳曾子固公族议

徐干学

曾巩作公族议。谓服尽而戚单者。所以节人之常情。而为大宗小宗之数。不可以论帝者之功德。而为广亲亲之法。其言非不考据经传也。然而泥于古矣。古之封建井田。相为表里。制禄以养君子。分田以养小人。则天下之大。天下之人之众。皆有天下者为之谋其衣食。使获其所。非直同姓之亲也。封建井田俱废。而天下之人皆自谋其衣食矣。顾使同姓无服之亲坐而衣租食税。可以谓之至公乎。故祖宗亲尽则祧。子孙服尽戚单。祖迁于上。宗变于下。袒免而外。亲属竭矣。其入官之涂谋生之事同于庶姓。或劳心。或劳力。亦情理之常。不为少恩也。以天下之地。养天下之人。而加恩于同姓。不可谓之私。以天下之人。终岁勤动。输其租税。奉一天子。而加恩于同姓。至于袒免以外。而不为之节限。百世之久。天潢玉牒之繁。使皆仰给县官。论财则不可为继。而劳费亿兆之人以奉其私亲。论理则不得其平。非圣人无所利于天下之心也。且古圣人之于民也。既有以养之。必有以教之。其材既成。而后官之。然犹必先任之以事。而后命之以爵也。记曰。天子之元子。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自周亲以至袒免之亲。无问贤不肖。予官有差。已非古矣。况袒免以外之亲乎。夫子孙之计。人所同也。诸为王公者。人怀子孙仰给县官之意。则骄奢淫佚。无复以余财贻其子孙。人可不由学问而得官。则膏粱之性。能自刻厉者亦鲜矣。如巩之言。则是以姑息之爱爱之。而非为之计长久安全之道也。载考马端临之言曰。宋制。皇子之为王者。封爵仅止其身。子孙无问适庶。不过承荫入仕为环卫官。廉车节钺。以序而迁。如庶姓贵官荫子入仕之例。必须历任年深。德齿稍尊。方特封以王爵。而其祖父所授则不袭也。又曰。案蔡元道祖宗官制旧典。称皇子生。周晬命名。初除美军节度使。两遇大祀移镇。再遇封国公。出阁拜使相。封郡王。纳夫人。建外第。方除两镇封王。然则皇子虽所必王。然其迁转亦有次第。不遽封也。陈止齐之言曰。干德二年。以皇子德昭为贵州防御使。贵州属广西下州。防御使从五品耳。皇子始命以此。礼曰。天子之元子。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储君副主犹云士。明人有贤行着德。乃得贵也。先王于家人。不惮自贬损如此。教道行矣。出阁封王。后世之夸心。艺祖起百世之后。独追古意。自王礼杀而为防御使。非圣人能之乎。由二子之所述观之。宋祖制之善如此。不特熙宁之诏为然。而曾巩之见。为不若马氏陈氏矣。

陆氏义庄记

钱大昕

古者卿大夫立宗。宗子必世其禄。故有收族之谊。冠昏丧祭必请于宗子而行之。大功以上无异财。亦无贫富之殊。即其稍疏者。宗子之力足以赡之。周官所谓宗以族得民者。其法如此。若夫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赒。则皆庶人之无宗者。故不能不藉乎闾井之任。而世家大族固未闻有此也。自宗法不行。士大夫无以收其族。昭穆既远。视为路人。角弓之反频闻。葛藟之芘安望。即有敦本好礼。能施惠于三族者。一时虽赖以济。而不能经画可久之计。论者不无遣憾焉。三吴自泰伯季札以礼让开其始。洎宋范文正公守乡郡。立义田。以赡宗族。讫今七百余年。范氏之苗裔。犹食其德。高义之名。彰于宸翰。其规条具在。可谓善之善者矣。我 国家 列圣重熙。风俗茂美。好义君子。希风先哲者。接踵而兴。长洲陆君豫斋。唐贤甫里先生之裔。自明赠尚书守礼公以来。枝条繁衍。豫斋之尊人公。至性备。行善于乡。闻高平之遗风。心向往之。豫斋起而承厥志。割遗产五百亩。为赡族之资。设义庄于陆巷。每岁收支出纳。集族众其中。相与劝于修礼勤力。而勿蹈于匪彝。殆有得乎古人收族之意者乎。夫宗法虽善。然必藉乎贵而后行之。其究也。或以启挟贵之渐。义庄则唯族之贤者能行之。其敦睦出于性之自然。故持之久远而无弊。此范氏之意。可以为后世法。又近岁立义庄若吴县陶氏。昆山顾氏。皆经大府题奏。得邀优叙。而豫斋之为此举。唯告诸有司。出给公据。未尝辄求上闻。其务实而不竞名。尤有加人一等者矣。岂不深可叹尚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