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学术五文学(5)

国朝二十四家文钞序

曾镛

近世文。有时文。有古文。时文代圣贤立言。义至深而情实泛。古文即儒者立言。旨即浅而裁自心。故欲穷古今之变。考政教之迁。观学士大夫之所得。求之于古文较近。窃谓作者难。取而集之者抑不易。何以言之。文章者。天地之精华也。散而泄诸古今才智人之口。若二气五行之分布于百草木。其盛其衰。随乎时会。而其为用于人也。其阴阳水火之性。即其华实本末之际。而用不同。故取材必慎。而后得其精华之所注。自六经四子诸书外。一代之作。一家之言。有纯有驳。有离有合。举汉唐宋以来。寥寥数大家。均不能免也。服饵杂人身之病也。论著杂人心之病也。于此而欲采辑言。网罗一世。出时贤之甘苦。为后学之砭针。又岂易事乎哉。是故文取载道。吾以为必先有见道之实。渊然寂然。以日以年。人世功名富贵成败得失一不入于其中。而后可与论天下之文。嘉禾丁君子复。携其里敬斋先生所辑国朝二十四家文钞以示予。先生于近代文均有选。而本朝尤加意焉。盖以其近已而俗变相类。亦当世得失之林也。尝自言其去取之意。大率取其有益于人。有用于世。有补于修齐治平。而其文复工绝。可令人往复不厌者。空谈心性与夫胪陈故实者皆不与焉。一切庸俗诪张之辞尽行铲除。呜呼。持是以论天下文尽之矣。每叹古今文章之病。立一说。每不顾吾说有益之与无益。有用之与无用。且詹詹然蕲以文胜。其实则中无所见。究竟文亦何由胜。谈心性病虚妄矣。胪故实病支离矣。其庸俗诪张之病。或且至于蔽陷离穷而不可究极。此无他。所以游之乎诗书之源者无其学。所以行之乎仁义之途者无其养。心未能怡然涣然于天地民物变化云为之故。而欲怡然涣然于口手之间。必不能也。观先生斯钞。其亦可以见其概矣。诸家文体之奇正醇肆。钞中论之特详。丁君复属序于予。又何如即先生之所自言。以弁先生之所手辑。使夫人伏而诵之。尤得其要领也耶。

赠屠生倬序

陈斌

吾见若屠生者。安可得邪。生嗜读书。通旁艺。尝与游括苍之间。所谓珞珞如玉者也。吾自十八九来于杭。仰屋独坐。三年未识一侪辈。今更阅十八九年矣。稍稍知数。人其数人者则皆屠生之知其为人者也。吾是以又知屠生。而喜生之从吾游焉。告之曰。生知人之取于世者乎。士取于不足。农取于有余。夸取其名。烈取其气。畸人取其意。或与之浮湛。则浮湛而取之。或与之攫搏。至不顾尽其力。则亦攫搏以取之。其取于道者寡焉。夫道不可取养而自至。有义理之味而几矣。吾故曰。惊世之人不在多技。已疾之方不在多药。生且省之。将与为取乎。将遂为养乎。将汲汲于世。必至于病而后息乎。闻古之谓才贤者。隆然而雷。耀然而日。蜺吐冰茹。耐岁而贯时。及其归。泊然而有所止。吾之于是知晚矣。屠生甫二十未晚也。豁达以取积成致厚以为养。蕲至于其未至。则吾言然乎不然乎。吾惟怵屠生之先我。更以其爱吾言也。故有以赠屠生。

与友人书

李容

著述一事。大扺古圣贤不得[己](已)而后有作。非以立名也。故一言而炳若日星。万世而下。饮食之不尽。其次虽有编纂。亦不必当时夸诩于人。或祇以自怡。或藏之名山。至其德成之后。或既死之日。举世思其余风。想其为人。或访诸其子孙。或求诸其门人。思欲得其生平之一言。以为法训。斯时也。是惟无出。一出而纸贵洛阳。千门传诵矣。此正如华陀之青囊一付丙丁。至今为恨。惟恐其不传也。所以然者。以华陀当年行之而有验也。今有庸医。方患羸疾。偶有奇方。不能自服以疗其身。忽见世之同疾者。遂以此方授之。且曰。此神方也。传自异人。君宜敬修合而服之。毋轻忽也。而彼患者。方且哑然而哂。茫然不敢信。何者。彼方见我羸日甚。我虽剖心相示。彼又安肯信我此方之真可以已疾哉。比见足下以其所著诸书。辄出以示人。人之服者我固多。而议我者亦复不少。其服我者。不过服我之闻见精博。能汇集而成书也。其议我者。直谓我躬行未懋。舍本趋末。欲速立名。适滋多事也。凡诸议足下之言。仆所得闻者。想犹其一二。然已觉切中足下之病。若夫所不得闻者。不知又当几许耶。仆虽不肖。既蒙足下左爱。则不啻骨肉若矣。人之议足下是议我也。足下之不能韬光铲彩。是仆寐所未恬也。是乌容以无言耶。言之虽过切直。想在所不罪也。

消积说赠友人

李容

曩昔与薄城惺庵王翁过从夜话。一友患食积。翁教以服消积保中丸。余因言痰积食积。丸散易消。惟骨董积难消。非药石所及。翁询其故。余曰。诗文世。无关身心。声闻远播。甚妨静坐。二者之累。廓清未尽。此便是积。广见闻。博记诵。淹贯古今。物而不化。即此是积。推之即功业道德之见。中一毫消融未尽。亦即是积。其浅深虽不同。其为心害则一也。向足下刻意为[己](已)之学。言及诗文。若将浼焉。惟服膺先儒之书。窃以为志趣如此。将来所就必卓。离索日久。传闻近日惟声律是哦。词翰是攻。仆疑未之信。而来札忽至。求评所纂昭明文选。前后不类。令人难解。是书连篇累牍。莫非雕虫。有何可取。而嗜之若饴耶。魏庄渠先生遗王纯甫书云。传闻对客谈及诗文。骎骎有好意。窃恐不知不觉下种子。他日终会发也。昔过太平门。见有老父与一童子并走争先。因叹吾人既有志于道。而与诗人文人争长。亦何异此老父哉。由斯以观。夫亦可以废然思返矣。学道须钝须拙。须闇淡。乃与真合。今方日日售聪明。钓声誉。其去道也。不亦远乎。

与友人论文书

钱大昕

前晤我兄。极称近日古文家。以桐城方氏为最。予常日课诵经史。于近时作者之文。无暇涉猎。因吾兄言。取方氏文读之。其波澜意度。颇有韩欧阳王之规抚。视世俗冗蔓獶杂之作。固不可同日语。惜乎其未喻乎古文之义法尔。夫古文之体。奇正浓淡。详略本无定法。要其为文之旨有四。曰明道。曰经世。曰阐幽。曰正俗。有是四者。而后以法律约之。夫然后可以羽翼经史。而传之天下后世。至于亲戚故旧。聚散存没之感。一时有所寄托而宣之于文。使其姓名附见集中者。此其人事原无足传。故一切阙而不载。非本有可纪而略之。以为文之义法如此也。方氏以世人诵欧公王恭武杜祁公诸志。不若黄梦升张子野诸志之熟。遂谓功德之崇。不若情辞之动人心目。然则使方氏援笔而为王杜之志。亦将舍其勋业之大者。而徒以应酬之空言予之乎。六经三史之文。世人不能尽好。闲有读之者。仅以供场屋饾饤之用。求通其大义者罕矣。至于传奇之演绎。优伶之宾自。情词动人心目。虽里巷小夫妇人。无不为之歌泣者。所谓曲弥高则和弥寡。读者之熟与不熟。非文之有优劣也。文有繁有简。繁者不可减之使少。犹之简者不可增之使多。左氏之繁。胜于公谷之简。史记汉书。互有繁简。谓文未有繁而能工者。亦非通论也。

复鲁絜非书

彭绍升

来书谓文章天地之元气。其文之至者。耗泄天地之元气。故自古文人子孙。鲜克自振起。此甚非也。天地之大德曰生。其流行于物者为元气。是气也。根极于一。淆于万。其来无方。其应无迹。得之者与天地合其德。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生生不穷。而利赖及于万世。是惟文王周公孔子之文。始足以当之。自兹以降。思孟之深醇。董韩之闳达。程朱之精详。陆王之易简。类能契天地之心。故其文与天地之元气相输贯。相望于数千载之中。继圣人而命世。其它二千年间。百家诸子。以文自名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分畛域。不能相通。然使其言。诚有济于时。适于用。当于人心。足以止恶而进善。则君子取之。取之者何也。谓其文足以效能于天地也。夫上自圣人。下至诸子百家。其言果有裨于当世。天地之心实寄之。奈何恨其耗泄不于其身。又阴夺其子孙。如足下言天之不仁也甚矣。至谓名者。造物所忌。名浮于实。不有人祸。必有天刑。夫造物亦何忌人之有。名者。风力所鼓。生谢无常。与其人了不相涉。彼且无所挟以为有。造物者又安从而忌之。且夫忌之情。生于妒。而成于争。彼造物者于人。吾知其不为妒与争也决矣。足下毋为此戚戚也。然则何为而有人祸天刑也。曰不虚生。业由自作。人祸之以其见恶于人也。天刑之以其见绝于天也。是必有阴慝与熟恶者主之。而非名之所得为也。是其身之祸与刑且无与乎其名。况其为子孙者哉。以一念为感。即以一念为应。一念者通人[己](已)幽明而一贯者也。于己取之。非人所得而与也。故名非君子所务也。实固不可以不急也。惧名之浮。当孳孳焉惟实之求。实之既至。俯仰浩然。视外境之相值。无一毫足动于中。又何有子孙之干其虑哉。星命之术。君子所不道。即亿而屡中。亦复何补于人世。如以星命可凭。则善者不必福。而恶者未必祸矣。仆于文素不专力。自遇台山。知此道之不可苟。习之久。颇识其利病。常欲网罗放失。成一家言。故于当代遗文佚事。搜括颇详。幸赖前人之余荫。沐 圣朝之教泽。早窃科名。观光 阙下。遂得以闲居岁月。歌颂太平。激扬忠孝。原本康衢击壤之意。而益畅其末流。是其为言。宜若无乖于世。夙昔撰述。麤有就绪。从今当铭足下之言。日凛惜阴之戒。简弃文字。益趋闇然。以副明诲。惟望垂察不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