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谱说
王懋竑
甲午岁。余在舍弟懿诵青县署中。获晤诸城献可兄。献可时以仙居令行取未上。寓于青。朝夕往来。因昆弟之好。相与无间也。戊戌余中礼部试。出诸城李父之门。往谒李师。而职方公在焉。职方公。李师之内弟也。而于献可为从叔父。语次及之。职方公亦曾过青县署。与舍弟叔侄。闻之欣然。遂自上座。不复讲宾主之礼。而名刺往还。一以叔侄之称。自是数数相见于李师家。余为举欧阳公遗事。而未尝不叹前人之德也。其冬。余以假归。南北绝远。遂不复相闻。般翁老父台。以甲寅来宰吾邑。为职方公之令嗣。余老病家居。不获谒见。而儿子箴传。乙卯与荐书。托公下士之列。余心知宗谊。而未尝敢言。今年八月。舍弟懿诵始见公。乃复及于此。余惟古人有避嫌之义。而君子严未然之防。公方临莅吾邑。以赏善罚恶为职。厘剔奸弊。一新庶政。而余宗族颇众。且邑中王氏。亦不一姓。恐有所依托假借以挠公之治。且近来风俗浇薄。必有小子纤人指是以为言者。目前之事可鉴矣。故愿仍从张水部胡振武州民百姓之例。张水部赠白苏州诗云登第早年同座主题诗今日是州民胡振武建节过家谒河中帅持刺自称百姓一以治下为称。俟公荣迁升任以后。方敢再宗谊。朽耄聋瞶。不能面陈其说。故书此以请正。惟垂鉴焉。至于两世交好之谊。非寻常通谱之比。亦欲附载之。以示两家子弟。永永传之无穷也。
正友
王友亮
居则兄弟。出则朋友。人之大伦也。人有孤生而无兄弟者矣。未有特立而无朋友者。故师之外。益德辅仁。莫重于朋友。友也者。降于师而近于兄弟。然与兄弟究有辨。孔子言达道。曰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又曰。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一以天合。一以人合。亲疏厚薄。势难强而同也。古人敦雁行。曰友于兄弟。笃嘤鸣。曰情如兄弟。此比况之言。子夏谓司马牛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亦权辞以解忧。非谓朋友即兄弟也。今人论交。必以结拜为亲厚。吾不知其何谓也。谓重兄弟乎。则视朋友者轻。谓重兄弟以重朋友乎。则视朋友者重而兄弟又轻。揆之于义。均无所处也。且世有疾同气如寇仇。爱他人如骨肉者。夫既视为寇仇矣。又取所疾之名加之于所爱。不更惑欤。吾知哲士端人。必笑而弗受。其受焉者。则便辟柔佞之徒也。便辟柔佞之徒。乌可与言交际哉。诗云。每有良朋。况也永叹。传云。一介之士。必有密友。夫朋曰良。友曰密。推之至矣。未尝易以别称也。若今所为。则兄弟之谊淆。而朋友之道废。刑例。异姓结盟兄弟者。罪照谋叛未行律。余以人数多寡为差。为世井小民而设。士大夫公然效之。何哉。本之经考之传参之律。知五伦不可阙一也。作正友。
孙虹桥六十生辰诗序
王昶
生辰为寿。自古无之。古之所谓颂祷者。乃出于平日之词。故天保报鹿鸣之燕也。而曰如南山之寿。行苇养老乞言也。而曰以祈黄耇寿考维祺。楚茨信南山力田以奉宗庙也。而曰报以介福万寿攸酢。又曰曾孙寿考。受天之祜。至于生辰为寿。则古帝王且未之闻。而况士庶人欤。非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日更为宴乐。孝子仁人实有所不忍欤。故唐文皇垂泣以对臣。而 国初孙退谷张篑山诸公。遂欲废此礼。非笃论欤。孙子虹桥。以乾隆辛丑某月日为六十生朝。作诗见志。眷父母。感妻子。绎其词。如清商之奏。如哀弦之引。凄然诎然。使人不可卒读。而卒以消宿疾而邀天佑。自慰自解。洵乎安贫乐道。与仁人孝子之思有合也。由是志推之。虽丝竹嗔咽。宾朋杂沓。以称百年之觞。岂孙子所欲也哉。孙子诗既出。和者凡数十家。余之序之窃欲与孙子废。非礼之礼。以复于古云。
名称
唐甄
名者。序长幼。辨贵贱。别嫌疑。礼之大者也。今也士而不仕或未仕。于贵者自称曰晚。非礼也。晚之者。齿长于我也。非以爵也。通谒于贵者。名之上不敢有所称。曰某而已。口称亦曰某。若均举均仕。于先举先贵者。则称曰晚。今也有等于我而长于我者。则不称晚。非礼也。齿之尊。犹爵之尊也。通谒于长者。或二十年以长。或三十年以长。虽非贵。则于名之上称曰晚。口称亦曰晚。今之称贵者于先生之上虽少。必加以老焉。非礼也。于师曰先生。于贤曰先生。于高年曰先生。可谓尊矣。奚假于老。古人于少之时。曰富于春秋。谓之为老。将短于春秋矣。不祥莫大焉。是故于贵者但称先生。明谓奄人为内臣。非礼也。在列谓之臣。有职谓之臣。奄人备洒扫。非臣也。奴也。奴也而臣之。是抗奴于公卿。辱公卿矣。天子无外。奴也而内之。则股肱腹心之臣皆外乎。庶士庶民皆外乎。是屏手足赤子于四裔。无臣无民矣。是故为奏为文。勿曰内臣。但曰奄人。今之名地者不以时而以古。非礼也。以古名地。若为异代之土地。非今日之土地矣。悖莫大焉。是故出言为文。于苏州则曰苏州。勿曰姑苏。于吴江则曰吴江。勿曰松陵。今之名官者不以时而以古。非礼也。以古名官。若为异代之朝廷。非今日之朝廷矣。悖莫大焉。是故出言为文。于某部尚书侍郎。则曰某部尚书侍郎。勿曰太宰少宰大宗伯少宗伯。
字说
周篆
自古有道之士。率皆无名。如世所传披裘公灌阴丈人之类是已。其达而在上。功德及人。人欲从而称之。则往往即其所有事以名之。如尧时之殳斨熊罴是已。名虽传于后世。要非其名也。而况于字乎。迨德下衰。人不能无名。然而未有字也。试问西周以前。为圣为贤。为卿为相。其字云何。未有不茫然者。予故尝为之说曰。人之称字也。其始于东周后乎。好名之心胜。故名之不足。而继之以字。然而无名者。往往传其事。有字者。或不着其名。岂非所以闻当时而垂后世者。顾其行事何如。而不在字之有无也。况字不足而复加之以号。如晚近之世乎。是故取号与字较而字贵。取字与名较而名贵。取有名与无名较而无名尤贵。呜呼。无名尚矣。意者其无字乎。无字尚矣。意者其无号乎。居今之世不容无字。犹唐虞以降之不能无名也。去号而称字。其犹行古之道欤。作字说。
冠礼三加而字之敬其名也周道尚文有字实始于西周故圣门朋友皆以相字为尊未有以号称者号始于唐而盛于宋然必皆晚年德盛望尊人并其字不敢称而始以所居之地称之如史传中往往云学者称为某某先生之类是也其偶有自号者如香山居士醉翁东坡居士伊川老人之类亦皆晚年偶取所居之地以自寓未若明以来之无贵贱老幼无不有号者是以斋亭呼及童稚坡谷滥于舆台而等威齿德之辨混然矣
以姓取名
顾炎武
古人取名。连姓为义者绝少。近代人命名。如陈王道张四维吕调阳马负图之类。榜目一出。则此等姓名。几居其半。不知始自何年。尝读通鉴至五代。后汉有虢州伶人靖边庭。胡身之注曰。靖姓也。优伶之名与姓通取一义。所以为谑也。靖边庭亦见宋史田钦祚传考之自唐以来。如黄幡绰云朝霞唐书魏传镜新磨五代史伶官传罗衣轻辽史伶官传之辈。皆载之史书。益信其言之有据也。嗟乎。以士大夫而效伶人之命名。则自嘉靖以来然矣。
志状之滥日知录
顾炎武
志状。在文章家为史之流。上之史官。传之后人。为史之本。史以记事。亦以载言。故不读其人一生所著之文不可以作。其人生而在公卿大臣之位者。不悉一朝之大事不可以作。其人生而在曹署之位者。不悉一朝之掌故不可以作。其人生而在监司守令之位者。不悉一方之地形土俗因革利病不可以作。今之人未通此乎。而妄为人作志。史家又不考而承用之。是以抵牾不合。子曰。有不知而作之者。其谓是与。
名臣硕德之子孙。不必皆读父书。读父书者亦不必能通有司掌故。若夫为人作志者。必一时文苑名士。乃不能详究。而曰子孙之状云尔。吾则因之。夫大臣家可有不识字之子孙。而文章家不可有不通今之宗匠。乃欲使籍谈伯鲁之流。为文人任其过。嗟乎。若是则尽天下而文人矣。
蔡伯喈集中。为时贵碑诔之作甚多。如胡广陈实各三碑。桥玄杨赐胡硕各二碑。至于袁满来年十五。胡根年七岁。皆为之作碑。自非利其润笔。不至为此。史传以其名重。隐而不言耳。文人受赇。岂独韩退之谀墓金哉。昔扬子云犹不肯受贾人之钱载之法言。而杜甫哀李邕诗乃谓之义取。则又不若唐寅之直以为利也。戒庵漫笔。言唐子畏有一巨册。自录所作文。簿面题曰利市。
新唐书韦贯之传。言裴均子持万缣请撰先铭。答曰。吾宁饿死。岂能为是。今之卖文为活者。不可媿乎。若司空图传。言隐居中条山。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既不有其赠而受之。何居。不得已也。是又其次也。
论铭志体例得失详见丧礼下
与刘按察使论速葬之法书
林枝春
养生丧死。王道所先。仁人孝子。不忍暴露其亲。使骨肉复归于土。所以死者获体魄之安。生者尽送终之礼。其在闾阎。除凶秽之气。以召祥和。顺闭藏之理。以畅生机。此阴阳常理。为政者转移风俗之大端也。窃见执事禁邪神严赛禳。师巫畸人。不得逞其故智。今岁民气和乐。竟无天昏札瘥。可谓立事有制。张弛之明效也。今更有欲上陈者。南方之俗。鄙野朴陋。亲死不葬。停柩于家。揆其本心。非必尽贪吉壤。特以棺衾苟完。吾责已塞。棺柩一物耳。置之舍中。何与人事。且生与周旋。一旦出之郊垧。非心所乐。岁月因循。竟有逾数十年父子祖孙累然并列一堂者。苟非居停易主。从不能以廓清。其或因事他徙。弃置山坳田陇间。蔽以箬篷稻秆。雨淋日炙。白骨髐然。村竖无良。因而倾倒之。取其支骸余板。以铺填路坎。屯栅鸡豚。而是物已泯然无矣。其在阛阓中者。卒遇回禄。拥挤屯塞。实时与之俱烬。村墟春夏之交。溪流暴涨。浮沈江海而没者。又不可胜数也。向使开三尺土。覆一篑而纳其中。何至伤心惨目若斯之甚哉。近岁人情日薄。相视成俗。不复置怀。四乡虽设义冢。下户羞厕其间。公牒查催。则乡保敛钱。投一甘结足矣。闻二十余年前。当事曾为发价。然漫无经理。祇令出城。无良之徒。因以为利。举而置诸邱隅。遂已坐收烧埋之值。今堆栈倾朽者皆是也。自去岁疾疫。城坊以内。又增十分之二。率皆联合细材。不甚牢固。傅以油灰。勿迸并裂而已。又屋宇浅隘。不为殡坎。不能具帷帟。架阁有若案。生者饮食寝处于傍。或反置器物其上。如此。有异于溪峒蛮夷之所为耶。为今之计。莫若以渐使有归。欲以渐使有归。莫若分其地。择其人。别其等次。定其期会。而官给其资。苟其如是。一二年间。可使数千朽骨。尽归黄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