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兵政五保甲上(1)

保甲说

李光型

记曰。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苟一乡之事不治。何论一县。保甲者。分之极其细而不紊。合之尽其大而不遗。故必知地方之险易。村居之疏密。而后联比分甲。可行出入守望之政。知台驿递之远近。桥梁舟楫之所属。而后期会修建。可行奉公利济之政。知水土刚柔之性。山泽原隰之宜。而后区种别财。可行因地利民之政。知人民生聚之多寡。地利物产之盈绌。而后劳民劝相。可行农末相资之政。知闾里疆域之息耗。居民世业之贫富。而后诱劝畜积。可行敛散赒之政。为姻娅族姓之相联。比闾同里之相属。而后读法讲谕。可行孝友睦之政。知田园家室之有赖。四民艺术之有托。而后分别勤惰。可行课督鼓舞之政。知刚柔知愚之异质。奢俭贞淫之殊习。而后旌淑别慝。可行劝赏刑威之政。是故一行保甲而政具举矣。人徒见吏胥约保之奔驰。门牌册籍之更迭。出役应差之劳。什伍连坐之患。而曾不闻卫养教利之政。以此民志不安。交相逃避。吏胥约保。缘以为奸。宜共指为扰民耳。要在为州县者。周览封域。明辨水土。询问风俗。体察人情。简节而疏目。得其大意之所在。以次渐兴。而绝无强民之。斯可以行之久而相安也。

里甲论

刘淇

县何以里。里何以长也。所以统一诸村。听命于知县。而佐助其化理者也。每县若干里。每里若干甲。每甲若干村。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节节而制之。故易治也。周礼五家为比。比有长。五比为闾。闾有胥。四闾为族。族有师。五族为党。党有正。五党为州。州有长。五州为乡。乡有大夫。自上治下。率不过五人。汉制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啬夫。有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循禁盗贼。东汉志云。乡置有秩三老。掌一乡人。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又乡有乡佐。主民收赋税。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恶以告。高帝纪。二年二月。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繇戍。北魏太和中。给事中李冲上言。宜准古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党长三。所复复征戍余若民。三载无愆。则陟用。陟之一等。孝文从之。后周苏绰作六条诏书曰。非直州郡之官。皆须善人。爰至党族闾里正长之职。皆当审择。各得一乡之选。以相监统。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始罢州郡乡官。明洪武二十七年四月。命有司择民间高年老人。公正可任事者。理其乡之词讼。若户婚田宅殴者。则会里胥决之。事涉重者。始白于官。若不由里老处分。而径诉州县者。即谓之越诉。非如今不先闻州县。而遽诣府司者。然后谓之越诉也。里老岁时谒县庭。知县必接之以礼貌。不遽贱辱而笞骂之也。其人既尝已为公家所优藉。必自爱而重犯法。乡人见知县之日少。见里老之日多。里老得其人。则乡人亦莫不自爱而重犯法。此教化之本也。其后遇里老如徒隶伍伯。少谨厚者。即不肯承。且诸事一无所关。唯用之攒督租课。所以影射侵渔者万方。既遇之以徒隶伍伯。则彼亦徒隶伍伯而已矣。乌有愧耻萌其念虑哉。然则非里老之过也。所以用里老者之过也。近时患其如此。改为滚单及自封投柜之法而里老遂废。呜呼。此饩羊也而亦亡哉。又按明初以大户为粮长。掌其乡之赋税。多或至十余万石。运粮至京师。得朝见天子。洪武中或以人材授官。原其初制。欲俾草野之情。不壅于上耳。然其人往往依倚作奸。挟持官府。侵牟粮户。无所不至。宣德五年南京监察御史李安。六年监察御史张政。并言粮长之害。自是严加禁饬。又不得朝见。冀幸意外。故其人日以轻。而赔累之患起。亦自然之势也。万历三十六年。知县王应干申请除之。改为官解之法。一时安赖。比于更生。其因革乘时。本无定辙。然而矫枉救弊。意已无余矣。其祖宗立法深意。遂已没灭而不可复知。又足惜也。

保甲论

沈彤

保甲之设。所以使天下之州县。复分其治也。州县之地广。广则吏之耳目有不及。其民众。众则行之善恶有未详。保长甲长之所统。地近而人寡。其耳目无不照。善恶无所匿。从而闻于州县。平其是非。则里党得其治。而州县亦无不得其治。今之州县官。奉大吏之令。举行保甲。而卒无其效。非保甲之法之不善。为保长甲长之人之未善也。夫今之保甲。即周官之乡之州党族闾比。遂之县鄙酇里邻也。保长甲长。即乡大夫之州长党正族师闾胥比长。遂大夫之县正鄙师酇长里宰邻长之属也。周之时自邻长而外。皆为士大夫。士大夫皆有德行道艺之贤者能者也。故分民而使之治。而遂各道之以亲亲长长慈幼之恩。劝之以相保相受相葬相救相赒之谊。教之以祭祀丧纪昏冠饮酒之礼。耕耨也则趣之。行役也则作之。财赋也则敛之。读法也则从而劝戒之。媺者赏恶者诛。而无或不共其职。故成康之世。天下无有一家一人之不治焉。今之长保甲者。虽不使之治其里党。与周之里宰党正不同。而里党之不法者。罹患害者。皆得以达之州县。是亦周时分里党之治之一端也。为之者。其人大率庶民之顾利无耻不自好者。弊且百出。安有其效。故举行保甲而先择其长保甲之人而后可。保长长十甲。甲长长百户。分百户而十人长之。谓之牌头。牌头则庶民之朴直者为之。保长甲长。则必择士之贤者能者而为之。贤者能者。其陈说事之始终。必有序而不殽。论列情之曲直。必以实而无伪。抑其平日必有以表率之。教导之。使其心不终汨于邪僻。又必有以区画之。安处之。使其食与衣。不必由于凶恶。历久渐驯。而里党之风。自归于正。使虑士之贤者能者为今之保长甲长而有所不屑。则惟为州县者重其事慎其人。求之以诚。聘之以礼币。告之以欲分治之故。与任分治之议。而使之整其所属。纠其邪僻凶恶。达之州县亦得展其心思才力。自无不屑之患。统乎保者为乡。乡则就搢绅聘焉。其遇之隆。任之专。较之保长甲长而更倍焉可也。及功过已着。则权其大小轻重。而赏罚进退以为劝惩。必且感德畏威。而职无不尽也已。虽然。欲如是。非州县之所得擅为也。责在大吏。而大吏亦不得而自专。必也奏其事于 朝廷。得额定其员。次第其禄位。立考绩黜陟之法。而后可行也。夫周官乡遂之制。自两汉后魏以迄唐之盛。明之初。略仿而行之。皆得以善治而宜民。而大儒若朱子。名臣若苏绰。近世名儒若魏子才顾宁人辈。又莫不称为治教之基。则非迂远而阔于事情可知也。在更化之初。必有议其不便者。行之久而利。则相与安之。且歌诵之矣。比阅邸报。见内外大臣议保甲者多。故述为此论。请正其得失于吾所友事者焉。

保甲议

黄中坚

保甲之法。其来旧矣。自周礼有比闾族党。使之相保相受。而其后管子以之治齐。商君以之治秦。皆能致富强之效。沿及汉唐。法未尽废。及宋王安石行之。乃至乱天下。于是议者以为不可行。岂法之宜于古。而不宜于今欤。抑其所以推行者。未得其道也。 国家宪章古制。令郡县举行保甲。具昭弥盗安民之美意。然往往急之则扰。缓之则怠者。何也。毋亦人情风土。各有异宜。而不可不善为之调剂欤。北方之俗强劲。民多聚族而居。

苏子瞻尝言河北之民。团结乡兵。私立约束。严于官府。以是而行保甲。岂不甚易。若南方则不然。试以苏州一郡言之。吴民气禀柔脆。温饱者少。而贫窭者多。其号为士者。大抵授徒于外。室中惟细弱两三人而已。贫民佣工负贩。早出晏归。为餬口计而不足。富民惟以谨启闭。不与户外之事。市廛之民。株守本业。其畏里中恶少年如虎。如此等人而欲其约束乡里。昼则稽查。夜则巡行。固宜其嚣然不乐也。又吴中五方杂处。有强宾压主之势。其久居者。犹或可同于齐民。其岁时假寓。来倏往者。莫不指托贵势。挟其徒党。以为横于乡里。居人莫敢谁何。若夫游手好事之徒。而授之以柄。彼必与吏胥朋比。生事害民。使之率众巡察。且有反借以为奸为宄者矣。然则保甲之法。其将终不可行乎。曰凡立保甲。欲以弥盗贼也。土著之民欲为盗。必勾引外盗与同事。而外来之盗。必有土著之奸民以为之巢穴。此人情所共恶。而亦所甚易知者也。特畏之而不敢诘耳。宜令保甲之长。各具册。详书其属之所业。与其无业者。而上之有司。不以实者罪之。有死亡移徙则以告。如此则民之良顽。已约略可矣。而其间有窝顿匪类。迹诡秘者。与夫里巷小偷。罪名未著者。许密以闻。而官自令人督察之。今在城每里有地方主之。在乡每区有巡检司弓兵主之。是皆可使司其事者也。仍严为令曰管内有如此人而不以闻者。事发觉则保甲长罪与本犯同。地方弓兵亦如之。惟此令务在必行。而其它科条则一切蠲除之。如此则既不至于扰民。而亦足使盗贼鲜容身之地。其于弥盗安民未必非一助也。

凤台县志论编查

李兆洛

谨案编查户口以严保甲。为政之急务也。凤台地广人稀。其湖洼之地。往往弥望四五里无聚落。遂至藏奸薮慝。时时为扰。则保甲尤宜急讲。而行此实有数难焉。村落大者不过十余家。小者或一二户。彼此相距或四五里。奇零星散。无从合并。一家为匪。则数家从风。一村为匪。则数村染习。从恶如崩。波流之势。且为匪必结党。善良遂无以自立。即能自立。亦不敢撄其锋。此由积习渐靡。相纠相坐之法不能一朝制也。民性不恋土。无业者辄流散四出。谓之趁荒。或弥年累月不归。十室而三四。其外来者。则又随宜逐便。营土屋附田塍为居。或弥年累月不去。不忍逐又不可编。则派甲派总之术又穷。今 国家休养生息。百有余年。仁溥义浃。四达交通。无远弗届。生齿百倍于昔。斯邑独雕敝不可为。而生齿不繁者。岂非流移者众耶。是以保聚教训。戒迁徙。诘奸慝。尤不敢不兢兢。窃欲并村落之最小者。使归附近之大村落。联其什伍。毋得擅徙。外来之户不得于野僻处营结草庵栖止。其僦屋久居者随时编册登明原籍。严其任保。核其良善。其顽梗者。得即诛之。使愚民无与为非。良民日益畏法。则保甲庶几可行。然非上下一心。抚循周密。则恐大为繁扰。利未见而先受其害。呜呼。圣贤商治。必藉手于庶。夫民土著则生齿繁矣。安乐其处则民土著矣。田畴辟室屋完则安乐其处矣。勤治生则田畴辟室屋完矣。知向善则勤治生矣。明是非之路则知向善矣。除其害布其利以遂其生聚之乐。治本之道。意者无以易此欤。

条陈四政议

陶元

自古法无全利。亦无全害。上下皆以实心行之。则有利无害。皆以文法行之。则有害无利。且如保甲之法。清查户口。讥察出入。此大利也。每乡置循环簿。月朔报县。而县之官吏。即借文法以需索于乡。季终报郡。而郡之胥役。即借文法以需索于县。则一害也。弥盗之法。未发则先绝其萌芽。既发则互为救援。此大利也。发十三州县之皁壮。而供役于郡。远者千余里。近者百余里。久役则不堪。轮役则重困。则一害也。抽十三州县之工食。以召募十三名之皁壮。而共缉一县一村之盗贼。使十三人自备路粮。则工食不足以给费。使州县供其日用。则里下必受其烦扰。使事主资以饮食。是失盗之后再失盗也。此尤大害也。至于编船给牌。如保甲之例。使奸宄不得窜入。洋货有所稽考。此大利也。月朔报县。季终报郡。而上下皆借文法以需索。则一害也。土舍之设。用以督催黎粮。弹压蛮洞。此大利也。州县有司。借其力以营运香木。横征苛派。骚扰黎人。则一害也。总之四者之法皆良。而以实心行之。则为地方之利。若以文法束之。反为地方之害。择其利而去其害。斟酌尽善。此则存乎宪裁。非州县所敢专决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