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兵政十四海防上(6)

操练水师疏雍正四年

浙闽总督高其倬

臣查福建水师兵丁内。颇有不谙水务之人。千把多系中等。将备亦然。浙江水师。与福建相仿。而本领更觉不及。臣细访众论。大概熟悉水师之人。内有三等。其最高者。不但本处海洋情形。无不熟知。即各处港口之宽狭。沙线之有无。何处外洋岛澳是洋盗寄泊取水之所。何等日色云气是将作台飓回澜之候。因其熟极。故能生巧。实于巡防有益。此为第一等。其次或熟知数处情形。或熟知本处情形。此第二等。又其次者。于本处情形。亦知大。在船不晕。能上下跳动。运使器械。此为第三等。其仅不甚晕吐。只坐舱内。不能上下跳动。运使器械者此种不过充备人数而已。现在闽浙水师将弁兵丁之中。如第一等者。或一营之中竟无其人。或仅有二三人。而年近老迈。筋力就衰者居半。所有之好者次好者。不过第二等第三等之人。而仅不晕吐不能上下跳动运用器械者参半。此等不知港沙之可以行走与否。不知岛澳之可以寄泊与否。行船搁浅撞礁。立有性命之虞。即内洋遇贼。尚难期其缉获。安望其巡捕外洋之盗。臣愚昧所见。惟设法勤令操练。则二等者可至一等。三等者可至二等。或亦至一等。即仅不甚晕吐者。亦可使之能上下跳动。运使器械。渐习渐精。查闽浙之例。本处巡哨之兵。只在本处洋面巡哨。即总巡分巡之员。亦只福建者巡福建。浙江者巡浙江。如此行走操练。止熟本处。不知他处。止知本省。不知外省。臣欲稍为变通。每年总巡分巡。及在本洋巡哨者。俱仍令照常巡哨外。臣每年再于此外。另派熟悉之员。带领官兵。配给船只。南风起时。令自闽省直巡到浙省尽头。北风起时。复令自浙省回棹。直巡到闽省尽头。并令俱经由外洋岛澳。令本处巡船。与之在彼合哨。不到者据实揭报题参。如此则各处哨船不能偷安。而外洋大盗亦难藏闪。且各处哨巡官兵常到外洋经历。既熟自渐无畏怯。不惮远出矣。至此巡查之员弁兵丁。臣派令极熟者五分。参以次熟者五分。令其同往。沿路所过。每到一处。即添带武官一员。兵十名。亦令同往。俾其操练。则二等三等。以及稍生之官兵。往返一番。自必俱有长进。若遇有海运米谷等项之事。或到江南山东广东等处。臣亦酌量派配官兵。令其押船行走。所走之处愈远。则所知情形愈广矣。至于闽省。现在外委兵丁之中。或尚有一等熟悉之人。未经试到者。臣亦现在心搜求。以备水师之用。

教习水师疏雍正六年

福建提督石云倬

窃查浙省陆路兵丁。既不若陕西之精锐。其水师士卒。又不如福建之纯熟。故水陆各营。未尝无兵。而不得其用。我皇上洞悉情形。曾降谕旨。令陕西督臣岳锺琪。就陕省各标。挑选弓马娴熟之兵一百名。发至浙省。俾臣分发各营教习。自上年十月。派往各营去后。不数月间。陆路兵丁。人人学习马步骑射。渐次可观。是浙省陆路之兵。已不患无起色矣。但水师士卒。仍旧生。为今之计。应请照上年派发西兵教习陆营之例。就闽省拣选熟悉洋面之水兵五十名。于浙江水师十二营内。每营分发三四名。其乍浦一带。现设满兵操演水战。亦可分拨数名。以资教习。凡此派发之兵。轮班教学。挨次巡游。以数人而成就一营之舟师。以数十人而善全通省之水务。将见风潮礁石。在在周知。瞭椗斗柁。人人熟谙。此亦教习之一助也。仰恳皇上特降明旨。行令福建督臣高其倬。水师提臣蓝廷珍。于所属各营内。精选熟谙水务之兵五十名。发往浙省。果能教习有方。捕贼有效。应请记功擢用。如此则闽人乐于教。浙兵乐于习。藉闽人之所长。补浙人之所短。数年之后。浙省水路之兵。亦不弱于闽省矣。臣一得之愚。是否可采。伏乞干断施行。

福建水师积习疏雍正四年

福建巡抚毛文铨

窃惟福建一省。民风土俗。大率喜争。好奢靡。此千百年以来之习染。牢不可破者也。臣默自思维。奢靡之渐。固不可骤除。而争之源。实不可不亟遏。查争常始于大姓。次则游手好闲者。闽省大姓最多。类皆聚族而居。欺凌左右前后小姓。动辄鸣锣列械。协之以威。而为小姓者。受逼不堪。亦或纠约数姓。合而为一。遇其相持之际。虽文武官员。率领兵役。前往押释。亦所不能。臣现今通行各属。细查一邑之中。大姓若干。令各造册报臣。每一大姓。着本族公举品行端方。为众所敬服者各四人。命其名为乡望。免其差徭。凡伊本族。听伊约束。即与小族偶有微嫌。责令解纷。倘仍有列械相持者。着落协拘。三年之内。若无不法事由。即加优赉。如该族果能奉令。风俗稍移。即择地建立仁里二字大牌坊以昭奖励。至于游手好闲之徒。虽不比大姓。然而去之最难。臣尝推原其故。皆缘闽地。凡武臣自水陆提督以及各镇以下。多属本地之人。其内外远近之亲。自甲及乙。辗转蔓延。不可胜数。倚草附木。相固结。臣愚以闽省为反侧不常之地。防微杜渐。当在平时。臣请嗣后用武臣。除水师固不能不取熟识水性者。不妨多用数员。其余陆路。宜拣选北五省之人补用。遏争之源而绝党恶之患。皆寓于此。实不仅游手好闲者无所倚赖而已也。再如台湾一府。与内地相为表里。关系非轻。臣查台湾镇臣林亮。虽非杰出之材。亦非庸愚之辈。但其昔作台兵。今为台镇。同伍老卒。多有存者。诸凡未免姑息。是以各兵皆无严惮之心。查其人尚属可用。若将林亮调于江浙广东等处。则伊沐皇上保全成就之恩。自当竭力报效。台湾要缺。臣有深知灼见之人二员。一为云南临元镇臣杨天纵。一为云南永顺镇臣孙宏本。此二臣者。不惟高其倬知之。即宜兆熊亦知其为人。若调一员为台镇。皆能称职。余则海坛镇臣朱文。老成持重。易镇台湾。亦属相当。可否之间。伏祈圣裁。此事所关甚大。万望圣恩。将臣此折中。庶不致风声泄漏。谨具折密奏以闻。

陈兵弁知有惩劝疏雍正八年

福建总督高其倬

窃查福建水师官弁兵丁。生长海滨。惯于操驾。其水务之胆勇技艺。实多可观。较之他省为优。但多泉漳之人。习气相沿。仍有未能尽改者。一则重同乡亲友之情。上下通联。彼此瞻庇。不肯公直举察。严紧管理。一则以当相夸。贪得苟取。交互营私。彼此不耻。各官弁兵丁犯此病者颇多。臣幸仰蒙皇上至高至厚之恩。谆切教训。因思教诲之法。须与察管行。方能启发人心。破其愚昧。臣前此教导水师官兵者。尚未深切着明。今详细敬思。推广圣训之意。作一牌檄。欲刻作小本。俾各水师官弁兵丁详阅。使之透彻。从心内动念改起。其机既振。于有志实改者。即以激励随之。于下愚不改者。即以惩参随之。务使水师之中。大改故习。但恐臣之所言未到。不足动人。谨另折缮录。恭呈御览。伏乞圣恩指示。

请设浙洋玉环山官兵疏雍正四年

浙江巡抚李卫

窃臣李卫前因台州府属太平县及温州府属乐清县之间。海滨不远之处。有一玉环山。地方辽阔。海外无藉游民。多潜其中。私垦田亩。刮土煎盐。及网船渔人。搭住居。渐次混杂。久必不宁。虽经禁逐。仍恐朝驱暮回。致酿后患。即有拨兵游巡。亦恐通同容隐。曾委大员查勘。如果设兵增戍。可以防御。开垦地土。足供经费。另行奏闻。否则公商派拨兵船。常川巡查等情。先经奏明在案。兹据该员等勘覆。绘图前来。臣等细查玉环山。虽孤悬海面。然由彼而之内地。各有港口。西则由乌洋进蒲岐所。可至乐清县地方。西北则由乌洋直过黄花关。进盘石口。可至温州府郡城。惟西北则由楚门横渡。水面仅里许。即登岸踰岭。直至太平县地方。其东南有黄坎二门。出此则为外洋矣。此山周围。约计七百余里。其中有杨正姚三峡。潭渔塘洋墩等处。皆宽平如砥。约田三万余亩。乃现在成田。即可耕种者。若聚族开垦。尚可广充五六万亩。总计垦田约可得十万余亩。而土性肥饶。又各口有潮水浸灌成滩者。尚可煎盐。且此地外临大海。内近温台太平等处。实为海疆诸郡屏阵往来之要区。况有山可以瞭远。海盗不能掩其形。有口可以防查。洋匪难以潜其迹。查各处水师。闻有洋盗而不能即至救护者。多缘海潮退时。船不能出。待至潮涨。贼已远扬。总由内地口岸遥远。贼艘风帆迅速。追获维艰。职此故耳。若设兵此山。只由黄坎二门出哨追贼。则无远莫能及之虑矣。此玉环山之外内情形也。从前督抚诸臣。非不见及于此。而究未议作何保安者。一则恐外来认垦之徒。奸良莫辨。一则恐垦熟之日。私米下海。一则恐添设官员。所费不赀故也。今臣等愚见。现在浙省生齿日繁。有人多地少之势。莫若以本省近地之民。或有家室而愿往者。或虽无家室。而有亲族确保者。皆由该地方官召募。取结给照。方准往垦。到彼仍严行保甲.连环编牌。稽查窝隐。其它闽广无藉之人。概不收录。则奸良不难分晰矣。至其所收米谷。若虑出洋私卖。亦有变通之法。赋税不征条银。止令输纳租米。所余。除为食用外。俱令由口岸汛地禀明给照。止许往温郡乐清太平地方运卖。将黄坎二门隘口。设汛严防。颗粒不许入海。则私卖之弊可除矣。至于添设文武经费之处。臣等亦为熟筹。查玉环山实海口门户。此处一设官兵。则内地亦可以资藩篱。其不甚冲要处所。原额官兵。不妨过融稍减。就近酌量抽拨。即有不足。添亦无须过多。文职须拨同知一员。管理词讼征比粮租给散兵米。省出内地米价。亦可添饷。再设巡检一员。以听巡查差遣。武职则调游击一员。守备水陆各一员。千总四员。把总八员。兵丁八百名。内将一半分防玉环山陆路隘口。其余一半分汛水师巡哨洋面。除出哨大船于温黄二镇量为移拨外。其哨船惟择灵便式样。毋徒阔大耗费。所需俸饷。无甚增设。再于山口开浚船路。便于出入。至其官署营房。查取临近深山树木。可以备用。惟工匠人夫饭食哨船等项。俟果定添设之议。确估所需若干。或于关税赢余银两内。动支应用。谅不致有糜费之处。此虽设官添兵。不过调遣料理。稍费人力。原非大为更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