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吏政三铨选(4)

吏治因地制宜三事疏

陶正靖

臣惟守令为亲民官。而令之于民尤亲。闾阎之疾苦。必由令而上闻。朝廷之德意。必由令而下达。其秩虽卑。其责至重。劝课之方。必须曲尽其宜。未可以苟且概施也。臣少历四方。于南北吏治之难易。有慨于中。请敬为皇上陈之。盖北省俗醇而事简。赋少而易输。州县治事。自辰迨午。则案无牍矣。南方俗漓而事繁。赋多而易逋。讼师衙蠹。奸弊百出。自非精敏强力之吏。鲜有不困者。故近日督抚所定冲繁疲难之缺。北方之兼四项者。仅比南之兼三。北方之兼二项者。仅比南之简缺。此其大较也。若夫劝课之方。必足其财用。乃可以杜其侵渔。优其迁擢。乃可以鼓其志气。今养廉之典。卓异行取之法。固已具备。而臣窃以为尚有可得而议者。凡州县之费。莫费于延幕宾。若江浙诸剧邑。非七八人不足分办。而就中所尤倚重者。非二三百金不能延至。统而计之。已至千金之外。养廉之资罄矣。其一切日用交际舟车之费。何从出也。是养廉者其名。而养不廉者其实也。明知其不能持廉。而不得不姑听之。有发而又不得不案治之。是孟子所为罔民者罔吏也。臣以为两司以上之养廉。不无稍厚。而州县以下。未免犹薄。剧如江浙。瘠如川黔。虽多寡悬殊。其不足于用则一。原督抚定议之初。所以苟且如此者。拘于本省耗羡之常数。欲多赢余归公耳。臣恭绎 世宗宪皇帝圣谕。赢余本充地方公用。 国家初无所利于其间。督抚或误认为别储之项。以多为功。非立法之本指。至于普天率土。莫非臣子。宁以疆域之攸分。致诏糈之顿异。臣请通盘合算。裒多益寡。其或不敷。凡诸杂税似可拨支。务使经费粗足。然后绳以贪墨之法而无辞。至于盐差运使。职事本简。徒以旧为利薮。支给亦觉过多。所当一并通融定议。庶无不均之叹。此臣所请因地制宜之一端也。昔年县令行取。或擢台垣。一则取其献纳。足以周悉民情。一则奖其成劳。用以激扬吏治。今行取之制虽复。不过需次部曹。计自实授以至正郎。速者须六七年。通计出身筮仕之初。几及二十年。其由举人出身者。须四五十年之久。锐精之气已销。戒得之患垂及矣。非所以劝能吏也。台垣之任。未更民社。言及吏事。不免隔膜。又非所以周下情也。议者以县令视科道。品级相悬。多用县令。则编检部曹。不免壅滞。臣以为县令之难。视编检部曹。何啻数倍。按其品级。亦与编检相同。何至遂成悬隔。惟是事简之地。中才可以寡过。事繁之地。即长才不免受罚。故目今行取之员。多系简地。仅得中才。尚非分别劝惩之道。臣请就所为冲繁疲难。兼四兼三者约分年限。年满无过。并准行取。督抚具考语送部。皇上亲试之。最优者置科道。次者或升外任。或除部曹。其中缺简缺行取者。仍循常例。夫冲繁疲难之地。数年而无过。其才能必有出人者矣。考试而择其最优。其经擢科道者亦少矣。此于编检部曹未至相妨。而才能之吏益知奋勉。此又因地制宜之一端也。考汉代郡县之任。或即用本地人。唐制诠除不过千里。我 世宗宪皇帝。于挑选人员。多分发附近省分。盖以至公之心待人。而亦恤其跋涉之艰也。旧例除官止避本省。其后复有五百里回避之例。夫人臣苟不能秉公执法。虽在数千里外。庸必无姻亲故旧耶。若其公正无私者。虽在本籍。又安能挠之。臣愚以为唐制所云毋过三十驿者。所当酌从。地近则到任之初。省借贷之费。或家有老亲。便于迎养。推公心以御物。而求忠臣于孝子。于是乎在。此又因地制宜之一端也。以上三条。臣非敢苟凭臆见。妄议纷更。稽之以古义。度之以时宜。于劝课之道。似为有益。

敬陈用人三事疏顺治十二年

吏部侍郎梁清标

一崇守令之任。民生休戚。全关守令。汉世特重其官。如龚遂黄霸卓茂诸人。治绩表着。或假以便宜。宽其文法。或玺书褒美。赐爵通侯。是以古今吏治。汉为独盛。今体统陵替。文法拘牵。有司力疲于趋承。心怵于功令。稍失上官之意。诃斥频加。兵马往来。横遭侵辱。即有贤者。欲兴一利除一害。动多掣肘。何怪职业不修。治平寡效耶。臣谓欲课实功。必先一体统。请下督抚。隆其礼文。或豪强有凌侮把持者。得以申请究治。四体宽然。庶可展布。又查明初有到任须知一书。内列规条三十一则。纲目森然。皆切民事。例于铨除之日分授选官。使知所遵守。其后渐废不行。有司且茫然不识职守为何事矣。今其书具在。亦宜重加订刻。照例分发。道揆法守。上下交修。懋赏以鼓循良。重罚以儆堕窳。其谁不自勉于吏治乎。

一重言官之选。皇上宏开言路。以襄盛治。责言官既重。则选授不可不详。在外推官同知中经举卓异治行高等者。自当优与清华。乃俸深序及。往往升转部曹。一凭掣签。及值考选。则平平无过者。不得不一概行取。非所以奖廉能慎名器也。察职掌内旧有部郎改授之例。至 本朝亦屡行之。况其人近在目前。才品人所共知。臣愚谓宜照旧例。除臣部外。五部郎中员外主事遇考选时。许各部堂官遴选品行端方。中怀谠直者。咨送臣部。许卓异推官同知一体考授科道等官。斯台垣济济。才贤不至有沉抑之叹矣。

一严功过之衡。励世之权。存乎黜陟。贤者进之。不肖者退之。所贵乎铨衡也。今止循资俸。按籍升迁。虽殊才异能。与庸碌等。激劝无凭。治效曷。臣请于选功二司设纪功纪过二簿。令督抚察所属各官任内完赋垦荒获盗清狱。凡地方应行事宜。有能举一政者。即开实迹报部。详注于册。除不肖官员具疏纠参外。其有过可指者。亦时报部注册。臣部于升迁时考其政迹多寡。定人才短长。上者优擢。次者平升。下者左迁。在内部寺等衙门。亦各将所属功过。不时咨送。一同详注。推升分别之法亦如之。如是则循名责实。人才竞奋矣。至于屏浮议。核成功。任贤人而勿疑。信诏令而勿变。是在干断独操。何患积弊不除哉。

请复进士观政之例疏康熙五十六年

御史许惟模

窃思国家养士。期于有用。古者兵农礼乐。各展其能。得一材则收一材之效。虽曰功名自奋。亦因造就多方。实可见之施行。而不为空无用之学也。伏见我皇上爱养人才。近科新中进士。又特命词臣教习三年。实我皇上寿考作人。训育工至意。臣以为未仕视其所学。既仕视其所为。士子读书应试。自游庠以至登第。历经考校。皆以文章分厥次第。是凡预进士之选者。不患文义不娴。患未能通知世务。经济优长耳。然则教习进士。皆当以钱谷兵刑等事课其实政。不必如教习词臣。穷经学史考校诗文以定高下也。臣伏查国初进士。原照历来旧例。发榜之后。分拨各部。观政三月。然后铨选。欲令新进之臣。晓习部务。为理繁治剧地耳。然止历一部。而各部各司之事尚未周知。臣请嗣后每科馆选之外。所余进士仍照观政之例。分派各部。每限三月。次第轮。将见行则例。俾之讲究学习。不过二年。而六部事务无不悉知。其中果有才品超卓。通达治体者。听各部满汉堂官。填注考语。破格保题引见。遇应得知县缺出。先用以为鼓舞。其余限满报明。仍归科分挨选。则时日虽少而经练倍多。学习非虚而考校更实。将来躬膺民社。驾轻就熟。上承我皇上教习之深恩。庶无负委任之盛意矣。

请举人分部学习疏乾隆九年

吏部尚书讷亲

窃照州县为亲民最要之官。任兼教养。督抚与之共治。一省司道府之表率纠稽。皆以牧令为政教之所由起也。一州一邑之事。官无不周知。臣此次奉差外出。于经过州县。询以地方事务。竟有茫然不晓者。问其出身。多系远科举人。或精力就衰。或见闻本陋。远科举人。需次常二十年。去拣选之日已甚久。月选后分别员缺繁简调补。督抚察其能否称职。或奏请改教。或参劾降调。然亦须待至一年半年后。始能试看得实。而此际之事务废弛已属不少。且更换一官。新旧委署之间。交代纷繁。官经数易。民不相习。均于吏治有妨。臣思姑息在一人。则贻误在一方。有不得不为筹划变通者。查从前举人有分部学习之例。后经部议。以部中事务。与外省州县不同。诸凡钱粮刑名催科听断之法。自须因地制宜。随时变通。非必在部行走。方可学习等因。停止在案。窃思部务与外省体制虽有不同。而所办即系各省之事。其理无不可通。学习人员即不能实有谙练。而出入闻见之间。自必知识渐开。举动稍娴。其于服官之资。不可谓其无益。查该员赴选之时。虽例系本省督抚验看咨部。方准以知县选用。但知县定例。不用本省。从前督抚。多因无关所属吏治。姑为优容。且距验看之时。已经年远。未可遽为凭信。应请暂停铨选。行文各省督抚。将现在届选举人。情愿领咨赴部者。再行加意拣选。年力尚强。人才可用。方准给咨赴部。臣部覆加验看。签派各部学习行走。其已经在部投供之举人等。亦暂停铨选。令九卿验看甄别。分部学习。均于一年期满之后。如才具可用。该堂官出具堪胜县令考语具奏。仍交臣部。按其科分名次。照例选用。其有科分在前。期满在后。并科分在后。期满在前者。统归各本科挨次铨选。如遇外省需人。臣部即将项内举人。一体拣选引见。发往该省。准其酌量题补。并请嗣后定于各省举人应选科分之前二年。臣部行文各督抚。照例陆续拣选送部分派学习。期满具奏。咨部选用。其不入拣选。不称保奏之人。俱以学正教谕铨选。有情愿告降训导者。准其告降。再查教职各官。有董率士子。整饬文教之责。其中进士拔贡等项出身者。尚多年力壮盛之人。而恩岁等贡生出身者。类皆衰老难用。应请一并酌议。何项照旧铨补。何项停其选用。并于铨选之前。作何拣选甄别。详细酌定。俾县令既各称其才能。教职亦悉尽其官守。庶牧民教士。均属得人。而 国家设官分职之意。亦尽收实济矣。

实试观政疏康熙十六年

给事中徐旭龄

为图政务求实效用人贵储真才事。窃惟 朝廷会试大典。三载一行。旧例于 殿试之后。即考词林。除考中者特授庶常入馆教习外。其余无分二甲三甲。俱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各衙门。观政三月。然后授职。

虑诸进士甫庆释褐。骤膺民社。恐于刑名钱谷。夙未谙习。一旦执政临民。未免有美锦学制之诮。故令其先观政而后选官。立法甚善也。比年以来。渐失初意。诸进士分拨观政者。不过视为故事。方到衙门。未及数日。遂各请假回里。名为观政。不知所观何政。亦当思古人做秀才时。便欲以天下事为己任。况其身登仕籍。面受特恩。犹因循陋习。罔臻实效。殊非我皇上侧席求贤。励精图治之意也。臣祈下该部。严行申饰。凡观政进士。须照拨定衙门。每日早到。立簿查核。勿令虚旷。其于各衙门一切事宜。务要悉心讨论。如在吏部则究官方黜陟之法。在户部则核会计盈缩之数。以及礼兵刑工等部。并都通大理寺等衙门。皆纪纲法度之所从出。其于有司各官。尤最为切要者。若能于此处考核详明。晓畅大义。则任之日。自不至于冒昧周章矣。

议新进士分省学习疏雍正三年

鄂尔泰

窃照广西布政使元展成。前请以分发进士派交各府知付学习一折。荷蒙朱批。于督抚商酌为之。钦此。臣谨按前奉上谕。以今科中式进士。分派各省藩臬衙门。令其学习三年。即于所派省分试用补授者。正以藩司衙门。为一省钱粮之总汇。臬司衙门。为一省刑名之总汇。但能用心学习三年。必有一长。于该进士大有裨益。即于该省分大有裨益也。兹据元展成奏称通省政事。虽出于藩司。要皆总揽其纲领。与州县官亲民者有别。且收放钱粮。事有成规。可无庸学习。再命盗案件。例由州县解府审详。到臬司衙门。已属成谳。即有供情未协。亦仍驳回府。其民间细事。非臬司逐一亲理。若令入藩臬署内学习。又与内幕相亲。亦恐滋弊。是分派各省进士。不如于知府衙门学习之为亲切等语。臣查一应事件。无非情理。守正持平。端视大吏。故宣化为藩。不止司钱谷。弼教为臬。不止司刑名。此外省枢纽之地。实观政者之准的也。若不令学习于藩臬。转令学习于知府。是犹使观水者舍江河而就沟渚。其能识源流者几何。臣愚以为分派学习。除藩臬衙门外。督抚粮盐道衙门。亦应酌派。总在省会。易于观摩。似不必分派各府。转不能时常接见。无以试验其优劣也。惟是有教斯有学。有传斯有习。非止于升堂片时。令其侍立静听。而即可望其知能。或间发一案。令其案批。或故作一问。令其裁答。或实指一事。令其条陈。或虚设一疑。令其剖断。或差令查勘。或委令督催。或闲论夷情。或详说地势。就其言动。观其才识。指示是非。改正错谬。如此三年。庶学习进士。或可半有成材。至于学习署内。恐于内幕相亲。将来滋弊。此事惟在本官。即如书吏。未尝不在署内。与内幕隔别。原不得相通。作弊不作弊。亦岂限于署内署外。各衙门二堂以外。仪门以内。但择闲房二三间。即可为学习之所。其日用薪水。应酌量资给。俾无窘迫。庶益奋兴。臣现于分发云南新进士九员内。将一等次等者派往抚藩各衙门学习。又次等二员。在臣衙门学习。仍不时传集。合考其所学。分别勤惰。以示劝诫。在各省各有不同。总期仰体 圣意。造就人材。可不必题请通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