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題跋

題瑞之麟禪人刺血書華嚴經後(在圜中作)

雜華。統法界之經也。直指毗盧果海。性德圓融無礙。廣大自在。細微莊嚴。以示眾生日用。現證平等心地法門。欲因之以廓塵習。昭真境不離當處。頓得無量受用耳。觀夫佛等。眾生等。剎土塵毛染淨等。劫念往來三際等。迷悟因果理事等。法爾如然居然自在。其所以不等者。良由吾人自昧於一念之差。究竟有天淵之隔。所謂情生智隔。想變體殊。故曰。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執著。則自然業智。當下現前。如一微塵。具含大千經卷。智人明見。剖而出之。則利用無窮。由是觀之。無論眾生心具。不具只在當下眼明不明耳。豈更有他哉。是以文殊舉之以為智。普賢操之以為行。善財挾之以發心。彌勒帶之而趣果。四十二位之各證。五十三人之全提。月滿三觀。星羅十門。行布圓融。事理無礙。以極塵毛涉入。依正互嚴。種種言詮。重重法象。火聚刀山之解脫。臥棘牛狗之堅持。乃至異類潛行。分身散影。無非遊刃微塵之利具也。由具利。則塵易破。塵破則經卷出。經卷出。則性德彰。性德彰。則果海足。果海足。則無不足矣。斯則六千道成於言下。猶是鈍根。三喚普賢於目前。豈為智眼。信乎聾瞽。封蔀識情。眾生日用而不知也。知則根塵識界。草芥塵毛。通為法界真經。屈伸俯仰。咳唾掉臂。總是普賢妙行。以如是經。海墨積書而不盡。以如是行。日用現前而有餘。只在當人一念回光返照之力耳。今麟禪人。用滴血書此經。是明見而後書之耶。抑因書而後明見耶。猶然書之欲見。而未及見耶。若明見而後書。則不待操觚。全經已具。如臨寶鏡。又豈淋漓翰墨。區區於簡牘文字之間耶。若因書而後明見。則現前日用。妙境全彰。似懸珠網。又豈昏沉業識。茫茫於水月空華之界耶。若書之欲見。而未及見則析骨為筆。剝膚為紙。刺血為墨。點染太虗。揮灑金屑。豈不重增迷悶。枉歷辛勤。一葉落而天下秋回。管灰飛而大地春起。是則書與不書。全經自在。見與不見。明昧一如。悲夫。夜壑藏舟。力者負之而不覺。覺則透出毗盧。全彰法界。昭昭然毫端眉睫之間。物物頭頭。而與普賢交臂也。休師有言。華藏性海。與我同遊者。舍子其誰歟。否則暫閉閣門。試請迴途。重參曼室大士。子行矣。無忘所囑。

題書華嚴法華二經後

毗盧遮那證窮法界。富有無量功德之藏。是與一切眾生同有而應得者。故視一切眾生如一子地。必欲全付自得所有而始快。雖眾生茫昧而不覺。乃設無量方便。種種調伏。必使諦信不疑而後已。譬如長者具有無量富饒。止有一子。幼而逃逝。子雖背父。而父未嘗一念忘子也。日月既久。子以傭賃歸來。而不識其父。父既知子。必降身辱志。與子同事相親。而漸通其情實。直至心相體信。父子情忘。然後親為囑書。全付家業而後死。方無憾也。由是而知。雜華。乃我如來法界藏中之典記。法華。如長者委付家業之囑書。入此二種法門。方為克家之子也。善男子吳大靜手書二經。豈非能知本有。料理如來家業者耶。由是必有應得之日矣。

刺血書金剛般若經跋

般若出生諸佛。故為諸佛母。而為眾生之佛性。是則般若所流。源源無盡。如海水潛流四天下地。諸佛眾生。覿體無二。是知眾生四大根本。身肉骨血。皆般若所流。遡其本源。一體無二。居士賀學仁氏。刺血書寫金剛般若。以報其親。如引細流而歸於海。可謂善於返本而報本者也。世之言大孝者。能有過於此者乎。

又。

梵語般若。唐云智慧。此乃一切諸佛眾生之大本也。迷之為生死。悟之為涅槃。諸佛證之為根本智。眾生背之為無明流。其實體一而明昧異耳。故我世尊出世。特為開示此智。以法大機小。不能領荷。故二十年後方說此經。業已多方開示。必欲諦信此智而不疑。用為成佛根本。而此經以金剛名者。以智乃佛之所證金剛心耳。方將以果地覺為我因心。故以般若為入大乘初門。是知特以金剛名經。非假喻也。嗟乎。一切眾生。迷此本智。流浪生死。其來久矣。觀者但以經義深奧。文字重複。為不易入。殊不知以空為宗。以頓斷疑根。直心正念為本。原無文字可立。故黃梅以此印心。我六祖大師。一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能頓破歷劫疑根。及見黃梅。即能道本來無一物。是乃從此經得入之第一榜樣也。是則此經為禪宗的訣。學者槩以文字目之。故知之者希。惜哉末法。正眼難逢。今愈見其難也。經云。若有讀誦受持書寫者。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萬億佛所。種諸善根。由此觀之。即信受書寫。亦非淺淺因緣也。曹溪沙彌方覺。刺血書此卷。冀終身受持。焚香作禮。請予題記。因感而言曰。六祖入滅千年。曹溪道場。化為狐窟。即出家兒。為樵兒牧豎矣。予來力救其弊。辛苦十年。修崇梵宇。漸次可觀。而魔僧作孽。內自破壞。人且謂佛祖無靈。即予亦無以自解也。今見沙彌方覺。乃能刺血書此經。則予心渙然氷釋矣。何也。以經云。若人以七寶莊嚴恒沙佛土。不如受持此經一四句偈。以彼有為功德。終成敗壞。不若無為之勝益也。以此般若。為成佛真種子故。佛言。若使一人發菩提心。寧可我身受地獄苦。以其信心難發也。今覺沙彌一人能以般若為心。寔予十年辛苦所致。又何以修崇有為功德為重。而以成壞為念乎。因有感於此。故併記之。

題三峰禪人血書法華經

眾生迷佛知見。遠逝五道。周流惡趣。其來久矣。釋尊出世。特為開示。使其悟入。警其歸志。政若慈父念子。望其委付家業。故說此經。使人速達故鄉耳。昔有老宿。繫蓮經七軸於梁間。人或問之。答曰。此家書也。常熟三峰比丘。刺血書寫此經。豈特見家書而思歸者邪。良以幻化空身即法身。此經已有如來全身。今以血書。如世之真子辨嫡父。血滴枯骨。必見滲入。是則楮乃法身之枯骨乎。因贅以偈。輕拋故國不知年。一紙家書特特傳。囓指忽然心痛處。思歸徹夜不成眠。

題公全禪人血書法華經後

惟我本師和尚。遠自大通智勝佛時。為十六王子。講說此經。已下一乘成佛之種。而諸聞者。迷淪塵點劫來。流浪生死。直至今日靈山會上。方乃悟入。各為受記。將來成佛。是為一代時教究竟之極談。譬如窮子。久逝他方。今始歸來見父。心相體信。堪荷家業。此經大似長者。委付家業之囑書。故云。凡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是以天台獨重五種法師。受持讀誦書寫者。皆為成佛之真種。以其一悟此心。從真所流。則凡有所作。皆真實行。殆非妄想攝持者比也。今公全禪人。發無上心。刺血書寫此經。則使幻妄身血。滴入法性海中。等同一味。莊嚴毗盧法身之果。而又發願更書華嚴大經。以為究竟莊嚴。是猶窮子既得家業之囑書。則披閱庫藏之典記。按圖求索。是則華藏世界。無盡妙好莊嚴。皆禪人本有受用之大業如此。豈非究竟一大事因緣哉。禪人親持所書之經。具陳本願。請益老人。故為具述本末因緣如此。

血書梵網經跋

梵網經者。乃我法王應運。首創之露布也。即其所制皆性戒耳。故三藏之設。從凡至聖。所歷諸位。皆依金剛心而建立之。此戒即所謂金剛心。實成佛之大本。緬惟吾人遭此末法。去聖時遠。苟願出生死。證真常。非此戒不足以證之。然此戒非金剛心。又不足以持之。葢一切眾生。所以久沉生死。而不能自出者。良由著我。以我見重故。諸業交作。業作故。苦即隨之。如影響形聲。理不可逭。故修行要門。無論大小三乘。皆以破我為本。我空而業無所繫。然破我之具。非金剛心。斷斷乎難矣。諦審佛意。既曰戒。乃自性清淨心。又何持犯之有。第迷之而為幻妄蘊葢。情塵所蔽。不得不揭而祛之。此戒乃裂見網之利器。不得不施於最初之創。而初學菩薩。即上根利智。不得不秉此為最初地也。學人真照。以夙習般若緣深。自願出家。依吾法兄雪浪。聽習有年。謁余於那羅延窟。余政悲末法。務本者希。乃為諸弟子誦梵網戒。照聞而有感。遂哀請授戒。且發深重大願。刺舌根血。書此經。志畢命受持。余深慨焉。因謂吾本師盧舍那佛。從初發心。以至成佛。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子苟知生死難出。愛根難斷。佛果難期。依佛所行。如佛所願。又何患不成佛。從此以往。生生世世。以此身血。書寫此經。當布滿大千。又不止如須彌之高廣。即見聞隨喜發心修學者。當如菽粟。遍十方剎土。又何止此一會一人一眾而已耶。子宜勉旃。特書此以證子之願。仍願此經。至盡未來際。當處處現身如多寶也。子其志之。

重刻華嚴經題辭

毗盧老人。於一微塵裏。冷坐不禁。於青天白日。忽爾盹睡。墮入緣生妄想夢中。引起歷劫情塵。種種幻網境界。盡無盡大光明藏。重重交羅。如天地簾珠。互遞影像。炳然歷別。且自生大奇特想。亦乃驚怪。普告十方一切天人。極十虗為口門。以大地為長舌。說夢中事。使諸聞者瞠目相視。有眼者盲。有耳者聾。其登地大士。自負親為當家長子。親履其中。尋無一物。了不可得。轉展告之傍人。但云如空中鳥跡耳。禪人乃又願於一毫端頭。欲令人頓入此中。葢亦難矣。雖然大地眾生。無一人而不沉埋此一塵也。只須大智慧人。冷眼生華。妄想恁麼。如是如是。種種奇特莊嚴。且在一切眾生日用妄想網中。種種光明。時時頓現。各各日用而不自知。所以不知者。但夢未破耳。今於路傍草莾間。猛地一人[跳-兆+孛]跳。攘臂大呼。頓使十方世界。六種震動。同時各各相謂歎曰。奇哉奇哉。不知此中果有如斯大希有事。遂剖而出之。大家攜手。通同遊戲。自在無礙。無所希求。竟亦不知誰之力也。知恩者。當自重之。

菩提心願文跋

一切聖凡。皆本自住金剛心地。具足如來不思議智。但以習氣熏發轉變之力。而得成熟。故一切眾生。各各八識田中。具十法界種子。特隨緣熏發。故先後遲速不同耳。華嚴經云。菩薩有十種習氣。見佛習氣。於清淨世界受生習氣。行習氣。願習氣。波羅蜜習氣。思惟平等法習氣。種種境界差別習氣。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永離一切煩惱習氣。得如來大智慧習氣非習氣智。故知染淨二業。昇沉兩門。皆從熏習而生。不是無因而得。是知從上佛祖善知識教人。原無實法與人。亦無法可傳可授。但凡有親近者。獨觀其染淨習氣之厚薄。因其病而調伏之。惟執勞辛苦三二十年。耳提面命。朝夕參承。乃至困辱萬端。逆順千狀。種種施設。無非以大般若光明。熏蒸無明業習。令其轉染成淨。使其自知本有耳。苟能自知其本有智光。內自熏發。日增月盛。一旦如大火聚。則向之煩惱業習。燎之如紅爐片雪。如此則日用頭頭。遇境逢緣。皆大智用。是所謂轉染污業習。而為般若智習矣。若轉之淨盡。徹底窮源。與十方佛祖轉處無別。則但印可之曰如是如是。惟此而已。豈此外更有別法耶。由是觀之。則從上三賢十聖。皆能轉之而未盡者。故從般若所發十種習氣。為金剛種子。以之劫劫生生。熏變無明。不淨不休。終竟透皮而出。此所以毗盧世尊重願行也。德宗始發跡於蒲。從法親妙峰師。因得事老人於清涼。以至海上。將二十餘年矣。所歷辛苦。不可殫述。為法懇誠之心。未甞一念稍間。老人唯以不思議智炬照之而已。竟未一啟齒向上事也。待其自信自肯。方不自負己靈耳。渠以本願。請老人為敷揚者有年。老人未之首肯。甲午冬日。從老人於京之大慈壽寺。雪夜請益。哀泣自敘其志願云云。老人為信筆書此。明年春二月。老人即以弘法因緣。致 聖天子怒。逮及於渠。實出九死。余戍雷陽。宗復自蒲萬里。問老人於瘴海間。相值五羊。乃出此卷。老人展之。則見其光明奪目也。遂贅之以此。

普賢行願品題辭

毗盧遮那如來。居華藏界。菩提場中。為地上菩薩。說華嚴經。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即龍勝大士。盡出世間智。不能數其品目。而此品者。略本之略本也。惟我盧舍那如來。曠劫所修廣大因行。所感華藏世界。殊勝莊嚴。其因地本行。不出普賢十種大願。而此願者。乃稱法界心。極法界量。包攝無遺。故曰願王。然修行之要。成佛之速。無越乎此。所謂一念消滅無量惡業。一念成就無量善根者。譬若金轉輪王。夢入阿鼻地獄。受大劇苦。無可哀救。怕怖慞惶。奔馳狂呼。欲逃而不得。一旦叱咤。極力猛醒。向之苦事。求之而不得。現成受用。種種本自具足。此所謂夢幻法門。以智而入。唯在自心。不假外求。故曰心淨則佛土淨。門人鄭擴發菩提心。歸依淨土。余教之以專誦此品。一旦生死夢破。何患不覩華藏現成受用乎。

題安樂行品後

予少讀四教儀。見天台大師。判五種法師。為觀行位。竊有疑焉。既見法門之有以持經為行者。動則誦法華經百千部。及察其律身持心。多未能與經淴合。是知持經之難矣。及予述法華通議。至佛讚法師之功德。有供養者。其福過於供佛。有毀謗者。其罪重於謗佛。此我世尊金口誠言。及見持經之法師。現在父母所生肉身。即得六根清淨。按六根清淨。當在七信菩薩不退者。以永不退墮生死也。何持經之功一至此邪。是知持者。不在紙墨文字。而在離言妙契佛心。佛之慧命。由是相續而不斷者。宜其功德殊勝然矣。某人受持此經。於安樂行中。有所契入。故專持之。此乃世尊教諸末法。持經弟子第一妙行。即如來之家法也。從是而入法華三昧。悟佛知見。固無難矣。

題刻藥師經後

經以藥師名者。葢依本佛而稱也。至聖無名。以德彰名。然佛為三界醫王。善治一切眾生心病。故稱醫師。是則一大藏教。乃對症之妙藥。而眾生之病。以痴愛為根。病根不除。而欲出生死渡苦海者。詎可得乎。問曰。經云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求安樂。得安樂。皆眾生之痴愛也。佛意本欲眾生離之。今有求而必遂者。豈非增益痴愛耶。答曰。非增益之。實欲離之耳。以眾生不信自心是佛。故顛倒迷途。溺於愛河。佛以廣大慈悲而拔濟之。不能頓出。特設方便以引攝之。即其所愛而誘進之。所謂以楔出楔。以毒攻毒。故云。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則世間之愛。可潛消而默化矣。眾生始以不信自心之惑。如貪財者。而夢金寶。生大歡喜。致大欲樂。且金寶欲樂。豈自外至耶。眾生處此夢宅。種種希求。佛以如夢幻法門。而調治之。痴愛重。則信佛愈極。信至極。則自心痴愛。化而為佛知見矣。又如置酵於乳。而成酥酪。必轉醍醐。此經是佛以醍醐甘露之藥施眾生。能服之者。豈不頓祛百病。獲長壽哉。居士劉嶠。刻經以施多人。正若長者。於四達通衢以妙藥施人。但能信受而服之者。則心病頓瘳而隨求必應。其藥師之號。豈虗稱哉。既信自心。則觀此經。不屬紙墨文字矣。

白衣陀羅尼經後跋

白衣陀羅尼經。乃我圓通大士。從大悲心中實際流出。故世之善男子女人。苦於無嗣。志心持此。求無不感應如響。且往往應之者非一。而不信者亦非一。又有持而不應者亦非一。此何以故。以我大士依本師觀音如來。授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現三十二應身。十四無畏功德。與十方三界六道眾生。同悲仰故。法界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生者皆白衣重胞。以示大士不誑眾生之驗也。雖然。此男者。果何自而來耶。若即大士現身。而大士不迷。安得所生之男。一一如慈悲現身之士。若非大士現身。又何以求大士而得生。此理難窺。故信之者希。不知大士。既與一切眾生。共一悲仰。是則大士悲仰之心。即眾生願求之心也。其求者。果如大士之心。而大士之心。亦即求者之心。如鏡交光。影影互現。又如谷響。聲叫聲應。未有自心而不應自心者。故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是則所求之男。實是求者自心所變現。不如是求。故不應耳。所以求而得智慧福德何也。葢尋常男女。純以婬慾之心求之。故多愚痴。原非智慧心所生也。今不以婬慾心求。而求之於大士。則是原出智慧。智慧。福德之本也。所生福德智慧之男。所謂聲和響順。形直影端。其理無疑也。子寅周伯子。篤信此法。一日入山。焚香作禮。乞書此經。然我亦從大士耳門而入三昧者。第恐子寅。不能作如是觀。故書寫已。又從而解說之。

跋姜大隱百城煙水卷

余嘗讀清涼傳。至無著入金剛窟。與文殊茶話間。見諸大士。自雲中冉冉而下。因問此眾龍象。何自而來。殊曰。此吾窟中一萬眷屬。各於十方世界。利生緣畢而歸也。又問世何不知。殊曰。或現帝后妃女國太母身。或現宰官居士黃門長者比丘僧尼。隨類皆入。化化無窮。安可以迹較之耶。今觀 聖慈御筆。賜姜常侍百城烟水卷。及諸大宰官題咏詩。則不必更疑文殊也。姜公別號大隱。為慈寧宮侍中。其所以荷擔如來。輔弼聖化。建立三寶者。功最居多。故能獲此密印。不減髻珠之賞。公當持此。以為利生之劵。他日歸來窟中。想文殊見之必合符驗也。

佛頂尊勝陀羅尼呪跋

諸佛同證秘密心印。得成無上菩提。含之以為三德秘藏。吐之以為萬行莊嚴。持之以為利生事業。誦之以為潔己妙行。是故一切諸佛因之而成道。一切菩薩因之而轉邪。此則凡所謂密呪者。皆稱尊勝。而此呪者。出自毗盧灌頂。為法身所演。又尊勝中之尊勝者也。若書之幡幢。風之所到。影之所臨。觸之者。皆能離苦得樂。又況行之持之。於心含之。而為心印者耶。故首楞嚴曰。若有眾生欲習難除。但當一心。誦我佛頂光聚秘密神呪。婬火頓除。如湯消氷。應念化成無上知覺。噫。一切眾生。皆以婬慾而正性命。今一持此呪。則命根頓斷。生死永離。又何況彼區區貪瞋癡慢。不化為無上菩提真種子耶。行人明寬。持此有年。今乞海印老人書寫此卷。將終身佩帶。持誦不忘。老人嘉其志行。助其堅強。乃為書之。又贅之以此。將以筞前程示來學者。

八大人覺經跋

此八大人覺經。予昔居海上。時時書示弟子輩持誦。今來忘矣。昨達觀師。偶以元雪菴大師。擘窠大書刻本。寄予讀之。恍然如覩故物。一向藏之篋笥。未嘗拈出示人。茲小金山鏡心上人。偶持此冊來。乞書法語。余乃躍然。為書此經一過。因歎曰。此足以占感應道交。時節因緣所會耳。佛為眾生說法。唯待機宜。故曰。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予初入粵。未見有僧徒酷嗜佛法者。偶一日。過金山上人。乃持所請諸名公。共書四十二章經一冊。請予跋語。自是緇白弟子。書四十二章經者數人。予因為菩提樹下新學沙彌。講說一周。得聞此經者。不啻百什人矣。其機葢自上人發也。此經乃一切世間諸天及人所希聞者。予生平喜以此經施人。而獨於此地。其機不發。今又因上人而發之。其事葢亦奇矣。何也。以佛說法。唯待機而動。迫不得已而後應。如洪鐘[竺-二+虞]受。隨扣而響。是知此段因緣。非特爾也。良以一切眾生。寢此大光明藏。而沉瞑於長夜之夢。從來不覺久矣。非大覺不足以破大夢。非破大夢。不足以稱大人。不唯能覺人者為大人。而能奮力勇猛自覺者。亦大人也。是則能大覺而後為大人。唯大人而後能有大覺。以一念之覺。而破永夜之夢。豈細事哉。嗟乎。予觀大地眾生。同稟此覺。無非大人。第無大人以開覺之耳。吾佛世尊。獨稱大人。其靈山一會。英傑之士。與夫拈花之破顏。少林之面壁。以至六傳五派千七百人。皆所稱自覺覺他。而為有力大人者也。是皆與人同耳。嗟乎。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所以迷悶而不入者。非覺違拒諸能入者。要之於此八法。不能覺悟。故於生死關頭。不能掉臂。由此甘受沉淪。驅馳苦趣。伶跰辛苦。客作賤人。不能得稱為大人耳。上人能傑然觸發此機。豈非千金之子。流落窮途。一旦而發思歸之念者耶。今吾所書此八大人覺經。實鴈足家音。展之即得故鄉消息。試時時展之。勿暫忘歸計。致慈尊盻盻於常寂之鄉。而倚般若之門也。

釋迦觀音志跋

釋氏之學。以全體大用。盡法界量為極則。所謂毗盧遮那海印三昧威神之力。平等顯現。是故一切諸佛之始終。一切菩薩利生之事業。乃至世諦語言。資生之業。無不從此三昧流出。而有廣大不思議力。福慧莊嚴。皆悉具足。乃見法界之妙。且一切聖凡。統不出此。是知吾祖。乃三昧中之一人。所輯釋迦觀音二志。乃述三昧之境界。轉為利生之方便。即述一代時教之法門。又為三昧中之三昧。豈可以世諦文字目之哉。智者觀之。豈不躍然入此三昧。嗟予小子。亦從三昧而興讚歎者也。詎可以恒情而擬議耶。

題普念佛求生淨土圖

世人歷劫。久沉生死苦海。輪迴三途。皆因自心妄想煩惱。造種種業。故無出頭之時。佛說西方淨土一門。引攝眾生。出離苦趣。是為最妙法門。一生取辦。楚僧海慧。單勸十方真實為生死人。一心念佛。更無別緣。以眾生煩惱深重。妄想甚多。皆生死根。然非多多之佛。不能度多多之人。今聞汝東居士。刻接引彌陀佛像一尊。通身約圈一千八百。每念佛千聲。以朱填一圈。念完佛身。則計念佛一百八十萬聲。雖積劫百八煩惱。仗佛消除。而淨土可期。生死之苦可永脫矣。且願所勸念佛之人。亦如念佛之數。更望大信心檀越。施紙印散亦相若。惟此功德圓滿。則施者念者。同歸極樂無疑矣。

題化城募緣疏

刻藏盛舉。乃自佛法入中國二千餘年。一段大事因緣。令末法無量眾生。種成佛真因。乃至深山窮谷無佛法處。亦得共覩釋迦如來大事全藏。惟此功德。實震旦第一希有之勝事。非大悲願力者。不能發此心。然又非大願力者。不能克全其業。今方過半。已費數萬計。故非一人一手一足之力也。刻板之地。始議五臺苦冰雪。次遷徑山苦霧濕。皆非久計。末遷化城。可謂得所。其建議始馮太史。恢復得吳中丞。克荷者。末得澹居鎧公。皆莫大之願力也。但貯板之房。須高廠。架。使離地透風。不致易壞。即板成。而安置之功。殊非一人一力可措也。今觀馮吳二公疏意。甚至頭目髓腦之不惜。此何等苦心哉。予嘗謂世有一代之人。皆同心夙願。業已久在如來光明藏中。所謂緣熟即現。今行乞之僧。大似執舊劵以訪同願。固知一見而興起者。皆往昔同盟。且謂當來同會也。其所施。又何計金錢幣帛哉。心與此法量等虗空。而福亦量等虗空界矣。

題雲棲大師小像

至人無身。以願力為身。至人無事。以利生為事。故身非我有。事非己為。此所以身不能拘。事不能累。觀師住世八十餘年。建立度生事業者過半。知其未出世前。皆操為人之具也。即其法門。攝受無量眾生。而同出生死者。不知其幾何人。是則師雖隨緣去來。幻化死生。而法身常住。與山川相為悠久。又豈可以此色相求之哉。瞻者當如空生晏坐石室。真見如來。必致天帝散花。而興讚歎也。

放生文跋

聖人之教。以五常治世。仁為首。不殺曰仁。佛設五戒。以不殺第一。是知聖人之心。以慈為本。經云。孝名為戒。斯則戒以孝為本。以一切眾生。有知覺者。皆有佛性。若殺生。則斷絕佛性。又不止於冤債相尋而已。是故凡在長劫生死之中。往來六道。何趣不至。何身不受。即其所殺之生。皆過去多生之父母兄弟妻子六親可知也。今殺其命而食其肉。豈非骨肉自相吞食乎。佛以孝為戒。故知不殺。則孝之大者。豈止惜物命已也。悲夫。世人之迷。相習食噉而不悟。豈不痛哉。故聖人戒以不殺。以全佛性。此又不止世間之孝而已。此蓮池大師。所以普勸放生。以稟佛之心。人能遵而行之。非特得師之心。適足以盡大孝。全佛性。而為成佛之因矣。豈細事哉。刻此書以廣化多人。此不獨廣大師之心。實廣佛之慈悲。非世之尋常口語也。宜篤信之。

題殺生現報錄

佛言。一切眾生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又云。眾生從無量劫輪迴生死。無一類而不受生身。是則現見諸有命者。非獨慧命。皆過去之親因。迷而不知也。眾生痴迷。又不唯食噉。而且以他命網利。以養己養親。是所殺者。豈唯斷佛慧命。抑殺害親因。向說報在來世。今觀此錄。則明明目前現報。人人共所見聞。斯則非斷他慧命。殺己親因。實殺己身。而自速其死也。何待未來。可不懼哉。觀此錄。即佛說此是花報。果在地獄。能持而奉行之。即奉三世佛法矣。

刻五大師傳題辭

予頃讀錢太史集護法錄。見宋學士作 國初高僧傳。法門之盛。何其偉歟。恭惟我 聖祖開基創業。建立三寶。崇重法門。超越百代。而一時名德。光揚佛祖之道。不減在昔。葢千載一時。自此而降。漸漸寂寥。而嘉隆之際極矣。何幸 先皇太聖母。身式 聖主。興揚佛事。遍滿宇內。四十餘年。未嘗暫息。亦從前所未有也。若法門龍象。五大師際會一時。雖體用不同。理事各別。其所以扶樹宗教。開人天之眼目。作長夜之智燈。未嘗不與佛祖同途合轍。況巍巍堂堂。為大光明幢哉。予幸從諸師之後。獨愧薄劣。不能拈一莖草。第申讚歎。願流光不昧。照耀末世。故作三銘二傳。以俟後之執僧史者。有所采焉。

題法雷遠震卷贈五臺空印法師開化雲中(以下東海遺稿附)

佛未出世。祖未西來。一塵未剖。大地凝然。萬象露法身之體。虗空演無字之經。見之者盲。聞之者聾。靡不悶悶靈明。昭昭業識。若昏夜而履碪巖。赤身而臨毒壑。慈眼視之。有不堪其憂者。躍然而起。影落此中。則萬死一生。甘苦同受。忉忉三藏。廣長舌為之乾焦。咄咄一拳。老婆心為之滴血。此我大師。不得已而臨蒞三途。現身異類。或師子頻伸。或象王迴顧。將無作有。弄假成真。幻化人天。顛倒豪傑。此甘露門以之而開。大法雷因之而振。頓使寒谷生春。萌芽漸發。三草二木。引蔓抽條。上中下根。花果敷實者。不可得而勝數矣。即應緣施設。敲唱齊行。節拍成令。無非將機就機。以楔出楔。豈有實法與人哉。後之觀場者。認不真為真。執無說而說。然而舌亦為之乾焦。心亦為之滴血。悲夫誨者諄諄。聽者莫莫。且而恃為真宰。將伐全功。竟無尺寸之賞。方嬰長劫之羈者。此何以故。葢亦將無作有。弄假成真。以不知幻化人天。以致豪傑顛倒耳。醍醐毒藥。生死由誰。惟此未嘗不涕下也。嗟乎。吾師之心。誰能師之。吾師之行。孰能行之。後師者。謂之慈父孝子。能行者。謂之法王忠臣。親親尊尊。此余生平扼腕而求之者。難見其人。惟法師澄公者。宜其人也。公早禮空王。不躭人偽。長超諸有。嚴淨毗尼。翩翩濁世。挺挺青蓮。寂寂空山。崚崚氷雪。滿腔肝膽。生鐵鑄成。三藏微言。一串穿却。與文殊為友。故棲遲於文殊之場。以師子為兒。乃戲遊於師子之窟。釀慈雲於空谷。垂靉靆於清涼。今也一管灰飛。不萌花發。將見春回大地。欣看草木皆榮。法雷振於雲中。甘露灑於劫外。吐青蓮於舌根。溉醍醐於心地。直使盲者明。聾者聰。昏者惺。死者生。花者實。枯者榮。不恃不伐。不攝不驚。執金剛劒。據涅槃城。使諸魔眾。盡稽首而歸命。此何以故。良由師吾師心。行吾師行。知將無而作有。解弄假以成真。故亦能顛倒豪傑。幻化天人。望受繫珠之賞。將解長劫之嬰。可謂慈父之孝子。法王之忠臣。苟如是。始可報吾師之恩。與公把臂同遊於不死不生。不然則但聞其聲。不見其形。又何稱為有力大人。公其不然。請聽空中十方諸佛謦欬之音。

題國朝高僧行脚卷贈慧菴鑒上人

古人為生死事大。故割愛遺榮。登山涉水。參訪知識。相求於苦空寂寞之濱。決擇己躬。發明向上。每於明眼人前。揚眉瞬目。一棒一喝之下。忽然迸裂。身心脫落。如冷灰豆爆。使無量劫來。生死情根。一時頓拔。當下如斷索師子。跳擲縱橫。自在遊戲。了無纖毫羈絆。所以稱為大力量人。此吾出家兒。發足超方第一步行徑也。自鼻祖西來。首行此令。凜凜寰中。如唐之馬祖南嶽臨濟德山趙州雲門。宋之永明大慧。元之雪巖中峰。諸大老。一脉相傳。如閫外將軍。風行萬里。故每遇鉗錘。遭毒手者。靡不通身粉碎。骨肉俱融。悲夫去聖時遙。此道寥寥。知音者稀。惟我朝漠然無聞。居常以此痛心。將謂獅弦絕響矣。偶乞食王城。幻住慈氏樓閣。一日居士閻君。持國初尊宿。送僧行脚偈十八首。觀季潭泐大師上堂數語。風規自足。不減古人。余歡喜贊歎。何幸二百餘年。生此末運。獲覩先覺廣大三昧。於一毫端頭。良夙緣也。此卷業已進之秘府。因跋數語。願將此話流布人間。適唐抑所。袁玉蟠。王衷白。三太史公過訪。談及將欲修國朝高僧傳。正博采法門行脚事。遂將此托之。時慧菴鑒公。見而懇之。惟公幼入黃門。錦玉叢中。志痛生死。一旦棄如涕唾。遠遊名山。參訪知識。廣求決擇。今隱居伏牛。意其必曾遭毒手如古人者。故見此語相親乎。不然。則如嚼木札羹。咬鐵飣飯耳。公將歸故山。余亦東還窟中。不惜疲勞。為書一過。公能於此一言。洞見古人。方始不負出家之志。可作出塵標格。不然。不但不重己靈。抑且累及海印也。

題竹林大師示門人振宗法語後

宗禪者多毀教。習教者多昧禪。是以禪教話為兩橛。古之師匠。竟不能一其指歸。即圭山和會宗教。猶以為隔羅見月。上下千百年來。學者無能一其趣向。此無他。乃乏正眼師承。為之剖破藩籬。所謂不是無禪。只是無師。以禪宗者乏多聞。宗教無正眼。此大道所以難明也。清涼竹林大師。踞華座。萬指圍遶。善說法要。號當代義龍。尋常履踐。不涉玄途。觀其示門人語句。大有宗門作略。苟無正眼。安能出詞吐氣。如是之雄徤乎。可以文字師概目之耶。嗟乎。學者久墮知見網中。非金剛王劒。不能一揮裂之。大師以此示振宗學人。是必為當家種草。定不負此一段因緣。若以尋常葛藤視之。不唯當面錯過。抑且辜負法恩多矣。

題三山真侍者行脚卷後

此國初十八高僧。示行脚僧語也。余竊謂禪源一脈。自中峰後。閴其無人。空谷而下。多帶廉纖。無復古人作略。如脫索獅子也。甲午冬。寓大都慈壽方丈。西雲閻公。持所錄前偈致予。予讀之三復。歎曰。人天眼目。猶在不滅。惜乎不見諸老手澤。遂記而藏之明年三月。予即以法罹難。遣雷陽。於是年十月出都。侍者福善。收予海印草。負笈隨度嶺。就行間。往來瘴海及曹溪者。十有五年矣。庚戌春王正月。予喜謝曹溪負。身得自由。善欲歸省。上元後五日。持予數年積草。於濛江舟中。檢拾殘楮。偶得此卷讀之。慨憶當日題墨未乾。即有萬里之行。詎意今忽得此故物耶。古人云。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豈非佛祖冥加。以神力而攝受之耶。不然。何以始終見此。如出方網三昧。彈指謦欬時也。燈下展卷。喜而不寐。乃為侍者重書一過。嗟予老朽。固不堪與諸老把臂共行。善當不減三山真侍者。行脚事也。古人閒垂一言半語。如天普葢。似地普擎。老人信手拈來。於一毫端作大佛事。則諸大老似掩耳偷鈴。老漢未免畫蛇添足。善侍者縛作一束。擲向東洋大海。尤較三山百步。否則未免祖禰不了。殃及兒孫也。

題達觀禪師送三禪人遊方卷後

從古出家兒。為生死大事。不能自決。故辦草鞋。登山涉水。訪求大知識決擇之。然其大善知識。如踞地師子。一毛不敢攖傍。纔傍則命根頓斷。凡垂一言半句。如晴空霹靂閃電。使人耳聾眼花。自救性命不暇。況又敢弄佛法禪道乎。此中利害。知之者希。嗚呼。二百年來。行脚僧不少。犯此令者。幾何其人。今某三禪者。以行脚事自負。其志可嘉。既見達觀禪師。爪牙已露。命根不斷。又欲別求知識。余見此卷而笑曰。三禪者持此卷行脚。如請上方劒討賊。不知他時後日。何以繳報。

題達觀大師祭徧融大和尚文後

昔延陵季子。挂劒於徐君墓。謂心許於生前。報知於身後。以為義高千古。世諦如此。況出世乎。古人為生死事大。割愛辭親。參訪知識而決擇之。每於一言啟廸。施者如天普葢。受者如地普擎。投機於石火電光之間。而生死情塵。迸然雷裂。豈偶然哉。故其恩深。似一滴入海。當與之同枯矣。豈值生前身後而已耶。予觀達師祭徧老文。深有感焉。噫。且一飯千金莫報。以為奇事。一語窮劫不泯。又豈等閒。嗚呼。徧老度生六十餘年。法施將滿大地。至若知恩報恩。人間幾幾。藉令人人如達師者。則大通之因地。又不必取於墨劫之前也。然其徧老之不朽者。賴一語。一語之不朽者。墨點存焉。觀者如此。可謂不辜本有矣。

佛奴歌跋

吳年少比丘大川。發大心。願以一鉢供十萬八千眾。其行最苦。是故諸長者居士。聞而歡喜。咸皆讚歎。唯顧實甫歌。有蕭梁求為佛家奴之句。葢標其能忘身三寶。以略耻天下之自重。不若蕭梁者。達觀可禪師見而異之。乃盡力奴狀。聲為歌以發之。余長歌三疊而歎曰。藉令黃面碧眼觸此。亦當捧腹絕倒。況奴奴者乎。以宗門向上事。不涉玄途。尊貴無匹。即以尊貴自居。猶是奴兒婢子。呼為頂墮。況種種意想攀緣。流注諸行耳。雖然。少年比丘何為處此。常憶昔有富主。性不易事。唯一奴當心。其晝主極欲以使奴。奴苦無當。其夜主夢為奴。奴夢為主。亦極欲以使奴。奴亦無當。然夢覺等而苦樂異。復何怪哉。今此比丘將以白晝之奴。求為夢中之主。其所供十萬多眾。豈亦白晝之主。將為夢中之奴耶。噫。生死涅槃。猶如昨夢。比丘知此。可以滴水供養十方恒沙世界。諸佛眾生。受用無盡矣。何區區十萬八千為。其無以限量心。自割如來無量境界也。

壽昌語錄題辭

壽昌老人。生平行履。惟放身捨命。於空山寂寞之濱。墾土地。博得滿腔氣息。尋常潑撒向人天眾前。如撾毒鼓。使聞聲者聾。中毒者死。而中毒者幾何人哉。憶昔黃面老子。在靈山會上。領一隊懵懂漢。逐日著衣持鉢。沿街過巷。乞得一搏冷飯。歸來飽飡後。洗鉢收衣。趺座而坐。閒打葛藤。如此以為家常過活。若是者三十餘年。而人天大眾瞢然。畢竟不知所為何事。偶於一日被空生覷破。遂發歎曰。希有世尊。世尊見其眼目動定。遂為盡力。胡亂一上。直使空生纖疑盡淨。命根勦絕而後已。故空生感悟切心。涕淚悲泣。痛哭稱歎。而不容口。至此黃面老子。氣悶少舒。始不負從前一片婆心。今觀壽昌钁頭。大似黃面衣鉢。此語不減靈山葛藤。當知此話大行。如毒皷聲。不知中其毒者。能幾何人。至其感悟流涕。如空生者。又不知能得幾何人也。諺語有云。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後之讀此語者。若作言語話會。則有負壽昌。若不作言語話會。則有負自己。若兩不相負。當於未舉以前。把钁頭處。薦取始得。

跋可禪人行脚卷

昔法照齋次。見萬佛菩薩。現形於鉢中。不知何以故。乃問僧云。此五臺文殊化境也。遂發足履五臺。願見文殊。乃至果見文殊。授以念佛法門。照可禪人。先從雲棲得念佛三昧。今欲往求文殊印證則可。倘問南方法眾。不可被前後三三。當面瞞却也。

又。

照可禪人。初住黃山。以華嚴為業。所謂於一塵中入正定也。今從他方起處。欲破塵出經。將誅茅於西湖之上。意須長者插一莖草。老人直謂之不然。以無礙法界。遇緣即宗。隨處具足。但稟明於心。又何假外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