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之苗三十日。若延日久。则气薄无力。恐种不出矣。欲觅此等种苗。先访有人家正在种痘之际。向彼明言其故。恳求四五粒。即可源源而种。或平日于同道种师内。相与一二位志诚老实者。议明彼此互借。则苗亦可不断。亦有胆大种师。于五六月中。觅贫家壮实之儿种之。不惟不索酬谢。反肯津贴银钱。次递传种三四个儿。延至七月。则苗亦可以不断矣。近有种师。因种苗已断。权取时苗种之。往往有种出稠密棘手重痘者。皆时苗之过也。不知时苗之性。即选上好者。亦必要传种过四五儿俱各顺当者。其苗性始和平。方能与种苗相等。至于下手种法。尤须详慎。凡种一儿。用痘痂三四粒。两儿则用六七粒。放于干净茶杯中。倾入清水四五茶匙。用小指尖在内三四搅。则痂已湿。急将水倾去。用柳木杵研。其杵约长四寸。粗如笔管。两头要光圆。研十数转足矣。如痂太干。加入清水一二滴。
切不可太潮。只要研如干浆糊状。用弹熟新棉花。捏一小团。如枣核大。两头要圆。其长短粗细。量儿鼻孔之大小为之。其棉团不可太松软。松则苗气易往外泄。且见涕则缩小。易于脱出。将棉团只用一头。蘸痂末糊于上。塞儿鼻中男左女右。塞不可太进太进则儿不适意。亦不可太出。太出则易于脱落。总要宽紧浅深适中为妙。塞后勿放小儿用手拈出。
若被喷嚏打出。急将苗仍塞入鼻。下苗后。以六个时辰为度。天气热。早取出数刻。天气寒。
多留数刻。痘苗取出之后。其苗气渐次传遍五脏。至七日。或八九日始发热。发热三日而见点矣。此诚至稳至当之种法也。种痘之苗。不过痘痂一味。今各处种师。诡称痘痂之外。
尚要加他药为引导者。此系惑人谎语。切勿信之。既种后。将发热时。小儿颈项内。男左女右。必发一小块。状如痰核。此乃毒瓦斯结聚于此。故痘发必稀疏。此块不必医治。待落痂后。
则块亦渐消矣。若用时苗种者。项中无块。当以此辨之。又间有惊痘。于发热时。小儿忽然惊搐。手足蜷。不语。目上视。有片时即平复者。有发一二个时辰者。有发一次者。有发两次者。总属不妨。斯时切不可扰动叫唤之。待其自平即已。不必服药。须预对痘家帮助。免其忧虑以上诸论。皆时下种师之秘诀也。若夫辨儿之可种与不可种。须察儿体之虚实。及有无宿病。若调治之法。当节饮食。适寒温。防惊吓。此皆种师俱各明悉。兹不重赘。(郑望颐)
疳
沈 稚年歇乳进谷。脾胃气馁少运。腹膨目医。是为五疳。夏日中土司令。久病投以补气。恰合调其脾胃。近日呕吐泄泻身热。乃寒暄失和。致食不易化。小溲既少。腑气不和。余幼科久疏。
忆钱氏每以调中为主而驱邪都主轻法。深虑脾土伤。则延惊痫耳。(脾胃虚腑气不和)益智仁 焦术 茯苓 广皮 藿香梗 浓朴 楂肉 泽泻张(四岁) 五疳。腹胀数月。法当疏补。
人参 茯苓 麦芽 炒楂肉 广皮 半夏 湖莲又 照前方去半夏湖莲加泽泻。
陈(五岁) 官人自汗。短气咳嗽。风温见症。肌腠有痤痱之形。与疹喑腑病不同。但幼稚生阳充沛。春深入夏。形质日减。色脉是虚。而补脾辛甘不应。腹满。按之自 。二便原得通利。
腹痛时发时止。痛已即能饮食。考幼科五疳。与大方五劳相类。疳必因郁热为积为虫。此饮食不充肌肤也。病来非暴。攻之由渐。再论疳热虫积。古人治肝治胃恒多。而洁古东垣。于内伤夹滞。每制丸剂以缓治。取义乎渣质有形。与汤饮异歧。刻下温邪扰攘之余。聊以甘凉之属。清养胃阴。
以化肺热。其辛气泄表不宜进。(内伤夹滞虫积)甜杏仁 麦冬 地骨皮 生甘草 冬桑叶 玉竹 和入青甘蔗汁一酒杯。
(丸方)仿治疳热羸瘦。从阳明厥阴疏通消补兼施。
人参 黄连 芦荟 川楝子 使君子 茯苓 白芍 广皮 胡黄连 南山楂某(七岁) 食物不节。脾胃受戕。腹膨。大便不调。此属脾疳。(食伤脾胃)焦术 茯苓 广皮 益智仁 大腹皮 木瓜 炮姜 炒神曲吴(九岁) 能食。色枯形瘦。暮热泄泻。此皆口腹不慎。值长夏温热。脾胃受伤。将成五疳。
青蒿梗 枳实炭 胡黄连 炒谷芽 炒白芍 炒山楂 广皮 茯苓 泽泻王 五疳已久。脾胃受伤。食物不运。腹膨溏泻。此积聚未清。中焦先馁。完谷不化。肿胀皆至。难治之症。七香饼。
疳者。干也。小儿肠胃柔嫩。若乳食失调。甘肥不节。运化不及。停积发热。热久津干。此因积成疳者也。或五脏偏热。或因病后。或医药误下。致亡失津液。脾不输化。积滞不行。此因干致积者也。故五疳不离乎脾胃。其治法。胃滞当消。脾弱宜补。热者用苦寒清火。冷者宜辛温健运。有虫者。兼用杀虫之品。其虚者。各随本脏补其母。总宜丸剂缓调。不能旦夕速功。
或用鸡肝纳入治疳药炖食。最为有效。(陆履安)徐评 此老幼科痘症。不仅名家。可称大家矣。敬服敬服。
吐泻
吴 身热。吐乳自利。温邪内扰脾胃。稚年防惊。(温邪)藿香叶 飞滑石王 未到周岁。热犯脾胃。呕逆下利。壮热不已。最多慢惊之变。
人参 川连 黄芩 藿香梗 广皮 生白芍 乌梅某 暑邪犯肺。交土王用事。脾胃素弱不运。暑湿。腹鸣。泄泻。恶心。露睛。怕成慢惊。
(暑湿)人参 藿香 炒浓朴 木瓜 川连 茯苓 炒扁豆 泽泻章 伤食一症。考古用五积散之义。取暖胃使其腐熟也。既上涌频吐。大便溏泻。胃气益伤。阳气坐困日甚。清不升。浊不降。痰潮干呕。腹鸣便遗。睡则露睛。龈黑唇紫。小溲竟无。阳不流行。
津液自耗。有慢惊昏厥之危。议通胃阳。读钱氏薛氏之书。能知此意。(胃阳伤)人参 郁金 炒半夏 炒白附子 茯苓 菖蒲 炒广皮 炒粳米又 阳明胃阳受伤。腑病以通为补。若与守中。必致壅逆。咋日用方。通胜于补获安。幼稚非真虚寒之病。
人参 茯苓 益智 广皮 炒荷叶 炒粳米又 鼻明汗出。龈血。阳明虚。胃气未和。不宜凉降。六神汤加炒广皮。
虞 面色痿黄。脉形弦迟。汤水食物。入咽吐出。神气恹恹。欲如昏寐。此胃阳大乏。风木来乘。渐延厥逆。俗称慢脾险症。幼稚弱质。病延半月有余。岂可再以疲药玩忽。宗仲景食谷欲呕者。
吴茱萸汤主之。
人参 吴萸 茯苓 半夏 姜汁又 昨用泄木救胃土法。安受不见呕吐。然中焦阳气大虚。浊气上僭。则为昏厥。津液不升。唇舌干燥。岂可苦寒再伐生气。今如寐神倦。阳陷于阴何疑。仲景通阳理虚。后贤钱氏薛氏。皆宗其义。
人参 炒半夏 茯苓 广皮 煨姜 南枣苏 周岁幼小。强食腥面。身不大热。神气呆钝。上吐下泻。最防变出慢惊。此乃食伤脾胃。为有余。因吐泻多。扰动正气致伤耳。(食伤脾胃)广皮 浓朴 茯苓 广藿香 生益智 木瓜陈 凉风外受。内郁热伏。身发瘾疹。便解血腻。烦渴。得汗。仅解外风。在里热滞未和。啾唧似痛。
大便仍有积滞。清里极是。但半岁未啖谷食。胃弱易变惊症。少少与药。(郁热内伏)藿香梗 川连 黄芩 生白芍 淡竹叶 广皮 滑石 炒楂肉余 形神衰弱。瘕泄纯白。而痈疡疳蚀未罢。气喘痰升。总是损极。今胃虚纳减。倘内风掀动。惊厥立至。孰不知因虚变病也。(胃阳虚)人参 炒粳米 茯神 炒广皮 炒荷叶蒂吕(十二) 痰中带血。食已呕吐。因惊仆气逆。令胃不和。与黄连温胆汤。因年弱质怯。以金石斛代之。(胃不和)温胆汤去甘草加金石斛姜汁。
某(九岁) 久呕少食。(胃虚气逆)人参 半夏 茯苓 广皮 姜汁某 蛔厥。少腹痛。欲呕。安胃丸王(九岁) 久泻。兼发疮痍。是湿胜热郁。苦寒必佐风药。合乎东垣脾宜升。胃宜降之旨。(湿热)人参 川连 黄柏 炙草 广皮 白术 神曲 麦芽 柴胡 升麻 羌活 防风何(十一) 夏病入冬。仍腹痛下积。稚年不慎食物。肠胃屡滞。利久阴伤。身热发呛。先与理阴。疏腑滞浊。(久痢伤阴积滞未清)熟地炭 当归炭 山楂 炮姜 炙草 茯苓 麦芽世俗所称慢惊风者。不知起于何代。创是名者。其遗祸于婴孩。已不啻万亿矣。盖就其所指之病而论。如吐泻兼作。气怯神倦。虚烦搐搦。痰喘不食。脉虚无神。睡则露睛等症。乃与病名毫不相关。其所指之症。是或由外感未清。或诸病误治。或饮食失调。或由病后而成。以致吐则伤胃。泻则伤脾。土衰则不生金。中虚木必乘克。是皆肝脾肺胃之病。治宜急顾本原。扶土生金。安胃和肝。温养肾阳。犹虑弗及。若就其名而治之。医家胸中。先执慢惊风三字之名。概用重坠之药。镇惊定怯。或散风清火。豁痰破气。其遗祸可胜言哉。盖是症。
因中土已虚。风木已动。延久必现出似惊之状耳。实则并非因惊而起也。奈何竟以慢惊风名之。岂非指鹿为马乎。要之慢字。若以急慢而论。则凡病之缓者。皆可称为慢。惟惊乃属急症。不可以慢字加之。若以傲慢。肆慢而讲。于病名上。又甚荒唐。惟愿观幼科书者。当知其背谬不通。勿为其所惑。则幸甚。今观先生案中。并未尝用及惊药风药。是明征也。此症更当兼参东垣立斋景岳诸法而治之。则无遗蕴矣。(华岫云)
痫痉厥
周 稚年痫厥。病发迅速。醒来二便自通此系阳气拂逆。阻其灵窍。姑与清络宣通方法。(热邪阻窍)犀角 远志 胆星 黑山栀 元参 菖蒲 连翘 竹叶心唐(十四) 面青脉濡。神呆。舌缩不伸。语寂寂然。痫症。四肢皆震。口吐涎沫。此阴风已入脾络矣。
(阴风入脾络)人参 生术 蜈蚣 全蝎 姜汁炒南星 姜汁炒白附某 伏邪经旬。发热不解。唇焦舌渴。暮夜神识不清。虑其邪陷心胞。有痉厥之变。(邪逼心胞)犀角 卷心竹叶 鲜石菖蒲 连翘 元参心 浙生地又 化热液枯。
生地 竹叶心 丹皮 元参 麦冬 生白芍吴 冬月伏邪。入春病自里发。里邪原无发散之理。更误于禁绝水谷。徒以芩连枳朴。希图清火消食。以退其热。殊不知胃汁再劫。肝风掀动。变幻痉厥危 。诊视舌绛。鼻窍黑煤。肌肤甲错干燥。渴欲饮水。心中疼热。何一非肝肾阴液之尽。引水自救。风阳内烁。躁乱如狂。皆缘医者未曾晓得温邪从阴。里热为病。清热必以存阴为务耳。今延及一月。五液告涸。病情未为稳当。所恃童真。食谷多岁。钱氏谓幼科易虚易实。望其尚有生机而已。(热邪伤阴肝风动)阿胶 生地 天冬 川石斛 鸡子黄 元参心又 咸润颇安。其热邪深入至阴之地。古云热深厥深。内涸若此。阴液何以上承。虑其疳蚀阻咽。故以解毒佐之。
元参心 真阿胶 真金汁 细生地 天冬 银花露又 胃未得谷。风阳再炽。入暮烦躁。防其复厥。
生地 白芍 麦冬 金汁 阿胶 牡蛎 金银花露又 神识略苏。常欲烦躁。皆是阴液受伤。肝风不息。议毓阴和阳。
生地 牡蛎 阿胶 麦冬 木瓜 生白芍又 膻中热炽。神躁舌干。痰多咳呛。皆火刑肺金。宜用紫雪丹一钱。
小儿痫痉厥。本属险症。十中每死二三。奈今之患者。十中常死六七。其故何也。盖缘医者。
不察病情。概以芩连钩藤菖蒲橘红等。夹金石之药投之。以冀清火降痰而已。此医之不善治也。而最可恶者。尤在病家之父母。失于调治。有名为爱之。实以杀之之故。何也。小儿诸症。如发热无汗。烦躁神昏谵语之顷。或战汗大汗将止之时。或呕吐泄泻之后。或痉厥渐苏。或便久闭。而适然大便。或灌药之后。斯时正元气与病邪交战之际。若能养得元气一分。即退一分病邪。此际小儿。必有昏昏欲睡。懒于言语。气怯神弱。身不转动之状。此正当养其元神。冀其邪退正复。乃病家父母。偏于此际。张惶惊恐。因其不语而呼之唤之。因其鼾睡而频叫醒之。因其不动而摇之拍之。或因微有昏谵。而必详诘之。或急欲以汤饮进之。或屡问其痛痒之处。哓哓不已。使其无片刻安宁。如此必轻变为重。重变为死矣。更有豪富之家。延医数人。问候者多人。房中聚集者多人。或互谈病情病状。夜则多燃灯烛以照之。或对之哭泣不已。或信巫不信医。祈祷叠兴。举家纷扰。此非爱之。实以杀之也。试以大人之病情体贴之。抑好安然寂静乎。抑好喧哗动扰乎。此理概可知也。予曾见一孩。
患暑湿初疟。半月有余。病势甚重。医者投以苍术白虎汤。夜半发汗。至寅时身体渐凉。冷汗不止。默默倦睡。口不肯言。气息甚微。医云六脉安静。并不烦躁。此病退之象也。因戒其父母。切勿扰动。直至申时。汗止声出。而病已霍然矣。可见无论大人与小儿诸病。总宜安然寂静为主。其调养之法。有非笔墨所能罄者。惟在病家能细心体会。医者能谆谆告戒。
勿以余言为迂。则幸甚。更有幼孩。发热昏迷。手足厥冷。窍络阻塞。哭不出声。药难下咽。斯时惟有请善于推拿者。可使立时苏醒。然后再议用药。至于治法。痫痉厥本属三症。与大方相类。兹不重赘。(华岫云)徐评 小儿无痫症。不必另立一门。即痉厥亦仅病中之一症耳。
虫
陈(七岁) 湿伤。脾胃失调。下注小肠。虫从溺窍而出。粪溏完谷。不可温补。(湿热)黄柏 茯苓 猪苓 槐米 泽泻 萆又 虫自小便而出。经月泻皆粘腻及不化食物。此非虚寒。皆湿 内蕴。运化失司。当苦药胜湿兼理幼稚疳积。
黄连 黄柏 茅术 浓朴 泽泻 槐角子 木通 使君子 淡竹叶 三服后续进肥儿丸龚(七岁) 湿热生虫。腹痛便溏。恶食。
川连 胡连 生白芍 乌梅 枳实 川椒 炒楂 青皮 水法丸。
许 肠有湿热生 虫。用苦寒引导小肠。
苦楝皮 北秦皮 槐角子 胡粉 黄柏 牡蛎 生研末。猪肚肠一条漂洁。煮丸。
张(十三) 丹溪云。小儿盗汗不须医。以体属纯阳。汗乃阳泄故也。至于疮多。湿热浮肿胀满。得攻下而消。此六腑以通为补也。其少腹痛屡发。亦由湿热生虫生积。当以酸苦泄热。
川连 胡连 生白芍 鸡肫皮 炒楂肉 芦荟 枳实 苦楝皮 乌梅肉捣丸。
汪(十六) 肛漏时肿。泻过白虫。手足阳明热甚。(阳明热)槐角子 黄柏 榧子肉 生茅术 樗根白皮 小川连茯苓 炒地榆 蒸饼为丸。
虫类虽多。其源皆由饮食停滞。湿热郁蒸。变化而成者也。凡面色痿黄。饮食不为肌肤。起伏作痛。聚散不定。痛止即能饮食者。皆有虫积。或从呕。或从小便。或从大便而出。治法当观其微甚。若虫势骤急者。当用攻逐之剂。如黑丑槟榔大黄胡粉山棱莪术之类。虫去则调其脾胃。缓者用酸苦泄热燥湿。兼以相制相畏之品。如川连胡连芦荟苦楝乌梅川椒雷丸芜荑使君榧肉之类。脾弱者兼运其脾。胃滞者兼消其滞。虫症治法。大略如此。(陆履安)徐评 治虫有缓治之法。其病势甚轻。而日久当用膏丸等药。兼补兼消之。若病势危急者。必另有峻厉之方。并奇药秘方。可杀虫去积。否则元气消乏。不可补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