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症
(吐血咳血咯血鼻衄齿衄衄大便血小便血血淋血崩)经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之流溢。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半散于脉外而充肌腠皮毛若外有所感。内有所伤。则血不循经。从上而涌。则为吐血咳血咯血鼻衄齿衄舌衄。从下而走。则为大便血溺血妇人血崩。其源则一。或问诸书皆分别五脏六腑之血而施治。兹何以笼统言之。余曰。五脏有血。六腑无血。观剖诸兽。腹心下夹脊包络中多血。
肝内多血。心脾肺肾中各有血。六腑无血。近时以吐血多者。谓吐胃血。皆耳食前医之误。
凡吐五脏血必死。若吐衄崩下。皆是经络散行之血也。或问既无分别何金匮以泻心汤治心气不足为吐衄乎。曰百病不离于五脏六腑。脏腑病以致血。不循经而为吐衄崩下。非吐衄崩下之血从脏腑中脱出也循经之经字。作常字解时医误解。谓归脾汤引血归脾。脾能统血。即是归经。害人无算。余再为之喝醒一语。曰。随者仍其随之常行者仍其行之常。散者仍其散之常。充者仍其充之常。血循经常之道路。则无吐衄崩下之病矣。千古无一人谈及。余于高士宗引而不发处。细绎思论。大为快事。
身热脉大者难治。身凉脉静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气逆。脉见弦紧细数有势。不得卧者。死。
一外感吐血。先见头痛恶寒发热等症。必取微汗则愈。宜香苏饮。加荆芥穗一钱。丹皮白芍各一钱五分。(三十五)一夏令秋令感暑气燥气而吐血。方治见咳嗽门。不赘。
一内经云。不远热则热至。血溢血泄之病生矣。凡人不避暑热。及过食爆炙之物。以致血热妄行。宜四生丸。(一日)一瘀血而吐。必先胸痛。血色必紫或黑而成块。脉必滞涩。宜四物汤。加醋炒大黄桃仁丹皮香附各一钱五分。如紫血尽。鲜血见。即用六君子汤。加当一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热蓄血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大便黑面黄。
宜犀角地黄汤(九十九)高鼓峰心法。于血症独精。其云除瘀血与伤寒外。其余俱属七情饿饱劳力等因。必见恶心(验症分明)一味固元汤主之。方用人参炙归身甘草煨姜大枣白芍。水煎服。血症最繁。
以一仁斋直指。谓阳虚阴必走。大吐大衄外。有寒冷之状。可用理中汤。加南木香或甘草干姜汤。其效更着又有饮食伤胃。胃虚不能传化。其气上逆。亦能吐衄。亦宜上二方。余用甘草干姜汤。其干姜炮黑。加五味子二钱甚效。从慎柔五书得来。
一内经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滞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此数语。为治血之要旨所以杨仁斋高鼓峰方法神验。即张景岳用熟地一两泽泻附子牛膝各一钱五分肉桂一钱炙甘草二钱水煎服。名为镇阴。煎方虽驳杂。而温药较多。亦能奏效。
一褚氏遗书云。血虽阴类。运之者其阳和乎。阳和二字。指心肺而言也。心肺之阳宜布。
如日月一出爝火无光。凡诸般邪热之气俱除。血无所扰。则循行常道矣。运之者三字。更妙。
血不自运。必藉气以运之。既已运矣。则随冲任而行于经络。散于脉外。充于皮毛。有经常之道可行。何至妄行而为失血之症耶。诸家俱赞此二句之妙绝。未能发明其旨。甚矣医道之难也。高鼓峰虽未能悟到此旨。而固元汤与之暗合。慎柔和尚以保元阳为主。亦不过取黄补气以生血。而亦与此。旨暗合。合之则效速。二公所以名燥一时也。余于此。千虑一得。
不敢自秘。
保元汤(七慎柔方。无肉桂。有煨姜三片黑枣二枚。)当归补血汤(六)一血症有不宜刚燥之剂者。或血虚烦渴。徐热睡寤不宁。五心烦热宜圣愈汤。(十八)一舌上出血如孔钻者。煎香薷汁服。外用槐花炒研掺。蒲黄炭亦可掺之。齿龈血出。
用生竹茹四两。醋浸一宿含之。牙缝出血。以纸维醮干蟾酥少许。于出血处按之立止。满口齿血出。枸杞子为末。煎汤漱之。然后吞下根亦可。鼻衄。用生茅花或根一两煎服。
以上症。或统用甘露饮(八十七)滋肾丸。(九十四)一血淋尿血。用苎麻根十枚。水煎服。又用海螵蛸干地黄赤茯苓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
以柏叶车前子煎汤下。又用乱发烧灰。入麝香少许。用米醋温汤调下。如痛不可忍。以藕汁萝卜汁白蜜调下。又房劳兼小便尿血。宜鹿角胶半两。没药另研。油头发绳各三钱为末。
茅根汁打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
一下血。先便后血为远血。用灶中黄土八钱。甘草生地白术熟附子阿胶黄芩各一钱五分。
水煎服。名黄土汤。下血。先血后便为近血。宜赤小豆三两。泡令出芽晒。当归一两共为末。以浆水服一钱五分日三服。名赤小豆当归散。二方俱出金匮。
大便下血不止诸药不效者。宜济生乌梅丸。(六十九)一皮肤血汗。宜郁李仁去皮研二钱。以鹅梨汁调下。又用人中白焙干。入麝香少许。温酒调服立效。又用六味地黄汤。加五味一钱麦门冬川续断各二钱。
一诸窍出血。宜头发败棕陈莲蓬各等分。俱烧灰研。每服三钱。木香汤下。
一妇人血崩。审其寒热虚实。照以上诸方择用。若脱血之顷。不省人事。大汗不止者。
宜参附汤。贫者以当归补血汤。加熟附子二三钱。(一百零五)一大吐大衄大崩之顷。血若稍止。急用独参汤服。服后听其熟睡切勿惊醒。则阴血复生矣。
癫狂痫
癫者痴呆之状。哭笑无时。语言无序。其人当静。狂者骂詈不避亲疏。其人当动。痫者忽然猝倒无知。口角流涎。手足抽掣。或作五畜声。数刻即愈。愈后即如平人。作止有间断。
所以名痫也。皆痰火为病。而痫病多由胎中受惊。一触而发也。治宜调中。服补北泻南不必过求奇险。
脉实者吉。沉细者凶。
一前症属于实痰实火者。宜滚痰丸。(六十三)肝火之为害。非泛常之药所可疗。时贤叶天士独得其秘。急用当归芦荟丸。每服三十丸。一日两三服。不可迟疑败事。(九十八)一前症属虚者。宜磁砂丸。(二十六)二加龙骨汤加铅丹二钱。或再加阿胶三钱。(二十二)此二方神妙。非可以思议及者。
一前症既愈。即宜以和平之剂收功。宜朱砂安神丸。(二十八)
消渴
口渴不止为上消。治以人参白虎汤。食入即饿为中消。治以调胃承气汤。饮一溲一为下消。治以肾气丸。赵养葵大变其法。谓治消无分上中下。先以治肾为急。以六味丸料一斤。
入肉桂一两五味子一两。水煎六七碗。恣意冷冻饮料之。熟睡而渴如失矣。白虎承气皆非所宜也。
喻嘉言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开。则水无输泄而为肿满。关门不。则水无底止。而为消渴。金匮肾气丸。蒸动精水。上承君火。而止其下入之阳光。彼症取其开。此症取其。一开一合。具通天手眼。子和诋之。何其陋也。又白茯苓丸。治肾消方。用白茯苓复盆子黄连栝蒌根萆人参熟地黄元参各一两。石斛蛇床子各七钱半。鸡三十具。微炒共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磁石汤送下。喻嘉言治验加犀角一两。又以六味丸加犀角收功。抄此与八味地黄丸。一阴一阳。相为表里。皆为神方。
脉宜数大。忌虚小。
伤食
伤食病。必有胸闷吞酸嗳腐腹胀腹痛等症。直以平胃散。如麦芽谷芽山楂神曲萝卜子消之。或以所伤之物。烧灰加入为引导。如初伤时食尚在膈。服此汤。以手探吐。如伤之已久。
腹满拒按。宜以三一承气汤下之。愈后服香砂六君子汤。加干姜调养。若无吞酸嗳腐等症。
但见头痛恶寒发热。是外感症。切不可误用消导之品。致外邪陷入。变症百出。伤寒不禁食。故桂枝汤啜粥是开章第一义。读仲景书自明。西北之人。一遇头痛恶寒发热之症。便云有食。即服神曲山楂等药。往往误事。余为活人计。不得不大声疾呼也。
脉滑而实。时书以右关之上为气口。谓气口紧盛伤于食者。妄也。
张景岳云。偶病之人。多有非食而疑食者。曰某日曾食某物。或某肉某面。其日即病。
医理不论虚实。但闻此言。且见胃口不开。必先治食。夫未病之人。谁有不食。岂必预为停食。以待病至者。斯可信其无食乎。及其病也。则或因劳倦。或因风寒。或因七情。病发不测。而且无胀无滞。与食何干。药有对病而妄行剥削。必反增病。此斯道之莫须有也。由此推之。则凡无据无证。而妄行胡猜者。皆其类也。良可慨矣。
黄履素(着折肱漫录。)云。五谷皆养补脾气之物。一成炭。反能消食者何。盖火能软坚化物。烬从火化故也。诸炭能消食。亦能伤脾。功用不减于山楂神曲。不可忽之。以为食物而多服常服也。
愚按今人用白术炒焦不知其伤脾地黄烧灰。不知其伤肾。当以先生之言正之。
疟疾
寒热往来有定候。一日一发者邪浅。二日一发者邪深。三日一发者邪更深。先寒后热者为顺。先热后寒者为逆。自子至午发者为阳。自午至子发者为阴。单寒无热者名牡疟。为纯阴病。单热无寒者为瘅疟。为纯阳病。疟病因劳而发者名劳疟。因食而发者名食疟。更有鬼疟为祟病。瘴疟疾感岚气而成。种种不同。总以少阳一经为主。以少阳居阴阳之界。偏阴则寒多。偏阳则热多。阴阳俱病。则寒热等。单寒单热。为阴阳偏造具极。即祟疟瘴疟。亦阳气之虚。正虚不能胜邪。内虚不能御外。脾胃之阳虚。不能熟腐水谷。俱不离少阳一经。
疟脉自弦(浮弦表邪沉弦里邪。迟弦属寒。数弦痰饮。洪弦属热。实弦食积。)久疟之脉(渐缓则愈弦紧则殆。吐散双弦。代散莫救。)初起俱宜小柴胡汤。一日一服。五日必愈。方中柴胡一味。少则用四钱。多则用八钱。
切不可少。此一味。神农推为上品。久服延年益寿之药。自李东垣及李时珍之书行。此药之真面目渐掩。张景岳新造五柴胡饮为散剂。更属无知妄作流毒非轻。凡初起无汗。去人参加桂枝三钱。服后食热粥温覆。微似汗则愈。未愈再服之。有利无弊。切勿惑于浅人之说。
若发热甚。汗不出。可加麻黄三钱。如病家惑于邪说。牢不可破。即以杏仁紫苏防风各三钱。代麻黄。服后温覆。微似汗。不用食粥。上下午疟。不必过分。唯以寒多者属阴盛。
加桂枝三钱。生姜宜倍用之。或再加吴萸三钱。单寒无热者。亦用此法。或去黄芩。再加熟附子二钱。热多者属阳盛。加知母贝母各三钱。汗多而大热大渴者。加生石膏五钱。麦冬三钱。粳米四钱。单热无寒者亦用此法。或再加知母三钱。先热后寒者名痹疟。治同。宜加桂枝二钱。是从金匮白虎加桂枝汤中仿出。鬼疟。脉乍大乍小。加藿香二钱。以香为天地之正气。正能胜邪也。天麻三钱。以天麻之形如魁芋。有二十四子周环于外。其苗名赤箭。
取弧矢以示威之义也。瘴疟。加苍术藿香各二钱。食疟。以平胃散采入柴胡一味为君。
融合二方为一方。即前人复方法也。劳疟。是虚人不能耐劳而病疟。宜小柴胡原方。去半夏。加栝蒌根二钱。或佐以补中益气汤。一切疟疾口渴。俱去半夏。加栝蒌根。以生津液。
凡一切疟疾。欲急于取效。俟三发之后。以小柴胡汤。加常山三钱。寅时服。渣再煎于辰时再服如吐。任其吐去痰涎。自愈。时医惑于俗传本草。谓常山是截疟猛药。邪未尽而强截之。多变他病。此无稽之臆说也。盖常山从阴出阳。为透邪外出之良药。仲景用其苗名为蜀漆。今人用其根。何尝是强截之药。
一久疟不愈。及三阴疟三日一发者。诸药不效。惟以白术一两或二两加生姜五七钱。水煎一杯。于寅时服之渣再煎。于上午再服。如热多者。以当归一两余。代白术。如脾肾两虚。诸药不效者。用近效白术汤一日两服。服到十日必愈。(书成。友人自安徽回赠余医书一帙。乃张心在新着附经也。中有三阳交于胆。三阴交于脾。三阳之疟治胆。三阴之疟治脾句。真是名言可佩。此君若得名师益友而讲论之。将来为医中一巨擘。恨未悟其人。)一初病疟。世称胎疟。缠绵难愈。与痘疹之症。本于胎毒无异。宜六君子汤。加草果乌梅。或合小柴胡汤。
一久疟不愈。不必治疟。只以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兼吞桂附八味丸。调理半月无不痊愈。今医俱遵景岳法。用何人饮休疟饮方中。以何首乌一味为主。据云中和之道。其实苦涩之品不能食入。余屡见久服此药。多变出肿胀等病。学人不可不知。
痢疾
下痢秽浊胶粘似脓似血。小腹隐痛。欲便不便的里急后重是也。旧说偏寒偏热。主补主攻。皆不可拘执。唯所列死证数条。缘时医治不得法流连致死。或过信前医之说。弃而不治。
坐视其死。余目击心伤。日夜焦心。从内经仲景言外之旨。及散见于各条之下。一一体认。
而参以所治之症。大有所悟。药到病瘳。厥效彰彰可纪。请先言救逆之道。而次及恒法。
一医书云。脉沉小者易治。脉浮大者难疗。又云发热不休者死。此遵内经肠一论。执一不通之过也。余别有所悟。脉浮为表邪。浮而兼大。是表邪浸于阳明之界而下利。仲景有葛根汤。等治法发热不休。非感冒风寒。即是经络不和。宜用桂枝汤当归四逆汤。祛风寒以调经络。人参败毒散加老米。名仓廪汤亦是此意。但药力轻薄。不能速效耳。大抵初病治法。
发热恶寒者。香苏饮加防风川芎。以取微汗则愈。重必用桂枝汤当归四逆汤之类。若寒热往来多呕者。必用小柴胡汤。若热多而口渴者。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栝蒌根主之。若发热不恶寒里急后重者。以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照古法先煎葛根。后煎诸药。日服二三剂。必愈。若用痢门方。如芍药汤之类。其邪无不陷入变危者。余深恨倪氏痢疾三方。为杀人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