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州郡十三(1)

  • 通典
  • 杜佑
  • 4961字
  • 2015-12-26 16:33:22

古荆州今置郡府三十三县一百三十一

江陵荆七县江陵枝江松滋当阳公安长林石首夷陵峡五县夷陵宜都远安长阳巴山巴东归三县秭归巴东兴山竟陵复三县监利沔阳竟陵富水郢三县长寿京山富水安陆安六县安陆吉阳应山应城云梦孝昌齐安黄三县黄冈黄陂麻城汉阳沔二县汉阳川江夏鄂五县江夏永兴武昌蒲圻唐年义阳申三县义阳罗山钟山长沙潭六县长沙衡山湘乡益阳浏阳醴陵巴陵岳五县巴陵沅江湘阴华容昌江衡阳衡六县衡阳湘潭耒阳攸常宁荼陵零陵永三县零陵湘源祁阳江华道四县营道延唐江华永明桂阳郴八县郴高亭蓝山义昌资兴义章南平临武连山连三县桂阳阳山连山邵阳邵二县邵阳武冈武陵朗二县武陵龙阳澧阳澧四县澧阳慈利石门安乡黔中黔六县彭水黔江洪杜洋水信宁都濡宁夷思四县务川宁夷思印思王卢溪辰五县沅陵溆浦辰溪卢溪麻阳卢阳锦五县卢阳洛浦招喻常丰渭阳灵溪溪二县大乡三亭潭阳巫三县龙标朗溪潭阳清江施二县清江建始涪川费四县涪川多田扶阳城乐夜郎珍四县营德夜郎丽皋乐源播川播四县播川遵义芙蓉川义泉夷五县绥阳义泉都上洋川宜林龙标业二县峨山渭溪溱溪溱二县荣懿扶欢

古荆州

禹贡曰:「荆衡阳惟荆州,北据荆山南衡山之阳也。荆山在今襄阳郡南漳县。衡山在今衡阳郡湘潭县。江汉同归于海,江汉二水归入于海。九江孔殷,孔,甚也。殷,中也。言江于此州界分为九道,甚得地势之中。今浔阳郡西北。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沱、潜,二水名。自江出为沱,自汉出为潜。云梦,泽名也。在今安陆郡。言二水既从其道,则云梦之土可为耕作畎亩之治。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逾,越也。言渡四水而越洛,乃至南河也。南河即在冀州南。舜置十二牧,荆州其一。周礼职方曰:「正南曰荆州,尔雅曰:「汉南曰荆州。」其山曰衡,薮曰云梦,川曰江汉,浸曰颍湛。衡山在湘南。云梦在华容。颍水出阳城干山,宜属荆河州,在此非也。湛,未详。其利丹银齿革。民一男二女。畜及谷宜与扬州同。荆,强也,言其气躁强;亦言荆,惊也。或取名于荆山焉。盖蛮夷之国,盘瓠之种,昔高辛氏有畜犬,曰盘瓠,帝妻以少女。其子孙滋蔓,号曰蛮夷,今长沙武陵蛮是也。诗人所谓蛮荆也。夏商以来,最为边患。周宣王中兴,乃命方叔南伐蛮方,故诗曰「蛮方来威」,又曰「蠢尔蛮荆,大邦为雠」。春秋至战国时,并为楚地。其在天文,翼、轸则楚之分野,汉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皆其分也。今夷陵、巴东、江陵、竟陵、富水、义阳之东境、安陆、齐安、汉阳、江夏、巴陵、长沙、衡阳、零陵、江华、桂阳、连山、邵阳、武陵、澧阳、黔中、宁夷、卢溪、卢阳、灵溪、潭阳、清江等郡地是也。兼得韩秦之交。汉之南阳之地,今宜阳之西境,宜属韩。汉牂牁之地,今播川、义泉、涪川、夜郎、溱溪宜属秦。秦平天下,置郡,此为南郡、今江陵、夷陵、巴东、竟陵、富水、安陆、齐安、汉阳、江夏、清江等郡地皆是。黔中、今武陵、澧阳、黔中、宁夷、卢溪、卢阳、灵溪、潭阳等郡地皆是也。汉改秦黔中郡为武陵郡,即今武陵郡是。长沙、今长沙、巴陵、衡阳、零陵、江华、桂阳、连山、邵阳等郡是。南阳之东境。今义阳、汉东等郡是。汉武置十三州,此为荆州。领郡国八。其五溪中地,归汉以后,历代开拓,今播川、涪川、夜郎、义泉、龙标、溱溪等郡地。后汉并因之。初理武陵郡汉寿县,今武陵郡武陵县地,后理南郡,今江陵郡是。汉末,曹公赤壁败后,遂与吴蜀三分其地。北境属魏,西境属蜀,东境南境属吴。及刘备殁后,所分之地悉复属吴,而荆州南北双立。魏荆州理宛,今南阳郡。吴荆州理江陵,今郡也。晋亦置荆州。领郡十九。初理襄阳,平吴,理南郡,今江陵郡。王敦为刺史,理武昌,今江夏郡县也。其后迁徙无常处。自王抗以后,复理江陵,不复移改。宋分置荆州、领郡十二,理南郡。司州、领郡四,理义阳,今郡。郢州、领郡六,理南郡。雍州、领郡十七,理襄阳,今郡地。刺史所理则在古荆河州境,其统领郡县则古荆州之境。湘州。领郡十,理长沙,今郡。齐并因之。州境之内,含带蛮蜑,音但。土地辽落,称为殷旷。江左大镇,莫过荆扬,故谓荆州为陕西也。以比周邵分陕之义。其后割裂不可详也。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山南东道、江陵、竟陵、富水、夷陵、巴东、武陵、澧阳等郡地是也。江南西道、长沙、零陵、桂阳、江夏、江华、衡阳、巴陵、邵阳是也。黔中道,黔中、卢溪、卢阳、宁夷、清江、潭阳、龙标、义泉、灵溪、涪川、溱溪、播川、夜郎。兼分入淮南道安陆、义阳。及岭南道。连山。

江陵郡东至竟陵郡四百八十里。南至澧阳郡三百里。西至夷陵郡三百四十里。北至襄阳郡四百五十里。东南到巴陵郡五百七十五里。西南到澧阳郡二百六十五里。西北到夷陵郡远安县界三百五里。东北到富水郡二百二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三里,去东京一千三百一十二里。户二万八千九百三十二,口十三万七千五十四。

今之荆州,理于江陵县。春秋以来,楚国之都,谓之郢都,西通巫巴,东接云梦,亦一都会也。秦置南郡。汉高帝改为临江郡,景帝改为临江国,后复故。后汉因之。其地居洛阳正南。章帝徙巨鹿王恭为江陵王,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师正南,不可以封,乃徙为六安王。蜀先主得之,以麋芳为南郡太守。后属吴,麋芳以郡来降,关羽因此遂败。常为重镇。吴师来伐,当阳侯杜元凯向江陵,斩其督伍延。晋平吴,置南郡及荆州。领郡十九,理于此。东晋以为重镇,桓冲屯上明,使刘波守江陵。宋齐并因之。宋领郡十二,齐领郡十。梁元帝都之,为西魏所陷,大将于谨平之。迁后梁居之,为藩国,又置江陵总管府。隋并梁,置江陵总管府如故,后改为荆州;炀帝初,复为南郡。大唐为荆州,或为江陵郡。领县七:

江陵故楚之郢地,秦分郢置江陵县,今县界有故郢城。有枚回洲。有夏水口,左传所云「沈尹戍奔命于夏汭」也。有荒谷,即莫敖所缢荒谷。西北有野父城。又有纪南城,楚渚宫。汉津乡故城在今县东也。

枝江古之罗国。汉旧县。楚文王自丹阳徙都,亦曰丹阳。其旧丹阳,在今巴东郡。

松滋东晋孝武时,荆州刺史桓冲以苻坚强盛,自襄阳退屯之,上疏曰:「孱陵县界,地名上明。在吴时,乐乡城以上四十余里地,北枕大江,西接三峡,田土膏良,可以资业军人。」遂为重镇。今县西有废上明城,即冲所筑。亦汉高城县地。有巴山。其乐乡城,即吴陆抗所筑。孱,士连反。

当阳汉旧县。又汉临沮侯国故城,在今县北。有绿林山,王莽末,贼所起。有漳沮二水,左传曰楚庄王「师于漳澨」,即此也。沮,七余反。澨音筮。

公安汉作唐县故城在西,亦二汉孱陵县地。后汉末,刘备为荆州牧,镇油口,即此。马头故城在今县西北,陆抗所屯,以御羊祜。陈亦为重镇,及隋军来伐,遣将陈纪守之。

长林有章山及云梦泽,郭璞曰:「云梦泽,湖丘。」是。

石首武德四年置。有石首山,因以为名。即汉华容县。

夷陵郡东至江陵郡三百四十里。南至江陵郡水路三百三十七里。西至巴东郡一百九十里。北至襄阳郡五百七十里。东南到江陵郡界四百四十一里。西南到清江郡九百里。西北到巴东郡界二百三十里。东北到江陵郡界九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里,去东京一千六百四十里。户七千三百一十七,口四万二千六百六十八。

峡州今理夷陵县。春秋、战国时,并楚地。秦将白起攻楚,烧夷陵,即其地也。秦二汉并为南郡地。魏武平荆州,置临江郡。后刘备改为宜都郡。吴改夷陵为西陵,常为重镇。陆逊上疏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若失之,非损一郡,则荆州可忧也。」晋、宋、齐并为宜都郡。梁改置宜州。西魏改曰拓州。后周改为峡州。陈尝得之,为重镇。隋开皇中,伐陈。陈人守荆门、狼尾滩,并宜都县界;安蜀城,夷陵县界也。大唐为峡州,或为夷陵郡,郡城即陆抗攻步阐,拒晋师之垒。以扼三峡之口,故为峡州,西通蜀江。领县五:

夷陵汉旧县也。吴之西陵。有黄牛山,高崖闲有石,色如人牵牛,人黑牛黄,故名之。湍险纡回,行者歌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有夷陵山。故城在西北。今县西有温泉。

宜都汉夷道县故城在今县西。有荆门山,后汉岑彭破田戎于此。公孙述又遣将任满拒吴汉,将作浮桥处,在今县西北五十里。水经云:「江水束楚荆门、虎牙之闲。」荆门山在南,上合下开,若门。虎牙山在北,石壁危江闲,有白文,类牙,故以为名也。荆门、虎牙二山,即楚之西塞狼尾滩。

远安汉临沮县。

长阳汉佷山县。孟康云:「佷音恒,出药草恒山。」古直城在今县西北五十四里,四面险绝,有林木池水。

巴山古捍关,楚肃王拒蜀处。今县北有山,曲折似巴字,因以为名。武落钟山有石穴,即廪君掷剑处。又有夷水,即廪君乘土船所也。

巴东郡东至夷陵郡一百九十里。南至清江郡五百五十里。西至云安郡三百三十二里。北至房陵郡五百里。东南到夷陵郡界一百二十二里。西南到云安郡三百三十二里。西北到云安郡界一百三十六里。东北到夷陵郡界三百十七里。去西京二千二百六十八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三十三里。户四千三百六十四,口二万一千五百三十四。

归州今理秭归县。历代土地与云安郡同,唯秦时属南郡,二汉为南郡。吴置建平郡,以为重镇。其地险固。孙皓末,晋将王浚自蜀沿流伐吴。吴之守将吾彦表谓皓曰:「请建平增兵,若建平不下,晋师终不敢过。」皓不从。即秭归县界。秭音姊。晋亦为建平郡,宋齐皆因之。隋属巴东郡。大唐武德二年,分州秭归、巴东二县置归州,或云因归国为名。后为巴东郡。古子国城在郡东二十里。领县三:

秭归汉旧县也。屈原此县人,既被流放,忽然暂归,其姊亦来,因名其地为姊归。空舲峡山。昔周成王封楚熊绎,初都丹阳,今东南故城是也。后移枝江,亦曰丹阳。后又移都郢,在江陵。后又移都寿春,亦曰郢。吴置建平郡,在此。太清镇在县东南八十五里,吴置以备蜀,居三峡要冲,塞山蛮之路、寇掠之道。

巴东汉巫县地。有石门山,陆逊追刘备处。

兴山初吴主孙休置,后废。武德中,又分秭归置。汉王嫱即此人。

竟陵郡东至汉阳郡五百里。南至巴陵郡五百五十里。西至江陵郡四百八十里。北至富水郡四百里。东南到蜀江水中流为界七百四十里。西南到赤岸港界三百五十七里。西北到乞火山界三百五十四里。东北到安陆郡三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九十里,去东京一千五百一十八里。户七千六百九十,口三万六千九百九十九。

复州今理沔阳县。自春秋以来为楚地。秦属南郡。二汉南郡、江夏二郡地。晋分置竟陵郡,宋齐因之。后周以其地置郢、复二州。隋炀帝初州废,于旧郢州置竟陵郡。今富水郡地。于旧复州置沔阳郡。大唐改为复州,或为竟陵郡。领县三:

监利汉华容县。干溪水涌出。春秋时,楚章华台在城内。陶朱公在華容縣西,碑見在。又有荆台是也。

沔阳汉云杜县故城在县西北。又有石城,在县东南三百里。有夏水、沔水。晋镇南将军杜元凯为荆州刺史,开阳口,达巴陵,径千余里,内避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即此也。

竟陵汉旧县。又有汉邾县故城,在今县东。

富水郡东至安陆郡三百二十九里。南至竟陵郡四百里。西至江陵郡二百八十里。北至襄阳郡三百一十六里。东南到竟陵郡界百五十六里。西南到江陵郡界八十里。西北到襄阳郡界三百一十六里。东北到汉东郡四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四百三十五里,去东京一千三百九里。户一万一千七百二,口五万五百九十。

郢州今理长寿县。历代所属与竟陵郡同。二汉属江夏郡。晋、宋以来竟陵郡地。梁南司、北新二州之境。西魏分属安州。后周分置石城郡,后于石城置郢州。隋炀帝初州废,置竟陵、安陆二郡。大唐并二郡为温州,后为郢州,或为富水郡。领县三:

长寿汉竟陵县故城在今县南。晋宋以来为长寿县。

京山晋宋以来曰新阳。梁置新州。西魏置温州。

富水后汉新巿县故城在今县东北。

安陆郡东至齐安郡三百一十二里。南至汉阳郡三百一十里。西至富水郡三百二十九里。北至义阳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汉阳郡三百一十里。西南到竟陵郡三百四十里。西北到汉东郡一百五十五里。东北到弋阳郡四百五十三里。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东京一千二百九十九里。户二万一千八百三十五,口十三万二千一百四十九。

安州今理安陆县。春秋子之国,或作「郧」。、郧、涢,皆音云。云梦之泽在焉。后楚灭,封斗辛为郧公,即其地也。秦属南郡。二汉属江夏郡。晋初亦属江夏郡,后分置安陆郡。宋、齐因之。梁置南司州。西魏置安州总管府。后周置涢州及安陆郡。隋初废,炀帝初复为安陆郡。大唐为安州,或为安陆郡。郡城临涢水。领县六:

安陆汉旧县。有涢水,亦谓之涢口。有横山,即古陪尾山也。云梦泽在焉。

吉阳梁置汝南郡。

应山梁置应州及县。北有石龙山。

应城宋置。古蒲骚城在此。骚音萧。

云梦汉江夏郡故城在今县东南。

孝昌西魏置岳州及岳山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