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赵云:县下有脱文。戴删径字。会贞按:县下无脱文。以上渭水径郁夷故城南考之,此当是径郁夷县北。盖郁夷、平阳二城,南北相直,故连言之。魏武都郡有平阳县,真君六年置。此称故城,而引徐广之言为证,则非指魏县言矣。《史记》《秦本纪》秦宁公二年,徙平阳。徐广曰:故郿之平阳亭也。朱郿讹作郁。赵改云:《史记 注》作郿之平阳亭。会贞按:郿县,晋时未废,徐广,晋人,不得称故郿。《史记 集解》无故字,此故字盖衍。又《御览》一百五十五引《帝王世纪》,秦宁公徙居平阳,今扶风郿之平阳亭是也。亦此不当称故郿之证。《括地志》,平阳故城在岐山县西四十六里。《九域志》,虢县有平阳镇。今有阳平镇,在宝 县东七十里。城北有《汉邠州剌史赵融碑》,守敬按:《元和志》,后魏大统十四年宇文泰[二九]置南幽州,废帝除南字,开元十三年,以豳字与幽字相涉,诏改为邠。是幽州立于西魏,邠州改于唐代至确。此当作幽州,幽讹为豳,校者又改为邠也。《魏书 赵逸传》,天水人,十世祖融,汉光禄大夫,未知即此人否?灵帝建宁元年立。朱宁作安。赵云:灵帝纪元为建宁,献帝纪元为建安,未知灵字误也,抑安字讹耶?会贞按:灵与献形不近,宁与安形近,此当建宁讹为建安,今订。汧水又东流,注于渭水。朱脱注字,全、赵、戴增,并删渭下水字。会贞按:据《注》,《汧水注》渭在平阳故城之东,今汧水于阳平镇之西入渭,盖非北魏故道矣。
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水出南山兹谷,会贞按:今磻溪出宝 县东南山中。乘高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谓之兹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即《吕氏春秋》所谓太
公钓兹泉也。守敬按:《吕氏春秋 谨听》、《观世》二篇,并有太公钓于滋泉之语。《初学记》二十二引此亦作滋。《史记 齐太公世家 正义》则引作兹。今人谓之凡谷,朱凡讹作几。赵据《史记 正义》改凡,全改同,戴改丸。石壁深高,幽隍邃密,守敬按:《史记 正义》引作幽篁,较胜。《御览》六十七引作幽泉,泉乃篁字之脱烂。林障秀阻,人迹罕交,[三〇]按《史记 正义》、《御览》引交,并作及。东南隅有石室,赵有下据孙潜校增一字,全、戴增同。按《史记 正义》、《御览》、《寰宇记》引,并无一字。盖太公所居也。水次平石钓处,朱水下衍流字,赵据《史记 正义》删。按《初学记》、《御览》、《寰宇记》引,并无流字。即太公垂钓之所也。守敬按:《通典》,虢县有磻矶,太公钓鱼于此。其投竿跽饵,按《史记 正义》引跽作跪。两 遗迹犹存,朱《笺》曰: 当作膝。赵云:按 ,胫头节也,从 ,桼声。徐锴《系传》曰,今俗作膝。是有磻溪之称也。守敬按:《淇水注》汲郡西北亦有磻溪。然《说苑》云,文王出猎渭滨,至于磻溪,则以在此为是。其水清泠神异,北流十二里,注于渭,北去维堆城七十里。会贞按:维堆城无考。七十里疑有误,盖渭北之北有雍水,相距不过二十里,如果维堆城去渭水七十里,则是在雍水之北矣,何以下卷 雍水,不言径此城,故知当在今岐山县西南,雍水之南,七十或是十七之误。
渭水又东径积石原,朱脱积字,原误源。赵云:当作积石原。《元和志》,积石原在郿县西北二
十五里。《方舆纪要》,积石原在渭水北,亦曰北原,五丈原谓之南原也。会贞按:《御览》一百六十四、《寰宇记》郿县下引此,并作积石原。在今郿县西北,接岐山县界。即北原也。青龙二年蜀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斜谷,时司马懿屯渭南。朱时作与,全、赵同,戴删。会贞按:《魏志、郭淮传》,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则与乃时之误,戴径删之,非也,今订。雍州刺史郭淮朱脱刺史二字,赵增云:《魏志 郭淮传》,领雍州刺史。全、戴增同。策亮必争北原而屯,遂先据之。亮至,果不得上。朱脱此四字。赵增云:《寰宇记》引此,亮至下有果不得上四字。全、戴增同。会贞按:《御览》一百六十四引此,亦有四字。自青龙二年以下至此,钞变《魏志 郭淮传》文。渭水又东径五丈原北。朱无东字,赵据孙潜校增。五丈原详本篇下卷。《魏氏春秋》曰:朱无氏字,赵增云:《隋书 经籍志》,《魏氏春秋》二十卷,孙盛撰。此落氏字,下同。全、戴增同。诸葛亮据渭水南原,守敬按:《蜀志 诸葛亮传》,建兴十二年,据武功五丈原。司马懿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东转者,是其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诸君无事矣。朱《笺》曰:《晋书》曰,诸军无事矣。赵云:按《御览》引《魏氏春秋》作诸君,《元和志》同。盖唐人尚以旧籍为据,不用《晋书》也。会贞按:《寰宇记》引《魏氏春秋》作诸君。亮果屯此原,与懿相御。
渭水又东径郿县故城南,守敬按:两汉县属右扶风,魏、晋属扶风,后魏废,在今郿县东北十五里。《地理志》曰:右辅都尉治。《魏氏春秋》,诸葛亮寇郿,司马懿据郿拒亮,即此县也。守敬按:此即上文青龙二年事。《魏志》称青龙二年四月,诸葛亮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是也。渭水又东径郿坞南。会贞按:《地形志》,平阳县有郿坞,在今郿县东北十六里。《汉献帝传》曰:董卓发兵筑郿坞,高与长安城等,会贞按:《三辅黄图》,长安城高三丈五尺。《后汉书 董卓传》,筑坞于郿,高厚七丈,号曰万岁坞。盖高三丈五尺,厚亦三丈五尺,故曰高厚七丈也。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会贞按:《魏志 董卓传》同。其愚如此。朱渭水又东径郿坞南至此,讹在后雍水之末,又南流注于渭下,全、赵同。戴云:考《元和志》云,郿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十五里,董卓坞在县东北十六里。《寰宇记》云,武功故城在今郿县东四十里。郿坞即与郿县故城比近,不得隔越武功,方及郿坞,今改正。
校记
[一]「同穴之枝干也,会贞按……疑此枝字衍」按:下文有穴枝闲,枝、干义近,不必为衍。
[二]「《明一统志》,西山在巩昌府西九十里,广阳水所出」按:明万寿堂刻本《一统志》三十五作「广汉水所出」。《清一统志》二百作「广阳水」。杨氏所引与《清一统志》同,下引《府志》亦出《一
统志》。
[三]「朱苟作荀」按:标点本《后汉书》底本为影宋绍兴本,作「苟」。
[四]「当即邓艾所据之武城山」按:据杨引《通鉴》,原文为「艾据武城山以拒之,维与艾争险不克」,则据武城山者邓艾,杨氏误记为姜维,今订正作「邓艾」。
[五]「有落门聚」按:《元和志》三十九作「洛门」,《后汉书 隗嚣传》及《注》作「落门」,《郡国志》「冀县」下作「雒门聚」。雒门即洛门,亦即落门。
[六]「故襄戎邑也」按:此下钞脱「王莽之所谓平相矣」八字,当补。(今已据台北本补。)
[七]「守敬谓,通例当无所谓二字」按:此不尽然。《河水》三「又北过朔方临戎县西」,郦《注》云:「元朔五年立,旧朔方郡治王莽之所谓稚武也」即其一例。《注》文词例有七:其一曰王莽之××也,其二曰王莽以为××者也,其三曰王莽更之曰××矣,其四曰王莽更曰××,其五曰王莽改曰××,其六曰王莽名之曰××,其七则王莽之所谓××。依此七例者,平襄外尚有《河水》五之平县,发干县故城,《济水》之离狐等。据此当从赵氏补「所」字,其文曰:「王莽之所谓平襄县矣」,凡九字当补。(《注》文「其水东南流」上本有《疏》文「守敬谓……」十一字,今已据台北本删改。)
[八]「广汉钳子,攻牢,篡死囚」按:此《注》文原无「牢」「篡」两字,不明晰。《五行志》原文作「谋攻牢,篡死囚」云云,今补「牢」、「篡」二字。
[九]「后马超之围冀也,赵据孙潜本后下增汉字」按:杨氏云:「此前后之后,不当增」,是也。上文有「汉明帝」,此不当有「汉」字,孙潜本误增。
[一〇]「曹魏置新阳县」按:据《通鉴》晋大兴元年胡《注》引何承天语:「魏立。《水经注》,渭水过冀县,又东出岑峡,入新阳川。新阳县盖置于此。」
[一一]「隗嚣使牛邯守瓦亭」按:《元和志》三十九秦州陇城县下有瓦亭山在县东北二百余里,隗嚣使将牛邯守处,其山亦入原州界。
[一二]「汉阳长史」按:朱本讹作「长吏」,沈本同。全、赵、戴改「史」,《疏》漏作校记。
[一三]「隋开皇十八年改为鹿城」按:《疏》误。《元和志》卷二十一原文作「开皇三年,于此置安定县,取汉旧名,属定州。十八年改为鹿城」云云。今订改「三年」为「十八年」。
[一四]「后人转写作大字,致文义多不可通」按:赵氏从全氏《注》中《注》之说,是也。然改大字作小字,与此书体例不合,今用转折号则原文易解,此亦标点符号之优越性也,故破例用破折号。
[一五]「赤眉至阳城、番须、回中」按:《通鉴》作「至阳城番须中」,熊氏引文不应增「回」字。李贤《注》:「番须与回中相近,两地皆与阳城郡近」,今订正。
[一六]「《夷水注》,激素飞清,其辞例也」按:《夷水》篇云:「又径宜都北,其水冬夏激素飞清。」杨先生为宜都人,奇赏此语,家有阁曰激素飞清之阁。一九一六年余在黄岗买得先生手装之薛稷书升仙太子碑阴及北齐人摩崖刻大字《般若经》剪粘本,皆有先生题署激素飞清之阁,倭寇芜
湖时失去。先生藏碑版拓本皆粘老年小照于帖前。龚自珍亦曾得北齐水牛山《般若经》。
[一七]「将与吐番盟,韩游奉诏屯洛口」按:《通鉴》贞元三年闰月胡《注》:「洛口,即水洛口,在瓦亭川东北。」熊氏沿《清一统志》秦州下水洛川水《唐书》贞元二年之误,未细检《唐书》。
[一八]「毛公所谓西戎板屋也」按:《诗 秦风 小戎》有「在其板屋」。《毛传》曰:「西戎板屋。」《注》用《毛传》,非《诗》语也。依《济水》二「毛公曰:景山大山也」词例,《诗》字宜改「毛公」,或《诗》下增《传》字。今改「毛公」二字。
[一九]「 川泻浪」按:朱《笺》本「川」讹作「水」,沈炳巽本作「川」,全、赵、戴改「川」。
[二〇]「次东有钳岩谷水,戴改铜作钳。会贞按:铜岩、钳岩皆无考」按:《大典》本作「钳」,戴据改,亦未深考。(此段引文,「戴改铜作钳」等字,今已据台北本删改作「朱钳作铜……」。)
[二一]「《周书 赵昶传》……并作由」按:标点本有校记,引张元济以为「田」字误,云「见《氐传》。」《周书 异域传上 氐传》:「大统九年,氐帅梁道显叛攻南由」。(语在《昶传》)今按:《北史》六十九《赵昶传》亦作「南由」。
[二二]「遂有先汧后扞之说」按:《疏》语费解,以《要删》卷十七校之,知钞手脱「而即引」三字。熊氏绎郦《注》 事行文之意,《注》先引阚骃以为汧水,而即引其先汧后扞之说(又东汧扞二水入焉,阚氏语)者,所以证实阚氏以楚水为汧水。今补。
[二三]「干宝《搜神记》」按:「于」字讹,当改「干」。全、赵、戴三家皆改「干」,《大典》本讹作「于」,戴
改之,《疏》不改,何耶?
[二四]「孟康谓即老子」按:「孟康」原作「徐广」,《封禅书》、《郊祀志 注》皆作「孟康」,今订。
[二五]「禁不得祠明星」按:原文为:「明星出西方」,属下读。《史记》标点本以「禁不得祠」句绝,记此存疑。
[二六]「世人皆谓明人好臆改古书,如此等,恐亦不足法也」按:杨氏不同于顾亭林之赞朱《笺》为有明三百年一部书,其意谓亭林以朱氏不轻改古书为可贵,但如此以宋本论证人所尽知之事,亦不足贵耳。
[二七]「《寰宇记》晋末废」按:《寰宇记》三十宝鸡县下引《周地图记》云,晋末废。
[二八]「水出汧县之蒲谷乡弦中谷」按:「弦」字下漏引「朱《笺》曰:旧本作维」七字,今订补。否则赵氏所云「朱氏上以维字改弦」不可解矣。
[二九]「《元和志》后魏大统十四年宇文泰」熙仲按:大统是后魏年号,而文帝则指北周宇文泰之追谥。《疏》直并《元和志》文作后魏文帝,欠妥。今删大统上「文帝」二字,「十四年」下补「宇文泰」,改为「后魏大统十四年宇文泰置」。《要删》十七作「周文帝大统元年」,亦误,今不从。
[三〇]「人迹罕交」按:《寰宇记》三十虢县下引作「交」,「幽隍」亦作「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