洧水,县西北二十里。灌颍渠首受洧水,西魏遣王思政固守长社城,东魏相高澄遣将清河王高岳攻之,筑堰通洧水渠,灌破长社城,即此渠也。
中牟县,紧。西至州七十里。本汉旧县,属河南郡。晋属荥阳郡。魏太武帝省。东魏孝静帝分荥阳置广武郡,隋氏避讳,改为内牟,属管州,今县理是也。
开皇十八年,改为圃田县。大业十三年陷李密。武德三年,李招抚东夏,於此置牟州,复改为中牟。贞观元年属汴州,龙朔二年复隶郑州。县理即古中牟故城,《论语》“佛以中牟叛”。後汉鲁恭为县宰,有善政,人为立祠。
圃田泽,一名原圃,县西北七里。其泽东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西限长城,东极官渡。上承郑州管城县界曹家陂,又溢而北流,为二十四陂,小鹄、大鹄、小斩、大斩、小灰、大灰之类是也。
官渡台,俗号中牟台,亦名曹公台,在县北一十二里。曹操破袁绍於此。
许州,颍川。望。开元户五万九千七百十七。乡一百十七。元和户五千二百九十一。乡五十七。今为陈许节度使理所。
管州二:许州,陈州。县十三。都管户九千三百二十九。
《禹贡》豫州之域。周又为许国,《春秋》定公六年郑灭许,七年又封许,自是附庸於郑。周末为晋地,三卿分晋,其地属韩。秦灭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颍川郡,理阳翟。汉高帝五年为韩国,以韩信为王,六年复为颍川郡。後汉献帝初,遭董卓之乱,迁都长安,卓死东归於洛,魏太祖迎帝都许。及魏受禅,改许县为许昌县。然魏虽都洛,而宫室武库犹在许昌。又析颍川,增置襄城郡。晋咸和二年,征西庾亮表成帝曰:“颍川、襄城,本是一郡,户口今少,请还合颍川。”从之。宋受禅後,魏明帝使达奚斤伐宋,长驱至武牢,颍川许并入於後魏,後又陷於东魏。高澄就古颍阴城改置南郑州,即今州城是也。隋仁寿元年,改南郑州为许州。隋末陷王世充,武德四年讨平世充,复为许州。
州境:东西二百一十七里。南北一百六十六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二百六十里。西北至东都三百四十里。北至郑州一百八十六里。东南至陈州二百六十里。东北至汴州二百三十里。正南微东至蔡州三百里。
贡、赋:开元贡:蔗心席,〔乾柿〕。赋:绵,绢。元和贡:蔗心席六韵,绢二十匹,乾柿。
管县七:长社,长葛,许昌,鄢陵,临颍,舞阳,扶沟。
长社县,望。郭下。本汉旧县,属颍川郡。春秋时郑长葛地,其社中树暴长,汉更名长社。後汉属郡不改。隋文帝废郡,以县属汴州。大业三年,改为颍川县,武德四年复为长社,改属许州。
颍水,西南自襄城县界流入。
氵┆水,俗名敕水,经县西,其源出密县大鬼山。
长葛县,紧。南至州六十里。本汉长社县地,隋分置长葛县,属许州,取旧名。
洧水,自北流入,去县十三里。
长箱城,东魏武定五年,清河王高岳率众围西魏将王思政於颍川,因筑此城。
初以车箱为楼,因名长箱城。隋开皇六年,又於此立县,今县理是。
长葛故城,县北十三里。
长社故城,县西一里。西魏大统十三年,诏遣河南行台大都督王思政进据颍川,东魏遣将清河王高岳率众十万围颍川,思政不与战,岳造高堰,引洧水以灌城。十五年,颍川城陷,水自东北入城,思政为岳所执,即此城也。
东偏城,县东北五里。《左传》齐人、郑人伐许,许庄公奔卫,郑伯使百里奉许叔居许东偏,即此城也。
许昌县,上。西南至州五十五里。本许国,为楚所灭。至汉为县,属颍川郡。
後汉因之。魏太祖迎献帝都许。文帝受禅,改为许昌。《宋志》无许昌县,天平元年复置,今县理是也。高齐文宣帝省鄢陵入许昌。隋文帝又於鄢陵县置洧州,以县属焉。大业二年废洧州,以县属许州。初,魏武帝既破黄巾,经略四方,而苦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於是以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人屯田许下,即今许昌县。得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之,所在仓储盈积。
洧水,西北自长葛县流入,去县三十里。
〔故许昌城,县南四十里,即许国故城。〕许昌宫,在许昌故城中。杨修作《许昌宫赋》,即此宫也。
鲁城,县南四十里。《左氏》郑伯请以太山之礻方易许田而祀周公,即此城。
景福殿,基址今在许昌故城内西南隅。
鄢陵县,上。西南至州七十五里。本汉旧县,属颍川郡。《春秋》郑伯克段於鄢,晋、楚战於鄢陵,并此地。後魏颍川置许昌郡,仍立鄢陵县以属焉。高齐文宣帝废鄢陵,以其地入许昌县。隋开皇三年复置,属许州。十六年,又於县理置洧州,县仍属焉。大业二年废洧州,以鄢陵属许州。
洧水,西北流入,经县西十里。
鄢陵故城,县西北十五里。
太丘城,县西南二十里。陈尝为此县长。
故陶城,县南五十里。相传晋陶侃征杜殳所筑。
临颍县,上。西北至州六十里。本汉旧县,属颍川郡,历代因之。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许州。大业四年,自故城移於今理。建中二年属氵殷州,贞元二年州废,依前属许州。
临颍皋,东西长五十里,即龙脾冈也。嵩高山东南三百里有龙脾,其地沃壤可居,即此冈也。今临颍县理在冈上。
颍水,西北自长社县界流入。
繁昌故城,县西北三十里。魏文帝行至繁阳亭,筑坛受禅,因置繁昌县,即此城也。
舞阳县,上。东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汉旧县,属颍川郡。在舞水之阳,因名。汉封樊哙、魏封司马宣王并为舞阳侯,皆此邑。自汉至晋不改。宋省,开元四年重於故城内置。
扶沟县,望。西至州一百一十里。本汉旧县,属淮阳国。後汉属陈留郡,魏属许昌郡。高齐文宣帝自今县北移於今理。武德四年置北陈州,县隶焉。其年废州,以县属洧州,九年洧州废,又属许州。
洧水,县西二十二里。
陈州,淮阳。上。开元户五万二千六百九十二。乡一百四。元和户四千三十八。乡三十七。
禹贡豫州之域。本太昊之墟,周武王封妫满於陈,春秋时楚灭之。秦灭楚,属颍川郡。汉高帝分颍川置淮阳国,後汉章帝改为陈国,献帝末陈王宠为袁绍所杀,国除,为陈郡。曹魏复为陈国,以东阿王植为陈王。植子志徙封济北,又为陈郡。晋、宋因之。东魏孝静帝以淮南内附,置北扬州,理项城,乃於项城侨立北丹阳郡及棱陵县。高齐文宣帝以百姓守信,不附侯景,改北扬州为信州。周武帝改信州为陈州。隋开皇二年改为沈州,大业二年废沈州入陈州,三年改为淮阳郡。武德元年,复为陈州。
州境:东西一百六十九里。南北二百八十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五百二十里。北至东都六百六十里。东至亳州二百里。
东南至颍州三百里。北至许州二百六十里。西北至汴州三百一十里。西南至蔡州二百二十里。东北至宋州二百二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绵,绢。赋:粟,麦。元和贡:绢十五匹。
管县六:宛丘,太康,项城,南顿,氵殷水,西华。
宛丘县,紧。郭下。本汉陈县。春秋时,楚灭陈,县之,秦、汉仍为陈县。
汉属淮阳国,後汉属陈郡,晋属梁国,宋属陈郡。高齐文宣帝省陈郡,仍移项县理於此。隋文帝罢陈郡,改项县为宛丘县。
陈州州城枕蔡水,周回三十里。
宛丘,县南三里。《尔雅》陈有宛丘,又丘上有丘为宛丘。注:“四方高,中央下,曰宛”。
固陵,县西北四十三里。项羽败,南走固陵,此也。
洧水,西自许州鄢陵县界流入。
蔡水,自西北流入,经县理界东一里。
州理城,楚襄王所筑,即古陈国城也。包羲氏、神农氏并都於此。及楚顷襄王为秦所伐,失鄢郢,徙都於陈,卒为秦所灭。
弩台,在县理古陈城南八十步。後汉陈敬王曾孙宠善弩射,十发皆同处,常於此台教弩。黄巾贼起,宠有强弩千张,故惟陈国保全。开元九年,移孔子庙於台上。
东门池,在州城东门内道南。《诗陈风》“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即此池也。
八卦台及坛,县北一里。古伏羲氏始画八卦於此。
太康县,紧。南至州七十里。本汉阳夏县地,属淮阳国。後汉属陈国。後魏孝昌四年置阳夏郡,以县属焉。隋文帝改阳夏为大业县。
蔡水,西北自汴州尉氏界流入。
涡水,首受蔡水,东流,经县北。
县理城,即汉阳夏县城,夏后太康所筑。汉五年,高祖追击项羽,至阳夏南,羽败走固陵,是也。
项城县,上。西北至州一百里。汉项县,古项子国。《春秋》“齐师灭项”。
至林襄王徙都陈,以项为别都。按此城即楚筑。在汉属汝南郡,晋属陈国。隋文帝改项县加“城”字,属陈州。东晋孝武帝时,秦将苻融攻陷寿春,苻坚舍大军於项城,轻骑八千,兼道赴之。时有谣曰:“坚不过项。”坚出令曰:“敢言吾在寿春者,拔其舌!”众谏不从,坚遂败。
武丘,县东南四十里。本名丘头,魏王凌密谋废立,司马宣王将中军讨凌,大军掩至百尺堰,凌自知势穷,军到丘头,面缚水次,因改丘头为武丘,以旌其功,即此也。
小汝水,西南流入,去县五十里。
公路故城,县东四里。汉末袁术所筑。
故诱城,县北三十里。魏丘俭作乱,西至项,邓艾督军至乐嘉以诱之,後人因谓之诱城。
百尺堰,县东北三十五里。司马宣王讨王凌,军至百尺堰,即此地。
南顿县,上。北至州七十五里。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古顿子国,後逼於陈,南徙,故号南顿。其城,楚令尹子玉所筑。後汉世祖父钦,尝为此县令,故号南顿君。光武生於此县中。宋为南顿郡。东魏於此置和城县,北齐废郡,省县入和城。隋复为南顿县,属陈州,武德六年省入项城。证圣元年,以县有光武乡,名符武氏,遂於此置光武县,中宗复为南顿。
颍水,县西北三十里。
小汝水,县西南四十里。
高阳丘,县南四十里。应,南顿人,兄弟俱有名,自比高阳才子,故号高阳丘。
氵殷水县,上。北至州八十四里。本汉汝阳县,属汝南郡。晋属汝南国,宋又属汝阳郡。隋开皇三年属陈州。十六年,改汝阳为氵殷水县。建中二年属氵殷州,兴元二年氵殷州废,改属陈州。
氵殷水,经县北,去县三里。
溉灌城,县东北二十五里。本魏将邓艾所筑。艾为典农使,行陈、颍之,东至寿春。艾以为田良水少,不足尽地利,遂开筑陂塘,大兴溉灌,军储丰足,因名此城。
乾台,在县北三里。《左传》楚灵王有乾之台,即此也。
西华县,上。东至州八十里。本汉旧县,属汝南郡。後汉因之。晋无西华县。
宋复置,属陈郡。高齐省。後魏太和中复置武城县,神龙元年又为基城,景复为西华。
颍水,县南二十里。
洧水,县南二十里。
集粮城,在县西十里。魏使邓艾营田,筑之贮量,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