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赋:开元贡:龙须席,,麻,弓弦麻。元和贡同。
管县四:中部,宜君,平,城。
中部县,上。本汉翟道县地,属左冯翊。魏、晋戎翟所居。後秦姚兴於今县南置中部县,後魏文帝移入杏城,後周改为内郡,属州。武德二年置坊州,改为中部。
杏城,在县西南五里。相传云汉将韩胡伐杏木为栅,以抗北狄,因以为名。
宜君县,上。东北至州一百里。前秦苻坚於礻殳礻羽县故城置宜君护军,後魏太武帝改为宜君县,文帝大统五年又移於今华原县北。贞观十七年废县,地入雍州。二十年置玉华宫,仍於宫所置宜君县,属雍州。永徽二年,与宫同废。龙朔三年,坊州刺史窦师伦奏再置。
玉华宫,在县北四里,贞观二十年奉敕营造。其地本县人秦小龙宅,太宗云:“小龙出,大龙入。”当时以为清凉胜於九成宫。永徽二年,有诏废宫为寺,便以玉华为名。寺内有肃成殿,永徽中奉敕令玄奘法师於此院译经,每言此寺即阎浮之兜率天也。
平县,上。东至州九十里。天宝十二年,刺史罗希奏割宜君县西北三乡置,去宜君县三十五里。
城县,上。东至州一百里。本汉县地,属左冯翊,後汉省。後魏於今县理置城县,属城郡,隋大业元年改属坊州。
丹州,咸平。上。开元户一万二千四百二十二。乡三十五。元和户八百十六。
乡十二。
垦田《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为白翟所居。《隋图经》云:“义川本春秋时白翟地,今其俗云丹州白室,胡头汉舌,其状似胡,其言中夏。白室即白翟语讹耳,近代号为步落稽胡,自言白翟後也。”秦置三十六郡,属上郡。汉因之。魏文帝省上郡。其地晋时戎狄居之,苻、姚时为三堡镇。後魏文帝大统三年,割、延二州地置汾州,理三堡镇。废帝以河东汾州同名,改为丹州,因丹阳川为名,领义川、乐川县。隋大业三年废丹州,於义川县置延平县,十三年为胡贼刘步禄所据。义宁元年,於义川县置丹阳郡。武德元年改为丹州,九年置都督府,贞观元年罢府为州。永徽二年移於赤石川。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九里。南北一百七十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五百五十里。东南至东都九百二十里。东至同州三百五十里。西至州一百八十里。南至坊州二百六十里。北至延州二百五十里。
贡、赋:开元贡:麝香,蜡烛,龙须席。赋:麻,布。元和贡同。
管县四:义川,岩,汾川,咸宁。
义川县,上。郭下。本秦上郡之地,二汉因之。魏省上郡。其地至晋为戎狄所居。後魏文帝大统三年置义川县,属义川郡,因川为名。隋大业三年废丹州,义川属延州。义宁元年,於旧城复置丹阳郡,县在城内,永徽二年移於今理。
岩县,中。东南至州七十三里。武德元年分义川县置,在库利川南,有岩山,因以为名。
库利川,在县郭南。昔有奴贼居此川内,稽胡呼奴为库利,因以为名。
汾川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本秦上郡地,二汉因之。魏省上郡。後魏孝文帝置安平县,理薛川,属乐川郡。文帝改安平为汾川。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丹州,大业二年属延州,武德元年复属丹州。
黄河,在县东七里。河岸顿狭,状似槽形,乡人呼为“石槽”,盖禹治水凿石导河之处。石槽长一千步,阔三十步,悬水奔流,鼋鼍鱼鳖所不能游。
咸宁县,中下。西南至州四十五里。本秦上郡之地。後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於白水川置永宁县,属义川郡,在今县东二十里永宁故县是也。文帝改为太平县,移於今所。隋开皇三年罢郡,属丹州。十八年改太平县为咸宁,以界内有咸宁镇为名。
延州,延安。望。中都督府。开元户一万六千三百四十五。乡六十。元和户九百三十八。乡十八。
垦田《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白翟所居。秦置三十六郡,属上郡。在汉为上郡高奴县之地,今州理即上郡高奴县之城也。项羽三分秦地,以董翳为翟王,都高奴,即其地也。魏省上郡,至晋陷为戎狄,其後属赫连勃勃。後魏灭赫连昌,以属统万镇。孝文帝置金明郡,宣武帝置东夏州,废帝改为延州,以界内延水为名,置总管,管丹、延、绥三州。隋开皇八年废总管,但为延州,炀帝以为延安郡。
隋氏丧乱,陷於贼寇。武德元年,百姓归化,置总管府,开元二年为都督府,寻罢府为州。
州境:东西四百四十九里。南北三百五十一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六百七十四里。东南至东都一千一百里。东至隰州三百六十里。西至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庆州四百四十里。西北至夏州四百里。
贡、赋:开元贡:蜜蜡,麝香。赋:麻,布。元和贡、赋同。
管县十:肤施,延长,临真,金明,丰林,延川,敷政,延昌,延水,门山。
肤施县,上。郭下。本汉旧县,属上郡。赵武灵王灭中山,迁其王於肤施,《汉书》曰匈奴南侵至朝那、肤施,即其处也。魏、晋陷戎狄。隋炀帝大业二年,分丰林、金明二县於此置肤施县,复旧名也,属延安郡。皇朝因之。
县有五龙山、帝原水、黄帝祠。
清水,俗名去斤水,北自金明县界流入。《地理志》谓之清水,其肥可然。
鲜卑谓清水为去斤水。斤一作“筋”。
延长县,中。东至州一百三十里。本秦肤施县地,後魏废帝元年於丘头原置广安县,隋仁寿元年以“广”字犯皇太子名,改为延安,大业末废。贞观六年,又置移於府北去斤川,今县是也。广德二年改为延长。
临真县,中。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本汉高奴县地,後魏文成帝置临真县,属偏城郡。周武帝天和元年,稽胡叛,攻破郡城,遂移於今理。隋开皇元年改为临真县,属延安郡。皇朝因之。
金明县,中。东南至州四十八里。本汉高奴县地,後魏太武帝於此置广洛县,属金明郡。隋开皇四年属延州,後仁寿元年,以太子名广,改为金明县,大业十三年省入肤施县。武德六年,又分置金明县。
丰林县,中下。西至州三十里。本汉高奴县地,後魏孝文帝置广武县,属偏城郡,在今理东四十里。周宣帝改为丰林,属延州。皇朝因之。
琉璃山,在县北十五里。
延川县,中。西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秦临河县地,汉不改,後汉省。後魏分安人县於此地置文安县,隋文帝改为延川,取吐延川为名。皇朝因而不改。
吐延水,北自绥州绥德县流入。
敷政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高奴县地,後魏太和初置因城(名)县。隋开皇六年於其中置金城镇,武德二年移县就镇,因改为金城县。天宝元年改敷政。
延昌县,中。南至州一百七十六里。本汉高奴县地,隋开皇三年於此置朔方镇,十年,以北有朔方,镇遂废。贞观九年置罢交镇,十年又置罢交县,属延州,取城北罢交谷为名。天宝元年,改为延昌县。
塞门镇,在县西北二十里。镇本在夏州宁朔县界,开元二年移就芦子关南金镇所安置。
芦子关,属夏州,北去镇一十八里。
延水县,中下。西至州二百一十五里。本秦临河县之地。《史记》秦灭六国,使蒙恬北击匈奴,悉收河内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吏以戍之。
汉因之,在今县理北十五里临河故城是也。後魏於其中置安人县并安人镇,属东夏州。隋文帝废镇,置安人戍。武德二年,重置安人县,属延州。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延水县,取吐延水为名。
黄河,在县东八里。
门山县,中。西至州二百五十里。本汉定阳县地,周宣帝大象元年,分汾州、岩二县,於今县南六里置。北有山,形似门,因以为名。武德八年,於今县北五里宋斯堡置,属丹州,广德二年割属延州。
黄河,在县东三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