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内经三部诊候图(右手)1272.内经三部诊候图(左手)1273.

脉状奇偶

(统属诊法)求脉之状,奇偶而已,奇者单求,偶者对举。单求无配,代牢之类;对举反证,浮表沉里。

【浮脉】浮体泛泛,皮毛之位,轻按便得,漂木之义。

【沉脉】沉轻按无,重乃应指,深按有力,犹石沉水。

【迟脉】迟脉来徐,呼吸三至。

【数脉】数脉来亟,呼吸六至。

【滑脉】滑体圆净,往来流利,荷上水珠,圆神不倚。

【涩脉】(音涩) 又名 ,迟短蹇滞,来急去散,至至带止,三五不调,刮竹相似。

【实脉】实乃充实,举按有力。

【虚脉】虚乃空虚,举按无力。

【洪脉】洪者倍常,大而满指。

【细脉】细者减常,一线之比。

【紧脉】紧者紧急,坚而搏指,如转索状,则弦有力。

【缓脉】缓谓纵缓,中软不急,如丝在经,则弦无力。

【长脉】长为修长,如弦之直,越于本位,两头出指。

【短脉】短为短缩,不及本位,喻之如龟,缩头藏尾。

【促脉】促为催促,数中暂止。

【结脉】结为交结,迟中暂止。

【代脉】代为更代,动而中止,不能自远,良久复至。(止数有常,非暂之比。)【牢脉】牢本坚牢,沉弦大实,不上不下,牢守其位。

【革脉】革为皮革,浮弦大虚,如按鼓皮,内虚外急。

【弦脉】弦如琴弦,国中末直,其来挺然,而不搏指。

【动脉】动乃摇动,短滑数备,上下不分,连动中位。

【散脉】散者不敛,浮而满指,按则分散,而不团聚,亦类解索,散无统纪。(有或二条三条而至者。)【伏脉】伏为埋伏,骨外筋里,三按俱无,(三按者言浮中沉也。)推筋而取。

【芤脉】芤乃革名,浮大无力,因按而知,中空傍实。

【濡脉】(音软)濡者不坚,浮大无力,按随指下,减去头尾。

【微脉】微为微眇,较细不及,似有似无,蛛丝相类。

【弱脉】弱软沉细,比虚不及,全无起伏,扶持不起。

诸脉主病歌

浮风虚暑滑多痰,实壅弦劳迟主寒,洪数热多芤失血,涩为血少缓肤顽,紧疼沉里濡多汗,促结伏皆痰郁看,短是气虚长是积,动惊牢弱骨疼酸,革崩半产细伤湿,散为气耗代将亡。

庞安常脉论

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凡平人之脉,人迎大于春夏,寸口大于秋冬。何谓人迎?喉傍取之,《内经》所谓别于阳者也。越人不尽取诸穴之脉,但取手太阴之行度,鱼际后一寸九分,以配阴阳之数,而得关格之脉。然不先求喉手引绳之义,则昧尺寸阴阳关格之所起。寸口倍于尺则上鱼而为溢,故言溢者寸倍尺极矣。溢之脉,一名外关,一名内格,一名阴乘之脉。曰外关者,自关以上外脉也,阴拒阳而出,故曰外格,阴生于阳寸动于尺,今自关以上溢于鱼际,而关以后脉伏行,是为阴壮乘阳而阳竭,阳竭则死,脉有是者死矣。此所谓寸口四倍于人迎,为关阴之脉者也。关以后脉当一寸而沉,过者谓尺中倍寸口至,三倍则入寸而为覆,故言寸者,尺倍寸极矣。覆之脉,一名内关,一名外格,一名阳乘之脉。内关者,关以下内脉也。外格者,阳拒阴而内入也。阳生于阴尺动于寸,今自关以下覆入尺泽,而关以下脉伏行,则为阳亢乘阴,而阴竭亦死,脉有是者死矣。此所谓人迎四倍于寸口,为格阳之脉也。经曰:人迎与寸口皆盛,过四倍则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天地之精气而死。所谓关格者,覆溢是也。虽然,独覆独溢,则补泻以生之。尺部一盛,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二盛,泻足太阴补足少阴,三盛,泻足阳明补足太阴,皆二泻而一补之。四盛则三极,导之以针,当尽取少阳太阴阳明之穴。脉弱者取三阳于足,脉数者取于手少阳二,当补于阴一。至寸而反之。脉有九候者,寓浮沉于寸关尺也。且越人不取十二经者,穴直以二经配合于手太阴行度自尺至寸,九分之位复分三部,部中有浮中沉以配天地人也。又曰:中风木伤寒金湿水热火温,病起于湿,湿则土病,土病而诸脏受害,其本生于金木水火四脏之变也。阳浮阴微为风湿,阳数阴实为温毒,阳濡阴急为湿温,阴阳俱盛为温疟。其治也,风湿取足厥阴木、手少阳火,温毒专取少阴火,伤寒取手太阴金木、手少阴火,湿温取足少阴水。乡人皆为我能与伤寒语,我察伤寒与四温变,辨其疑似而不可乱也。故定阴阳于喉手,配覆溢于寸尺,寓九候于浮沉,分四温于伤寒。

此皆扁鹊略闻其端,而余参以《内经》诸书,可究而得其说,审而用之,顺而治之,病不得逃焉。

(张佑史方)

持脉总论

帝曰:诊法何如?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定死生之分。是故诊脉有道,虚静为保。遇仓卒病患不在此论。但自澄神,静虚调息,凝视精明,察五色,听声音,问所由,方始按寸尺别浮沉,复视患人身形,长短肥瘦、老少男女,性情例各不同,故曰: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病。又如室女尼姑当濡而弱,婴儿孺子之脉疾,三四岁者呼吸之间脉当七至,而鄙夫常人特不同耳。大抵男子先诊左手,女人先诊右手,男子左脉大则顺,女人右脉大则顺。大凡诊脉,先以中指揣按掌后高骨上为关,得其关位,然后齐下名食二指。若臂长人,疏排其指,若臂短人,密排其指。三指停稳,先诊上指,曰寸口。浮按消息之,中按消息之,重按消息之,上竟消息之,下竟消息之,推而外之消息之,推而内之消息之。然后先关后尺消息,一一类此。若诊得三部之中,浮沉滑涩迟疾不调,何病所主,外观形色,内察脉候,参详处治,以忠告之。不可轻言谈笑,乱说是非,左右瞻望,举上忽略,此庸下之医也。

脉分三部五脏

脉有三部,曰寸、曰关、曰尺。寸部法天,关部法人,尺部法地。寸部候上,自胸膈心肺咽喉头目之有疾也。关部候中,自胸膈以下至小腹之有疾也,脾胃肝胆皆在中也。尺部候下,自少腹腰肾膝 足也,大肠小肠膀胱皆在下也。皆《内经》所谓上以候上、下以候下,而理势之所不容间也。其候岂不易验哉?

脉有七诊九候

七诊者,诊宜平旦,一也;阴气未动,二也;阳气未散,三也;饮食未进,四也;经脉未盛,五也;络脉调匀,六也;气血未乱,七也,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也。九候者,三部各有浮中沉三候,三三为九候也。浮以候表,头面皮毛汗腠之属也;沉以候里,脏腑二便骨髓之属也。中者,无过不及,非表非里而无疾之可议。中庸,所谓天下之正道者也,反此者病。

诊脉三要(滑氏)

诊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得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毛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按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而取之,其脉应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中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而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六部皆然。

脉察六字

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为脉之神机也,不明六字则阴阳虚实不别也。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毛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曰至,息曰止。

脉明表里虚实

表里虚实四字,脉之纲也。表,阳也,腑也,凡六淫之邪袭于经络而未入于胃腑及脏者,皆属于表也。里,阴也,脏也,凡七情之气郁于心肺之间不能越散,饮食五味之伤留于脏腑之间不能消泄,皆属于里也。虚者元气之自虚,精神耗散,气力衰竭也。实者邪贼之气实,由正气之本虚,邪得乘之,非元气之自实也。故虚者补正气,实者泻邪气,《内经》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此大法也。

神门命门人迎辨

经脉别论篇曰: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又曰:气口者,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盖以气口包括五脏六腑之总名也。此气口之所为寸口,而人迎命门神门之脉,又各有其经也。气口成寸之位乌可以容三脉之紊?而三脉自有本位,岂可以容牵合也哉?脉要精微论篇有尺而附上,上附上之分,自是三部寸关尺之议本于此也。《脉经》谓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误也。愚尝考之《内经》人迎诊候,乃是阳明胃脉,位在结喉两傍动脉是也。《灵枢·五色篇》曰: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纲目》释谓:气口脉在两手掌后,手太阴之脉也,人迎脉在结喉两傍,足阳明之脉也。盖谓胃为六腑之源,故与气口配诊以知疾病之端。庞安常论之详矣,兹不复赘。考之神门脉,《内经》有曰:神门绝,死不治。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动脉,穴在掌后侧寸之分,与太渊相对。《脉经》谓两手尺前为神门,误也。又以右尺为命门,抑常考之,命门在督脉十四椎下陷中,两肾之间与脐相对,固为真元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肾虽属水,而实有相火寓于其中,太极所谓动者静之基,则是静而生水者本也,动而挟火者标也。虞天民谓:命门象门中枨 ,司开阖之象,惟其静而阖,涵养乎一阴之真水;动而开,鼓舞乎龙雷之相火,水为常而火为变也。可谓深得命门相火之旨者矣。王氏牵合以配三焦之过,而遂失其大经,弊延后世,无复觉焉。予自业医问师,心谷汪先生首以此语。初尚未知深契,深潜于兹二十余年,方有定见。渊乎!至哉!经义昭然,但学人不加察耳,传弊日久,乖讹弗觉,今骤语之而不入也,故着《脉诀辨妄》以救之,惟其厘革故习,以沐新盘,端有仗于同志君子。

人迎神门脉图

人迎神门脉图1274.

命门脉图

命门脉图1275.

四时脉候

玉机真藏篇曰: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

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曰弦,反此者病。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巅疾,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 满。春以胃气为本,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曰钩,反此者病。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身热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夏以胃气为本,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曰毛,反此者病。

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出血、下闻病音。

秋以胃气为本,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胃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其气来沉而搏曰石,反此者病。其气来如弹石,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解 ,脊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冬以胃气为本,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

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平脾脉来,如鸡践地,和柔相离。其来如水之流,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啄,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

长夏以胃气为本,胃惟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洪大名曰逆四时也。

凡脉顺四时者,谓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中有和气,软滑而长,乃是不病之人也,得病则易为治疗,盖从和气而生也,用法万痊。如气反脉逆,形气相失,名曰不可治,是形盛气虚、形虚气盛,故不可治也。凡人形气俱虚,安谷者过期而死,不安谷者不过期而死。安谷谓饮食且进,期是八节之气候也。(《鸡峰方》)

二十六脉主病

浮脉主表证,为风为虚为暑。浮而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浮而数者热也。浮数之脉,应发热反恶寒者,疮疽也。左寸浮,伤风发热,头痛目眩。左关浮腹胀。左尺浮膀胱风热,小便赤涩。右寸浮伤风喘咳清涕。右关浮脾虚中满。右尺浮风燥下焦,大肠秘结。

沉脉主里证,邪气在脏也。沉细为少气,沉滑为宿食,沉而迟者为痼冷,为寒气痛也。寸沉胸中停冷冻饮料。关沉胁痛。尺沉腰寒足痛。疮疽得沉脉,为邪气深也,难治,溃后稍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