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伤寒时疫(下)

鹊石散

治伤寒发狂,或弃衣奔走,逾墙上屋。

黄连(去须) 寒水石(各等分)上细末,每服二钱,浓煎甘草汤,放冷调服。

桂枝麻黄各半汤

方在前尝记一亲戚病伤寒,身热头疼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讯问之,见医者治大黄、朴硝等欲此。虽邪乘通而解表为祸必死坚秘便下

抵当丸

治瘀血。

水蛭(五枚,炙) 虻虫(五枚,去翅、足,炒) 桃仁(六枚,去皮、尖) 大黄(去皮、湿纸裹甑上蒸,三分)上为末,炼蜜和作一丸,以水一盏,煎至七分,顿服。 时当下血,不下,再作之。

有人病伤寒七八日,脉微而沉,身黄发狂,小腹胀满,脐下冷,小便利。予曰∶仲景云太阳投以抵当丸,下黑血数升,狂止得汗解。《经》云∶血在上则忘,在下则狂。太阳膀胱。随经而蓄难经为阑

破阴丹

在前有人初得病,四肢逆冷,脐下筑痛,身疼如被杖,盖阴症也。急服金液、破阴、来复等丹,阳脉予曰论滑合也俄降

金液丹

硫黄十两,先飞炼去沙石,秤研为细末,用磁合子盛,以水和赤石脂封口,以盐泥固济燃干加顶每冷脚膝血不自汗

来复丹

本方不用玄精石,其效尤速硝石(一两,同硫黄细末入定 内,微火漫炒,柳篦子不住手搅,令阴阳气相入,不可火太过,恐伤药力,再研极细,各二 末) 舶上硫黄(一两,透明不夹石者)五灵脂(二两,须择五台山者,用水澄去砂石,日干,净研) 太阴玄精石(一两,研细,水飞) 陈橘皮(二两,去白) 青橘皮(二两,去白)上用五灵脂、二橘皮为细末,次入玄精石末及前二 末拌匀,以好滴醋打糊丸如豌豆大,每服三十粒,空心粥饮下。甚者五十粒。小儿三五粒,新生婴儿一粒。小儿慢惊风或吐利不止,变成虚风搐搦者,非风也,胃气欲绝故也。用五粒研碎米饮送下,老人伏热迷闷紫苏汤下,妇人产后,血逆上抢闷绝,并恶露不止,及赤白带下,并用醋汤下。此药治荣卫不交养,心肾不升降,上实下虚,气闷痰厥,心腹冷痛,脏腑虚滑。不问男女老幼危急之证,但有胃气,无不获安。补损扶虚,救阴助阳,为效殊胜。常服和阴阳益神,散腰肾阴湿,止腹胁冷疼,立见神效。应诸疾不辨阴阳证者,并宜服之。(中暑昏乱、烦躁、垂死,急用新汲水调五

气海

气海一穴,道家名曰丹田,在脐下一寸五分,任脉气所发。治脐下冷气上冲,心下气结成生穴灸治伤寒汗后,脾胃伤冷物,胸膈不快,寻常血气不和。宜服补脾汤。(此即治中汤也)

补脾汤

人参(去芦) 干姜(炮) 白术 甘草(炙) 陈皮(去白) 青皮(去白等分)上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数沸,热服,入盐点亦得。

记有人患伤寒得汗数日,忽身热自汗,脉弦数,心不得宁,真劳复也。予诊曰∶劳心之所致几得子不金生我者也,同义。方治

白虎汤

治中 。

知母(一两半) 甘草(半两,炙) 石膏(四两,碎,绵裹) 粳米(一合半)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有人头疼身热,心烦躁渴,诊其脉大而虚。予授以白虎汤数服愈。仲景云∶脉虚身热,得之伤暑。又云∶其脉弦细芤迟何也?《素问》云∶寒伤形,热伤气。盖伤气不伤形,则气消而脉虚可知。

麻黄汤

(方在前)有人病伤寒。身热头痛。予诊之曰∶邪在表,此表实证也,当汗之以麻黄汤。或人问曰∶伤必虚寒,有表景麻黄汤四逆之类愈也。尝延当发汗

小柴胡汤

柴胡(二两,去苗,净洗) 黄芩(去皮) 人参(去芦) 甘草(各三分炙) 半夏(六钱一字,汤洗七次)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二个,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日三服。若胸中参合前加牡蛎加桂三有人患伤寒又汗出满闷,为阴。脉虽沉愈。仲景称伤为阳微结,必在里。此为半知非少阴也。

曰∶仲景云∶出者,故知非冷,脉沉紧至胸而还,矣,故仲景肾为足少

麻黄汤

治太阳阳明合病。(方在前)有人病伤寒脉浮而长,喘而胸满,身热头痛,腰脊强,鼻干不得卧。予曰∶太阳阳明合病证麻黄仲为不合少曰阴中之因中风寒者考之,阳为终之少阴,少阴而后厥

小承气汤

大黄(一两,去皮) 浓朴(半两,去皮,姜汁涂炙) 枳实(二片,去穣,麸炒)上三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水一盏,煮至三分,去滓温服。以利为度。初服须更衣者钱,有人病伤寒八九日,身热无汗,时时谵语,时因下利,大便不通三日矣。非烦非躁,非寒非之曰仲景难乍易此夜非寒非痛胃中安又有人病伤寒,大便不利,日晡发潮热,手循衣缝两手撮空,直视喘急,更数医矣,见之皆已便利,诸疾渐退,脉且微弦,半月愈。或人问曰∶下之而脉弦者生,此何意也?予曰∶《金匮汤阳明此所以有生也。

又记有人病伤寒下利,身热神昏多困,谵语不得眠,或者见下利,便以谵语为郑声,为阴虚证也。

甚者从用,通因通止。此通因

葛根汤

治项背强。

葛根(一两) 麻黄(三分,去节) 桂枝(去皮,不见火) 甘草(炙) 芍药(各半两)上粗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覆汗为度。

有人患伤寒无汗恶风,项既屈而且强。予曰∶项强几几,葛根汤证。或人问曰∶何谓 ?予曰∶ 者,如凡足疾屈而强也。谢复古谓病患羸弱,须凭几而起,误也。

盖仲景论中极有难晓处,如振振欲擗地,心中懊 ,外邪怫郁,郁冒不仁,膈内拒痛。如此之类甚多。

始得阴毒候

熙宁中 守宋迪,因其犹子感伤寒之初,不能辨其病症,见其烦渴而汗多,以凉药解治之,因欲守,或多尺部则渴转阴散、五

正元散

治伤寒。如觉伤寒吹着四肢,头目百骨节疼痛,急煎此药服。如人行五里,再进三服。出汗立瘥。若患阴毒伤寒,入退阴散半钱同煎。或伤冷伤食,头昏气满,及心疾,服之无有不见效。

麻黄(去节,秤) 陈皮(去白) 大黄(生) 甘草(炙) 干姜(炮)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芍药 附子(炮,去皮脐) 茱萸(拣净,汤泡十次,焙) 半夏(汤洗七次,各等分)上麻黄加一半,茱萸减一半,同为末,每服一大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一个,煎至七分秋

退阴散

治阴毒伤寒,手足逆冷,脉沉细,头痛腰重。连进三服。小小伤冷,每服一字散内同煎,入盐一捻。阴毒伤寒咳逆,煎一服细细热呷便止。

川乌(炮去皮脐) 干姜(炮,各等分)上为粗末,炒令转色,放冷再捣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盐一捻,煎半盏,去滓温服。

五胜散

治伤寒头痛壮热,骨节疼痛,昏沉困倦,咳嗽鼻塞,不思饮食。兼治伤寒夹冷毒神效方。

白术 甘草(炙) 五味子(拣) 石膏(各四两) 干姜(三两半,炮)上为末,每服二钱,水八分盏,入盐少许,同煎至六分,通口服。如冷气相夹入姜枣煎。或治阴毒病,入艾少许同煎。

阴毒渐深候

积阴感于下,则微阳消于上,故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转甚,或咽喉不利,或心下胀满证者散、

玉女散

治阴毒瓦斯攻上腹痛。四肢逆冷恶候并治之。

川乌去皮脐,冷水浸七日后,薄切曝干,纸袋盛。有患者,取碾末一大钱,入盐一小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通口服。压下阴毒。所往如猪血相似。未已,良久再进一服。

还阳散

治阴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

用硫黄末新汲水调下二钱,良久,或寒一起,或热一起,更看紧慢,再服,汗出瘥。

阴毒沉困候

沉困之候。与前渐深之候皆同,而更加困重。六脉附骨,取之方有,按之即无,一息八至以上足不而和

辨少阴脉紧证

记有人患伤寒六七日,心烦昏睡多吐,小便白色,自汗。予诊之,寸口尺中俱紧。予曰∶寒下利予曰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胎,勿妄治也。又云∶紧则为寒。又云∶诸紧为。又云∶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云∶假令已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假令下利以胃虚,故令脉紧。又云∶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由是观之。则寒邪之气,入人经络所致,皆虚寒之脉也。其在阳经则浮而紧,在阴经也又云∶少阴沉而紧也。

迟数为定,本孙吴,葬舍律吕而皆大浮数动滑阳脉,阴病见阳生可得,沉涩弦微弱属阴,阳病见阴终死厄。

仲景云∶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阴阳交互最难明,轻重斟量当别白。

脉虽有阴阳,须看轻重,以分表里。

轻手脉浮为在表,表实浮而兼有力,但浮无力表中虚,自汗恶风常淅淅。

伤寒先要辨表里虚实,此四者为急。仲景浮为在表,沉为在里。然表症有虚有实。浮而有力者,表实也,故无汗不恶风。浮而无力者,表虚也,故自汗恶风。

重手脉沉为在里,里实脉沉来亦实,重手无力大而虚,此是里虚宜审的。

里症亦有虚实。脉沉而有力者,里实也,故腹满大便不通。沉而无力者,里虚也,或泄利,或阴症之类。以上八句,辨表里虚实尽矣。

风则虚浮寒牢坚,水停水 必沉潜。动则为痛数为热,支饮应须脉急弦。太过之脉为可怪,不及之脉亦如然。

仲景云∶风则虚浮,寒则牢坚,沉潜水 ,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奸。

荣卫太盛名高章,高章相搏名曰纲。荣卫微时名 卑, 卑相搏损名扬。荣卫既和名缓迟,缓迟名沉此最良。九种脉中辨疾症,长沙之诀妙难量。

仲景云∶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 ,荣气弱仲景瞥瞥有如羹上肥,此脉定知阳气微。萦萦来如蛛丝细,却是体中阴气衰。脉如泻漆之绝者,病患亡血更何疑。

仲景云∶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如蛛丝细者,阳气衰也。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血也。阳气衰。《千金》作阴气衰。

阳结蔼蔼如车盖,阴结循竿亦象之。

仲景云∶蔼蔼如车盖者,阳结也。累累如循竿者,阴结也。

阳盛则促来一止,阴盛则结缓而迟。

此谓促结二脉也。仲景云∶脉来缓时一止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名曰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纵横逆顺宜审察,残贼灾怪要须知。

仲景云∶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顺也作脉静人病内虚故,人安脉病曰行尸。

仲景云∶脉病患不病曰行尸,以无主气,卒仆不知人。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右手气口当主气,主血人迎左其位。气口紧盛食必伤,人迎紧盛寒邪炽。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

数为在腑迟为脏,浮为在表沉在里。

仲景云∶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

脉浮而缓风伤卫,浮紧坚涩寒伤荣,脉微大忌令人吐,欲下犹防虚且细。

仲景云∶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

沉微气弱汗为难,三者要须当审记。

孙用和云∶阴虚脉沉微而气弱者,不可汗。汗下吐三候脉有不可行者,切当审之。

阳加于阴有汗证,左手沉微却应未。

《素问》云∶阳加于阴谓之汗。

趺阳胃脉定死生。

《仲景论》言趺阳脉者,十有八九。

太溪肾脉为根蒂。

伤寒必诊太溪趺阳者,谓人以肾脉胃脉为主。仲景讥世人握手不及足者以此。

脉来六至或七至,邪气渐深须用意。浮大昼加病属阳,沉细夜加分阴位。九至以上来短促,状若涌泉无入气。更加悬绝渐无根,命绝天真当死矣。

孙用和云∶脉及六至七至以上,浮大昼加病,沉细夜加病。更及八至,精气消,神气乱,必悬绝病患三部脉调匀,大小浮沉迟数类,此是阴阳气已和,勿药自然应有喜。

仲景云∶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此脉已和,为必愈。

发热恶寒,近似伤寒者,有五种。脉浮而数,其人发热而恶寒者,伤寒之候也。脉浮而紧,呕吐弦,

来苏丹

定喘治久嗽。

雄黄 雌黄 砒霜(等分)上为粗末,入瓷罐子内盛,勿令满,上以新瓷盏盖头,赤石脂水调泥合缝,候透干以炭火簇罐子,盏内盛清水半盏,水耗再添水,自早至晚后住火,经宿取出,药在盏底结成。取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