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你赋予团队的影响力越大,你得到的越多(1)

CEO做到如空气,离不开,不缺氧

荀子说过:“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在企业管理中,“和”是至高境界。任何一个企业只要上下一心,所有力量都能凝聚在一起,一定能“无往而不胜”。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能让企业实现“和”的境界,是成功的前奏。

34不要迷恋于制度、行政命令和上下级关系

制度是冰冷的,行政命令是呆板的,上下级关系是产生距离的。企业管理者在领导员工的时候,不能因为自己处于领导者位置而表现出居高临下、高傲自大,不能依赖制度的框架而使下属觉得管理缺乏感情,不能片面地依靠命令而使下属产生束缚和限制,不能因为上下级关系而使员工产生距离感;否则,团队将会层出不穷地产生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纽约有一家动物园,动物园因为人手不够,就从社会上招聘了一批饲养员,其中有一位特别爱干净,对小动物也特别有爱心,所以他每天都把小动物住的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可是事与愿违,那些小动物一点也不领他的情,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他们都慢慢变得委靡不振,有的生病,有的厌食,一个个日渐消瘦。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位饲养员很苦恼,就去请教有经验的人。别人告诉他:那些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有的喜欢闻到那混浊的骚气,有的看到自己的粪便反而感到很安全。只有尊重它们的生活习性,它们才会健康成长。

这个故事对于企业管理相当有寓意。这个故事说明:有效的管理必须针对组织内个体的需求,包容个体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应对、多元管理,从而达到一个“和”的团队氛围。假如像故事中的饲养员那样,无视员工个体的差异,一味求看似完美的统一,那么这样的组织最终一定会因抹杀了个体的个性而导致解体或僵死。

这一点在福特汽车的兴衰上体现得十分明显。亨利·福特是美国汽车业的一面旗帜,他改变了美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是美国人民的英雄,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但是,福特在管理上的专制和他与员工之间的对立状态,却使得他的企业蒙受损失。福特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在他眼里员工无异于商品,对于不服从命令的员工可以随时扔掉,反正只要出钱,随时能够再“买进”新的员工。

这个观念几乎断送福特汽车的事业。从1889年开始,福特曾经两次尝试创办汽车公司,但最终都因为管理出问题而失败。1903年,福特与其他人合作创办了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后来,福特聘请了管理专家詹姆斯·库茨恩斯出任经理。在詹姆斯的卓越管理下,1908年,独霸天下的福特T型车诞生了。随后,T型车极其迅速地占领了汽车市场,而福特汽车公司也一举登上了世界汽车行业第一霸主的宝座。

成功和荣誉使福特变得更加傲慢无礼,他认为自己的所有员工都只是花钱雇来的,所以员工假如不绝对服从自己,就只能让他离开。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近20年的时间里,福特公司只向市场提供单一色彩、单一型号的T型车。他的销售人员多次提出增加汽车的外观色彩,但福特的回答是:“顾客要什么颜色都可以,只要它是黑色的。”因为不愿适应市场需求去改动自己的汽车设计,福特公司就这样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因为福特的独断专行,员工也都纷纷离职,最后连库茨恩斯也无奈另觅他处。1928年,亨利·福特为他的独断专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福特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被通用汽车公司超越。

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在亨利·福特晚年时,福特汽车公司已经面临垮台。他的孙子从祖父的手里接过了掌管公司的任务。为了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公司,福特二世聘用了一大批杰出的管理人才,例如后来担任过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原通用汽车公司副总经理内斯特·布里奇等。在这些人的大力改革下,福特公司重新焕发了生机。“福特王国”又一次迎来了它的辉煌顶峰。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企业的业绩越来越好,福特家族顽固蛮横的弊病又一次发作,福特二世继承了老福特的坏脾气,他开始嫉贤妒能,接连解雇了三位和他意见不合、功勋卓著的总经理。在他的排挤下,为福特的再次崛起立下汗马功劳的布里奇、麦克纳马拉等人纷纷离开公司。这些优秀人才的离去,使福特公司再次开始败落,业绩一落千丈,最后只得把公司的经营权全部交给福特家族以外的人。

其实最好的领导方式应该是空气式的领导。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不给人没有意义的压力,正如好的领导给员工的压力是生活所必需的压力,是员工自我鞭策自加的压力;但空气却无处不在,人们离不了空气,当一个领导是企业离不开时,说明了领导对公司发展的价值。领导的思想、理念,所传递的制度规范也要弥漫在企业的每个角落;能达到这种境界的领导才是真正高明的领导。

35真正的开放是重视每一个人

全球最为著名的手机制造商摩托罗拉就是一家深刻领悟“以和而兴”内涵的企业。比如在裁员方面,他们天才般地创造了有情裁员制度,将裁员变成一个协商的过程,尽可能对员工做到尽心尽力的照顾,直至员工找到下一份工作。这个制度保证了包括离开摩托罗拉公司的任何员工对公司不仅没有任何怨言,而且心存感激。

他们裁员的步骤是:首先将员工召集起来,告诉大家需要裁员几个人,每个部门有几个人离职,让所有员工都明白整个过程。人力资源部门会和被辞退员工进行单独沟通,向员工说明职位削减、工作交接的原因,并推荐员工到公司的其他部门去。公司还会为员工开设一些培训课程,指导被裁员的员工去寻找新的工作。正是凭借这样人性化的做法,摩托罗拉的员工感受了极大的激励,和企业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也为摩托罗拉建立起了长远的人力资源储备,从而实现了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完美和谐。

同样“以和而兴”的企业还有日本的索尼公司。作为全球领先的电子公司,其成功方法多少年来一直被广为研究、学习。索尼公司从“二战”后一家仅有20人的小作坊一跃而成为如今年销售额达到300亿美元的大型跨国公司,与它不断创新、依靠科技的理念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更为看重员工的价值,他认为“不管企业有怎样的创新都离不开员工的贡献”。

索尼内部有一个政策:不管什么职位、不论身在何处,只要是索尼的员工,就是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分子。在索尼,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相处融洽,好像一家人。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工人,都在同一个食堂吃饭,都穿同样的工作服,都有权利对企业的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尽管公司变得越来越大,但盛田昭夫却一直坚持与各个层次的员工进行密切的接触。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小伙子闷闷不乐,就走过来耐心询问。听说他是因为自己的意见得不到上司的注意而苦闷,盛田昭夫马上重视起来,他组织发行了一份内部周刊,及时通报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并建立了畅通的内部信息流动制度。

一个和谐的企业必须达到企业管理公平透明、内部制度科学合理、组织运作协调高效、各项流程高度健全、执行坚强有力,只有这样,企业的内部运作和控制体系才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企业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在惠普公司,对人的重视是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惠普采用了开放式的管理。惠普成立18年以来,公司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为的是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保持高度的亲密接触和频繁的互动联系。直到1957年,惠普才成立了人事管理处,但是惠普的创建者比尔·休利特为它慎重地确定了角色和职能——人事管理处是只用来支持管理工作,而不是取代。

惠普公司包括首席执行官在内,没有一间办公室是装有门的。在公司里,所有的人都以名字相称,而不是称呼职位。公司鼓励员工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员工不管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到管理者进行交换意见。公司的实验室备品库是开放式的,工程师不仅可以在工作中随意使用这些备品,甚至可以把它们拿到家里去供私人使用,在这样的充分信任下,所有的员工都把公司当成大家共同的家。

更为业界所津津乐道的是,在1976年惠普在波布林根工厂实行了弹性工作制,惠普人事政策的主要原则是利益分享,公司里没有时间表,不进行考勤。现在,这样的工作方法已经在惠普的大部分工作岗位上广泛使用。员工和管理者一起分担制定和达到目标的任务,并且通过股票购买计划分享公司所有权、分享利润、分享个人与专业发展的机会,甚至分担因营业额下降所引起的困扰。

显然,惠普领导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创造“和”的管理境界。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企业对员工充分信任,和员工以合作伙伴的关系共同发展,所以,员工也以同样的信任回报了企业,和企业同甘苦共患难。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企业和员工的利益都在同步提高,从而达到了双赢的目的。总之,和谐管理能够在员工和管理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它使企业和员工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目的。

36.尊重员工是刻在骨子里的,而非口头

要想实现“和”的管理境界,其根本方法在于在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尊重人性。

在微软这个计算机软件帝国里,对人的尊重被放在了首要位置。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对员工的重视。为员工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微软设立了个性化的办公室,设立了弹性工作时间,虽然他们的价值观没有任何的口号和标语,也没有像英特尔那样印在每一位员工的铭牌上,但是他们的价值观已经深入到企业生活的点滴之中。每一位员工都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着强烈的兴趣,他们各司其职又高度合作。他们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体现个人价值,也对企业发展形成推动力量。所以在微软公司,每一位员工都在为实现个人价值、追求顾客满意和承担社会责任而不懈努力着。尊重员工,创造“和”的氛围,为微软带来强大的“软”实力。

现在企业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人才之间的竞争。尊重员工不仅是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上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保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因为尊重员工,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创造性和主人翁精神,从而使企业积聚巨大的竞争能量,在促进员工实现企业内部绩效优化的同时,在外部市场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M公司的许多做法值得推崇。在这家全球知名的跨国企业内部,他们在尊重员工方面有着一个非常著名的原则:不必询问、不必告知,充分尊重员工的隐私。这个原则就是天条,任何管理者都必须遵守。管理者鼓励员工做他们想做的事,而不要求详细了解员工的工作细节。正是缘于这种宽松的管理方式,3M公司员工的创新得到了极大可能的自由发挥。

在3M公司,技术人员可以花15%的时间在他自己选择的项目上。他们甚至会尝试那些没有被主管认可的想法。曾经有一位叫理查德·德鲁的年轻员工,他在试验一个项目时,被3M公司前CEO威廉·麦耐特看到,威廉·麦耐特认为这个项目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处于对工作的负责,他出言建议理查德停止下来。但理查德完全没有理会威廉的意见,甚至还对他干涉自己的工作向别的领导表达不满。正是由于理查德的坚持,他为3M公司带来了一项突破性的产品。这个产品为3M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这就是尊重员工带来的回报。当然,?尊重员工并不是要求管理者放弃所有的规则和制度,相反,应该保持必要的原则性。美国著名玛丽·凯化妆品公司的成功曾经被世人认为是个奇迹,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这个公司的总裁玛丽·凯说:“我管理的金科玉律是:你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们就怎样对待别人。”她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让员工感受到你在尊重他们,不过,在如何尊重这一点上,玛丽·凯却有自己的理解,她认为尊重人绝不应该是无原则的,对一个表现出明显缺点的员工,一味迁就和让步就等于毁了他,这时候,严厉和原则倒往往是一剂良药。

打造“和”的管理境界,是要实现管理者既要“少管理”,又要“管得住”;既要让员工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又要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在实施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要强调员工的重要性,并尽可能弱化自己,采用柔性的管理方式,把每一位员工都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但这并不是说,管理者就需要讨好员工。和谐并不是靠讨好员工得来的。和谐是指双方彼此尊重,只有彼此尊重才有进一步的团结合作。管理者的秘诀是尊重人,但是,即使是在柔性的管理方式下,也要有刚性的制度。管理者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可以采用灵活的方法,但一定要坚持原则,令行禁止,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这是管理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批评绝不等于责备

日本一家知名企业甚至指出,不会犯错的员工不是真正的好员工。因为不会犯错就意味着缺乏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优秀的员工都是在不断的犯错、改错中成长起来的。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面对员工的错误时,不能一味责备,要重视批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