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艺术&情趣——给灵动聪颖的你(3)
- 妈妈送给青春期女儿的书大全集
- 田萍
- 4948字
- 2016-02-26 15:05:41
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后搬到了北总布胡同的四合院,由于夫妇二人共同具有迷人的人格与学识魅力,很快围聚了一批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文化精英,比如名满天下的诗人徐志摩、在学界颇具声望的哲学家金岳霖、作家沈从文、美学家朱光潜、哲学家邓叔存、政治学家张奚若、经济学家陈岱荪、国际政治问题专家钱端升、文化领袖胡适、物理学家周培源、社会学家陶孟和、考古学家李济、李健吾和萧乾等等。大家常常在星期六的下午,陆续来到梁家,品茗坐论天下事。据说每逢相聚,才情横溢、思维敏锐的林徽因,擅长提出和捕捉话题,具有超人的亲和力和调动客人情绪的本领,使众多学者谈论的话题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社会广度,既有学术理论高度,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在谈古论今之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下午。逐渐,梁家的沙龙在名流中的声望越来越大,并成了气候,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时人将其称之为“太太的客厅”。
对于这个备受世人注目的特色沙龙,不仅吸引了当时的各界名流,也曾经引起过许多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学青年的心驰神往。
果果,其实你们也可以动动脑筋,将家庭的小型聚会向着这种“沙龙”的方向靠拢,不是更有意义吗?说不定,还能吸引来更多的朋友呢!
笔墨纵横间,漫卷清朗气
书法也是书写人生
妈妈认识的一位阿姨学习书法已经有40余年,现在受人的邀请在学校里面开班授课。听妈妈说,无论工作是多么的忙碌,这位阿姨也一样是每天坚持联系写字,从不间断。
我感到很好奇,难道书法有这么大的魔力吗?怎么会让阿姨如此痴迷,手持一杆毛笔,一写竟是40年。妈妈想把我带到阿姨的书法学校里面去,让我也接受一下良好的教育。
来到阿姨的办公室,她热情地接待了我:“果果,你好。”
我对阿姨说:“阿姨您真有魄力,居然一写就是40年从不间断。”
阿姨笑笑说:“是哦,我从4岁的时候开始练习书法,那个时候爸爸对我的要求很严格,一个点要点到上万个,直到全身放松为止。写书法,这里面有无穷的乐趣。通过一幅字,一个人有多少涵养,读过多少书,眼明的人马上可以判断出来。”
我听了阿姨的介绍,又喜欢书法,又担心自己会坚持不下去,因为书法并不是一时兴起,随随便便可以学会的,而是要付诸几十年的努力才可以见到效果。书法很高雅,让我神往,我真的很想试一试,想达到阿姨所说的那种境界。
妈妈告诉我:
书法以其独特的工具材料为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从萌芽到发展至今绵延几千年而从不中断,一直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享有极高的声誉。书法自古以来是读书人的必修课。但是很可悲的是,现在的人们已经不再重视书法,甚至认为电脑打字可以完全取代汉字。甚至有的人不要说能写一手,就是连一些普通汉字都已经是能读而不会写了。现在,有的日本人要来和我们比赛写毛笔字,不能不说是一种耻辱。
如今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书写方式也由原先传统的毛笔向如今的硬笔转型,甚至有被键盘所代替的趋势,这是社会发展的必需无可厚非。但是,无论社会什么变,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可以轻易丢掉自己的文化,丢掉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俗语说见字如见人,它能直接表现出人的学问、品格、情操、气质、甚至是人的经历与感悟,是我们人生的第二门面啊。
至于写书法,对于我们人格的养成有着很多促进的作用。
第一,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
中国文化的精神就是天人合一,贵在融洽,以求得精、气、神的统一。而书法艺术是生命与人格的表白,蕴涵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其最高意境是神采、骨力与意韵。要想识透书法的境界,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可以达到,书法的学习和领悟绝非三五年之功,而是需要毕生的心血来领悟,而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稍稍有名利心、攀比心,就会断送自己的艺术慧命。
书法集中国的哲学、文学、美学于一体,所以每一个书法家都必须具备深厚的中华文化作底蕴,需要植根于中国古典的文学哲学的厚土之上,需要对生活有着深刻的感受。书法作品上面的每一个字都是书家心绪意念与审美理想的相结合。正如苏轼所说;“退笔如山来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书法虽说与绘画音乐并称为姨妹,但艺术成分会更高。因为,书法没有绘画中的色彩映衬和音乐中的声音节奏,是一门纯抽象的艺术,但是它所包含的意韵远远高于绘画和音乐。构成它的元素看似只是简单的疏密、聚散、大小、曲直、黑白等,但是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绵绵流动的气韵。这更需要书家各方面的修养,特别要通过读书来增加文化涵养,才能做到胸中万壑尽显笔端,甚至达到书论中所描述的那“点似高山坠石,横如千里飘云,竖似高山流水,撇似犀象角鼻,捺如千钧弩发”的境界。
纵观历史上那些气度非凡而又心境空明的书法家,他们笔下的一幅幅作品诗、书、画相映衬,表现出大象无形的若浩渺之苍穹,流露出氲氤的书卷之气与学者的风骨气貌。
书法也同样是一门审美艺术,创作出来的作品在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无形中也陶冶了自己的思想品德与情操并赋予一种生命向上的活力,提升了自己的胸襟与气质,在这点上古人做得很好有着很高的心境。所以能真正做到视富贵如浮云,所以,当一个书法批评家评价一幅作品的优劣之时,评判的标准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看那字的结体与章法,而是更着眼于作品中有没有透视出一种对艺术对人生的理解与那模糊的意象和字外之功……
第二,学习书法有助于我们挥洒感情,陶冶性情。
根据一幅书法作品,我们只要认真观赏就能够感觉到作者当时创作书法时的心态。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幅楷书作品,上面的点画一丝不苟,端端正正循规蹈矩,这就可以说明了作者当时书写时候的心境一定是平和、悠然、了无牵挂。因为要写字,如果在喧嚣的场所或者是心烦意乱的状态下根本是写不下去,更不可能写好楷书。要知道楷书的字体端正需要笔笔俱到,只要是一点一画出现败笔就会全幅尽废,容不得半点分神、半点马虎。
在看一个人擅长也什么样的字,也可以观察出一个人的性格。如果一个书家的一生专门以楷书见长,那么我们就可以毫无疑问地判断出他的性格相对来说是比较内向,而且做事的态度非常严谨认真,属于那种小心谨慎的人。而一个擅长写行草书的书法家,一般性格比较热情奔放不羁,这种人一般性格积极进取,不会轻易满足于现状。一幅好的行书或草书作品多数是作者在扎实的功底基础之上通过情感、激情迸发的瞬间而完成的。
《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这幅作品中记载着颜真卿痛惜在“安史之乱”中丧生的侄儿季明而所写的祭文。整篇文章气势磅礴、跌宕多姿、悲怆沉痛之情尽溢出笔端。作品里面的每一个字,都袒露出书法家内心情感的起伏波动,是情感真挚的流露,也是心灵的奏鸣,是哀极的心声,也是血和泪的凝聚。撼动了读者心灵的同时,整幅作品也达到一种神高韵远的境界。所以说行书与草书的创作更容易能以生动的形象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因为通过行书能够概括出一切书体的笔法,通过笔的中锋侧锋并用,而产生出强烈的节奏感。对于那些能楷书行草书兼写的书家来说,一般就是具有内向外向双重性格了。书家成功的背后一定付出了无数辛勤的汗水,是经历过多少次痛苦与失败的煎熬,是经历过多少个冬天三九夏天三伏的苦练,才换来这一张的成功。完成一张佳作,更是其之妙不能强求,唯有领会于心,应乎于手,没想到写出的作品竟然自然天成。书法之妙,其味无穷。
第三,通过联系书法,可以得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要知道古来有多少书法大家,都是先学做人,再学做书,正所谓“书品即人品”,书法里面透露出来的深层意义透露出来人生的思维模式,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书法与学做人,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学习书法离不开法度,正如我们学习做人离不开规矩。
一个人的品德、内涵、审美、志趣、思想等等各个方面都能通过那看似简单的线条得以彰显,也是对人生的一种由衷的表达。唐代的书法大师柳公权说过“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我们从柳公权的书法中也可以看到起字的气势方正不阿,也可以感受的他本人胸怀坦荡的高尚情操和人品素养。
同时,学习书法也可以培养一个人忍耐性与坚毅的品格,当你全神贯注融入其中的时候,是一种暂时的精神超脱,红尘中的一切俗事歪理都会消失殆尽,灵魂也随之净化。
第四,学习书法可以使我们健康长寿。
自古人们就有“寿从笔端来”的说法。特别是在当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很多人的精神都处于紧张,无形中破坏了人的内在系统的平衡,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而通过练字,可以养心、养性、养神、养生,能调节人的气血以至平和,放松神经,达到心理与生理的平衡,这是任何一种药物都不可以代替的自然医疗作用。
生命在于运动,而写书法也未尝不是一种运动,运动员的剧烈运动是在消耗体力资源,而书画家在练习之中则像是打太极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练习书法,能调节阴阳、调节内脏、疏通经络、消除疲劳,使人能够心境恬淡、形神共养,心灵焕发。现代医学也通过研究证实,那样的静动能使人的神经系统的兴奋达到一种平衡,肌肉与关节得到很好的锻炼。历史上有很多书画名家都是健康长寿。如柳公权活到了88岁,文征明90岁,清代刘墉86岁,舒同93岁,苏局仙110岁,近代的大书法家启功先生也活到了93岁。可见,通过练习书法对于保健也是功不可没。
书法墨香营造的世界
这位阿姨不仅学问很好,人品也很好,她曾经对我说过:“其实,书法中也无处不是昭示着做人之道:笔画排列均匀,是要学会以平等心对待一切的人;左右上下对称,体现相处和谐;地基稳固,代表做人要扎稳德行根基;笔画相接处要细,提醒待人接物要谦卑。字里行间,无处不是渗透着做人处世的学问。”这种翰墨的精神让阿姨在经历了几十年的书法学习之后,处世的风格也备受尊敬。
“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他的道德人品一定是第一位的。”阿姨这样告诉我,“以前有一个年轻人,他顷其自己所有的钱财用于拜师学艺,想得到真传,但是他不仅花了很多钱打了水漂,而且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学问。后来,有一个老者为他的真诚所打动,就教给他一种很特别的笔法,而且分文不取。但是在他学会这种笔法之后,老者告诉他说:你现在已经学会了这种笔法,在你将来的生活道路上一定会经历无上的荣耀,但是你记住,当你在名利双收的时候,也是你人生最危急的时刻。如果你不能经历考验的话,那你将会因此而声明倒地。果果,你要知道,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稍稍有名利心、攀比心,一定就会断送自己的艺术慧命。”
“嗯,”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原来要想学好书法,不仅要求人要有毅力和耐心,还不可以有名利心和攀比心,这世界上有几个人能够符合这样的条件呢?
可是看看那些历来书法界的名家,哪一个不是德才兼备?哪一个不是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呢?
妈妈告诉我:
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高管还是平民,只要是中国传统的文人,都会在笔墨间流淌出百折千回形态各异的中国文字,更体现出了一种千百年来磨砺而成的文人性格以及生命状态。中国的书法走向一直受到了传统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影响,而决定了中国书法基本风貌的首先是儒家思想,所谓“书以明道”,而这个“道”也就是书法所要表述出来的独特气质。
关于书法与做人之间的关系,自古至今一直有很多的论述。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傅山曾经告诉他的学生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判周孔,笔墨不可补。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他所提出的“作字先做人”的观点,就是说如果背叛了周礼儒学,连做人都立不住脚,那还学习做书有什么意义呢?即便是写书,也一定会流露出“小人之态”,这种低俗仅仅靠笔墨技巧是无法补救的。傅山通过这句话告诉他的学生,如果做人没有及格,那么学书就是空谈。比如在学习颜真卿的书法之前,必须要看颜真卿这个人是怎么做和怎么说的,就是要先学习颜真卿这种做人的态度。只要胸中有颜真卿的浩然正气,即便是一根小小的笔管也可以写出豪气万丈的书法来。
正因为如此,书法艺术几乎成为了封建文人士大夫生命形式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传统的读书人也乐于用笔墨纸砚、梅兰竹菊来装点自己的生活环境,这是他们追求高洁意境的荣耀象征。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他的《陋室铭》中就曾经用这样的诗句来描述理想中的文人生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古人最重视的就是风骨,这种追求精神超脱的高雅是自古依赖文人的崇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