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一:完成任务=结果
很多人有这样的误区,认为自己只要完成了领导交代的任务,就是得到了结果,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职场中,我们必须要明白一个基本的不等式:完成任务≠结果。
完成任务只是结果的一个外在形式,它不仅不能代表结果,有时还会成为我们工作中的托辞和障碍。完成任务与结果的差别,是很多企业的“心病”:有时候并不是员工不尽力,大家似乎都在工作,但企业拿不到结果,导致销售下降、质量波动、人心浮动、没有业绩。同样,这也是员工们的疑惑:我那么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为什么老板还是不满意?关键在于员工没有把重点放到结果上,被“完成任务”迷惑了。
执行任务是一个执行假象,因为绝大多数人在实际工作中以为自己是在执行的时候,其实是在完成任务,因为没有结果!我们要懂得一个基本道理:对结果负责,是对我们工作的价值负责;而对任务负责,是对工作的程序负责,完成任务≠结果!
伍尔夫和吉姆都是一家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交易会来临了,他们都接到了新的任务。这是两个著名企业的展位设计,两个公司都对设计标准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老板把两个项目分别交给了吉姆和伍尔夫。
吉姆看了客户的要求,不由得抱怨起来:“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简直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吉姆觉得很烦恼。他想,反正交给谁做都是一样做不出来,于是,他仍按照以往较低的标准设计了这个展位。客户看到初稿之后,大失所望,并明确表示,他们会考虑转换另一家设计公司。这样的结果令吉姆更为沮丧。
伍尔夫接手之后,感到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项目,不同以往,又没有往例可以参考。但另一方面,他又从心里感到高兴,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为了获取新的灵感,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最后,他从海洋世界的纪录片中获得了灵感,设计出来的展位美轮美奂,老板和客户都非常满意。
最后,吉姆被辞退了,而伍尔夫却升为部门主管。
同一种任务,却带来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吉姆只做任务,没有考虑客户的结果需求,所以使自己陷入了失业的“陷阱”;而伍尔夫却因为做出完美的结果吃到了升职的“馅饼”。
任务不是一个纯粹的东西。当你接到一项任务,就意味着你必须做出结果。这是确保你继续创造自己人生价值的畅顺之路,你一旦懒惰,不能给出结果,势必会对你的工作产生影响,甚至使你的信用度降低,那么,你的人生将会走进永远的深渊。如果你勤于思考,能很好地处理掉工作中的问题,那么你的人生价值就会积累,信用度也会提升,当你解决了一个异于常规的问题时,你升值和升职的机会就会不期而至。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职场人,那就必须摒弃做任务的幌子,踏踏实实做事,做出成果,做出业绩。
陷阱二:好态度=好结果
在企业经营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员工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当最终的结果没有达成或者出现问题时,管理者往往鉴于员工良好的工作态度,而不再去追究,员工的态度好我们可以给予适当的赞扬。
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的言辞是:“尽力了”、“虽败犹荣”———这些话听上去多少有些自我安慰。不过好态度并不等于就有好的结果。态度好是态度问题,结果不好是职场原则问题,我们必须在公司里面建立这样的职场原则,这个原则叫做态度不等于结果。没有足够的能力,态度再好也没有用。好的态度加好的能力才有好的结果。
管理学专家姜汝祥在《结果决定一切》一书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好态度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有好态度,才会有好结果;态度对了,你就成功了50%。但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好态度=好结果”却是一个陷阱。员工是为企业创造结果的,使用结果和自己的职位和薪水交换,而不是用态度交换。好态度本身就是为了产生好结果。如果没有好结果,这个好的态度往往是没有意义的。
史中易是某房地产公司的员工,他工作非常勤奋,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交给他的工作总是能很好地完成。有一次公司要推广一个新项目,急需印制3000份宣传册,但是负责印刷的生产部人员临时有事外出了,史中易就主动请缨,要求负责宣传册的印制工作。
他首先找了三家设计公司,并对他们的服务和收费情况作了比较,最终挑中了一家比较好的,并与这家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接下来的几天,他忙里忙外,不断地在印刷厂、设计公司和本公司之间奔波,协调处理各项事务,每天没白天没黑夜地忙碌,宣传册终于印刷完工了。
可是交付后发现,宣传册有错误,这时,时间已经很紧迫了,无奈,他只好加速重新印制装订宣传册,为此公司损失了2万多元。
公司规定,凡是由于个人原因导致公司损失的,视情况个人要承担损失。但是针对如何处罚史中易的事情,公司内部有很大的争议,很多人主张批评一下史中易,或者稍加处罚就可以了,毕竟这不是史中易的分内工作,他只是替别人完成任务。如果不是史中易自己要求做,他就不会犯错,他的表现会依然得到认可,多做了事反而要受处罚,以后谁还愿意多做事?
最后,公司给予史中易这样的处理:史中易没有提供合格的结果,造成公司经济上的损失,公司就要处罚史中易承担损失的1/4。但同时,他主动工作的精神值得肯定,公司决定给予他更多的发展机会,以鼓励他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
史中易非常积极主动地做事,从态度上讲是很好的,但是结果却不好,他让公司蒙受了损失。当他积极主动地做了一件事时,如果我们按照态度来说,那就应该奖励他。如果我们按照结果来说,我们就该惩罚他。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员工工作的目的是给老板创造满意的结果。努力做事和结果不是一回事,老板需要的是“合格”的结果,好态度不等于好结果。以此,在态度好的同时,必须保证要有一个好的结果,这才是老板最需要的东西。
陷阱三:结果=薪水
有的员工把结果等同于薪水,他们只想对得起自己挣的工资,从未想过是否对得起老板的期待。在他们看来,我为公司干活,公司付我一份报酬,等价交换,仅此而已。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在于人们对于薪水缺乏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大多数人因为自己目前所得的薪水太微薄,而将比薪水更重要的东西也放弃了,实在太可惜。
一个以薪水为个人奋斗目标的人是无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从来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虽然工资应该成为工作目的之一,但是从工作中能真正获得的更多的东西却不是装在信封中的钞票。为了薪水而工作,它会让你永远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为了薪水而工作,它会让你永远混世度日、逐日沉寂。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是比生计更可贵的,就是在工作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为企业创造结果。
试着请教那些事业成功的人士,他们在没有优厚的金钱回报下,是否还继续从事自己的工作?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我不会有丝毫改变,因为我热爱自己的工作。”
卡罗·道恩斯原来是一名普通的银行职员,后来受聘于一家汽车公司。工作了6个月之后,他想试试是否有提升的机会,于是直接写信向老板杜兰特毛遂自荐。老板给他的答复是:“任命你负责监督新厂机器设备的安装工作,但不保证加薪。”
道恩斯没有受过任何工程方面的训练,根本看不懂图纸。但是,他不愿意放弃任何机会。于是,他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自己花钱找到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了安装工作,并且提前了一个星期。结果,他不仅获得了提升,薪水也增加了10倍。
“我知道你看不懂图纸,”老板后来说,“如果你随便找一个理由推掉这项工作,我可能会让你走。”
成为千万富翁的道恩斯退休后担任南方政府联盟的顾问,年薪只有象征性的1美元,但是他仍然不遗余力,乐此不疲,因为“不为薪水而工作”已经成为他工作的一种习惯。
道恩斯工作的习惯是“不为薪水而工作”,正因为不计较薪水,他才能以一颗平常心投入工作中,为公司创造结果。出业绩以后,薪水自然看涨。
一个人的人生如果分为两个阶段,那么,前一阶段就是用金钱买智慧,后一阶段是用智慧换取金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趁自己年轻的时候,利用一切工作机会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负责的任何工作,事无巨细都能够尽力而为,都能做到问心无愧,并时刻想着怎样更多而不是更少地回报自己的老板,那么偏低的薪水绝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因为你很快就会得到提升。而劣质的工作、半生不熟的工作、漫不经心的工作,即使有很高的薪水,也会迅速地毁掉你。
真正能够让你获得成功的方法,不是看你能为自己的薪水付出多么少,而是多么多。面对薪水,你应当懂得,雇主支付给你工作报酬是因为你给公司创造了好的结果,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利润,老板不可能给一个毫无任何贡献,整天却在计较从公司得到多大好处的员工一大笔工资,天下没有这么伪善的老板和企业。
所以,员工在工作中,不是先去计较工资,计较名利,而是像道恩斯那样,先工作,后谈工资。只要你为公司创造了结果,公司自然不会亏待你,你个人的发展平台才会越来越大。所有老员工和新员工都应该讲贡献,讲创造,先用结果来复命。
陷阱四:尝试=失败
杨澜曾经说过:“宁在尝试中失败,不在保守中成功!”为什么她这样讲?因为她明白,所谓保守,也就是满足于现状,甘于平庸,一个人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时,要赶紧打消,因为这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一种失败了,而这种失败比“尝试中的失败”更没有价值。
我们一旦甘于平庸,即使不马上被宣告失败,也已经决定了不可能再取得更大的成功。事实上,做一个不甘平庸的人的确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总是会伴随着很多风险,还要具备一定的冒险精神。有些人因为惧怕遭受挫折,遭受失败,就甘于平庸,不求进步,却不知道甘于平庸本身就已经等于失败,等于关闭了通向成功的大门。
成功是在平凡中累积和沉淀,而不能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平凡,吃亏的必将是自己。如果你一心想着一飞冲天,却不能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最终也只能做个成功的“空想主义者”。
王建文是一家汽车修理厂的修理工,技术很过硬,就是喜欢喋喋不休地抱怨工作。“修理这活太脏了,瞧瞧我身上弄的。”“真累呀,我简直讨厌死这份工作了。”诸如此类的话很多。王建文几乎每天都在抱怨和不满的情绪中度过,他认为自己在受煎熬,在像奴隶一样卖苦力。因此,王建文每时每刻都窥视着师傅的眼神与行动,只要一有机会,师傅不在身边,他便偷奸耍滑,应付手中的工作。
转眼几年过去了,当时与王建文一同进厂的三个工友,各自凭着在工作中磨炼出的精湛手艺,或加薪晋职,或被公司送进大学进修,或是独当一面,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新事业,唯有王建文,仍然在抱怨声中做他讨厌的修理工。
身在职场,要避免使自己流于平庸的泥沼,把握现在而成就明天的卓越。今天你可能做着看似卑微的工作,人们对你不屑一顾,而明天,你可以通过知识的不断丰富和能力的提高,以及修养的升华,让世人刮目相看。在时代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只有抱着不断超越平庸,绝不安于现状的心态,才能不断提升,成为职场中的常胜者。
爱尔伯特·马德说:“一个人,如果他不仅能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而且还能够借助于极大的热情、耐心和毅力,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工作中,令自己的工作变得独具特色,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并令人难以忘怀,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真正艺术家。而这一点,可以用于人类为之努力的每一个领域:经营旅馆、银行或工厂,写作、演讲、做模特或者绘画。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工作之中,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一个人打开天才的名册,将要名垂青史的最后三秒钟。”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赛场,刘翔第一个冲过终点,他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了中国田径的奇迹,他的夺冠让世界震惊。当五星红旗伴着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冉冉升起的时候,他站在高尚的领奖台上,让全世界为中国骄傲。但自此之前,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呢?当刘翔站在领奖台上,我们会说他成功了,这成功是靠他的运气吗?还是老天的垂怜?不,如果成功很容易得到,那成功就会变得很廉价。在每个成功者的背后,总有一段鲜为人知而又令人震撼的经历,都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平凡日子。
刘翔为了在雅典奥运会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不畏艰辛,刻苦训练。每天,他都要举着杠铃做下蹲起立,一做就是几千下。做起仰卧起坐来,一练就是几千个。他的教练为了让他练得更扎实,竟把他的腿用力地向上搬,先是放在自己的肩上,然后再把刘翔的腿一直搬到头颈。刘翔的脸上显露出一副疼痛难忍的表情,汗直往下流,通红的面颊上连青筋都鼓了起来。但他咬紧牙关,坚持着、坚持着……每天都要跨越无数个栏。为了成功,他放弃了与家人团聚,放弃了一切休闲娱乐……雅典奥运会上的12″91是他用无数个12″91换来的。
一个人必须尽己所能、精益求精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才能在平凡的起跑线上甩掉平庸,追赶卓越。不甘于平庸,随之要面对的是更高的目标,更大的挑战。自然,超越自我,超越目前生活状态的过程总会碰见挫折,但是越过了挫折,迎接你的也就是更大的成功,我们活在这个世上,抱着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的观念是不可取的,因为你一定要先明白一个观念,那就是:一个人要首先有不甘平庸的念头,才会有行动,而只有真的付诸行动,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如果你是一个渴望拥有卓越成就、拥有更美好人生的人,抛弃甘于平庸的想法是第一步,无论你现在是在自己人生的高峰还是低谷,都需要有更上一层楼的欲望,也需要有迈向更高点的决心。不甘平庸是优秀品质,也是潜在财富。
陷阱五:决议=落实
会议,对我们而言是再熟悉不过了。开会似乎已经成为每个人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习惯了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开会讨论讨论、研究研究。然而,绝大部分的会议如果不落实,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开会的决议本应很好地促进工作的开展,却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见成效。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将会议的内容予以落实。如果只是开会,有了决议,而没有落实,那么,一切都等于零,就像下面的故事所表现的一样。
一天,老鼠大王组织召开了一次商讨对付猫吃老鼠的问题的会议。
老鼠们踊跃出主意,可还是没有一个可行的办法。这时,一只号称最聪明的老鼠站起来说:“死打硬拼我们不是它的对手。唯一办法就是防,给猫的脖子上系个铃铛。这样,猫一走动,我们就能听到响声,然后躲进洞里去!”老鼠们纷纷赞同。
老鼠大王听了这个办法以后,高兴得不得了,竟把派谁执行任务的事给忘了。于是第二天他又召开紧急会议,并宣布:“给猫系铃这个方案我批准了,有谁愿意接受这个任务?”
等了好久,会场里一片寂静。于是,老鼠大王命令道:“小老鼠,你机灵,你去吧。”老小老鼠一听,战战兢兢地说:“回大王,我年轻,没有经验,最好找个经验丰富的吧。”
“那么,最有经验的要数鼠爷爷了,您去吧。”紧接着,老鼠大王又对一只爷爷辈的老鼠发出命令。
“哎呀呀,我这老眼昏花、腿脚不灵的怎能担当得了如此重任呢,还是找个身强体壮的吧。”鼠爷爷几近哀求地说道。“那谁去呢?”于是,老鼠大王派出了那只出主意的最聪明的老鼠。这只老鼠“哧溜”一声离开了会场,从此,再也没有见到它。老鼠大王一直到死,也没有实现给猫系铃的夙愿。
开会固然是有效落实责任的手段,但是,绝不能为开会而开会。正如一副对联所写的:今天开会明天开会后天开会天天开会,你也在讲我也在讲他也在讲人人在讲。横批:谁抓落实。落实责任,就要真抓实干,会议结束后把会议的内容落实到位才是开会的最终目标。
许多企业老板通过对照外国人和中国人开会的情形说:外国人开会,会上可能有10种声音,但会后只有1种声音;因为有问题他们会当面指出,不管多难堪,但这并不妨碍他吃饭的时候跟你谈笑风生。而中国人开会,会上没人说话,但会后可能有10种声音。老板开会结束时通常会问“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全体沉默。一出会议室,跑到自己办公室门一关就开始开部门小会了。这种现象让老板们头痛不已。落实,就得真抓实干,会议结束后把内容落实到位才是开会的“终极目标”。只有把会议精神落实了,才能为老板给出满意的结果!
俗话说:工作是干出来的,不是开会开出来的”。只有将会议决策落到实处,才能实现我们想要的结果。优秀的企业虽然组织很庞大,但它们从不沉溺于没完没了的会议或长篇大论的公文报告,也不为员工设置复杂的行为规范。在实践中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更有利于将责任落实好。
我们经常能看到一项决策由于没有常抓不懈而虎头蛇尾。任何一个企业和个人都可以成就卓越,但前提条件是它的每一个决议和战略都得到彻底的落实,拿出真正的结果来。要把决策付诸行动,让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尽到自己的责任,进而取得预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