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公司就是你的船

员工的角色:不是乘客而是水手

1997年6月,当迈克尔·阿伯拉肖夫接管美国导弹驱逐舰“本福尔德号”的时候,船上的水兵士气消沉,甚至有很多士兵准备退役。

迈克尔·阿伯拉肖夫接管“本福尔德号”后,告诉士兵:“这是你的船,所以你要对它负责,你要与这艘船共命运,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你是这艘船的主人,而不是乘客。”

从那以后,所有的水兵都将管理好“本福尔德号”作为自己的职责。两年之后,“本福尔德号”成了美国海军的一艘王牌驱逐舰。

其实,公司何尝不是一艘船,员工何尝不是这艘船上的“水手”。不妨看看,我们这些水手们——自己或周围的同事们是否也如迈克尔·阿伯拉肖夫接管之前“本福尔德号”上的士兵一样,把自己当成了乘客:

面对公司的需要,有意无意地寻找借口;

面对公司的召唤,充耳不闻,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面对关键时刻公司的呼唤,无动于衷,忽略了与公司同生死、共命运的使命……

如果我们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那公司这艘船正载着我们驶向死亡的海域,因为船上的水手已经放弃了自己的职责,船已经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一旦进入了一个公司,作为这艘船的一员,无论处在什么位置上,我们都要有水手的自觉,要明白,自己的命运已经和公司这艘船紧紧捆绑在一起了,它的成与败、荣与辱都与自己息息相关,也关系着自身的前程命运。

公司这艘船就是所有员工共同的船。船的命运就是员工的命运,船的未来就是员工的未来。如果哪一天,船不幸倾覆了,那么所有的人都会葬身大海。船能否正常行驶与每一个人生死相关。只要还在这艘船上,我们就应该把全部的力量交给自己的船,在使命面前,抛开一切借口,投入自己的忠诚和责任,与载着自己在茫茫大海中航行的它同进退。

有这样的一家企业在招聘时,在企业介绍之后,有这样一段话,赢得了众多人的青睐:

你的公司并没有聘用你,

他只是给了你:

一个舞台,一份工作,

一个生存的空间。

你是他的事业伙伴,

是他的家庭成员,

而绝对不是他的打工仔。

尽善尽美地完成任务,

这是你所在的组织的需求,

也是你自己的需求。

你要善待你的公司,

理解他,敬爱他,支持他,信任他,

和他站在同一立场,同一方向!

像对待你的家庭那样。

你要自信,

切勿为自己寻找借口和理由,

你要用最完美的业绩,

去让你的老板感到欣慰,

让你和你的公司共有的事业蒸蒸日上。

公司和员工有着共同的前进方向,有着共同的目的地,双方绝对不是对立的。

公司的每个员工都要意识到,自己是公司这艘船的水手,要以主人的心态来管理照料这艘船,而不是以一个乘客的心态,心安理得地坐在船上,等待船带着自己渡过人生的浩瀚大海。

这就是“乘客心态”和“水手心态”的区别。如果我们仅仅把自己看成了企业大船的乘客,那么,对待公司的态度就会有本质的不同:一旦这艘船出现问题,首先就会想到自己如何逃生,而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让大船渡过危机。

以水手的心态来工作,不但我们的公司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也会提升我们自身的能力,这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既然我们都是公司这艘船上的水手,船就是我们战斗和生活的地方,自觉地维护这艘船。做好公司这艘船上的水手, 与公司共同成长,要求每个员工在公司困难时不做逃兵,否则在历经艰辛之后分享胜利果实的盛宴上,你可能还在茫茫大海里沉沦。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公司的发展

员工的成长,除了个人的不懈努力、孜孜以求地追求以外,还与公司的发展息息相关。换言之,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公司的发展。

对员工而言,只有企业发展了,员工的个人才能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企业赢利了,员工的工资和奖金才能得到相应的提高。离开了企业的发展,员工的一切成长都无从谈起。

公司和员工是一个共生体,公司的成长要依靠员工的成长来实现,员工的成长又要靠公司这个平台。公司兴,员工兴;公司衰,员工衰。微软是这样,IBM也是这样,所有的公司都是这样。

数十年前,“三株口服液”是中国最有名的企业之一。三株在1993年创立时,注册资金30万元,到1996年销售额达到了80亿元,净资产高达48个亿,且资产负债率为零。

1998年3月,一场人命官司将三株集团推上了被告席,而常德市中院的判决更让三株集团遭受到毁灭性打击。三株这个企业巨人因为一场小小的官司而轰然倒地,其实这只是表面原因。事实上,即便不出现常德事件,三株也早晚会遭到一场霜打。

从三株公司最初创办的几十个人,到1997年已经猛增到15万人,许多人来到三株不过是为了沾一点光,对三株的健康发展并不关心。据三株公司有关部门统计,在1995年投入的3亿元广告费中,有1亿元被无端浪费掉了,但无人关心此事,自然更谈不上有人对此负责。

在不少基层机构中,宣传品的投放到位率不足20%,甚至一些基层干部把宣传品当成废纸卖掉,责任的缺失空前也中!尽管后来总裁吴炳新采取了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整风运动”,但并未触及三株的根本问题。很少有人想过要对公司负责,当三株集团出现困境时,看似强大的“三株巨人”才会一夜间轰然崩塌。

三株集团的倒下告诉我们,能拥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可供发挥的舞台,就要以负责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去。当员工不为企业着想,自然不会敬业工作,由此伤害的不仅仅是企业老板的心,而且打烂的是自己的饭碗。

很多人把公司仅仅当成是一个完成工作的地方,不能意识到自己与公司休戚与共的关系,把公司看做是别人的,这种认识和心态对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在今天并不缺乏有才能的人,那些既有才能又能与组织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人。只有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公司才会无坚不摧,战无不胜。

李欣然学历不高,最初只是在一家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办公室的普通工作人员。

一年后,公司资金运作困难,员工工资开始告急,人们纷纷跳槽,最后总经理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就剩下她一个了。

有一天她走进老板的办公室,直截了当地问老板:“您认为我们的公司已经垮了吗?”老板很惊讶,说:“没有!”“既然没有,您就不应该这样消沉。现在的情况确实不好,可很多公司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并非只有我们一家。虽然您的2 000万元砸在了工程上,成了一笔死钱,可公司没有全死呀!我们不是还有一个公寓项目吗?只要好好做,这个项目就可以成为公司重整旗鼓的开始。”说完她拿出了该项目的策划文案。

很快,李欣然被派去负责那个项目。3个月后,那片位置不算好的公寓全部售出,李欣然为公司拿到了5 000万元的支票,公司终于有了起色。

李欣然是这个企业杰出的一员。她在公司遭受危难的时候并没有弃船而走,而是主动承担起重振公司的重任,这种“公司兴亡,员工有责”的职业精神正是现代企业不可或缺的。

公司对于每个员工来说,具有极大的价值与意义。要想个人得到成长,离不开公司这个平台的发展。公司发展了,效益提高了,也将会运用更多的资源来促进员工个人的发展,并为员工提供更多更好的薪资福利待遇。当然,我们从公司不仅可以得到薪水与职位,还可以收获友情,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帮助。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甚至会成就自己的事业与梦想,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个聪明的员工会把公司看成一个实现自己事业目标的舞台,一个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平台。在这种认识的指引下,他能够充分地激发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和敬业精神,建设和发展公司这个平台,在促进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成长。

个人是“种子”,公司是“沃土”

员工是种子,公司是沃土,稚嫩的种子只有投身于沃土才能生机勃勃;种子离开了大地,永远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同样的,员工离开了企业,也将无法实现个人的成长。

归根结蒂,是公司成就了我们,而不是我们成就了公司。如果公司不为我们提供展示自身才能的广阔平台,如果没有公司长期以来为我们提供坚强的后盾,如果没有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为我们创造种种机会,我们很可能一事无成。

身在职场,我们要明白:公司离开了你照样可以顺利运营。纵观我们的工作,我们与同事都是处在一个团队——公司中。我们和公司就是一个共生体,公司的成长离不开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员工的成长也离不开公司这个平台。

聪明的员工会在公司伟大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的价值也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值。如果你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的的确确做得够好,那么在你推动公司发展的同时,你自身的事业也必将获得伟大成就。

个人应该用负责工作去回报公司,去支持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平台。无论任何岗位都能实现人生的飞跃,43岁当上全球快餐巨头麦当劳CEO的查理·贝尔,就是很好的佐证。

查理·贝尔的职业生涯始于15岁。1976年,年仅15岁的贝尔于无奈之中走进了一家麦当劳店,他想打工赚点零用钱,也没有想到以后在这里会有什么前途。他被录用了,工作是打扫厕所。虽然扫厕所的活儿又脏又累,但贝尔却对这份工作十分珍惜,并一直对公司在他最落魄的时候收留他而感恩不已,因此,他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十分认真。

贝尔是个勤劳的孩子,常常是扫完厕所,就擦地板;擦完地板,又去帮着翻正在烘烤的汉堡包。不管什么事他都认真负责地去做,他的表现令麦当劳打入澳大利亚餐饮市场的奠基人彼得·里奇心中暗暗喜欢。没多久,里奇说服贝尔签了员工培训协议,把贝尔引向正规职业培训。培训结束后,里奇又把贝尔放在店内各个岗位上。虽然只是做钟点工,但悟性出众的贝尔不负里奇的一片苦心,经过几年锻炼,全面掌握了麦当劳的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19岁那年,贝尔被提升为澳大利亚最年轻的麦当劳店面经理。1980年,他被派驻欧洲,那里的业务扶摇直上。此后,他先后担任麦当劳澳大利亚公司总经理,亚太、中东和非洲地区总裁,欧洲地区总裁及麦当劳芝加哥总部负责人,直到后来担任管理全球麦当劳事务的执行总经理。

公司是员工的发展平台,正是因为有了麦当劳公司这个平台,贝尔从一个厕所清洁工起步,一路扶摇直上做到了麦当劳公司的执行总经理,管理着世界最大的餐饮公司。成功后的贝尔仍对公司的充满着感激之情,在坎塔卢波去世后,他临危受命,接掌麦当劳大局,即使在他发现癌症后仍继续坚持为公司工作了半年多。

企业是员工发展的载体,企业的存在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工作的机会,也提供了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舞台。作为企业的一员,应充分认识到企业对我们的信任和成长的价值,对企业心怀回报之情。

人才离不开培养的沃土,正如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用“金牌工人”许振超的话来说,是青岛港这所大学校给了他成长的机会,把他培养成才。

许振超从未忘记企业对自己的信任,更重要的是他把这种为企业奉献的思想实践到了日常的工作中。从事港口装卸工作30年,许振超刻苦钻研,带领工人先后8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10小时保班”服务品牌享誉世界航运市场,“振超效率”名扬四海。

青岛港的发展给了许振超个人能力发展的空间。而“振超效率”使得青岛港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但许振超并未就此停止对企业的奉献,他始终坚持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自己的工作。队里新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许振超让他们从擦桥梯、注润滑油、换钢丝这些桥吊工作中最苦最累的活干起,要求非常严格。个别大学生想不通,觉得受了委屈,工作敷衍,情绪低落,许振超发现后二话没说,登上70多米的桥吊自己动手干了起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金牌工人”的内涵,感染和带动着周围的同事。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像许振超这样觉悟的员工并不多。更多的人往往只是两眼盯着着微薄的薪水,而不注重在工作中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他们就好像是船上的游客,对公司这个船的兴亡和发展毫不在意。他们总会盘算:我为老板做的工作应该和他支付给我的工资一样多,只有这样才会吃亏。这种短浅的目光不但使他们的工作充满了痛苦,也使他们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心怀对企业的回报之情,就不能仅仅把公司当成一个完成工作的地方,就不能总是计较:我为老板做的工作应该和他支付给我的工资一样多……这种短浅的看法只会让自己的工作充满痛苦,也会使自己丧失前进的动力。

心怀对企业的回报之情,就不能在取得成就的时候忘记了公司的成就之意,要以努力地工作来回报企业给予我们的恩典,如此,我们才能够与企业共同成长。

关注“钱景”,更要关注前景

抱着为自己工作的态度去工作,你就能够充分地激发自己的潜能,即使一份微不足道的工作,也能够成为你事业发展的一个契机。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和积累的经验一步步走向成功。对于一个有志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或优秀的员工来说,工作就是一个不断增强本领,延伸自我社会关系的过程。

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周围,许多员工视老板为资本家,视企业为劳役场所,把自己与企业的关系看成了纯粹的雇佣关系甚至是剥削关系。他们以为自己的每一份辛勤劳动都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而不是为了自己而努力奋斗。基于这样的心理,他们讨厌工作、敷衍了事,在得过且过中耽误了企业与自己。

一位纽约的百万富翁在回顾自己的成功历程时说,当年,他在一家百货公司的薪水最初只有每周七美元零五十美分,后来直接涨到了每年一万美元,没过多久,他就成为这家百货公司的合伙人。

刚去公司的时候,他和公司签订了五年的工作合约,约定这五年内薪水保持不变。但他暗下决心:绝不满足于每周七美元五十美分的低微薪水,绝不能就此不思进取。他一定要让老板们知道,他绝不比公司中的任何一个人逊色,他是最优秀的人。

他的工作成绩很快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三年之后,他已经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另一家公司愿意以三千美元的年薪,聘用他为海外采购员。他并没有向老板们提及此事,在五年的期限结束之前,他甚至从未向他们暗示过要终止工作协定。在五年的合同到期之后,他所在的公司给予了他每年一万美元的高薪,后来他还成为了该公司的合伙人。

这位富翁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只有那些跳出薪水之外,能够为自己工作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在享受工作的过程中,勇敢地追逐更大的梦想。

然而,有些人认为自己所干的工作并不是很重要,拿的薪水也不高,心里便有些不大乐意,觉得公司一点都不重视自己,于是对工作的热情也就降了下来,做起事来也不那么用心了,甚至开始马虎应付起来,最后害人害己。

虽然,表面上看你是在为公司打工,付出智力或体力,获取一份报酬,事实上,公司是将它的发展托付给了你。无论你是做财务、营销,还是做人事,只要你还是公司的一员,肩负的就是企业发展的大计,薪水只是它表达对你的付出的一种回报形式。

作为员工,我们更应该珍惜工作本身带给自己的报酬。譬如,困难的任务能锻炼我们的意志,不一样的工作能拓展我们的新的才能,与同事的协作能培养我们的人格和交往的能力,与客户的交流能训练我们的品性。公司是我们生活中的另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中我们的思想得以丰富,智慧得以增进。

小杨和王炜刚来一家公司上班,当工资发到手里的时候,小杨很不甘心自己和王炜的工资一样少。

小杨工作很认真,看到活儿都会主动去做;而王炜一遇到稍有些困难的工作,就推给小杨,对容易的事就抢着干,对工作是能糊弄就糊弄。付出不一样,结果却是一样的,小杨难免有些失落。

一段时间之后,小杨偶遇大学老师,向老师说起了这件事。老师了解到小杨的困惑后,就问小杨:“一个公司聘请了两个员工,两个员工一个‘精明’、一个‘傻’。领导给他们分别布置了三个任务,‘精明’的员工挑了一个简单的做了,把其他两个难的推给了别人;而‘傻’员工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后,看到没人做的工作,于是主动做完了。发工资的时候,老板也没有考核,两个人都发工资500元,你说谁精谁傻?”

小杨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是那个干得多的人傻呗。”

老师却说:“换个思路的话,答案正好相反。老板给你报酬的前提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力没有提升,就失去了报酬提升的根基。”

小杨恍然大悟:“虽说王炜和我的报酬是一样的,但是他在人力资本上的积累比我可差远了。看来,我应该感谢他,他把积累人力资本的机会都让给我了。”

王炜和小杨虽然暂时拿的薪水相同,但是二者所积累的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却相差甚远,因此二者的发展前景也会差别很大。与我们在工作中获得的技能与经验相比,微薄的薪水实在是微不足道。公司支付给我们的是金钱,而个人的努力赋予我们的则是可以受益终生的能力。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工资是老板和公司可以控制的,但是他们无法挡住你学习的欲望,这种工作本身的回报是无法被剥夺的。

只为薪水工作是一种很浅薄的认识,不只为薪水工作说明你对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成长和发展机会。事实上,不为薪水工作,你反而能得到更多薪水,更容易获得成功。

努力工作的人是聪明的

在充满各种诱惑和变数的现代职场中,很多人急功近利,糊弄工作者有之,频繁跳槽者有之,这些人也都为此付出了代价。聪明的人以所服务的企业为根据地, 在企业中通过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的价值也随着企业的发展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增值,最终实现了个人与企业双赢。

或许有的人觉得努力工作只会对公司和老板有益,而对员工个人来讲则无疑是浪费,是吃亏。事实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些,便会发现,在工作中多做一些永远不会浪费。每天努力多做一点点,初衷也许是为了获得利益,但往往收获得更多。这个收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有个人成长等方面。

有一个机构组织了这样一次社会调查,问题是:如果没人付给你加班费,你还愿意加班吗?

有5000名员工接受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4000多人认为:“谁愿意加班啊,更何况还没有加班费!”而将近800人说:“要看具体的情况,如果公司确实有难处,可以适当加班。”剩下的不到200人则觉得“可以随时听从公司的安排”,他们认为,“公司加班必有它的理由,作为员工就应该服从,而且你付出了,公司总会回报你的”。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绝大多数职场中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每天工作8小时,到了下班时间,连一分钟也不愿意在公司里待着。不是自己分内的工作,更没有人愿意多付出一点,很多人都会以“这不是我的工作”为由来逃避责任。

当然,这个问题本身是不合理的,但调查的本意并不在此,而是为了显示有多少职场中人能够做到为公司着想,心甘情愿地愿意努力和付出。这也是优秀的职场中人都奉行的一个准则。只有那些愿意付出,坚持努力工作的少数人,会将“付出”和“努力”视为提高自己的一种机会,甚至是学习跨行能力的机会,而不是在乎“付出”和“努力”能不能马上换来利益。

在我们的身边,往往有这样的优秀同事。他们是公司的骄傲,是我们的精神财富,而让他们与我们之间造成巨大差距的原因,仅仅是他们每天为公司努力工作。

从小生活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小山村里的查理·他曾经是一个马夫,后来成为了美国一位著名的企业家。

当查理·斯瓦布还是钢铁公司的一名微不足道的小工时,就已经暗下决心:“总有一天我要做到本厂的经理,我一定要做出成绩来给老板看,使他自动来提升我。我不去计较薪水,尽管拼命工作,我要使我的工作价值,远超乎我的薪水之上。”

不久机会就来了,他参与建设卡内基钢铁公司的一个工厂。做了没多久,他就升任技师,接着升任总工程师。到了25岁时,他就当上了那家工厂的经理。又过了五年,他便兼任起卡内基钢铁公司的总经理。到了39岁,他一跃升为全美钢铁公司的总经理。最后,他成为了伯利恒钢铁公司的总经理。

一个人具备了这种“勤勉努力”的品性,并且在工作中永远不减勤勉,那么这种无形的财产和力量将会成为他终生受用的法宝。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取得非凡的成绩并没有多少捷径可走,唯有在工作上多花点工夫,像蚂蚁一样努力,你才会因此拥有辉煌的成绩。我们会经常发现有很多人渴望成功,但又不愿意去努力工作,这些人希望工作轻轻松松、少做多收,可是天下哪有这样不劳而获的事?

任何公司或老板都不会轻易地让一个人担任重要职位,不会轻易给予一个人丰厚的报酬。如果你要想得到重用,想要收获更多利益,就得一点一滴地展现你的好品质。多付出一点,便多了一份展示的机会,别以为多付出一点是浪费,就是吃亏,即使你最终没有得到重用,你也从经常多做一点中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拓宽职业发展的通道。

努力工作,坚信付出就有回报,而不是斤斤计较自己为企业付出的回报,体现了一个员工的职业精神。一个人能取得卓越的成绩,环境、机遇、天赋、学识等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意识到,不计较、努力付出的重要性,外部条件再好,成功也会渐行渐远。而且,我们可以看到,周围那些在别人看来已经很优秀的人,也没有因为成功而放弃付出和努力。

搭乘公司这艘船,就要为公司着想,用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来回报公司,这是我们作为职业人最基本的职业准则,也是一个积极向上、为自己着想的职业人必备的职业原则。

每一个员工都要从自身做起,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精神,先不要计较“我能得到什么”,全身心投入工作,付出总有回报。真正能够让你获得成功的方法,是你对待工作的态度和努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