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融危机造成的悲惨世界
在当代,全球经济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一个国家或者地方表面上看似与环境建设无关的经济活动出现紊乱,也能给世界性环境保护造成巨大的危害。2008年,由于美国金融体制存在巨大漏洞,金融监管机制形同虚设,以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纽约市华尔街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这一危机迅速蔓延,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成为狂扫世界、带来巨大灾难的金融海啸。美国经济体制弊端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使得世界经济出现连年的衰退,迄今为止世界经济依然动荡。源自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影响到卫生和社会支出,尤其使得发展中国家蒙受灾难,那里失业率上升、社会保护安全网失能和卫生开支出现下降,人们的健康情况在一些国家变得更糟。世界卫生组织于2009年1月召集了高级别协商会议,专门商议应对金融危机给全球卫生事业带来的冲击,并且公布一份专门报告。这份报告指出,金融危机肆虐,世界经济衰退,直接殃及一些国家的卫生事业,“已受到经济衰退影响国家的卫生总支出趋于减少”,而且“有些例子是显而易见的”。公共卫生属于国家财政支持的产业,但是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总支出下降影响了卫生支出的构成。因此,已报告的影响迹象显示,工资收入保持不变,但基础设施和设备方面的费用也减少了。”卫生、教育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未来。但是,金融危机使得国家财务状况恶化,赤字上升,支付短缺,“支出的减少影响到卫生和教育,最终也会影响到家庭安乐和整个社区的发展”。因为,“大量减少挽救生命措施方面的支出会抬高死亡率”[金融和经济危机与全球卫生问题高级别协商会:《金融危机和全球卫生》,世界卫生组织,日内瓦,2009年1月16日。]。一个制度内部填满了唯利是图型的构建组块,依靠这个制度的金融大鳄们贪得无厌,其最终结果必然是人民受苦受难,人命遭到践踏的悲惨情景也就不可避免。
中国经济成功地抵御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中国政府实施以人为本的政策,公共卫生方面的投资没有减少。中国经济增长与扩大公共卫生支出,这些引起了世界人士的关注与研究,作为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华文化更是引起各国人士的兴趣与学习,孔子学院在很多国家的建立就是典型的例证。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已经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了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正式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成立。截至2012年1月,“孔子学院已经在世界五大洲的10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58所学院和500个课堂,注册学员数有50多万人,还有76个国家的400多个机构焦急地等待与中国合办孔子学院(课堂)”[沈卫星、靳晓燕、沈耀峰(孔子学院):《向世界的一声问候》,《光明日报》,2012年1月5日。]。孔子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享受大自然,身心得健康。古代文献典籍记载,孔子和4个弟子曾在春天里坐在一起休闲、议论,其中一位弟子名叫曾晳,也被孔子亲切地称为“点”,他“鼓瑟”助兴。孔子让曾点“言其志也”。曾点弹琴正接近尾声,他弹出一声铿锵高音后放下琴,站起来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张燕婴译注:《论语》,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第166页。]曾点说话不多,孔子更是言简意赅,欣赏与感叹。对话虽然简单,可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们不仅描绘出了一幅春光烂漫、生意盎然的游春图,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人的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环境,迎着春风吹拂,沐浴清清河水,在田野欢歌起舞,享受大自然的良辰美景,身心愉悦,这是多么幸福啊!现代社会的物质供给远比2000多年前强百倍,然而,崇尚绿色,回归自然,这是当代世界性的时尚。越是工业化国家的摩登都市人,越是千方百计地返回大自然的怀抱。孔子思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面对全球资源紧缺和生态严重恶化的现状,面对一些社会的生产方式陈旧凌乱、一些文化价值混乱无序,全人类的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危及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各界人士纷纷反思,探寻新的出路。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1908~2009年)是国际著名的人类学结构主义大师,他的研究及其成果首先将音位学中的结构分析法移植到了人类学研究中,最终形成了被学术界称谓的人类学结构主义学派(Structuralist School)。努力在社会文化、经济和人们行为等诸表现中寻求统一的秩序性,再从混乱的社会现象中找出秩序,这种秩序即社会的无意识结构,它们不能从现实社会中被直接观察到,需要建立概念化的模式来理解社会结构,这是西方人类学和民族学界人士应用结构主义学派基本方式阐述的中心议题。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曾经明确指出:“我们伟大的西方文明创造出这么多我们现在在享受的神奇事物,但在创造出这些神奇事物的同时,也免不了制造出相应的病象出来。西方世界最有名的成就是它所显现出来的秩序和谐和,在其中孕育着一些前所未见的复杂结构,但为了这个秩序与谐和,却不得不排泄出一大堆有毒的副产品,目前正在污染毒害整个地球。”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表述,自己要从一些经济并不发达的区域社会寻找本土文化正在沦失的道德文明,寻找纯净而没有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异域世界。他表示说,希望“能活在能够做真正的旅行的时代里,能够真正看到没有被破坏,没有被污染,没有被弄乱的奇观异景的原本面貌”[[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著,王志明译:《忧郁的热带》(列维·斯特劳斯文集1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0~38页。]。一位法国学者坚守正义,明确指出一些人迄今为止依然傲慢、自诩地夸大了的西方文明业绩,说明了真理的力量是无敌的。毫无疑义,人们现在已别无选择,必须“跨越”西方的发展模式,正确认识宇宙,正确认识地球,在全球领先一步发展可持续的经济。改变世界,改变表面先进但是包含陈旧的模式,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是人们所期盼的。身在苍翠碧绿,绿色遍地,没有烟尘的环境,你会骤感舒适,疲劳消失。城市居住地区的绿色不仅给大地带来秀丽多姿的景色,而且它能通过人的各种感官,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和改善机体的机能,给人以宁静、舒适、生机勃勃、精神振奋的感觉,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体肾上腺素的分泌,降低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能使人平静、舒服,这就是人们进行物质财富创造的真正目的。
第四节信息时代人类行为与生态演变
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中国在21世纪现代化发展中需要完成的新的重大任务,为此,必须科学合理地做好顶层设计,而环境人类学的理论建设就是属于这个设计范畴。环境人类学的建设涉及较多的学科门类,因而,需要集中人类以往创造的智慧成果,吸收多种学科知识,使自身体系不断完善。
一、认识环境现状,从根本上实施综合治理
环境恶化的重要缘由来自人们不科学的生产方式,因而在中国,改革传统滞后的经济结构是保护环境的首选途径。这项工作唯有最充分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合理规划与设计,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才能全面推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一)深化改革,转换经济结构
20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类由此进入了崭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使得工业生产规模空前扩大,使得广阔的地球成为了“地球村”。同时,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资源开发引出了环境问题,从物质方面来看,此是粗放式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不适宜自然环境,从指导方向上来说,乃是人们狭隘、征服的偏激意识导致行动背离了客观规律。人为的随意排放二氧化碳使得气候变暖,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让极地数万年的冰层融化,生态循环被扰乱,气候异常使得暴雨旱灾频繁出现,环境恶化超越了国界。当前,资本主义制度酿造的金融危机又使得工业化国家经济遭受重创,在重塑资本主义的大旗之下,试图挽救危机的一些“药方”如新自由主义也不灵验。然而,人们朝着优美环境中幸福生活目标的奋斗努力却没有消退,还表现出更加的渴望,付出了更多的探索。
中华民族的复兴运动自1978年以来进行得轰轰烈烈,尤其在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功举世公认。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历史性的节点,随着经济总量跳跃式地上升为全球第二,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突出地表现出来。以往曾经实行的总量庞大、技术低端的生产方式日益显得陈旧,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弊端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而且,人们也日益认识到,遏制二氧化碳排放,治理环境恶化,减缓温室效应,绝非是一个行业、一个国家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中国要为人类发展作贡献,中国民众首先要在国内经济结构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继续完成、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同时也要大力吸纳其他国家的思想观念、资金、技术。中国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双赢目标,目前遇到一些涉及深层次事物的阻力,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为此必须开启和进行全局性的结构改革。这条道路并不平坦,需要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疑难问题。但是,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才能破除一些陈旧的生产方式与不适宜的体制所造成的问题。面对环境压力,中国需要考虑如何将自身的结构性改革与全球为实现再平衡而进行的变革联系起来,有效地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事物,最充分地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保证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二)深化改革,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面对新的形势,经济建设规模扩大需要的资源量大幅度增加,环境保护面临着诸多复杂的新问题,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然而,挑战和机遇同在,要通过改革克服困难。由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等原因,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而,继续稳定地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实现可持续地发展必须在制度方面完善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依靠体制生成的力量动员、组织和管理人财物力,加快进行一些还处于初始阶段的攻坚性的改革,创新发展。因为,中国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数量成倍增加,然而,开采资源,增加产品,不能仅仅采用索取的方式,而是要给自然以一定的补偿。要在经济建设中顺着生态环境循环路径,生产商品,供给市场,满足人们的需求。为此,必须建设创新体制,认识自然规律,解除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