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乱的东汉末年,对于千万黔首百姓来讲,是最糟的时代;但对于曹操来讲,却是大好时机。乱世,是孕育英雄的土壤,这样一个纷乱的时代给有抱负、有能力的英雄提供的发展机遇,是治世不可相比的。
1.疏狂的少年时代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风云激荡的三国时代,正是这样一块孕育英雄的沃土,文武齐集,构成了后汉历史灿烂的星空。而在可举出的一长串人名中,有一人却备受争议,他的真实面貌正如他身后留下的七十二疑冢一样,犹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模糊不清,他就是曹操。
中国的纪传体史书在为历史人物立传时,总喜欢从先祖说起,曹操也不例外。为了抬高“魏武帝”(曹丕篡汉后追封)的身价,后世史家给他附会了一个较为著名的先祖——西汉的开国功臣曹参。
这显然是明知故错,因为曹操的本姓根本不是曹,而是夏侯,只是因为他父亲曹嵩被过继给大宦官曹腾做养子,才改姓曹。当然,这是史家一贯喜欢采用的手段,即便是就曹操的本姓夏侯而言,他们也可以把这个夏侯操的先祖附会给西汉另一位开国大将滕公夏侯婴(曹操的族中兄弟夏侯惇的先祖“相传”正是此人)。
我们无意褒贬史家的这种笔法,只是想讲述这样一个事实,曹操的出身,明里是兴汉将相之后,而实际上仅仅是宦官之家。今天看来英雄不问出处,但在当时,出身问题确是个实实在在的大问题,很有可能成为政敌相互攻讦的口实之一。曹操一生中因为出身挨骂的例子就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就是官渡战前袁绍的笔杆子陈琳的那篇檄文,骂曹操的祖父曹腾是“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亲曹嵩“乞丐携养,因赃假位”,相传这“千古一骂”还曾经治好了曹操的头疼病。
曹操的出身不好,但家境很好。“养祖父”曹腾官至中常侍、大长秋,虽说是宦官出身,却做到了工资两千石(和九卿相同)的“省部级”高官。父亲更厉害,做到了三公之一的太尉,大汉朝廷的武装部队总司令。有人说这官是花巨资买来的,足见曹家绝对是富可敌国。
有钱人往往就不是有闲人。曹总司令似乎除了拼命赚钱和做官之外,很少有时间管教家里这位曹公子。曹操也就和传统的纨绔子弟一样,顽劣异常,好勇斗狠,喜欢飞鹰走狗,四处游荡,什么都玩,什么都好,就是不好学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的曹公子倒有不少年龄相当的好哥们儿,如袁绍、张邈等等。
如果说1个淘气孩子惹的事是1的话,那么10个淘气孩子一起惹的事情绝对不会是10,可能是100或者1000。袁、曹这哥儿几个就是这样一群孩子。有一次,这哥儿几个去参加别人的婚礼,喝完喜酒没事干了,就想着来一出恶作剧“闹闹洞房”。婚宴刚结束,突然有人大喊:“有贼!”结果办婚宴这家人个个嫉恶如仇,呼呼啦啦连来道贺的带新郎全追出去抓贼了,但“贼”真正要偷的“东西”留在家里了。
是什么呢?想想啊,新娘子穿着礼服、盖着盖头不能去抓贼啊!于是,曹操他们几个人轻而易举地就把新娘子偷了出来。眼看这一出调虎离山计就要完美成功,结果出事了,撤退路线没选好,天黑路窄,袁绍掉进了荆棘丛,出不来了。
这可麻烦了,眼看被调走的“虎”马上就要杀回来了,可袁绍就是拽不出来,这会儿曹操可急了,进退两难,留这儿救袁绍吧,保不准让追兵给一锅端了;自己跑吧,仗义不仗义的先不说,看这袁绍可能不太仗义,他要被捕了估计不用上老虎凳就能把自己供出来。
天才的灵感往往是一瞬间的,更可能出现在紧要关头,出于对袁绍的不信任,必须把他弄出来,凭外力看来是不行了,还得看他自己。于是乎曹操高喊:“偷儿在此!”这话可把袁绍吓坏了,“你个该死的曹阿瞒,不救我便罢,还想当污点证人出卖我”。这一使狠劲,袁绍出来了,看了曹操一眼,毕竟这位后来的袁大将军也不是笨人,顿时心领神会,俩人扔下新娘,撒腿跑了。
年少轻狂,幸福时光,青少年时代的曹操,正是在偷新娘这种“激情燃烧的岁月”中一天天成长起来。《三国志》称年少的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这几句记载是中肯的,但之后的“时人未之奇也”就有待商榷了,这样的孩子肯定不是平常人啊!做贼时的调虎离山,天才的运筹家;撤退时的巧妙激将,卓越的谋略家;当然也是一个实干家。偷新娘这种事他说干就干,还是真敢干。这一切,都已有了撑持将倾大汉的那位奸雄的影子。
有实干,也有巧干,就是不正干。这样一个曹操虽然饱受袁绍、袁术、张邈这些哥们儿的推崇和喜爱,但这样的孩子一定是不被家长容忍的。“高瞻远瞩”的家长们往往认为这样的孩子会走上歪路,必须马上把他拉回正轨,小树得砍,孩子得管,孩子的人生总要有人来扶正,曹家毕竟也是书香大族,管教曹操的人来了。
这个人,就是曹操的叔父。父亲很忙没时间,叔父却总是时不时地对阿瞒敲打几句,并向兄长告状,年少不羁的曹操因此也对这位多管闲事的叔父怀恨在心。有一次,曹操装作口歪眼斜躺在床上。叔父看见了,赶忙跑去告诉他父亲曹嵩:“不好了,这孩子搞不好像是中风了!”可当父亲到来,却并未看见曹操有任何症状,大惑不解。曹操就趁此机会煽风点火,我这叔父历来看我是不顺眼的,您看这次……搞得曹操的父亲再也不相信叔父的“告状”了。
这就是年少的曹操,放浪不羁,但却聪明异常。其实,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小时候所谓的“坏孩子”长大也未必会一事无成,谁能想到放荡的少年曹操会成为后来的一代英豪呢。
成功之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俗话说,淘小子,出好的,淘丫头,出巧的。特别是男孩,他们的孩提时代都有即使是成名成家的艺术大家也难以望其项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力”多会表现为一些让家长们叫苦不迭的淘气、玩闹,乃至恶作剧,少年时代的曹操就是这样。但是,当家长忍无可忍的要因此大动干戈地教训孩子的时候,应该做一下这样的判断,孩子的淘气是不是超越了某些道德和行为的底线。如果没有,请勿动刀兵。因为创造力太可贵了,而在孩提时对此进行扼杀几乎是不可逆的。要知道:一旦上了生产线,出来的就只能是大路货,这就是小时候的乖孩子长大后往往没出息的原因。
2.该露锋芒的时候,别隐藏
该藏则藏,该露则露,一直以来被世人认为是处世的最高境界。做人最聪明的方法就是不要锋芒太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此,一旦你施展才华、大露锋芒就能够一举成名时,千万不要吝啬,应把所有的技能展现出来,使自己脱颖而出,此时他人再生嫉妒心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少年曹操因为顽劣异常,不治学业,因而“世人未之奇也”,没有太多人看好他,大家都认为这小子是曹家新上市的“垃圾股”。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样一个聪明异常的孩子一旦上道,将会是一支前途远大的“潜力股”。持这种观点的有两人,他们应该算是最早看出曹操具有千里马潜质的伯乐。
一个是当时有侠名的党锢中人何顒,估计他是看中了少年曹操身上那股不羁的气质引为同道。另一个则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桥玄,也有人称作乔玄,此人就是《三国演义》中大乔、小乔的父亲,也就是孙策、周瑜的岳丈乔国老的原型。青年时代籍籍无名的曹操曾经拜望过这位老前辈。交谈过后,桥公对眼前的这位年轻人颇为赞赏,对他说,天下就要大乱了,今后能够让人民重归安乐的人,非你曹孟德莫属啊!得到有“知人”之名的桥玄的称赞,曹操顿时身价倍增。而桥玄对青年曹操的帮助,也并不仅仅限于“背书”一途,更要把这个被自己视为未来大汉擎天柱、栋梁才进行一番精美包装,隆重推荐给朝廷。因此,桥玄推荐曹操这个忘年交小朋友去见另一个人,一个在当时以品评人物而知名于天下的人——许劭,他同从兄许靖主持了一档在当时影响极大的“节目”,叫作“月旦评”,即在每个月对当时朝廷内外的人物进行品评,而“月旦评”的意见常能达于天听,被当政者采纳。桥玄的目的正在于此,力图以许劭的点评为曹操铺就一条通往政坛的高速公路。
于是,踌躇满志的曹操沐浴熏香,备上厚礼,拿着桥大人的推荐信,兴冲冲地前去拜望鼎鼎大名的许劭。不料,这许先生不知什么原因,就是不愿给桥大人面子,曹操在许府一而再、再而三地吃闭门羹。这可是让正在弱冠之年、血气方刚的曹操恼火非常,不禁又使出他原本就擅长的“非常手段”,找个机会抓住了惜字如金的许先生,硬是逼出来他一句考语,而此语一出,却让两个人全都名声大噪。这句考语的原话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而让许劭名垂后世的却是原话的“改编版”——“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本想借着许劭出名的曹操,却阴差阳错地让许劭出了一回大名。许先生当年这句被“逼”出来的考语,成为后世史书评价曹操的不二之辞。
我们今天已经很难分析在曹操流氓手段的威逼下,曹操得到的这句点评有多少是出自许劭的真心,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原本十年“玩闹”无人问的曹操,靠着这句评语尽人皆知了。有了桥玄、许劭这样“舆论领袖”的引导,一些原本“唱衰”曹操的人也加入了为曹操摇旗呐喊的队伍。这时的曹操,火了,而且是炙手可热。
历史证明,舆论的力量总是不可忽视的。很快,大汉朝廷向曹操抛出了橄榄枝。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20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担任相当于皇帝秘书的郎官,之后又出任洛阳北部都尉(公安局长),负责京畿的治安工作。在当时看来,初入仕途的曹操就已经走上了通往权力中心的康庄大道,但就在这时,曹操惹事了。新官上任三把火,再加上年轻的“曹局长”本就要大展宏图地干一番事业,决定在他主管的一亩三分地大力整治一番。具体措施包括:严格审查出入京城的人员物品,施行“宵禁令”,晚间不得夜行等等。不只立法严格,而且要严厉执法。曹操发明制作了五色大棒,悬挂官府,明告所有人,违令者立毙杖下,逢亲不避,遇功无赦,一副铁面无私的青天架势。
后人们往往崇拜青天,其实不只因为他们可敬,更因为他们可贵。就拿这时候的曹操来讲吧,说是制作了五色棒要棒打一切犯禁者,其实这太难了。想想看曹操的官职是什么,洛阳北部都尉,京城的公安局长(或者说主管治安的副县长),这官职有什么地位呢?它是朝廷中的地方官,这种官其实是最难做了。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曹操要管的人都比他官大!京畿之地,即便是老百姓,也指不定跟哪个衙门沾着亲,和哪个王府带着故呢,都惹不起啊。初入官场,万一得罪了哪府的大员,误了前途,也犯不上啊!当然,这是我们在替曹操担忧,而很快曹操就证明我们是杞人忧天了:他,并没有这种担忧。
一日,灵帝宠信的大宦官,有的史书记载是祸乱天下的十常侍之一的蹇硕的叔叔喝醉了酒,想要夜间出城,正巧犯了曹操新颁布的“宵禁令”,被正在带队巡查的“曹局长”逮了个正着,押送官府。其间蹇叔进行了激烈的申诉,用雄辩的口才讲述着这样一个事实:我是中常侍(宦官名)蹇硕的亲叔叔,有蹇硕在,你不能罚我。而公诉方“曹局长”也不遑多让,唇枪舌剑中也论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使你是蹇硕的亲叔叔,王法也一定要杀你。
最后的结果:公诉方驳回被告申诉,依法判处“棒刑”,立即执行。第二日,蹇叔被拉到热闹的洛阳北门,在众人注视之下被打死在五色棒下。
仔细研究本次死刑的执行,其实是有些蹊跷的。为什么偏偏把行刑日选在第二天呢?看似不寻常的背后总有深层的原因。那就是当晚公诉方曹操心中真实的想法和对蹇叔所述观点之间那段主客观感情色彩间的微妙距离。
当日曹操所讲的是:即使你是蹇硕的亲叔叔,王法也一定要杀你。行为主体——王法,客观。
当日曹操所想的是:正因你是蹇硕的亲叔叔,我曹操才(退一步讲也是“更”)一定要杀你。行为主体——曹操,主观。
长大后的曹操,仍保留着儿时偷新娘的心计权术,这次又拿出来涮了蹇硕一把。抓了蹇叔,一定要杀,还一定要当众杀,不当众杀不足以立威;而且一定要赶快当众杀,不能给蹇硕以活动运作的时间。从多方面考虑,行刑时间被确定在了逮捕蹇叔的第二天。这一天,蹇硕救叔鞭长莫及;这一天,“曹青天”誉满京都。
一个初入仕途的毛头小子,玩了一个久经沉浮的当红宦官,结果是宦官集团很生气:太监的孙子打死了太监的叔叔,这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怎么曹腾(曹操养祖父,大宦官)家竟出了叛逆!曹操后果很严重:调令来了,曹局长要放外任了。
有些时候展露一下自己的才能,通过合适的机会向人展示并不是一件坏事。成功的人往往擅长的就是审时度势,锋芒该露时绝不含糊,能够勇敢地明确自己的立场和目标,做自己认为可行的决定,并付诸行动,这样不至于处于被动,也能够掌控局面,做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