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格(3)

  • 孔子全书
  • 孔子
  • 2982字
  • 2016-02-18 14:16:05

纵观历史,很多丰功伟绩也都是由于“忍”而成就的。蔺相如面对廉颇的羞辱并不畏惧,而是以国事为重。从而换来真诚的友谊和赵国的强大。司马懿面对诸葛亮的谩骂挑衅能面不改色,同样不是由于他尊严低下,而是要顾全大局把屈辱容忍下来,换来三国局势的转折,成为了统一的关键。夫差使勾践受辱过分至极,勾践却能忍辱偷生,为的是胸中的大志,卧薪尝胆,终于换来越国的胜利,一雪前耻。韩信受胯下之辱而不怒,终致名垂青史。司马迁可以受阉割之辱,终成千古之史圣……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我们从中可以悟出忍辱之功德所在。这也是个人修行之要津。何不就此诚心而修,诚意而行呢?

但是,并不是什么事都可以一味地忍下去的。忍必须要有一个限度,如果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一味忍让,那“忍”就不能再称之为“忍”了,而是变成了懦弱或无原则。

有人问一位政治家,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政治家说:“最伟大的生活法则是容忍,其次是不容忍,第三,最难做到的是能够区分容忍和不容忍。”

有20个人去应聘同一家跨国公司。一个星期后,这20个应聘者接到公司笔试通知,为公司制作一首宣传歌曲的音乐小样,5天后交卷。

很快5天期限就到了,应聘者们纷纷交上自己的音乐小样,唯独一人两手空空。但意外的是,这名什么都没做的应聘者和其他19人一样,在第二天接到了这家公司的面试通知。通知中,公司要求每名应聘者做一套可行性营销方案,三天后,以论文答辩形式进行面试。

三天后,面试开始了,却只有一人能应答自如,甚至超常发挥,把整个营销方案都阐述得非常详细、深刻。而这个人恰恰就是上次没能交上音乐小样的应聘者。这名应聘者,接到面试通知后,就开始收集资料,调查市场,整理思路……所以营销方案顺利完成。相反,其他19人,营销方案都是用钱买回来的,包括笔试时的音乐小样。

最后,20名应聘者中只有一人被录用。

面试的尾声,招聘主管解开了一些疑团,他带着惋惜的神情,语重心长地说:“其实在笔试前我就看了你们的简历,你们20个人没有一个是精通音乐的。我之所以那么做,就是要看看你们是否能够诚实。可令我失望的是,你们只有一个是诚实的。但这不要紧,毕竟你们还只是学生,我可以容忍一次。然而更令我失望的是,在第二次机会面前,你们还是只有这一个人是诚实的。机会可以有两次,但容忍只有一次啊!”

容忍只有一次——毫无疑问,这是那位招聘主管容忍别人的“度”。度是个基点,是条界限,是多与少的平衡,重与轻的分界。

容忍有度,似乎遥远的千年之前就已经存在——“小不忍则乱大谋”。仔细分析,原来冥冥中,古人的意识里早已隐含着“忍”与“度”有着莫大的关联。不然,又何须强调一个“小”字?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我们可以忍;但在涉及原则的大问题上,我们就不能一忍再忍了。

总之,“忍”和“度”是紧密相连的。“忍”的学问博大精深,“度”的巧妙更是精彩绝伦。只有将两者完美地结合,才是真正把握了忍的精髓。

第五节富而可求虽执鞭亦为之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①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②。

【注释】

①执鞭:拿着鞭子驾车。

②好:喜欢的事。

【译文】

孔子说:“财富假如可以求取的话,即使是拿着鞭子为人驾车我也愿意干。假如不可求取,还是干我所喜欢的吧!”

【延伸阅读】

在人们的心目中,孔子是个有理想、有道德,主张“克己复礼”“以仁治国”的圣人。但圣人也是人,也要吃饭,也要生活。孔子周游各国,一直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和住所,可见这位“圣人”,有远大的志向,同时一生也很清贫。

孔子对于金钱,或者说对于财富的看法到底是怎样的呢?在孔子看来,贫穷不是他理想的社会,他希望人民富裕。孟子曾说:“钱,赚多赚少,往上说赚的钱足够孝顺父母,往下说赚的钱足够养活妻儿,在好的年景能一年都吃饱饭,在不好的年景起码也不会饿死。”

问题在于,致富要走正道,要合于义,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用正当手段致富”。如果靠投机钻营、坑蒙拐骗来“致富”,那孔子是绝对不干的。行不义之事而得来的富贵,在他看来好比天上的浮云。

孔子的弟子冉有后来被孔子号召其他弟子“鸣鼓而攻之”,原因就在于冉有帮助鲁国的大贵族季氏搜刮民财,搞得民不聊生。冉有做生意本就有钱,但他不知足,有钱了还要更有钱,不知足可以用正经手段再赚取,他却采取了“捞偏门”的不光彩手段,这不正是“不义而富且贵”,孔子自然是深恶痛绝的。

孔子不反对人们致富,认为追求富足的生活是人的正常要求。但他一是反对求“多”,如季氏富了还要更富,贪得无厌;二是反对以不义手段求富。在《论语·里仁》篇里,孔子明确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意思是:“发财做官,是人人所想要的。但是如果是用不正当手段得到的,君子是不接受的。”

让我们看看,君子是怎么处理送上门的金钱的!

东汉名臣杨震是当时名扬天下的大学者,有“关西孔子”美誉。杨震在年轻的时候,客居异乡二十多年,一直是靠教书得来的微薄收入奉养老母。有一些地方官员很赏识他的才干,想招他出来做官,但每次都被他拒绝了。杨震直到50岁时,才在朋友们的劝说下,出来做官。他为官清廉,很受百姓的爱戴,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从荆州调到青州任东莱(今山东蓬莱南)太守,路经昌邑县(今山东金乡西北)的时候,昌邑县令王密特来拜访他。

王密是杨震在荆州时举荐的秀才,他为了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当天晚上趁夜深人稀,怀揣十斤黄金呈献杨震。杨震批评他说:“作为老相识,我比较了解你,你怎么会不了解我呢?”

王密以为他假意推辞,便说:“夜里不会有人知道这件事情,请大人放心收下吧。”

“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没有人知道呢?快给我收起来!”杨震严厉地训斥了他。王密惭愧地收起金子拜辞而回。

从此,杨震“夜畏四知,严拒私谒”的品德一直被后世赞美。

杨震是很有钱吗?不是,他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靠教书、种地生活。这说明他收入微薄,他是很需要钱的。王密送他黄金,以报知遇之恩,从道理上讲,杨震是完全可以收下的。别人也不能说什么,并不是行贿。况且,当时在场的只有他们两个,这收人财物的事儿也不会被传出去。但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杨震认为,王密送金这种行为,是与他平常遵守的“仁义之道”相悖的,自己不能违背了“仁道”,于是坚持推辞。可见真正的君子,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取之有道”。

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在世道清明的社会,一个人不能富裕,仍然贫贱,是一种耻辱。在政治黑暗的社会,一个人如果不甘贫贱,钻营富贵,也是一种耻辱。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作为贫寒的读书人,除非去攀附权贵,钻营豪门,剥削百姓,否则很难靠诚实和劳动致富。而孔子是绝不会折损自己的人格去“为五斗米折腰”的,因此,他能够安贫乐道。和孔子形成对照的,是他的两个弟子。一个是冉有,投靠当时的权贵季氏剥削人民来谋取自身的富贵。另一个就是大白天睡大觉,什么事也不干的宰予,后来也因为贪图富贵而到齐国投靠一心篡齐的田常门下。这两个人都受到了孔子的批评。

今天,许多人都通过自己的勤劳努力致富,甚至是挣大钱,发大财,这无可厚非。但我们在积累财富时,不能不提醒自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可贪”。像一些人造假酒假药、做假账等,钱是赚到手了,可伤天害理,触犯了法律,落得个身陷囹圄的悲惨下场,不是害人又害己吗!

在物欲横流容易让人迷失的世界里,追逐名利的人们,千万别迷失了原本善良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