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 庄子全书
  • 庄子
  • 2557字
  • 2016-03-01 10:27:09

【原文】

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①,而问于蘧伯玉曰②:“有人于此,其德天杀③。与之为无方④,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适足以知人之过⑤,而不知其所以过⑥。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⑦,心莫若和⑧。虽然,之二者有患⑨。就不欲入⑩,和不欲出(11)。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12),为崩为蹶(13)。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14),为妖为孽(15)。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16),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17),亦与之为无崖。达之(18),入于无疵(19)。”

【注释】

①颜阖:鲁国的贤人。傅卫灵公大子:给卫灵公太子作师傅。大(tài)子:太子。

②蘧(qú)伯玉:卫国的贤大夫,名瑗,字伯玉。

③天杀:生就的凶残嗜杀。

④与之:朝夕与共的意思。方:法度、规范。

⑤其知:知,通“智”,他们的智慧。

⑥其:“其”字的指代含意旧注指前句之有过者,认为公子自身无道,致使百姓有过,全句意思是,却不知道人们为什么出现过错。“其”字一说作反身自代讲,全句意思则是,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过错。

⑦形:外表;与下句“心”相对文。就:靠拢,亲近。

⑧和:顺,含有顺其本性的意思,近似于疏导的含意。

⑨之:这。

⑩入:关系太深。

(11)出:超出,过于显露,与上句“入”字对文。

(12)颠:仆倒,坠落。

(13)崩:毁坏。蹶:失败,挫折。联系前一句,“颠”、“灭”、“崩”、“蹶”均用指“形就而入”可能造成的恶果。

(14)为:为了。本句两个“为”字跟上下三句的另六个“为”字含意不同,其他六个“为”字均是造成、招致的意思。

(15)孽:灾害。

(16)町(tǐng)畦(qí):田间的界路,喻指分界、界线。

(17)崖:山边或岸边,“无崖”喻指无边,没有约束。

(18)达:通达,指通过疏导与卫太子思想相通,逐步地使他走上正途。

(19)疵:病,这里指行动上的过失。

【译文】

颜阖即将被请去做卫国太子的师傅,他向卫国贤大夫蘧伯玉求教:“如今有这样一个人,他的德行生就凶残嗜杀。跟他朝夕与共如果不符合法度与规范,势必危害自己的国家;如果合乎法度和规范,那又将危害自身。他的智慧足以了解别人的过失,却不了解别人为什么会出现过错。像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办呢?”

蘧伯玉说:“问得好啊!要警惕,要谨慎,首先要端正你自己!表面上不如顺从依就以示亲近,内心里不如顺其秉性暗暗疏导。即使这样,这两种态度仍然存在隐患。亲附他不要关系过密,疏导他不要心意太露。外表亲附到关系过密,会招致颠仆毁灭,招致崩溃失败。内心顺性疏导显得太露,将被认为是为了名声,同样会招致祸害。他如果像个天真的孩子一样,你也姑且跟他一样像个无知无识的孩子;他如果同你不分界线,那你也就跟他不分界线。他如果跟你无拘无束,那么你也姑且跟他一样无拘无束。慢慢地将他思想疏通引入正轨,便可进一步达到没有过错的地步。”

【寓意】

外化而内不化,外圆内方,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随遇而安,不与世争,如此才能既不失原则,又能得到众人的欢迎。

【延伸阅读】

一个人在外在的形体上,要懂得去迁就,去妥协,大家怎么做的时候,你也跟着做就是了,不要从一开始拍案而起,特立独行,独树一帜,或者觉得“众人皆醉我独醒”,自己不能与众人同流合污,于是掉头而走,久而久之,你就会被大家排斥了,但是你的心“莫若和”,即你在内心里不要失掉自己的原则,先把你的心放得宽和一点,宽和而清明地去看着这一切。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圆而内方,外化而内不化。

倘若在表在里都一味坚持自我,势必不被大众所接受,因而很难获得成功。倘若懂得了“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的道理,做起事来就容易得多了。

马驹是一个极富才华的创作型歌手。刚开始,他只是一味地躲在自己的屋子里创作自己喜欢的歌曲,结果路会愈走愈窄,根本没有市场,毕竟自己喜欢并不代表大众就会接受。后来,他开始妥协,走市场化的道路,创作了一些朗朗上口、通俗易唱的歌曲,结果大受欢迎。

马驹的故事告诉我们:有市场才有继续生存、继续创作的资本。这就如同生活中的你我一样,如果言行举止太过特立独行,或许你我身边的朋友也就越来越少了,某些时候也是需要去随随大流的。

过于骄矜张狂或是桀骜不驯的人,久而久之会遭到排斥,以至沦于难以安身立命甚至无立锥之地的境地。

最近因为答辩的事情,李兵常穿梭于学校某行政机构,他对学校行政机构人浮于事的作风深恶痛绝,对某些自以为是的丑恶嘴脸更是不屑之至。所以经常表露出一种鄙夷之色,甚至有时会与他们顶撞争辩两句。后来,李兵的答辩没有通过,据说,就是因为学校行政机构的某些人以权谋私、公报私仇所致。

人浮于事、披人皮不办人事的人的确令人深恶痛绝,然而将内心所有的不屑和不满随时随地写在脸上,表于言行,不但是胸无城府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有些幼稚,最终的结果自是得不偿失。何必为了一时之气、图一时之快而耽误自己的正事或毁掉自己的前程呢?因为事情总是要办的。既然生活于尘世间,若事事人人都要符合心意,恐怕很多事情都办不成了。所以宽和而清明地为人又何妨呢?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既不可能取悦所有人,同样也达不到对所有的人和事都甘之如饴的境界。于丹解读庄子时提出:所谓外化,就是为人表面上应该随和,一切皆可以放下来与人融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于丹说,人生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才能把人生整个的流光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过,才能减少很多纷争,减少很多矛盾,最终才能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我们无法了解其内心,有太多的事我们无法洞悉其缘由。那就记住庄子他老人家这句话:“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而和不欲出”!不能认同的,尝试着去理解;不能理解的,尝试着去包容;不能包容的,尝试着视而不见。那么,能令我们怒发冲冠的恐怕只剩下天理难容的恶人和坏事了;能令我们耿耿于怀的恐怕只剩下不共戴天的国仇和家恨了。而天理难容和不共戴天于我们生活在清平治世的普通人通常是少见甚至不见的。此消彼长,我们就会有心境和更多的精力去品味生活中那些于细微之中体现的美好了。如此一来,我们才能生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人生大智慧:外圆而内方,外化而内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