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角何时,偶为岭上主人,犹想象千秋风度 举头欲问,何许山中置我,试管领万树梅花

开悟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

此联是大庾今江西大余,云封寺的楹联。云封寺亦名挂角寺。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诗赞誉大庾为“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大庾,亦是先贤教化的儒雅之邦, 因宋明理学声播世界。此外,大庾有一条千年古驿道,因自古广植千亩梅树而称梅关古道。每到寒冬腊月,岭梅斗雪盛开,漫成了一片花海,万树梅花竞放。联作者于古道岭梅初放、暗香盈径之际,花下顾盼自诩,以为岭上主人,思绪开放自如,一片禅意盎然。

“犹想象千秋风度”中的“想象”,为千余年前有关羚羊挂角的禅宗公案。羚羊是非常具灵性的动物,它知道它的天敌会依据它的脚印而猎捕它,于是夜间睡觉时挂角于树,脚不着地。天敌寻不到它的足印,只得无功而返。禅门高僧用羚羊挂角来隐喻禅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道理。

用羚羊挂角比喻空灵玄远,出于宋朝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他还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来形容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空灵玄远的诗境。真正实践羚羊挂角式的传道法门的是义存禅师和道膺禅师。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六载义存禅师示众语谓:“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你向什么处扪摸?”《景德传灯录》卷十七载道膺禅师示众语谓:“如好猎狗,只解寻得有踪迹底。忽遇羚羊挂角,莫道迹,气亦不识。”此处义存禅师和道膺禅师就是用羚羊挂角式的法门方式传道,后人们将其理解为禅宗用语,比喻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妙语 。禅宗有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其意为言语的思路彻底断绝,理智的心思彻底泯灭,开悟便开始。禅宗以“羚羊挂角”来比喻意境超脱,不着形迹。

开悟的前提是要有悟性,要有开悟的导向。悟性和慧根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观达真理,称为慧;智慧具有照顾一切、生出善法之能力,可成就一切功德,以至成道,故称慧根。《孟子》上道:“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得才是悟,悟就是自得。开悟的境界是自己修炼的结果,别人送不来也取不走的,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此联中所喻:举头问天,是谁将我置于山中,与千树古梅为伴,与天地万物合一?

方云 《犹想象千秋风度》 纸本 88.8cm×58.8cm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