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夏政研会课题研究优秀成果文集2013(上册)
- 宁夏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 450字
- 2020-08-26 15:23:00
关于提炼“宁夏精神”的构想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曲惠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并提出要“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宁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创造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宁夏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提炼和弘扬“植根历史,基于现实,紧跟时代,引领未来”的具有广泛认同的共同理想和道德基础的“宁夏精神”,充分展示宁夏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对于进一步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引导到热爱宁夏、建设宁夏、发展宁夏的共同价值认同和美好追求上来,为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做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炼“宁夏精神”的文化背景
精神是文化的一种体现。提炼“宁夏精神”,首先要将宁夏的文化脉络梳理清楚,使其既体现出宁夏特有的地域特色、历史文脉、发展定位、居民品格,又体现出宁夏鲜明的时代特征、风貌、要求,成为群众引以为荣、铭刻在心的精神感召。
从大的方面来讲,目前宁夏的文化可大致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黄河文化
从历史上看,宁夏是中华民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2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就曾在黄河两岸的沃土上劳动、生息、繁衍,遗留下大量的珍贵文化遗存。如侏罗纪晚期、白垩纪早期的南磁湾恐龙化石,旧石器时代的“水洞沟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菜园遗址”,中卫市长流水和其他地点人类活动遗址的发掘和发现,都是很好的例证。从地理上讲,宁夏位于西北内陆,居黄河中上游,黄河由南而北穿过银川平原,流程397公里,水面宽阔,水势平缓,给宁夏带来了丰富的水源,造就了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2000多年的农耕史和具有“中国水利博物馆”之称的众多历代灌溉渠系和水利工程,使银川平原成为宁夏最富庶的地区,是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唐朝时宁夏就有“塞北江南旧有名”的赞誉。北部的贺兰山巍峨雄伟,风光旖旎,绵延250公里,状似一匹奔腾的骏马,成为宁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岳飞在《满江红》中留下了“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千古名句。贺兰山还因为有数千幅造型独特、表现形式丰富、分布区域集中、文化内涵深厚的古代岩画而蜚声海内外,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的文化宝库。坐落于贺兰山脚下的镇北堡影视城,它以古朴、原始、粗犷、荒凉、民间化的特色而饮誉中外,被誉为“中国一绝,西北大观”。因其对中国电影的特殊贡献,享有“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美誉。南部六盘山位于宁夏、甘肃、陕西交界,逶迤连绵,风景秀丽,纵横200余公里,素有“高山绿岛”之美称,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挡住了西北大漠的风沙严寒,使银川平原气候温和。根据民间故事和有关史料记载分析,古陇山(龙山)山脉即今六盘山脉地区是从伏羲、女娲到炎黄古圣之“人文初祖”的活动范围,也是华夏文化的摇篮和黄河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
(二)红色文化
宁夏是革命老区,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留下许多珍贵的革命历史遗迹。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宁夏南部地区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毛泽东主席率领的红军长征主力曾经过六盘山先期到达陕北,写下了不朽的《清平乐·六盘山》。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西吉将台堡,西征红军三大主力会聚同心城等重大事件,为党的历史谱写了辉煌壮丽的诗篇。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挥戈西征,解放了盐池、同心、固原、海原县的广大地区,创建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为回族人民解放的先声,也开启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革命先辈传承的崇高革命理想和献身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与穆斯林、红军与人民群众、国际友人与共产党人之间同心同德、血脉相连、水乳交融的血肉之情,被宁夏各族人民视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始终是激励各族群众建设新宁夏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回族文化
宁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5.8%,全区现有清真寺3300多处,被称为中国的“伊斯兰之乡”。作为历史上东西部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和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长期以来,回汉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流传下来了大量优秀的回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节日文化、婚俗文化、宗教文化,表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为促进宁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如同心清真大寺、永宁纳家户清真寺和固原二十里铺拱北等回族建筑,以及黄渠桥羊羔肉、吴忠羊杂碎、烩小吃、固原团馍等特色小吃,都是宁夏回族文化的代表。
(四)西夏文化
宁夏自古就是中国北部边防前线,素有“关中屏障,河陇咽喉”之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代中原王朝汉族统治者与边疆地方政权或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之间在宁夏设立军事据点,多次发生过战争,演义出一幕幕历史活剧。北宋时期,为西北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党项人建立了西夏王朝,大量吸收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先进文明武装自己,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位于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王陵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园,被中外游客誉为神秘的“东方金字塔”。它是一处感受西夏文化,寻古探幽的旅游胜地,因神秘和与中原地区迥然不同的西夏文物而具有无限的吸引力。范仲淹、李元昊等历史风云人物先后留下了荡气回肠的故事和传说。宁夏境内20个县(区)均有长城墙体、营堡和墩台分布,有“长城博物馆”之誉。
二、提炼地区精神的探索与实践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着力培育、挖掘能够反映其独特文化气质的精神,以期能够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在竞争中占据主动,长期保持领先地位。
从国外来看,一些国际大都市结合本国实际,积极打造符合当地特色的、能够充分反映人文气质的城市精神,为我们提炼“宁夏精神”带来了启迪。如美国纽约市培育打造的“梦想和创造”精神,英国伦敦市培育打造的“不屈不挠”精神,日本东京市培育打造的“干练、优雅、合作”精神,等等,为其建成独具风采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保持长期、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从国内看,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各省(市、区)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纷纷提炼出各具特色的精神,为提炼“宁夏精神”提供了借鉴。如北京市将“北京精神”的表述为“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福建省将“福建精神”表述为“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广东省将“广东精神”表述为“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浙江省将“浙江精神”表述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湖北省将“湖北精神”表述为“团结拼搏,求是创新,抢前争先,实干快上”,山东省将“山东精神”表述为“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广西壮族自治区将“广西精神”表述为“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先争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新疆精神”表述为“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等等。
从宁夏来看,这些年来,各地、各行业相继总结、提炼出一些各具特点、多种提法的地区精神、行业精神,为提炼“宁夏精神”打下了基础。如银川市将“银川精神”表达为“贺兰岿然,长河不息”,以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全力推进“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石嘴山市将“石嘴山精神”表达为“五湖四海,自强不息”,以增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自信心、自豪感,培养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中卫市将“中卫精神”定位为“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体现了广大干部群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激情创业,敢为人先”的作风和品格;固原市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融入地区精神中,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发挥了较大的激励作用。地矿系统培育挖掘出了“三特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电力行业提出了以“和谐”“创新”“奋进”为主要内容的“电力精神”,公路行业提出了大力弘扬默默奉献的“铺路石精神”、干事创业的“愚公移山精神”和敢于攻坚克难的“硬骨头精神”,宁夏军区提出了发扬“贺兰山精神”,宁夏大学将校训定为“尚德、勤学、求是、创新”等,都激励着各地、各部门的干部群众拼搏进取、奋力开拓,不断创造新业绩。
三、提炼“宁夏精神”的设想
(一)关于“宁夏精神”的定位
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宁夏精神”应为宁夏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发展特征、时代风貌和价值追求的总概括,应是宁夏各族干部群众广泛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是文明素养与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也应是展示宁夏形象、引领宁夏发展的精神品牌和文化标识。
(二)关于提炼“宁夏精神”的原则
提炼“宁夏精神”应围绕宁夏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有一群什么样的人,承载了什么样的历史,彰显了什么样的精神等方面进行。就是在公民价值、公民道德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寻找最大公约数,提炼出社会共同认可、体现宁夏特色、群众乐于接受、容易传承传播的价值理念,应把握好如下基本原则。
一是应突出文化性。宁夏拥有悠久深厚、独具魅力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底蕴。提炼“宁夏精神”应既是一种文化观念、思维习惯,又是行为动因、对事态度。在宁夏地区文化中应处于核心地位,应是宁夏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应紧紧围绕宁夏目前概括归纳出的四种类型文化,将共性要求寓于鲜明的地域特点之中,充分体现出“宁夏精神”与核心价值的相互协调、共性特点与个性特征的相互兼容、地区特色与市民气质的相互融合,能够真正反映出宁夏特有的文化品位和特质。“宁夏精神”表述语应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富有感召力,便于记忆、传播和普及。
二是突出历史性。宁夏有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提炼“宁夏精神”,既应反映历史,又应总结经验;既高度概括宁夏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民族情怀,又充分体现兼容并蓄的优秀光荣传统和宁夏特色。
三是应突出时代性。提炼“宁夏精神”,应将大力弘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拼搏创新、争创一流的时代风范贯穿其中。既符合宁夏区情,又彰显行业特色;既激励人心,反映出稳定协调发展的社会特征,又引领未来,高度概括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着力提升宁夏人的文化道德素质,塑造良好的社会心态,倡导健康的时代文化。
四是应突出群众性。“宁夏精神”既是一个有机整体,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提炼“宁夏精神”应在广泛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民主程序集纳最大多数人的意志。通过自我认同、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把“宁夏精神”阐释好、发扬好。
(三)关于提炼“宁夏精神”的方法及程序
提炼“宁夏精神”可按成立组织机构、发布公告、专家研讨、征求意见、投票评选、论证研究、报批公示、正式发布等步骤进行。“宁夏精神”正式公开发布后,应在报刊、电视、网络等平台上广泛宣传报道,充分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普及强化“宁夏精神”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真正使“宁夏精神”在干部群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推进宁夏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贡献。
(四)关于“宁夏精神”的表述及内涵建议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我个人建议“宁夏精神”可表述为:艰苦奋斗、和谐包容、敢为人先。这既能概括出宁夏深刻厚重的民族情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又能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和稳定协调发展的社会特征。
1.艰苦奋斗。宁夏不沿边、不靠海,经济欠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历史上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有35万人居住在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极差,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的地方。在这种环境下,回汉各族群众负重拼搏,知难而进,艰苦创业,培育出勤奋踏实、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做人品格,塑造出坚韧不拔、知难而进、不到长城非好汉、永不言败的坚毅性格,形成了特有的胸怀全局、无私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造就了宁夏人“不干则已,干则最好”的“精气神”。
2.和谐包容。在宁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共同推动了宁夏的繁荣和发展,营造出民族和谐、宗教和顺、生活和美的协调融洽关系。在长期实践中,宁夏人以人品立天下,注重日常道德修养,弘扬友爱、奉献、互助的人文精神,不断彰显人文关怀的内在品质,培育胸怀坦荡、文明有礼的优秀品质,孕育了德泽育人、容载万物的独特品格。作为移民城市,宁夏人不排外,勇于接受、吸纳新事物,以自己宽广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吸引、融合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表现出五湖四海、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体现了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思维方式,彰显了尊重差异、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和独特品质。
3.敢为人先。宁夏虽小不自小。宁夏人敢于突破常规,大胆创新,善于推陈出新,思变求新,知难而进,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在过去历史时期,宁夏人无私无畏,不怕牺牲,不怕挫折,涌现出一大批前仆后继的仁人志士和历史风云人物,留下了数不清的可歌可泣的人文故事。在当代,宁夏人不怕苦、不服输,敢想敢干,善于作为,以小区办大事的气魄干事创业,以与强的比、快者赛、强者争的勇气争先进位,在不断创新中实现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