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峡综览

编辑;陈瑞龙

青铜峡概貌

【地理位置】 青铜峡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介于东经105°37′~106°21′,北纬37°16′~38°15′,东隔黄河与吴忠市利通区相望,南以牛首山为界和中卫市中宁县接壤,西至明边墙(明长城)毗邻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北连银川市永宁县。南北长60多千米,东西宽30多千米,行政区域面积2525平方千米。市府驻地裕民街道,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距吴忠市6千米,北距自治区首府银川市54千米。

【历史沿革】 青铜峡市原名宁朔县,建制较早,历史悠久。远在1万年前的中石器时代,境内鸽子山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距今八千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连湖农场有原始人类活动。先秦时代基本上为戎狄、匈奴等古代少数民族牧猎之地。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有行政建制,属北地郡富平县,至今已有2226年的历史。清雍正二年(1724年)设宁朔县,隶属甘肃省宁夏府,县署设在宁夏府城(今银川市兴庆区满春乡),是宁夏古县之一。民国2年(1913年),废宁夏府,置朔方道,宁朔县隶属于朔方道,将县署迁至宁夏府城西门外7.5千米处平湖桥东南新满城(今银川市金凤区)。民国18年(1929年)1月,裁朔方道置宁夏省,宁朔县隶属于宁夏省。民国21年(1932年)初,县署迁至王宏堡(今永宁县望洪镇)。民国30年(1941年)春,县署迁至瞿靖堡(今青铜峡市瞿靖镇)。民国32年(1943年)春,县署移驻小坝堡。1949年9月24日,宁朔县解放,成立宁朔县人民政府。1954年9月,宁夏省撤销,宁朔县属甘肃省银川专区。1958年10月,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辖宁朔县。1960年8月15日,撤销宁朔县,设立青铜峡市,市筹备委员会驻青铜峡镇。1963年6月29日,撤销青铜峡市,设立青铜峡县,县人民政府移址小坝。1984年12月17日,撤销青铜峡县,恢复青铜峡市。1985年2月9日,青铜峡市正式挂牌,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小坝镇。2003年7月,撤乡并镇,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更名裕民街道。至2012年年底,城市面积达到32.1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25平方千米,城市人口达到8.62万人。

【行政区划】 2012年,青铜峡市辖峡口镇、青铜峡镇、大坝镇、小坝镇、瞿靖镇、邵刚镇、陈袁滩镇、叶升镇8个镇,裕民街道办事处,国营连湖农场、树新林场、良种繁殖场3个农(林)场,共计82个行政村460个村民小组。截至年底,辖区内有行政机构56个,其中:市委工作部门8个,市委部门管理机构1个(老干部局),政府工作部门24个,政府部门管理机构2个(地震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人大机关、政协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群众团体机关8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1个;事业单位264个;城市社区21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家。

【人口发展变化】 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常住人口为27680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207人,男性141213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57253人,占总人口的20.7%,其中回族人口55487人,占总人口的20%。全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1.52‰和7.37‰。

【地形地貌】 境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自高而低呈现阶梯状分布,形成山地、低山丘陵、缓坡丘陵、洪积扇地带、黄河冲积平原和库区6个地貌类型。其中,山地面积1.48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5%;低山丘陵1.38万公顷,占7.9%;缓坡丘陵1.58万公顷,占9.1%;洪积扇地带7.07万公顷,占40.6%;黄河冲积平原5.36万公顷,占30.8%;库区0.54万公顷,占3.1%。海拔为1150~1170米。黄河由青铜峡镇广武地区入境,由西南流向东北,穿越青铜峡镇、峡口镇、大坝镇、小坝镇、陈袁滩镇,出叶升镇入永宁县,境内流程58千米。明长城途经境内西边墙,主要有“城西南墙”和“边防西关门墙”,位于黄河以西,沿贺兰山麓修筑,全长90余千米,现广武、甘城子、北岔口等处都留有边墙遗迹。特别是北岔口边墙,除土夯外,还有石砌,保存清晰完整。包兰铁路、109国道、京藏高速公路纵贯全市。

【基本气候概况】 青铜峡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地处西北内陆,处于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干旱区域交汇地带,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光能丰富。2012年全市年平均气温9.5℃,与历年相比偏低0.3℃。全年降水量为321.0毫米,与历年相比偏多143.3毫米;日照总时数3145.3小时,比历年平均值偏多165.1小时。

2012年,青铜峡市年降水量、异常气候事件与历年相比增多。4月份,雷暴、冰雹、降雨、降雪、寒潮、霜冻多种天气集中出现。6~8月强降水日数明显增多,暴雨天气频繁出现。春季、入秋后降水异常偏少,夏季降水异常偏多。降水虽多,但多数较大降水出现在夜间。降水持续时间短,白天光照充足,气候条件对夏秋粮食生产、生态环境改善总体较为有利。7~8月的偏多降水和偏高气温,造成田间空气湿度相对过大,给酿酒葡萄、经果作物生长带来严重影响,酿酒、鲜食葡萄大面积发生病虫害,树木叶片枯萎,枝条死亡,果实严重减产。

2012年总的评价是:年平均气温总体偏低,年降水量异常偏多,气候条件对夏秋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改善总体较为有利。霜冻、大风、沙尘暴、大雾以及6~8月出现的多次暴雨对全市工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主要气象灾害事件】 7月17日17时22分至19时40分,青铜峡市出现强对流天气,暴雨持续2个多小时,并伴有5级以上大风,邵刚镇、大坝镇、青铜峡镇遭受暴雨和大风袭击。灾害造成邵刚镇、大坝镇、青铜峡镇1609余人受灾,505户农户玉米倒伏,受灾面积348公顷,其中成灾面积260公顷,绝收面积8.5公顷,直接农业经济损失291.5万元。14户60人45间房屋被雨水浸泡,基础下陷,墙体裂缝,直接家庭财产损失7万元。

7月20日夜间青铜峡西部贺兰山降暴雨引发山洪,21日4时左右山洪造成青铜峡市瞿靖镇蒋西村西干渠段决口险情,险情处8米长、2米宽渠堤出现塌陷,情况危急,市人民政府立即组织市防汛办、树新林场、瞿靖镇、邵刚镇、大坝镇抢险人员200多名进行抢险加固,避免了决口灾难。

7月21日0时15分青铜峡再次出现强对流天气,暴雨持续一个多小时,中心地带邵刚镇累计降水量达31.5毫米。邵刚镇西大沟洪水暴涨,水漫农田。灾害造成邵刚镇880余人受灾,50户葡萄水淹,受灾面积153公顷,成灾面积76公顷,受灾程度5成左右;170户玉米倒伏,受灾面积93公顷,成灾面积44公顷,受灾程度5到7成,直接农业经济损失180多万元。

7月29日22时至30日06时,青铜峡市出现雷阵雨天气过程,持续8个多小时,部分地方累计降水量超过50毫米,达到大到暴雨。暴雨灾害造成瞿靖镇5户15间土坯房屋倒塌,家庭财产损失6万元;金牛牧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园区养殖户邓志国16头奶牛死亡,造成经济损失19.2万元;陈袁滩镇2户6间土坯房屋裂缝,变成危房,家庭财产损失2.4万元;大坝镇4户12间土坯房屋倒塌,家庭财产损失4.8万元;青铜峡镇4户10间土坯房屋倒塌,家庭财产损失4万元。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由于人员提前撤离,未造成人员伤亡。

11月2日15时29分,青铜峡市境内出现大风天气,18时24分最大风速达24.8米/秒,风力达10级以上,并伴有沙尘天气。大风持续了6小时,造成青铜峡市瞿靖镇、邵刚镇、叶升镇、树新林场403户1235人日光温棚蔬菜不同程度遭受灾害;瞿靖镇、大坝镇12户家庭发生火灾,烧毁稻草、秸秆、牲畜棚;邵刚镇、树新林场部分房屋顶瓦刮坏。大风天气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55万元。

【资源优势】 农业优势突出。青铜峡市位于九大干渠之首,地处引黄灌区精华地带,沟渠纵横,排灌畅通,土地肥沃,旱涝无虞,“塞外香”优质大米享誉全国,酿酒葡萄质优品佳,农业优势得天独厚。黄河流经市域58千米,年过境量400亿立方米,地下水年补给总量达3.5亿立方米,可利用量达1.2亿立方米。2012年,全市耕地面积保有量不低于3.33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9万公顷。天然草场10.74万公顷,宜渔水面4496万公顷,湿地总面积21416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85亩。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和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市)。

矿产资源特别是水泥灰岩储量丰富。全市现已探明的矿种有煤、铜、铁、石膏、重晶石、石灰岩、水泥灰岩、砂砾、胶泥、建筑石料等13种,主要分布在野猫子山、大坝梁、卡子庙、马长滩(红石墩)、庙山湖、黄河沟、庙梁沟等地。其中,水泥灰岩储量大、品位高,已探明储量达1.3亿吨,水泥用灰岩、铸铁用砂、建筑用砂、建筑用石料、建筑用板岩等已得到规模开发利用,建材工业已成为青铜峡市工业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2012年,全市水泥年产量达3306483吨。

能源电力优势明显。境内火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齐聚,现有燃煤发电装机容量327万千瓦,水力发电装机容量31.7万千瓦,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54.3万千瓦。2012年,青铜峡市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413万千瓦,全年发电量达到2131977万千瓦时。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青铜峡旅游区地处宁夏旅游资源黄金地带的中枢地段,居宁夏平原旅游网络枢纽位置。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塞上江南风光、西部大漠风光和回乡民族风情等塞外胜景。黄河文化、西夏文化、长城文化、宗教文化等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集中了宁夏旅游资源的优势特色。古塔(一百零八塔)、古长城(明长城)、古岩画(广武岩画)、古寺(鸿乐府)、古庙(牛首山寺庙)、古渠首(九大干渠之道)、古寨(董府)等遗存文物极具观赏研究价值。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百零八塔、董府,有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武岩画,还有风光秀丽的黄河十里长峡,气势恢弘的金沙湾中华黄河坛,开发建设中的黄河楼、青铜古镇,景色宜人的库区鸟岛,旅游度假村黄河生态园、庙山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铜峡拦河大坝,依托黄河、牛首山和贺兰山余脉形成沿山沿河旅游经济带,山水相连,风光旖旎,气象万千,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红色旅游交相辉映。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的整合开发,使黄河金岸成为宁夏中部旅游崛起的领军景段和宁夏常规旅游线路的必经之处。

【民族宗教】 青铜峡市为多民族聚居区,境内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朝鲜族、藏族、土族、苗族、土家族、维吾尔族、东乡族、裕固族、白族、保安族、瑶族、鄂温克族、撒拉族、黎族等20个民族。各民族和谐共处,积极参与青铜峡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为争创“全国百强县(市)”、建设繁荣和谐青铜峡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2年年底,全市常住人口为27680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7253人,占总人口的20.7%,其中回族人口55487人,占总人口的20%。回族人口主要分布于峡口镇、青铜峡镇、陈袁滩镇、裕民街道、小坝镇和大坝镇。回族善于经商办企业,回族企业家精明能干,回族经济独具特色,成为青铜峡非公有制经济一大亮点。青铜峡市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5种宗教,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贯彻,爱国爱教,成为全市宗教人士共同奉行的准则。伊斯兰教是全市回族、维吾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共同信仰的宗教,境内建有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清真寺76座,其中位于峡口镇的鸿乐府拱北清真寺是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圣地。

国民经济

【概况】 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1年增长13.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4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8.8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6.4亿元,增长5%。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为12∶66∶22。从各产业数据看,工业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实现增加值65.2亿元,增长12.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3713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91亿元,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60元,比2011年增加2188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8655元,比2011年增加1090元,增长14.4%;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3.6亿元,增长38.8%;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亿元,增长14.6%。

【农业与农村经济】 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58亿元,比2011年增长6.8%。其中:种植业产值15.16亿元,增长2%;林业产值3900万元,下降3.2%;牧业产值9.11亿元,增长14.1%;渔业产值11800万元,增长20.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400万元,增长8.5%。

全年落实农作物播种面积67.8万亩,比2011年减少3.5%。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1万亩,减少1.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8.7万亩,增长10.1%。粮食总产量达27.3万吨。蔬菜总产量19.8万吨,增长0.9%。

年末生猪存栏9.7万头,比2011年减少22.7%;羊存栏20.3万只,减少15.6%;牛存栏4.2万头,增长21.1%;家禽存栏118.9万只,增长64.2%。全年肉类总产量1.9万吨,增长8.7%;禽蛋总产量0.7万吨,增长16.6%;奶类总产量10.4万吨,增长16.8%。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4万亩,比2011年增长6.2%。林果面积14.7万亩,增长2%,果品总产量8.6万吨,增长2.3%。全市渔业养殖面积1.4万亩,增长7.6%。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1.3万千瓦,比2011年增长9%,拥有大中小型农用拖拉机2467台、农用运输车6184辆。农用化肥施用量9万吨,与2011年持平。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32421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5797万千瓦时,增长5.9%。

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92个,合作组织成员6662人,流转土地90931亩;新培育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吴忠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到30家。优质大米、酿酒葡萄等主导产业市场竞争力增强,品牌效应日益显现,“塞外香”大米在15个省区设立销售机构,“法福来”雪花面粉荣获全国农产品金奖。

【工业经济】 2012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24亿元,比2011年增长5.4%;实现工业增加值65.2亿元,增长12.9%。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7.2亿元,增长4.6%。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33.5亿元,比2011年增长41.6%;重工业完成产值183.7亿元,比2011年下降0.2%;轻重工业比重为15.4∶84.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18.3万元,比2011年增长11.9%,工业产品销售率为100.5%。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9.7亿元,比2011年增长7.9%;实现利税6.04亿元,下降20.1%。其中:实现利润总额-2.01亿元,下降69.6%;实现税金8.06亿元,增长42.4%。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7亿元,增长13.2%;实现利税2.02亿元,下降21.2%。其中:实现利润总额0.4亿元,下降57.4%;实现税金1.58亿元,增长3.1%。

【城市经济】 2012年,全市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2亿元。城市面积达到32.1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25平方千米,城市拥有道路长度222千米,道路面积36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03%,建成区绿地率32.2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77平方米。全年供水总量4219万立方米,集中供热面积309万平方米,液化石油供气总量1312吨;天然气供气总量4601万立方米。

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0.4亿元,比2011年增长53.1%。商品房施工面积164万平方米,增长27.4%;商品房销售面积30.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3%;商品房销售额9.9亿元,同比增长7.4%。

全市具有三级及三级以上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8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亿元,比2011年下降10%;实现工程结算收入11.6亿元,比2011年增长26%;实现利税12000万元,比2011年增长58%。

【旅游开发】 围绕把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打造成5A级旅游景区目标,大力推进旅游开发,完成黄河楼主体工程及外部装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大禹文化园、塔林博物馆、库区鸟岛等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打响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品牌,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景区初具规模,景观和文化底蕴更加丰厚。全年接待游客113.14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10.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7亿元,比2011年增长41.8%。

【招商引资】 2012年,全市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35项,到位资金80亿元;争取中央和自治区扶持项目595项,到位资金17.6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 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6亿元,比2011年增长38.8%。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67.2亿元,增长139.1%;更新改造完成投资6亿元,增长17.3%。从投资结构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亿元,增长7.6倍;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4.5亿元,下降1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3.1亿元,增长1.1倍。

【财政税收】 2012年,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18.7亿元,比2011年增长25.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91亿元,增长15.2%,其中增值税1.06亿元,营业税2.59亿元,企业所得税0.3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96亿元,比2011年增长1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74亿元,教育支出3.47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5亿元,医疗卫生支出2.05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5.1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5.42亿元。

【金融·保险】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4.3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城乡居民存款余额64.4亿元,同比增长13.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5.3亿元,同比增长4%;短期贷款余额54.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70.7亿元。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2239万元,同比增长5.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596万元,增长10.1%;人寿险保费收入6643万元,增长1.4%。全年各项赔款支出1774万元,下降31.3%。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1398万元,下降37.9%;人寿险赔款支出376万元,增长12.9%。

【交通邮电】 加快推进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12条城市道路桥梁工程。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656千米,比2011年末增加41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5千米,镇道477千米,村道793千米。年末民用车辆5806辆,其中货车5166辆、客车640辆。2011年,全市公路货运量7182万吨,公路货运周转量242325万吨/千米;公路客运量304.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8208万人/千米。

2012年,全市电信营业收入3.84亿元,增长28%。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606万元,比2011年下降12%。全年征订各类报纸杂志累计459.4万份,收寄函件34.3万件、快递包裹2782件。

【商贸物流】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促进城乡商贸互动、共同繁荣,小坝商城被评为全区“四星级”信用市场。201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4.2亿元,比2011年增长14.6%。分城乡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亿元,增长15.1%;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2亿元,增长11.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总额10.5亿元,增长13.5%;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总额3.7亿元,增长17.9%。

社会事业

【科技教育】 2012年,全市实施各类科技项目32个,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6项、自治区级12项,市级14项。争取国家、自治区级各类科技项目资金1211万元。引进新品种36个,引进新技术21项,开发新产品42个,申请专利69件。

2012年,全市有各类学校98所,其中职业中学1所,普通中学15所,普通小学59所,幼儿园23所。全市有教职工3633人,其中专任教师3192人。在校学生总数48279人,其中高中生5472人,初中生10432人,小学生21507人,幼儿园8105人。

【文化卫生】 2012年,全市有国办文化事业单位12个,其中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文物所1个、文工团1个、镇文化工作站8个。举办第二届感恩母亲河活动、第四届农民运动会、营造风清气正换届环境书画展、特色产品展以及建党91周年歌咏比赛、2012年广场文化活动,文工团下基层演出165场次,举办广场文化演出百余场次,进村入社放映公益电影1460场次。组织参加区内外各类报纸、文艺展演,6件作品获银奖、2件作品获铜奖、29件入展。图书馆年末藏书21.9万册。年末有线电视用户3.07万户,其中有线数字信号用户3.01万户。

2012年,全市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8个,其中综合医院3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镇卫生院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实有床位1055张。职工1449人,卫生技术人员1225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495人,注册护士427人。

【新农村建设】 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产业集聚”要求,大力推进沿峡口镇等4个沿黄特色小城镇建设,加快建设蓝色港湾、金岸湖畔沿黄特色村庄续建工程,开工建设青铜人家等4个特色新庄点,着力实施实施绿化亮化、环卫保洁、拆违治乱等“十大工程”以及农村旧村综合治理、危房改造、安全饮水、环境连片整治等一批项目,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生态移民】 “十二五”期间,自治区下达青铜峡市移民安置任务3277户16500人,其中生态移民1577户8000人、劳务移民1700户8500人。按照总量不变、调剂互补原则和生态移民工程建设、产业发展、移民搬迁、教育培训、社会管理“五同步”工作思路,着力实施生态移民“五个一”安置举措,全力以赴打好生态移民攻坚战,建成广武同兴村、三趟墩同进村、甘城子同富村移民安置住房2480户,搬迁移民1500户6352人,同步完成教育、卫生、生产等各类配套工程,建立土地集中流转、奶牛托管经营、移民务工管理“三个致富机制”,发展酿酒葡萄种植、奶牛养殖和移民就业“三项增收产业”,有效拓宽移民群众致富途径,从生产、生活等方面为移民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致富奔小康”。青铜峡市生态移民工作被自治区评为一等奖。

【扶贫开发】 实施“村级互助资金”项目,2012年,自治区扶贫办下达邵刚镇甘城子吊庄大沟、甘城子、玉西3个村“村级互助资金”63万元,入股农户210户,主要用于发展酿酒葡萄、苹果和畜禽养殖业,直接受益人口1050人。

【安全生产】 2012年,全市发生各类生产事故329起,死亡18人,同比下降25%;受伤37人,同比下降27.6%;直接经济损失323.06万元,同比下降51.8%。1~11月份没有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工矿商贸企业没有发生死亡3人以上较大安全生产事故。

【人民生活】 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60元,比2011年增加2188元,增长13.2%。从居民收入四项构成看:工资性收入14663元,增长12.9%,工资性收入仍是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家庭人均总收入的71.3%;经营性净收入1872元,增长13.6%;转移性收入3924元,增长13.3%;财产性收入71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222元,比2011年增加574元,增长10.9%。其中:食品支出3607元,增长9.4%;衣着支出2001元,增长11.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837元,增长8.7%。

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655元,比2011年增加1090元,增长14.4%。其中:工资性收入3151元,增长13.5%,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4%;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4193元,增长16.1%;财产及转移性收入309元,与2011年基本持平。

【社会保障】 2012年,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2.9亿元;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1249元,增长12%。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396人。劳务输出36362人,劳务收入38067万元。推进全民创业工作,培育小企业198个,创造新岗位2103个,累计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15881万元。

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7100人,其中参保职工35293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1807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99876人、失业保险人数31016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人数38831人,其中享受待遇人数12418人;参加城镇居民(城乡统筹)医疗保险人数210020人,享受待遇人数23197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6000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2002人。

年末拥有各类社会福利院、敬老院3所,五保供养对象320人,其中集中供养107人。全市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4400人,共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1137万元。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9618人,共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164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