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宁平原地下水环境风险预测评价研究
- 郑忠安主编
- 119字
- 2020-08-26 15:11:42
2.6 地质构造
卫宁平原内构造形迹包括隆起、凹陷、褶皱轴面、冲断面等压性结构面。主要有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北北西向四个方向。根据前人分析,除了北北西向构造尚无归属外,其余的分别归属于卫宁北山东西向构造带,“祁吕贺”山字形构造体系和陇西旋卷构造体系(见图2-6)。因此本区域是一个多构造体系复合的地区。
图2-6 卫宁平原构造体系分布图
2.6.1 卫宁北山东西向构造带
卫宁北山东西向构造带为走向近东西向的一组挤压面,分布在卫宁平原的中部和西南角,主要有6个复背斜、3个复向斜、8个背斜、7个向斜、2个倒转向斜和26条冲断层(黄河南6条,黄河北20条)组成。
组成东西向褶皱的地层除了部分寒武系外,绝大部分是晚古生代地层。其褶皱形态呈较紧闭的线状复式褶皱,两翼产状陡峻,地层倾角30°以上,部分可达60°~70°。除此还有倒转和不对称褶皱。卫宁北山南部褶皱往往向北、北东方向凸出呈弧形弯曲,而北部的则略向南凸出,其东端向北东方向偏转或呈北东走向。
组成东西向的冲断层在黄河的北岸(卫宁北山一带),它们的走向往往和其附近的褶皱轴线方向大致平行。断距不大,断面较陡直,倾角约70°~80°。断层下盘地层的产状往往由于受到强烈挤压,上冲而变得陡直,并在断裂附近产生次一级的与断面相平行的小褶皱。部分冲断层显示压扭性质。黄河南部的冲断层多沿北西方向较密集地分布在下河沿以南的晚古生代地层中,有些亦发生在新生代地层之中,断距的规模较大,且有多期活动的迹象,与东西走向挤压面相伴随的扭性断裂一般规模大小,数量也不多,仅有3条。而张性断裂很不发育或不显著。
2.6.2 南北向构造带
南北向构造带表现最明显的是在卫宁平原的中部和东部,它是“祁吕贺”山字形构造体系的脊柱——贺兰褶皱带南延部分的西南端,主要由南北向的坳陷和隆起组成,自西而东依次有:新井-科学山盆地、菊花台-新寺山隆起、沙石墩-渠口盆地和牛首山隆起。
2.6.3 北西向构造带
凡属此构造带的构造形迹均呈陇西旋卷构造体系中清水河-天景山旋回褶皱带和窑山、烟筒山旋回褶皱带北西、北西西向之延入部分。区内表现最明显的是北西、北西西向的坳陷和隆起褶皱带。自西而东有香山隆起褶皱带、中卫-陈麻子井新生代沉降带、余丁-烟筒山隆起褶皱带和鸣沙-红寺堡新生代沉降带。
2.6.4 北北西向褶皱带
这一构造见于南部香山北麓和牛首山等地区,主要是沿320°~340°方向展布的一组斜冲断层和褶皱。冲断裂有10条左右,倾角陡,一般在60°以上。它们分别切割了其他几组方向的断裂和褶皱,并显示出顺时针方向扭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