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宁平原地下水环境风险预测评价研究
- 郑忠安主编
- 3字
- 2020-08-26 15:11:41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由于地下水所表现出的隐蔽性和系统复杂性,长期以来对其污染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地下水污染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和人体健康的危害,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调查表明,我国90%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遭受着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目前,地下水污染总体呈现出由点向面演化,由城市局部地区向农村区域扩散,由浅部向深部发展的趋势。
为了遏制地下水环境恶化的趋势,2011年8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会议要求,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列入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提出了9项具体措施。该《规划》的批复已于2011年10月14日以国务院2011年第119号文件下达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拉开全面进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序幕,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已提升为国家战略性研究课题。
2011年2月,国家环保部颁布了新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以下简称《导则》)并已于2011年6月1日正式实施。该导则填补了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中有关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空白,标志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已从关注地表以上可见的(或可听的)环境影响,逐渐向地下隐蔽的环境影响延伸,是我国构建环保全方位立体空间污染防范体系的又一新举措。《导则》的颁布和执行,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对保护好地下水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子孙后代的生存安全有积极作用。
2011年4月国家环保部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并已于2011年9月1日正式实施。该导则统一了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的尺度,规范了评估内容及评估报告的编写内容,提出了技术评估的方法。其中提到了专题调查与研究、模拟验算等评估方法。
卫宁平原位于宁夏中西部,黄河黑山峡与青铜峡之间。近年来,中卫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经济实力逐年增强。随着宁夏沿黄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城市扩张,人口增加,产业发展,尤其是“疆煤进宁”的推进,卫宁平原建设项目集聚效应凸显,区域环境资源已呈现挤压态势,环境资源条件越来越显得重要,并成为制约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卫宁平原地下水环境既面临着过量开采带来的水位下降、漏斗面积不断增大的趋势,也面临着有限、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受到人为污染的潜在威胁。然而,卫宁平原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调查成果仅限于20世纪70年代1∶20万水文地质普查的精度。加之近30年来经济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上游来水持续偏枯,卫宁平原水环境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基础环境条件不清,给环境管理,特别是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带来了诸多困难。
近年来,位于卫宁平原西北部的中冶纸业集团美利纸业工业园区开展了制浆造纸废水氧化塘和废水灌溉林基地的建设。氧化塘的自然氧化机理和渗漏污染,遭到普遍质疑;美利纸业速生林基地用污水灌溉对中卫市水源地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外,位于中宁县北部的宁夏天元锰业有限公司金属锰产量已跃居全国前列,其生产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带来的重金属(锰)污染不容忽视。根据宁夏环境监测中心站的调查与监测,宁夏天元锰业有限公司周边土壤、地表水存在金属锰超标现象,如果发生污染事故或者对周围人群造成危害,则会造成难以弥补的影响和损失。
造纸、化工、冶炼等重污染行业在为社会贡献财富的同时,给环境,特别是地下水环境带来的潜在污染风险也在与日俱增。开展卫宁平原地下水环境风险预测评价研究,对于掌握该区域基础环境条件,有效利用并保护地下水环境资源,促进卫宁平原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