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砥身之道 以诚感人(1)

以力服人,时间短暂,功效浅;

以诚感人,时间久长,功效深;

与其用力服人,不如用诚感人;

与其用力做事,不如用诚做事。

胡雪岩(1823—1885)字光墉,原籍安徽省绩溪,寄籍浙江省杭州市。童年时代,因家中贫穷,无力支付他去读私塾的费用,于是他便在家中自学,时间久了,慢慢地也粗通文墨。

他的原籍安徽多商,徽商遍布各地,受经商之风的影响,胡雪岩在父死家贫的窘境中,12岁那年,经亲戚推荐,告别寡母,只身去杭州信和钱庄当起了一名小学徒。他的工作是扫地清洁提尿壶,以及为钱庄内的先生提供公私两方面的服务。这种学徒制度,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作为一个学徒工,名义上是学徒,其实是作奴仆。师父的责任是提供食宿,学不学本事就全靠自己了。因为以前的环境差,贫苦家庭生了孩子之后,便出现了粮食问题,既然连吃饭也出现问题,父母便只好将孩子送到店铺里做学徒以减轻家庭中的口粮负担。

父母送孩子去做学徒,精神上比较安乐些,因为学徒制度和奴婢制度比较上不同。作为一名学徒,如果生性肯学的话,还是有出人头地的机会的。

师父收了学徒之后,也不会怎样传授技术,他收学徒,不过出于一片慈心。其实当时经济甚差,师父本身的工作也不足够,根本没有过剩的工作分配。

没有生产工作可做的学徒却要吃饭,这些“剩余价值”的闲人,便要受些恶气,师父对学徒呼来喝去,是闲事一件,更有些事业失意的师父,对学徒拳打脚踢,毫不客气地在学徒身上出气。因为,师父本身为了吃饭和生活,也要受客人的气,学徒便只好变成出气袋了。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师父手上的工作多了,他一个人应付不来,便要求学徒代劳。

学徒的地位,也因为经济的进步而逐步提高了。师父对一些学徒,不单止不能够呼前喝后,有些师父更将学徒捧为上宾,视为自己的米饭班主。因为,自己手上的工作太多,应付不下来。

胡雪岩做学徒的时代,刚巧是学徒最辛苦的年代,店铺的老板,好像是孤儿院的院长,他们收徒,便好像是对人施恩。

胡雪岩对自己有信心,虽然他是一名学徒,但他没有小看了自己,他要跳出学徒的命运。每天起来早,他比一般人勤劳,急急地将整天的工作做完,不单止做完,而且做到十全十美。每天工作,人家三小时的工作,胡雪岩两个小时便能做妥了,例如出去送货之类。

一年半载之后,胡雪岩又将工作做得很妥当,东家便有信心,分派他出外收账。一般来说,收账的工作是苦差一件,向客人放钱容易收钱困难。有机会选择的话,员工宁愿坐在店铺内等客人上门,不肯出外收账。但胡雪岩因为出身卑微,没有读过多少书,便没有选择的机会,东家既然提拔他,他便只好加倍努力,将工作做好。

收账虽然困难,却是一个能锻炼人的差事。胡雪岩从工作中,学习了如何与人建立关系,更加深入明白人性。人性是什么呢?

第一是贪小便宜;

第二是怕损失;

第三是爱面子。

人性既然如此,胡雪岩便改变自己去适应别人。他好交朋友,而且又慷慨,有钱没钱的时候,也出手阔绰,自己口袋中只有五两银子,他也可以全部借予朋友,急人所急。因为他的人际关系好,在收账的时候,也很顺利。

事实上,借了债的人,多数是肯还钱的,特别是经过钱庄审核过的客户,很少是无赖坏分子,但借债人有一个特性,是比较好面子,比较喜欢充“阔佬”。欠了债的人,心理上自卑,更怕别人知道自己欠债,手是有闲钱还债的时候,也要看看谁人追债,如果追债的人好耍威风,仗着钱庄而摆架子,就算有钱在身,也会拖上一拖,但如果你肯逢迎他们,给些面子,欠债的人总也会原银奉还的。

胡雪岩的长处是给人面子,正是你敬人一尺,人自然会敬你一丈。因此之故,胡雪岩追债的工作,做得比其他人顺利。人家三天的任务,交到胡雪岩的手上,只是一两天便完成了。

时间多了,如何消遣呢?外勤的人,有一个习惯,便是嫖赌饮吹。

但胡雪岩对自己有信心,不肯随便堕落。空闲的时间,他便四处应酬,认识一些朋友。虽然他手上没有充足现金,不能投资,买不起房地产,但胡雪岩认为投资的方法很多,例如朋友闹穷急,自己方便,借他十两八两的现银,也是投资的一种,因为别人欠了你的人情,一生也还不尽。胡雪岩也不是有心如此投资,不过他自小吃苦吃得多,明白穷人的需要,碰上别人有难,往往不问原因便送上金钱。

慷慨的人,不是天生如此的,人之所以慷慨,是受环境影响的。如果斤斤计较每次借出的数目,又要有收获才肯借出的话,算盘肯定划不来。但如果性格使然,急人所急呢?便有一种只问借钱,不问还钱的心态。假若胡雪岩做工的态度一样,只问付出,不问升级。当你的工作有表现,东家自然会给你升级。如果你要求东家给你升级才工作的话,你便不会努力。世界上哪有便宜的投资呢?

胡雪岩的态度是,无论什么发展机会跑到自己手上,一定好好把握,全力以赴,付出的时候,更不问结果和收获。在此期间,由于胡雪岩腿勤口勤,待人诚恳,重信守义,办事严谨,所以,对内,东家交办的事从未出现过纰漏。对外,又人缘极好,获得了较好的信誉,为他以后成为“红顶商人”奠定了基础。

【评议】

在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有读书人才有蟾宫折桂,升官发财的机会。所谓“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正是此理。然而,胡雪岩的家世和学徒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不能沿科学正途去跻身仕林,又没有雄厚的家财为自己在官场谋得一席之地。反过来,三年的学徒生涯使他在仰人鼻息的生活体验中看透世态炎凉,这对他日后的生活和脾性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胡雪岩文墨虽浅,却洞悉世故,广交朋友,以诚待人,深悟砥身之道。

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说明了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忍辱负重,历尽磨难”是一门必修课。

【用典】

在当代中国,有一位与胡雪岩相同命运的商业风云人物。他就是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

可以这么说,李嘉诚是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从而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他白手起家,在逆境中艰苦奋斗的历程,实际上是香港经济发展最具特色的缩影。

李嘉诚从小就喜欢读书,一看到书就如饥似渴地看个没完没了,无论是读小学,还是读初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为此,父母十分欣慰,下决心不论怎么贫困,也要供他读大学,将来成为一个栋梁之才。不料1943年,父亲李云英年早逝。没有给李嘉诚留下一分钱,反而给他留下了家庭的重担。

李云临终前,哽咽着对李嘉诚说了两句话:“阿诚,这个家从此靠你了,你要把它维持下去啊!阿诚,阿爸对不起你……”

由于对父亲的承诺和对家庭的责任,年仅14岁的李嘉诚谢绝舅父继续供他上中学的好意,决心辍学打工,养家糊口,要挣好多好多的钱。14岁的少年只有一个信念,要担起家族的重担,要对得起去世的父亲。

残酷的生计迫使李嘉诚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从商之路。

李嘉诚的理想是当一个教育家,而不是商人,如果不是客观所迫,李嘉诚经商的可能性不大。李嘉诚后来回忆说,就是立业之初,他的理想还依然是“赚一笔大钱,然后再去搞教育。”

李嘉诚走肿了双脚行遍港岛,却依旧求职无门。十四五岁的孩子闯入社会,难免遭受许多难言之苦。

在李嘉诚“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舅父庄静庵让李嘉诚到他的中南钟表公司上班。完全出乎母亲和舅父的预料,李嘉诚的回答是:“我不进舅父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

最后,李嘉诚终于凭毅力、韧性,真诚在港岛西营盘的“春茗”茶楼找到一份工作。在这里,每天需工作10个小时以上,凌晨5点就要到茶楼,给客人端茶送点心。李嘉诚每天早起晚归侍候客人,倒茶、擦桌、扫地不停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