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乾隆皇帝在这年秋天率领文武群臣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封禅,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隆重的祀天大典。“封”是筑坛于泰山之顶以报天功的意思,而“禅”字则是除土于泰山下的小山、以报地功的意思。这是一项非常神圣的大礼,并不是每位皇帝都有这个机会的。
乾隆率领着封禅队伍很快抵达济南,略加休息后便开始饱览济南的俊秀风景。济南城内几乎家家流水、户户垂杨,乾隆皇帝住的济南第一庭院——遐园,更是古木苍翠、曲水虹桥、幽静典雅。本来就爱好游山玩水的乾隆皇帝见到这样的宜人风景后游兴大发,于是与和绅、纪晓岚一起游湖。
不久,君臣三人乘着小船来到了位于湖心的历下亭。此亭始建于北魏,一眼望去:雕梁画栋极其华丽壮观,湖面上波光粼粼,荷叶迎风摆动,岸边绿柳婆娑,楼台亭树掩映其间。
乾隆忽然问道:“风景如此优美、建筑如此壮观的历下亭,应该有很多文人骚客为它做过诗文吧?”
和绅马上回答:“有……”
乾隆问:“有哪几位诗人呢,他们做过怎样的诗句?”
见和绅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纪晓岚接过话头答道:“微臣记得杜甫在《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这首诗中,有两句做得甚妙,曰:‘海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乾隆皇帝连声称赞,和绅在一旁羞得满脸通红。
三人继续游湖,一路边观赏边品评,不知不觉间便游完了济南四大名泉中的三泉:趵突泉、黑虎泉和珍珠泉。此时已是黄昏时刻,于是纪晓岚、和绅劝皇上回遐园休息,翌日再游。乾隆见天色已晚,便同两位侍臣返回住所。途中,乾隆问道:“常说济南有四大名泉,我们今天只看了三泉,那另外一泉是什么啊?”
纪晓岚马上回答:“应该是金钱泉”
乾隆皇帝点头道:“对,就是金钱泉,你去过那里?”
纪晓岚答道:“微臣尚未去过。只是初到之日,臣向府尹要来一部《济南府志》,看了看上面的记载。”
乾隆皇帝夸赞道:“好,好!你果然是个饱读诗书、勤勉上进的才子啊”。
在游湖的第二天,乾隆皇帝率领群臣登泰山。行至对松山时,乾隆皇帝在岩壁上挥笔写下了“岱宗绝佳处”五个大字。
第三天,乾隆皇帝早早起来到玉皇顶看日出。此时的乾隆皇帝异常兴奋,让纪晓岚、刘墉、和绅等人或吟诗或作对。待一一做过之后,乾隆皇帝才到玉皇顶附近的东岳庙祭祀。在庙北的弥高岩下,乾隆皇帝忽然想起《论语》里的一个句子,便想借此考一考纪晓岚: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
吟完此句后,乾隆皇帝洋洋自得地等着看纪晓岚无言以对的样子。谁知纪晓岚不假思索地对出: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焉。”
同样是《论语》中的句子,对得工整又流畅,颇有浑然天成之感,在场的人包括乾隆皇帝都赞叹不已!
纪晓岚面对乾隆皇帝的提问能够对答如流,这与他平时的学习积累是分不开的。当读到有关纪晓岚的故事后,我们不能仅限于对他表示羡慕之情,更重要的是看到他在风光背后付出的努力。
知识是无限的,学富五车也不过是皮毛而已。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吸收新东西,从而更加受用。
3、才德兼修,事业长久
历阅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陈毅
春秋末年,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和中行氏是晋国的六大望族。在这六大望族中,智氏权势最重。后来,智氏又吞并了范氏和中行氏,权势更加炙热。随着权势的增强,智氏的领袖人物智伯开始骄狂。
智伯恃强凌弱,向韩康子索要土地。韩康子不想白白将地盘奉送给智伯,段规向他建议道:“智伯为人贪图利益且刚愎自用。如果我们不给他土地,他一定会率军攻打我们。以我们现在的实力,是根本没有能力与其抗衡的。与其现在被智伯灭掉,不如暂时放弃一些地盘。如果我们向他屈服,他就会变得贪婪,从而继续向他人索要土地。如果他人不想割让自己的地盘,他肯定会大动干戈。如此以来,我们既可以免去祸患,又可以在这段时间内积蓄力量,以便在最佳时机迅速出击。”听完这段话后,康子欣然赞成。接着,韩康子主动向智伯割让土地。
果然不出段规所料,智伯从韩康子那里得到地盘后又向魏桓子索要土地。与韩康子当初一样,魏桓子同样不想给。任章问魏桓子为什么要这样,魏桓子答道:“智伯无缘无故地向我索地,我当然不愿意拱手奉送属于我的地盘。”任章说:“既然是无故索地,必然会引起国内各位大夫的忧惧。如果我们割让土地给他,他一定会为此变得骄傲自大。一旦胸中有骄气,必然会轻敌。与此同时,我们自然与各位大夫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力量自然强大。相比之下,智伯变得孤立无援,再加上他本人已经有了轻敌思想,势必走向灭亡之路。《周书》上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我们不如先给他土地让他变得骄傲,然后暗中与一些有实力的大夫暗中结为对抗他的联盟……”韩桓子听后,采纳了他的建议,向智伯奉上土地。
不久,智伯又向赵襄子索要蔡、皋狼一带的土地。与韩康子、魏桓子不同的是,韩襄子坚决不向智伯奉上土地。智伯大怒,于是率领韩康子、魏桓子前去攻打。赵襄子见寡不敌众,于是逃往晋阳。
智、韩、魏三家将晋阳城团团围住,并向城内放水淹灌。城内军民宁死不屈,顽强抵抗。当时,智伯坐车在水边观察水情,魏桓子为其驾车,韩康子骑马与魏桓子并肩而行。智伯洋洋得意:“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原来水也可以用来攻伐灭城。”魏桓子用肘子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反过来用脚踩了一下魏桓子,相互示意说既然智伯可以用水淹灌赵襄子,同样可以用汾水淹灌韩康子所在的安邑,用绛水淹灌魏桓子所在的平阳。
絺疵为人谨慎,仔细观察着韩康子和魏桓子。他对智伯说:“韩、魏二人一定会反叛。”智伯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解释说:“其实这是人之常情。他们率兵跟随我们攻打赵国,一定会想到赵国一旦灭亡,自己也将面临危难。我们已经与他们约定灭掉赵襄子后平分赵氏土地,如今晋阳城内已经被淹灌殆尽,出现了人马相食的困苦局势,过不了几天就会投降,而这两个人非但毫无喜意,反而面带忧色。这不是要反叛还是什么?”
第二天,智伯把絺疵的话告诉了韩康子和魏桓子,问他们做如何解释。韩、魏二人答道:“这个人一定是想为赵氏游说,以谗言使您对我们产生怀疑,从而让赵氏得到喘息。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二家又怎可能白白放弃马上就要从赵氏处分得的土地,而要做一些明明不可能成功的事情,置自身于危难之中呢?”韩、魏二人从智伯处出来后,絺疵进去说:“主人为什么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们二人呢?”智伯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说:“臣见他们二人一看到臣便加快脚步离去,由此得知。”智伯最终没有接受絺疵的建议,絺疵以出使齐国为由离他而去。
为了保住晋阳,赵襄子派张孟谈潜出城外,面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见到他们后,张孟谈说:“臣听说唇亡则齿寒。如今智伯与你们一起攻打赵氏,赵氏一旦灭亡,韩氏、魏氏亡期也将不远。”接着,韩、魏二人与张孟谈作了一番密谋后,约定好实行日期。
到了约定日期的那一天,韩襄子派人在夜间杀死了看守堤坝的官员,然后决水淹灌智伯的军队。智伯军大乱,韩、魏两支翼军乘乱击败智伯军,并杀死智伯。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评道:“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司马光认为,智伯之所以会走上末途,是因为他才多德寡。才和德虽然不同,但世俗之人并不能将其辨明,于是都用贤来评价,这正是智伯最终被他人消灭的原因。聪察强毅是才能的体现,正直中和是德行的体现。才能能够辅助有德之人成就大业,而德行能够引导有才之人走正道,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云梦的竹子虽然刚劲,但如果不把它做成利箭,就不能够穿透坚硬的物体;棠地的矿铜虽然精利,但如果不把它做成兵器,就不能够刺穿厚厚的遁甲。才能正如同竹子的刚劲和矿铜的精利,而德行正如同对竹子和矿铜的加工。当德行和才能合二为一时,便能够有大作为。因此,德才兼备的人是圣人,无才无德的人是愚人,德多才寡的人是君子,才多德寡的人是小人。
由此,司马光联想到选人和用人。他认为,在选人、用人的时候,如果不能够得到圣人辅佐,可以找来君子。如果连君子都得不到,宁可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因为有才的君子能够在其德行的引导下正确发挥自己的才能,有助于主人事业的发展;而有才的小人则会受其德行的误导,从而阻碍主人事业的发展。愚人无德无才,尽管不能够对主人事业有帮助,但最起码不会给主人的事业造成威胁。
既然才和德都如此重要,为什么人们在修炼自己或选人用人时会重视才能而轻视德行呢?原因在于人们对德行所持的态度是敬重,对才能所持的态度是喜爱。令人敬重的人或物,人们常常会敬而远之;而令人喜爱的人或物,人们常常会爱而亲之。
自古以来,无论是国内的乱臣还是家族中的败子,都是因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颠覆破落,又何止智伯一个人!
才德相辅相成,不可看清或放弃某一方面。既要在培养德行的基础上增长才干,又要在磨练才干的基础上完善德行。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事业更加长久。
4、树大招风,才大招忌
树是有形的,招风难以避免;才是无形的,只要懂得收敛,就能够消除他人的妒忌。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里的“器”,便可引申为才华、实力。没有才干,想要有大作为,无疑是很困难的。但有了才干,却不加掩饰,锋芒尽露,同样不利于成就事业。这些“锋芒”或者“器”便如同带刺的玫瑰,很可能触痛别人的不平衡心理。于是,有人开始反击,将其“锋芒”拔掉,将其“器”缴械。
魏国公子魏无忌为人仁慈,并能够礼贤下士,无论是在有才能还是在没有才能的士人面前都表现得很谦虚,从来没有因自己的富贵而怠慢士人。士人仰慕他的美德,纷纷前来投奔于他。当时,各诸侯因为他有贤能且门客众多,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不敢对魏国用兵。
一次,魏无忌与魏王正在下棋。突然,边境传来急报说有赵兵进犯,魏王急着召集大臣商议。魏无忌说这是赵王在狩猎,没有必要惊慌。两人继续下棋,不过魏王的心思已经不在下棋上。不久,边境传来了与魏无忌说法一样的报告。魏王很吃惊,问魏无忌是如何知道的。魏无忌回答说:“在臣的门客中,有人能够打探到赵王的秘密。一旦赵王有什么动静,臣就能通过门客知道。”此后,魏王对魏无忌的贤能感到畏惧,不敢让他管理国家大事。
在牵扯到利害关系的事情上,一些人常常会怀疑别人的动机,尽管这种做法在常人看来是一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行为,正如故事中的魏王。他宁愿相信才能高过他、地位低于他的魏无忌会威胁到他的王位,也不愿意相信魏无忌会忠心耿耿地为他服务。魏无忌虽然身为战国四君子之一,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将本可以用来成就一番事业的权势毁在了下棋间的几句话上。
杨修,字德祖。《三国演义》中描述此人“博学能言,智识过人”,且“自恃其才,小觑天下之士”。他在曹营中任主簿时,不知伴君如伴虎,处处锋芒毕露,屡次遭到曹操忌恨。
曹操曾命属下为自己建造一处花园,属下尽心尽力,很快将花园建好,请曹操前去观看。曹操去后,面无表情,没有对所建花园发表看法,只是提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匆匆离开。属下人苦苦思索,仍然觉得茫然。杨修对众人说道:“门上添一‘活’字,自然为阔,丞相觉得花园门太大了而已。”于是,主管此事的人立即对已建花园进行翻修,建好后再次请曹操前来观看。曹操见后,心里很高兴。不过得知是杨修解其意后,心中不是滋味。
事后不久,塞北官吏给曹操送来了一盒酥饼,曹操即兴在盒子上写下了“一合酥”三个字,然后将其置于台上。杨修看到后,即刻将酥饼取来与众将士同享美味。曹操问杨修为何不经过自己的准许便将酥饼分与众人,杨修却解释说,“一合酥”乃“一人一口酥”之意,既然丞相如此命令,不敢不从。曹操听后,脸上虽然高兴,心中却暗暗妒忌杨修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