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叹可悲的传奇女性
一代妖姬:妲己
妲己是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的宠妃,据《史记》记载,妲己是苏氏诸侯之女,乃一个美若天仙、能歌善舞、国色天香的美人,在商征伐苏部落时被好酒贪色的纣王掳入宫中,尊为贵妃,极尽荒淫之能事,酒池肉林等乃是纣王为博她欢颜而创,并为了讨好她发明炮烙之刑。妲己后被周武王所杀。
现在人们一说到妲己,就马上会想到另外一个词语“狐狸精”,其实那只是神话小说《封神榜》的文学创作而已。在小说中妲己被描述为一个本性善良、美艳无比的女子,但在入宫途中被九尾狐狸精害死,并被其附身,才有后期一连串令人发指的恶行。
千金难买一笑:褒姒
褒姒(bāo sì),生卒年代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西周最后一位君王周幽王的宠妃。褒人(生活于陕西汉中平川一带)所献,姓姒,故称为褒姒。公元前777年,被幽王立为王后。褒姒之所以为大家所知,是因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笑,用尽各种办法,褒姒仍然不笑。当时国家设置有烽火狼烟和大鼓,有敌人来侵犯就点燃烽火,各诸侯就发兵来镇压叛乱。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点燃了烽火,诸侯见到烽火,全都赶来了,赶到之后,却不见有敌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见到烽火也不会发兵。结果有一次真的有敌寇来犯,点燃烽火后,没有任何援兵到来,周幽王自食苦果。
英明果断:赵威后
赵孝成王元年(前265),赵惠文王去世,其子继位,为赵孝成王。因其年幼,便由其母赵威后执政,人们称之为赵太后。初中课本上选自《战国策》的《触龙说赵太后》让我们见识到了老臣触龙的沉稳和机智,同时也容易让人误认为赵太后是一个有些蛮不讲理的人,其实赵太后的智慧与触龙不相上下。有一次,赵太后召见齐使,先问人民,后问赋税,再问君王,齐使不悦,赵太后则以“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回应齐使的不满。齐使立刻哑口无言。赵太后的话中体现着孟子“民重君轻”的思想。她英明能干,见解非凡,在短暂的三年执政期间为赵国获取了很多利益,使虎视眈眈的秦国不敢妄动。
倾国倾城:西施
西施,中国出名最早、影响最大的“四大美女”之一。她的名声,与吴越春秋、与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与“女颜祸水”联系在一起。她身上负载着更多的历史文化负荷。
西施浣纱图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年时期出生于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相传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西施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无为而治:窦太后
窦太后(前205—前235),名漪,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汉文帝皇后,其长子刘启(汉景帝)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被尊为太皇太后。
很多青少年受电视剧影响认为窦太后是一个专横跋扈的人,其实她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道家治国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和大汉帝国四百年风云江山的奠基者。在她的影响下,西汉政权能继续秉承刘邦时期定下的“以民生息”“无为而治”的精神,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雁北奇葩:王昭君
王昭君(约前52—前20),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进宫的。王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传说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三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到达漠北后,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图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旷世才女:蔡文姬
蔡文姬(约177—?),名琰(yǎn),字昭姬,为避司马昭之讳,改为文姬,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
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有《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传世。《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具一格。
巾帼英雄:花木兰
花木兰,生卒年代不详,相传生活在北魏太武帝(408—452)年间,代父从军,并屡立战功,是不可多得的巾帼英雄。关于她的生平事迹,目前民间主要存在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汉国的战争,且表现突出,但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战争结束后,朝廷欲授予她尚书郎,被她婉言谢绝。第二种说法是:隋恭帝义宁(617—618)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多载,屡建功勋。
北魏民歌《木兰辞》选入初中课本,让更多的青少年熟悉了花木兰。花木兰的孝心和爱国心一直为人们称颂。
贤后典范: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600—636),她的名字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但很多人说叫长孙无垢。祖先为北魏拓跋氏,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礼仪,13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李世民升储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死后葬入昭陵。她生性节俭,母仪天下。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贤淑温良的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长孙皇后曾经向唐太宗提出“居安思危,任贤纳谏”的建议。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和无私的行为,不仅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为后世树立了贤妻良后的典范,曾亲手编纂《女则》10卷,现已失传。
天生丽质:杨贵妃
杨贵妃
杨玉环(719—756),字玉环,道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市韩阳镇独头村)人,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自小习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群。据说她原为玄宗第十八子寿王之妃,后经大臣推荐,唐玄宗见她有倾城倾国之色,后招入宫做女官,天宝四年封为贵妃,从此杨门一族权贵显赫。安禄山起兵造反后,沉迷于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仓皇南逃。途经马嵬坡,大将玄礼和部下认为杨家祸国殃民,怒杀杨国忠,迫使玄宗赐杨玉环自缢。贵妃死时,年38岁。
女中豪杰:萧太后
萧太后(953—1009),名绰,字燕燕,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出生显赫,是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辽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
萧燕燕的形象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她就是《杨家将》里面杀伐决断的萧太后。在历史上,萧太后并不像小说所描写的那样是率领虎狼之师与北宋大战燕云十六州的母夜叉,而是一个清正贤良、深明大义,为辽朝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女功臣。萧燕燕虚心诚恳,用人不疑,这一直为后世政治家所效法。她有男子一般的气魄,执法严明,毫不软弱,甚至“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把北宋部队杀得尸横遍野,生擒名将杨业,几年后又逼北宋签订“澶渊之盟”,开创了宋辽和平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
文武双全:秦良玉
秦良玉(1574—1648),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明朝末期战功卓著的女将军,在历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她自幼跟随父亲习文练武,演习兵法,后帮助朝廷治军,屡立战功,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清兵入关后,她虽年迈却仍举起“复明抗清”的旗帜,率兵反抗,不久病逝。秦良玉一生戎马四十余年,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单独载入正史的巾帼英雄,唯一凭战功封侯的女将军,为数不多的文武双全的奇女子。
红颜多舛:柳如是
柳如是(1618—1664),本姓杨,名影怜,改姓柳,名隐,浙江嘉兴人。后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幼年被卖到盛泽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养女。受徐教养,柳诗擅近体七言,分题步韵,作书得虞世南、褚遂良笔法。年稍长,流落青楼,为秦淮八艳之首。1641年,她与东林领袖、钱谦益结秦晋之好。清军入关后,她积极支持丈夫反清复明。明亡,柳劝钱殉节,钱面有难色,柳如是奋身跳入荷花池,以身殉节未遂。钱谦益降清后,郁郁而死。钱氏家族乘机向柳如是逼索,如是无奈投缳自尽。有《湖上草》、《戊寅卓》等诗集传世。
柳如是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著有《柳如是别传》。
清朝国母:孝庄皇后
孝庄皇后
孝庄(1613—1687),清太宗皇太极妃,姓博尔济特氏,名布木布泰,出生于蒙古科尔沁部,乃贝勒寨桑之女。十三岁时,嫁给后金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为妻。1636年皇太极改号大清称帝,被封为永福宫庄妃。后人根据其死后谥号称之为孝庄。其子福临即位后,为顺治帝,孝庄被尊为皇太后。再后,其孙玄烨又嗣帝位,为康熙帝,又被尊为太皇太后。史称“孝庄文皇后”。
孝庄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在明末东北各族各部的混战中,她作为政治联姻的纽带出嫁。在后金的一步步成功中,她逐渐卷入一场又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并展示出了她卓越的政治才华,逐步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并成为清初政坛上的一个一言九鼎的人物。她一生经历清初三朝,正是由乱到治的关键历史时期。她全力辅佐皇帝,调和清宫内部矛盾和斗争,对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世称之为“清代国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