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1)
- 学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 毛亚庆主编
- 3737字
- 2016-04-30 21:02:33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学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是2006——2010周期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学校的学校管理”项目(简称:CFP——Child Friendily Principal and planning,含义为爱生的校长与学校发展规划)实施的心血呈现与思想结晶。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学校的学校管理”项目(CFP项目)自2006年实施以来,从“爱生学校”的视角关注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关注学校的管理,关注学校的改进与发展。通过项目的开展使项目省、项目县以及项目学校的管理者能够从儿童的视角、性别的视角,从建立安全、快乐、健康的支持性校园环境的视角,进行学校的有效管理,提升校长的领导力。在五年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教育部人事司的领导下,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在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广西、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十个项目省(区)的项目官员通力合作下,在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紧密协调下,通过项目学校的校长、教师以及项目各级专家共同的努力,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促进了学校的实际改进与发展,提升了校长的领导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经验与实践智慧,进而促成了这本融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有机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管理改进的探索之作。这本探索之作凝聚了大家创新的理念、无穷的智慧、原汁原味的经验,对当前基础教育学校管理的改进以及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提升与实际关照的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
中国——联合国儿基会“爱生学校的学校管理”项目(CFP)在关注学校管理改进与校长专业能力提升中,有自己的理论立场、价值主张,倡导了如下的核心价值:
第一,倡导“爱”的理念
在学校管理中,如何用整个的心推进学校的发展,促使学生幸福健康地成长,是每一位学校管理者都应慎思笃行的问题。这种爱必须是用心去爱,是基于对孩子的了解、尊重、关怀、给予和责任基础之上的爱。
在“爱生学校的学校管理”的项目学校中,我们很多校长在介绍自己的管理理念和思想时,总是说在自己的学校管理中始终贯穿着一字“爱”,爱学生、爱老师,但我们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对校长说,如果这个“爱”字,不是繁体的“愛”,是简体化后没心的“爱”,我们就可能很多时候好心并没有办好事情。
因此,在学校管理中,作为学校管理者要追问自己:我们是否都真心实意爱我们的孩子?我们是否用完整的爱和健康的爱关注我们的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是否包含了对孩子的了解、尊重、关怀、给予和责任?如果我们对孩子的爱,缺失了这些关键词,我们的爱将会是怎样的一个爱?
如果我们的爱缺失了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如果我们的爱缺失了足够的尊重,爱就会变为支配与控制;如果我们的爱缺失了关怀和给予,爱就会变得空洞和苍白;如果我们的爱缺失了责任,爱就是轻薄的。因此,字可以简化,但爱岂能无心。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用整个心去做整个的校长”,应是校长专业发展的价值诉求,“静下心做校长”“潜下心研管理”“敞开心润教育”应是校长对学校管理和教育的理解。
第二,倡导“公平”与“质量”理念
提倡“公平”与“质量”的价值追求是项目实施的重要取向。这种取向是我国教育发展到新阶段对学校管理提出来的新的重大命题。走向公平有质量的学校管理反映了随着我国教育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不再是单打独斗的单向度发展,而是和谐发展的整体推进,是“公平”与“质量”的价值取向的并驾齐驱,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因此,在推进学校管理改进与校长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基于这样的认识与社会发展历史性的把握来推进项目学校管理的改进。
在项目的实施中我们强调:没有公平的质量是不道德的,没有质量的公平是低层次的,兼顾公平和质量的学校管理改进是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身心潜能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每一个适龄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是教育的共同追求,离开了谁来谈教育发展和学校管理的改进,都脱离了教育发展和学校管理的现实需求,偏离了教育发展和学校管理的未来走向。公平有质量的学校管理改进将公平视为学校管理的基本原则与重要基础,将有质量视为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与重要目标,公平和质量应交融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始终。
具体而言,表现在:
1.在入学方面:表现在公平上,学校是否全纳了所有的教育对象,使每一个适龄儿童无论个人身心状况、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境遇、宗教信仰、语言文化、民族属性等主客观条件如何,都有平等入学接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质量上,保障教育质量的资源输入上学校有必要的基础设施、生活设施、体育设施、教学设施;有水平的教师队伍,合理的生师比和合格的学历水平。
2.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在公平上,上述所有的儿童是否能够在学校生活中不受自己不能左右的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被公正地对待;学校管理有民主参与的制度和机制,师生、家庭、社区能够参加学校管理;建立安全、健康、性别平等的支持性学校环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快乐情绪、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形成孩子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在质量上,强调学校有效的教与学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知识,也强调知识的掌握与儿童的经验相适应,从而通过学习提升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技能、态度;通过建立支持性学校氛围,使学生的身体、情感、心理得到发展;通过民主参与学校管理,使学生的权利意识、社会责任、价值态度得以发展。
3.在教育结果方面:表现在公平上,学校是否给学生提供了达到某一规定水平的免费教育,使每个人都能有效利用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取得符合其个性、智力、能力的学业成就,从而为其未来发展创造条件;在质量上是否促使学生在价值态度、社会情感、知识技能诸方面得到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成为快乐、健康、知识丰富和适应社会的儿童,成为具有民主参与意识的现代公民。
在公平上强调学校管理要关注所有的儿童在入学、教育过程以及结果上拥有同样的机会和权利,营造支持性的学校管理氛围,使学生能够被公正、平等地对待;在质量上学校管理在入口、过程及结果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保障儿童各项权利为目标的,促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发展。由此,基于公平有质量的学校管理应凸显如下特点:
1.促进教育公平是学校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强调学校管理要关注和保障所有的儿童在入学、教育过程以及结果上拥有同样的机会和权利,能够被公正、平等地对待,这是公平有质量学校管理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
2.以追求和落实质量是学校管理的重点和归属。强调学校管理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立参与与支持性的学校氛围,促使儿童在态度价值、社会情感、知识技能诸方面得到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形成具有民主参与意识的现代公民。
3.实施参与机制的学校管理创新。强调学校管理要实现形成不同利益主体民主参与的机制,在校内要注重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尊重和实现儿童权利,保障儿童利益的最大化;在社区、家庭和学校之间要注重社区和家长的参与,形成学校健康发展的合力。
第三,倡导“科学”和“民主”的理念
“科学”和“民主”的理念是中国社会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追求的社会发展理想和政治诉求。在项目实施中,通过学校管理改进中运用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充分把这种理想和诉求现实化。
就民主而言,在学校规划的制订中倡导“全员参与”,强调与学校发展的相关利益群体:学生、家长、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区成员参与到学校规划的制定和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其中尤其要关注到社区所属的弱势群体,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愿望。通过搭建参与的平台,努力使学校建设成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社区支持的爱生学校;同时爱生学校的学校发展规划在学校层面倡导“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基于发挥学校和社区的自主性,根据国家社会及学校发展的实际,制定学校未来发展的规划。不是由别人替代它制定的,也不是由校长一个人拍脑袋撰写出来而挂到墙上或放到文件柜里睡觉的“纸上的规划”。
就科学而言,在项目学校管理改进中强调学校的决策和管理要遵循科学程序和方法,强调求真务实。在爱生学校管理改进的实施中,要系统规范地运用一系列方法技术,尤其是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中,通过SWOT、PEST分析工具、问题树、社区图和问题诊断与问题的优先排序等一整套的程序和方法技术的运用,使学校的决策和管理建立在科学的程序和方法上。
通过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使“科学”和“民主”的理念在项目学校的生活得以现实化,也克服了一些校长过于自信的意识,很多校长深有体会地说:“用民主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洗脑,用丰富的内容、博采的形式——洗澡,舒服。”
第四,倡导儿童视角和儿童参与权利的理念
儿童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属。在学校管理改进的终极目标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人潜能的充分展现,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信而成功地学习和成长。
《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精神是强调儿童拥有自己的权利,明确将“儿童”界定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并肯定儿童视为“积极和创造性”的权利主体,拥有“包括生存、发展和充分参与社会、文化、教育生活以及他们个人成长与福利所必需的其他活动的权利”。强调儿童的权利是指:对儿童的保护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护,而是具备法律意义上的保护;是指对儿童负有责任的国家、组织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关于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