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爱生学校的管理领域(4)
- 学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 毛亚庆主编
- 4810字
- 2016-04-30 21:02:33
(二)采取科学方法厘清问题
由于学校之间的差异性很大,每个学校在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有很大不同,所以,每个学校都需要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别人的经验。但是,怎么样才能找到学校在实施有效教学方面存在的障碍,仍然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显然,只有找到真问题,才能提高教学效能。真问题的发现不是依靠一两个人的感觉、经验和智慧,或者是一种推论,而是需要学校采用科学的方法,例如,观察、访谈、问卷,简单的实验研究,等等。当然,方法的使用也非常关键,例如,在访谈学生时,访谈的数量、组织形式、访谈者的态度、访谈场所和时间等都直接制约了访谈结果的可靠性。学校在使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时必须非常清楚方法使用的科学性,否则也难以得到预期目标,有时甚至会产生误导。当前,许多学校虽然做了很多工作和努力,但是往往事倍功半,其主要原因是不注意方法的使用,或者不会使用方法,结果非但没有找到真问题,反而在一些假问题或者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大做文章,这样很难从根本上推进有效教学,所以,对于每个学校来说,都要加强教育科研,强化研究方法意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三)认真、合理规划
问题清楚了,未必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也并非所有的问题都一起解决。限于学校资源,以及问题的重要性程度,仍然需要学校认真、合理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地加以解决。因此,学校需要充分了解自身的资源状况,以及可能获取资源的渠道,也就是说学校要充分了解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防止不顾条件,脱离实际,一哄而上,搞运动式的推进。要根据学校规划中采取的方法和技术,如SWOT分析,理性地总结学校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根据有效教学对资源、环境和教师发展的需求,规划学校解决问题的步骤、途径和方式方法,准确地、清晰地描画出达成有效教学的路线图。
(四)以教师专业发展为重点
学校的问题很多,可谓千头万绪,而且有些问题可能是永恒存在的,不过在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不同、程度不同而已。对于实施有效教学来说,教师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因为,无论教学设备多完善,资源多丰富,课程内容多新,都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才能真正发生作用,没有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实施有效教学无异于缘木求鱼。因而,教师问题是所有学校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学校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考虑到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当然,师德建设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上要很好地加以研究,要根据教师的成长周期,考虑到不同阶段教师的特征,考虑不同学科教师专业性的差异,同时,也要考虑教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包括形式、内容、时间和地点、组织方式等,采取有效的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防止不顾教师特点,不符合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行动,避免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流于形式。
(五)完善制度建设,强化过程控制
有效的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观念上和口头上,要以学校制度为突破口,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约束、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与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密切相关,学校教学管理、课程管理、后勤管理、财物管理,等等,都需要围绕有效教学指标做全面、系统的调整,特别是学校教学评价制度,要尽快改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做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发展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考量标准。实际上,这也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另外,有效教学不仅是教学要追求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一种过程。所以,对于学校来说,要以制度来强化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监督和评价。
(六)加强合作联系,拓宽资源渠道
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教育资源既包括教师、管理人员和规章制度等软件资源,又包括实验仪器、多媒体、图书资料等硬件资源。有效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也需要有充足的硬件条件支持,否则,教师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境地。从目前西部农村学校的整体情况来看,许多学校在实施有效教学的过程中都面临着资源不足的困扰,尤其是在教学点,而且单一依靠学校自身来解决在短期内也难以实现。所以,学校需要进一步拓宽教育资源的获取渠道。第一,要充分认识社区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密切学校与社区的联系,要通过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准确清晰地描画出社区教育资源图,并努力创新合作机制。第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动员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和教学中来,共同促进学生发展。第三,密切与周边学校的联系,实现教育资源上的互补,例如,聘请周边学校教师到校授课,或者指导学生活动等。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与区域之外的学校合作,充分利用一些名校和名师资源。当然,除了拓宽渠道以外,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也非常重要。学校要管理和整合好各种资源,为教师使用资源创造便利。
第三节安全、健康与保护
安全、健康与保护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工作得以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做好安全、健康与保护工作既是一种出于保护儿童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维护学校工作有序运行,保障与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的重要需求。
一、安全、健康与保护管理的意义
中小学生无论从心理上,还是身体上其发展都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迫切需要能够得到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关怀、帮助与保护。学校作为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加强安全管理,给中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保护,对于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安全、健康与保护管理是一种实现人性关怀的需要
人的行为选择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受个体的人性动机驱使的。在个体的人性动机中,既有善的欲望,也有恶的形迹。人在不同阶段或不同的境遇中所产生的需求是不同的。在人出生以后一直到成年以前,其会产生强烈的被关怀的需要。当成年以后,尤其当他的行为对社会具有较大的影响以后,那么在其内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个体在童年中产生的被关心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积极的体验,进而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同情与关心弱小的善意动机与心理需求。
同情与关心弱小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体验生成的。任何一个人不论在社会上遭遇到多么大的冷遇,其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有过或多或少的被同情与关怀的境遇与经历。这种境遇与经历对其产生关怀与同情弱小的行为具有很大的萌动。换句话说,对于绝大多数人在内心深处都会产生一种潜在的人性关怀的需求。中小学生属于被同情与关怀的特定群体,在学校中积极地实施安全、健康与保护管理并不仅体现的是人的一种善意动机的驱使,同时也是人性关怀的一种需要。
(二)安全、健康与保护管理是一种法制规定上的要求
同情与关注弱小如果仅仅是一种伦理上的诉求,这种伦理诉求很容易被人的恶意动机所侵蚀,因此,在人性光辉的感召中,善就会被当做一种正义纳入到具有号召性与强制性约束的法律制度与条约之中。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宣称:“儿童因身心尚未成熟,在其出生以前和以后均需要特殊的保护和照料,包括法律上的适当保护。”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三条第二款规定:“缔约国承担确保儿童享有其幸福所必需的保护和照料,考虑到其父母、法定监护人、或任何对其负有法律责任的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并为此采取一切适当的立法和行政措施。”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健康,并享有医疗和康复设施。缔约国应努力确保没有任何儿童被剥夺获得这种保健服务的权利。”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受到保护,以免受经济剥削和从事任何可能妨碍或影响儿童教育或有害儿童健康或身体、心理、精神、道德或社会发展的工作。”我国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三)安全、健康与保护管理是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小学生正处在生长与发育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社会建构性
中小学生的发展虽然有自我建构的影响,但是,社会对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强势的,如儿童的语言、习惯、社会行为等都是在社会环境下产生的。
2.易伤害性
相对于成年人而言,中小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是属于易伤害的弱势人群,他们缺少足够的自我保护与反抗能力。
3.社会认知的单纯性
由于中小学生涉世较浅、并且生活的地点与区域比较单一,所以,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是比较简单的,相对于复杂的社会现实而言,他们的思想与对社会的认知都是比较单纯的。
4.外部依赖性
中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对外部环境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外部环境给予他们一种什么样的影响,那么,他们就可能会形成一种什么样的习性。上述特点决定了中小学生的发展对于外部环境来说具有较大的依赖性。但外部环境对中小学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通过安全、健康与保护管理就是要消除社会环境对中小学生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为其健康、自由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安全、健康与保护管理的主要内容
安全、健康与保护管理存在于学校的方方面面。根据管理所依凭的手段、工具与方式不同,可以把安全、健康与保护管理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有形的管理,另外一种是无形的管理。
(一)有形管理的内容
安全、健康与保护的有形管理对象主要包括场地管理、设备设施管理、建筑物管理与物品管理等。
场地管理是指对学校场地的秩序、结构与使用进行管理的一种形式。学校的场地主要是有以下部分:校园门口、操场、图书馆、教室、宿舍、厕所(卫生间)、实验室、食堂、办公室等。校门、操场、宿舍、厕所、实验室是学校存在安全隐患比较多的地方,很容易对学生构成一种身体伤害。身体伤害产生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即在对学生构成身体伤害的同时,也会构成一定程度的精神伤害。纯粹的精神伤害在现实社会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场地管理的主要目的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持场地的秩序与合理的布局或结构。第二,提高场地的使用效率,避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第三,消除场地的安全隐患,避免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伤害。
设备设施管理是一种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生活设备进行管理的一种形式。学校设备管理的对象主要包括:体育设备设施(篮球架、单双杠、乒乓球台等)管理、电子设备(计算机、电视、插线板、灯管、插座、投影仪等)管理、教室设备(黑板、讲座、课桌椅、教具、讲台等)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的目的与场地管理的目的基本相同,即规范设备设施放置秩序与结构、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与消除安全隐患。除此之外,设备设施管理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延长设备设施的使用寿命。为此,就必须要对学校的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修与保护。否则,不仅会降低设备设施的使用寿命,而且,一旦设备设施出现了问题以后,会很容易给中小学生造成意外的身体伤害。
建筑物管理是对学校大型建筑物品进行管理的一种形式。学校大型建筑物品主要包括宿舍楼、教学楼、办公楼、花坛、校门、围墙以及其他的大型建筑物等。建筑物安全管理主要有两项任务:一项是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期限管理。另外一个是建筑物的保护与维修。建筑物品都有固定的安全使用期限,一旦超过安全使用期限以后,就会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构成威胁。建筑物对学生安全构成的威胁是潜在的,一旦有天气、气候发生突变后,如连雨季节、大风季节等,那么这些潜在的威胁就会对学生安全构成危害。所以,建筑物一旦超过了安全使用期限以后,一定要加强安全防护,经常性对建筑物的安全进行监测,并及时地进行检修与报废。建筑物及时地保护与维修可以延长它的使用寿命,减少与降低对中小学生安全构成的威胁与伤害的可能性。建筑物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所构成的威胁与伤害是群体性的,而不是个体性。所以,建筑物安全管理应该引起学校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