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爱生学校的管理领域(6)
- 学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
- 毛亚庆主编
- 4361字
- 2016-04-30 21:02:33
(三)打造学校良好组织文化的需要
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组成的。物质文化的构成要素是有形的,可见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学校的建筑、场地与设备设施等。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组织的精神与心理层面,其构成要素是无形的,不可见的,如学校办学理念、教风、学风、办学目标、组织士气、人际关系等。制度文化是可见的,但却是无形的,其直接指向于学校内部组织成员的理念与行为,如人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等。每一种文化对于学校的发展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相对于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来说,精神文化在学校发展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它在学校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统领性的。儿童参与学校管理不仅体现了学校对儿童权利的尊重,而且也有利于打造学校良好的组织文化。在一个良好的学校组织文化中,学生的发展是学校一切行动的准则,学生的发展是通过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来实现的,而学生参与管理是调动学生自主性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与手段。
二、参与与和谐管理的主要内容
参与与和谐管理包括参与管理与和谐管理两个方面。参与管理是指学校内部成员及其相关的利益团体能够获得与行使参与权的一种管理形式。和谐管理是一种避免对抗性冲突产生的管理形式。参与管理与和谐管理虽是两种管理形式,但是,两者之间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其中,参与管理是和谐管理实现的必要形式,而和谐管理则是参与管理所要实现的一种目的与目标。具体来说,参与与和谐管理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建构合理的参与与和谐管理组织
参与与和谐管理的组织不是垂直型的,而是扁平型的。组织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等级性的,而是平等的。组织内部成员执行任务不是单纯地依靠上级发布的命令,而是靠组织成员的自觉的参与与合理性的认同。参与与和谐管理组织存在于学校科层组织内部,但是又独立于学校的科层组织。否则,参与与和谐管理组织就很容易被科层化。参与与和谐管理组织的建构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第一,松散原则。参与与和谐管理组织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松散性的组织,而不是一个等级严密的科层组织,在这个组织内部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而不是隶属性的。第二,自主性原则。组织成员的进入及其作用的发挥是自主性的,而不应该是强制性的。第三,协作性原则。参与与和谐管理组织的建构是以协作性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协作的意愿以及协作的基础,那么即便是建立起参与与和谐管理组织,也不会发挥很好的效用。
(二)参与学校发展规划与规章制度的制订
学校发展规划是在一段时期内引领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计划与行动纲领。一个好的发展规划不在于其设计得有多么的完美,发展蓝图描绘得有多么美妙,而是看其理念定位是否适当,发展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行动措施的提出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规划中提出的理念与目标在今后学校管理实践中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实施后是否能够真正地解决学校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等等。而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就必须要提高学校发展规划制订的合理性水平。规划制订的合理性至少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规划实现的目标与解决的问题能够代表教职员工、学生与社会的心声,回应了学校不同群体的需求。第二,规划的制订充分地集结了教职员工、学生与社会成员的智慧,体现了教职员工、学生、家长与社区代表参与学校管理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职员工、学生、家长与社区代表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不仅是必要的、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可行的。具体来说,教职员工、学生、家长与社区代表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的意义有:第一,为发展规划制订提供更为充分的、多元化的信息;第二,有利于提高发展规划制订的合理性;第三,有利于提高发展规划制订的有效性;第四,有利于以后发展规划的执行。
(三)参与学校发展规划与规章制度的实施
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不仅仅是一个规划执行的过程,更是一个管理实施的过程。学校发展规划涉及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其最终是通过调动全校教职员工与学生、家长与社区代表的积极性来实施的。在发展规划实施的过程中,每一个人不仅扮演着规划实施执行者的角色,同时也扮演着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参谋的角色。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学校管理过程之中,为发展规划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为解决学校管理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献计献策。为更好地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全校教职员工、学生、家长与社区代表应该参与到学校所有领域的管理过程之中。如教学管理、总务后勤管理、班级管理、安全卫生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等。参与学校发展规划与规章制度的实施是由全校教职员工与学生以及家长与社区的共同努力与支持来完成的,它不仅是一个完成任务与目标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教职员工与学生以及家长与社区代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因此,学校的一些重要的决策应该有教职员工、学生以及家长与社区代表参加,以保证决策的制订与决策执行的相互协调与统一,提高规划完成与制度执行的质量。
(四)参与学校发展规划执行结果与管理工作的评价
教职员工、学生以及家长与社区代表应该广泛地参与到学校管理的过程之中,即不仅要参与学校管理的执行,而且也要参与学校发展规划与重要决策制订。不仅要参与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也要参与学校的后勤管理、校园安全与卫生管理,等等。不仅要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制订与执行,也要参与学校管理决策执行的评价等。是否真正能够落实教职员工、学生以及家长与社区代表的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是否能够充分地提高教职员工、学生以及家长与社区代表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关键取决于教职员工、学生以及家长与社区代表是否参与了学校发展规划执行结果与管理工作的评价,以及这些评价结果是否具有权威性,是否得到了学校有关管理与决策部门的重视等。教职员工、学生以及家长与社区代表对学校发展规划执行结果与管理工作的评价是学校管理的一面镜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影射出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学校管理与领导工作的民主作风。因此,在学校管理与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赋予教职员工、学生以及家长与社区相应的评价权,以便于对学校管理工作的监督,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保障参与与和谐管理实施的主要措施与方法
保障参与与和谐管理的措施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概括地说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转变校长的观念与领导方式
校长观念与领导方式是否会发生转变将会对参与管理与和谐治理的实施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保障学校参与管理与和谐治理的有效实现,首先应该要求校长转变观念与领导方式。
1.校长观念的转变
参与式管理与和谐管理的理念与集权式管理的理念是不同的。在集权式管理中教师与学生参与式管理的权利是被剥夺的,并且学校管理权大部分都掌握在校长一人手中。而在参与式管理中,则是把学生的发展置于首位,把师生参与学校管理视为他们的一项基本权利,把和谐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项基本的目标。所以,若想实现参与与和谐管理,校长必须先转变观念,向教师与学生赋权。
2.校长领导方式的转变
在参与与和谐管理中校长的领导方式是人本性、民主性,校长与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单纯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对话、民主协商、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之上的伙伴关系。校长注重给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与良好的机遇,校长的领导是服务性的,而不是管制性的。
(二)营造师生参与的学校管理制度与文化氛围
1.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理念应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理念是人行动的指导,有什么样的理念决定人们产生一种什么样的行动。由什么样的行动决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结果。所以,要想保障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与管理之中,首先应该在教育教学的管理理念上体现出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如“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等理念,都充分体现出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
2.建设多种保障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
教职工代表大会是保障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最为重要的一种制度形式,学校每个学期应召开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应是能代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大家公选的有代表性的教师,大会议题的确定应积极征求不同年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决策的主要过程和结果向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进行公示。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班干部培训,定期组织班主任、班级之间进行经验交流,每学期组织两次教师集体文体活动等。
(三)创设保障儿童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爱生学校管理的重要特征,保障参与与和谐管理的实现首先要保障儿童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管理的过程之中。
1.为学生创设获知学校发展、管理及其决策信息的途径
学生若想更好地参与到学校管理过程之中,就必须让学生对学校发展、管理与相关的决策信息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为此就必须给学生创设能够获取各种相关信息的渠道与途径,如允许学生代表参与相关会议、在校报与相关的信息栏上刊登学校重要的资讯、定期召开学校的信息发布会等,学校信息发布要制度化,这样才能够保障学生了解更为充分的信息。
2.吸纳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相关组织与管理之中
组织的建构是促进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为保障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校管理过程之中,就必须要根据活动任务与活动特点,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机构。如少先队、学生会、安全管理委员会、卫生检查小组以及其他的社团组织等。此外,还要保障凡是与学生的利益有关的活动应该有学生的代表参加,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力量与作用。
3.给学生创设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
有效参与管理是以通畅的信息沟通为前提的。通畅的信息沟通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第一,能够保障相关的信息及时地传达给学生;第二,能够及时地从学生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为此,学校就必须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收集学生意见与信息的渠道与途径,如面向学生设立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学生意见箱等,同时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意见调查活动,如教师教学满意度调查、学校生活满意度调查以及公开听取学生意见的会议,等等。
(四)构建和谐的家、校、社区之间的伙伴关系
1.建立学校与家长、社区互动的渠道与制度
建立家长委员会与社区代表委员会,定期开展相关的活动。学校的资源根据实际情况要定期向家长与社区开放,组织召开家长联谊会和社区人员联谊会,指派专人负责与家长、社区代表委员会定期联系。家校沟通、学校与社区沟通应该制订工作计划,每次活动都应该做好记录。
2.学校的资源合理地向家长与社区开放
为了获得社区的支持,学校的一些资源应该向社区开放,社区也应该积极配合与支持学校的工作。学校可以利用社区的资源组织学生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社区也可以在不影响学校的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利用学校的场地与设施开展有关的社区活动。学校教师应该定期参与社区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