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学校管理的改进与创新理念(2)

二、现实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育的总体把握认为,教育永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作为这一个完整教育过程体现的学校教育,它的出发点就应该永远不是也不可能是以儿童为目的的。它首要考虑的着眼点是现实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儿童如何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成年人的问题。换句话说,它的标准是成人的标准,而不是也不应该是儿童的标准。

现代社会经过千百年人类的精神产品的积累,已经是一个文化充分化了的社会,在文化这样充裕的社会里,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就必须在青少年时期尽快地具备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才能在现代社会找到自己的立锥之地,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相对空间,进而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体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这样的发展诉求反映在对现代学校教育,就是实施夸美纽斯所倡导的班级教学,也就是把不同的儿童编入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级进行集体性教学。在这样的班级教学中,忽视了儿童彼此之间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是男女儿童之间天然的生理和心理的差别,也体现在家庭出身、生活环境、身体素质、日常习惯、知识范围等各种条件的差别,尤其是体现在个体彼此趣味偏好的差异。这种的教育形式注定是强制性的,注定不会也不能使儿童达到在身心上完全自由发展的程度。

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尽量降低这种强制性的因素,尽量照顾多数儿童的接受程度和兴趣爱好,但在实际的实施中却不会完全实现这一目标。教师的责任感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的责任感,而不是对一个个具体鲜活的儿童的责任感。越是负责的教师就越要考虑现实社会对一个社会成员的要求,也就越是要用这样一个社会标准培养规范自己的学生。这使他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不能过于迁就儿童的趣味,而是要把儿童的趣味纳入到自己预先设定的教学过程中来,约束那些不符合这种教学过程的儿童趣味。对于儿童而言,这就是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的纪律要求。因此,学校教育永远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之上的自由,自由不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但在现实中,儿童不但要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还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在成人的世界中接受教育,获得更快的成长,但也要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自己的自由,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正是在他自己的世界中,他才能形成和发展自己接受成人教育的独立的心理基础,并在这样一个虽稚弱但却独立的心理基础上自然地而非被迫地接受成年人的教育,并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内部世界,使自己渐渐成长起来,并不失或尽量不失童年美好的心灵状态。

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由一代代的儿童不是在成人功利主义的精神基础上进入成人社会的,而是带着对人生、对世界美丽的幻想走入世界的,才使成人社会的实利主义无法完全控制我们的人类、我们的世界,才使成人社会不会完全堕落下去。我们不能没有儿童世界,不能没有儿童的幻想和梦想,不能用成人社会的原则无情地剥夺儿童的乐趣,不能用成人的价值观念完全摧毁儿童懵懂的但却纯净的心灵。我们要生存,首先要为儿童找到幸福,找到乐趣,找到他们心灵能够栖息的场所。

但现实的教育中,人们更多从成人的视角来看待儿童的世界,儿童世界被演化为一个被控制世界。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社会化程度还很低,认知水平和身体各方面机能状况决定其基本处于对成人的依赖中,儿童的世界是被“给予”的,儿童是在成人支配和控制下不自觉地实现成长的。当然,成人对于儿童的理解不同,对儿童的控制水平及方式也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儿童世界往往是按照成人的想象、成人的规则而被成人顽固地“建构”着。一种沿袭自古代的“预成论”儿童观把儿童看成小大人,认为儿童与成人没有本质区别,应按照成人的要求行动,为增加生活和发展实力更应该“提前”让孩子进入各种知识的训练中:不管孩子是否适合、是否有兴趣、是否需要,家长、老师等社会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期望提出要求,费尽心思地强迫儿童参报名目繁多的训练课及辅导班,擅自决定儿童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规律,表现出成人自我中心主义的压制与强迫。

在这个成人主宰的教育里,导致出现了教育的“致命的自负”[4]:对儿童生命活动失去了敬畏之心,自以为成人文化是理性的、科学的、成熟的,而儿童文化是幼稚的、低级的,将成人文化自觉不自觉地强加给儿童;自以为掌握了儿童成长的规律,其实忽视了儿童自发生活的意义,全面控制儿童的生活,等等。

所以我们现在得回头想一个问题,那就是教育自身的定位、教育者自身的自我感觉的定位都必须重新加以反思。我们觉得现在的教育机构、现在的教育者已经没有资格、没有权利还处在那样一种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认为真理统一于我、万物皆备于我的一种坦然的、先天性的、权威的状态,这个状态必须全面地加以反思,反过来对儿童世界,对儿童的心理,对儿童的存在状态必须带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来加以重新理解,重新了解,重新认知。

在教育的现实中,学校的管理者常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把自己的需求当做儿童的需求,让自己的兴趣代替儿童的兴趣,终以牺牲儿童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意愿和目标。而在这一过程中最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一切为了儿童”,流行的最有号召力的口号就是“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看起来儿童立场似乎是鲜明的、坚定的,结果是儿童在儿童立场上的缺位,成人在儿童立场上的越位,最终使儿童立场异化为成人立场,最后只剩下成人立场。其后果是让孩子“伤”在了起跑线上,“一切为了儿童”被改写成了“一切为了成人”。这种以为了儿童名义的成人立场导致了教育的功利主义,导致了教育的“分数至上”,一切又在“一切为了儿童”的旗号下畅通无阻。教育应当解蔽,当如马斯洛所说的“再圣化”,回到教育应有的立场上去——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这就是教育的本义,也是我们的回答。[5]

[1]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4),转引自熊华生.为了儿童的幸福和发展——教育目的新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第64页

[2]广西隆林壮族自治县扁牙民乐小学.谢君香.摘选2006—2010年周期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学校的学校管理”(CFP)项目(2010年宁夏银川)经验交流与研讨会议汇编材料

[3]资料来源: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项目“爱生学校的学校管理”项目学校

[4]熊华生.为了儿童的幸福和发展——教育目的新论.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第87页

[5]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人民教育,2007(23)

第二节学校管理需要如何改进与创新

基于现实中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确实需要改进与创新。如何改进与创新,需要借鉴学校管理的新理念,以及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校管理的现实做法。爱生学校的学校管理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可资借鉴的理念和现实的做法。

“爱生学校”(Child—Friendly School)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cief)与东亚一些国家开展基础教育合作实验项目“Towards Child—Friendly Learning Environments”的内容,直译为“面向爱生的学习环境”。根据其具体内容,我国将其译为“爱生学校”。“爱生学校”项目在泰国、菲律宾等国家的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切实促进了儿童权利在学校的落实,推动了孩子们获得高质量的学习和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爱生学校的学校管理是以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中有关儿童权利的原则以及近些年来由特殊教育生发而来的,以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影响的全纳教育的理念为基础,将其应用于指导基础教育的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的实际,进而达到促进学校发展的一种理论探索和实践运动。

一、1997年爱生学校的实施维度框架在泰国首先被确立,之后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之中

目前,这个实施维度框架已经发展为指导爱生学校的纲领性实施指南。这个实施维度框架由以下五个维度组成:[1]

(一)对所有儿童的全纳性

寻求并推动所有儿童,特别是那些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语言、社会经济及能力等背景的儿童积极参与。

(二)学习的有效性和相关性

爱生学校在学业上的有效性是强调促进以儿童为中心的、适宜的和高质量的教学过程。包括在必要时给学生以个性化指导;倡导积极、合作、民主的学习方法;明确什么是高质量的学习结果,并帮助儿童学习他们需要了解的内容;学校要采用一系列教学材料、资源和辅助教具;鼓励所有儿童参与到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同时还应爱护教师,学校提高教师的能力和信心,为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并确保高质量的教学。相关性是指爱生学校的教学内容要与儿童生活及生产知识和技能需要相关。

(三)安全健康的校园环境

爱生学校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儿童提供健康、安全、有心理支持和保护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中儿童情绪、心理及身体得以健康、安全及保护;学校提供清洁、方便的饮用水以及适合女生的卫生设施,并杜绝虐待、欺辱及性侵害。

(四)具有性别的敏感性

在爱生学校中学校要采取性别敏感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男童和女童的认知发展;确保平等地对待男童和女童;让儿童平等地、没有任何歧视地参与到学习、游戏和体育活动中。

(五)学生、家庭和社区对学校事务积极参与

社区合作伙伴是实现爱生学校目标的主要构成因素。学校鼓励学生、家庭和社区积极参与学校政策、管理的各个方面,并为儿童提供支持。社区参与使学校更好地投入到促进儿童教育的工作中,增强彼此的透明度和相互信任感。

二、爱生学校实施的五个维度是爱生学校取得成功的必要的、相互促进的条件

爱生学校要取得成功就要强调所有这些要素,在每一个方面都能够做到爱生,为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强化这五个方面行动。

(一)对所有儿童的全纳性

首先爱生学校应该成为儿童乐于追随的学校。全纳性是使人们清楚地理解爱生学校的根本:不能因背景或能力不同,使儿童无法入学校,使不能从事学习的儿童却得不到任何帮助;不能因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地理位置偏远、少数民族边缘化、缺少完整或资源良好的学校,使儿童无法入学校;不能因绝对贫困的因素,使儿童无法入学校;不能因上学的机会成本对于许多家庭,特别是对女童的家庭而言,在无形中加大了家庭的负担,使儿童无法入学校;不能因学校教育质量的因素,使人们认为上学不会为将来工作或生活前景提供增值效益,而且有破坏当地传统的风险,使儿童无法入学校。

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应该剔除对儿童排斥的如下现象:教师不让儿童参加、使用与儿童常用语言不同的语言活动;认为儿童没有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缺乏教学理念与技能,以应付学校生活的多样性等原因,而使儿童感受到孤立;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年龄跨度加大、学习程度差异加剧,使得大多数学生无法进入以儿童为中心的、个别指导式的、健康的和受到保护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等现象。

(二)儿童学习的有效性和相关性

爱生学校要为儿童提供有效性的学习,需要满足各方条件才能达到:基于儿童权利的国家社会经济和教育政策框架;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服务以及公民社会结构;得到支持的训练有素及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课程的相关性以及提供足够的学生使用的材料;专业能力强并能提供支持的学校管理者、学习监督者和指导者。由于在现实中难以达到以上各项条件的要求,因此,建设一个“成功”的爱生学校是需要一致的、持续的、不断的努力过程。

爱生学校要达成儿童学校的有效性和相关性,就必须强调儿童享有高质量的教育权利。提倡儿童从出生便开始积累早期的学习经验,使儿童有学习的准备。同时,应该为儿童提供安全、保护、性别敏感的空间,避免暴力与虐待,确保儿童的健康与安全。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道德心、社会地位和动机,鼓励社区支持教师与学校改进教育,以满足“全体儿童”的需要。

为此,在学校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积极的、合作的、民主的学习方式与氛围,促进教与学过程的有效性;对每个儿童实施个别化教学;提供有组织的、适合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能力、品德、信誉、社会地位、收入状况以及他们对儿童权利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结果,帮助儿童学会他们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及教会他们怎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