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导论(8)
- 西方美学史(第1卷):古希腊罗马美学
- 范明生
- 3909字
- 2016-05-03 13:13:06
20世纪的西方美学继19世纪之后又发生了巨大变化,简单地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条主线来加以概括已不太合适。本书是以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两大主潮来勾勒20世纪西方美学发展的主线的。但是,若仔细分析,这两大主潮与原先的两条主线还是有着某种关联、位移或逆反的关系的。这里关键是对理性的现代理解已不同于过去。如果说传统把理性理解为人性中先天具有的认识、判断事物、整理感性经验的良知良能的话,那么,20世纪则把理性理解为用逻辑的方法把握、认识对象的科学态度。据此,20世纪科学主义主潮中占主流地位的是以逻辑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为基础的分析美学及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从源流上看,它是19世纪实证主义在20世纪的新发展,当然也可归入原先的经验主义一脉;但就其对科学(逻辑)理性的崇拜而言,它又成为现代理性主义的代表。而以表现主义、直觉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主潮则根本否定逻辑理性,而主张把非逻辑的直觉的体验作为美学的基点,这就形成了非理性主义在现代人本主义主潮中的主导地位。这样看来,20世纪西方美学两大主潮就不再是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分野,而是经验主义同科学理性相结合,而与非理性主义的对峙。这种局面如前所说,在19世纪已初露端倪,而到20世纪才逐渐明朗起来。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原先两条主线在20世纪西方美学中出现的偏转和位移。
本书之所以按上述三个阶段、两条主线来营构全书的框架,展开各个时代西方美学的叙述,乃是因为:第一,这乃是从西方哲学、美学发展的历史实际中概括出来的,而非主观臆想出来的,它以史实为根据;第二,这也是前人与当代许多学者长期研究的成果,本书吸收了其中许多宝贵的思想、观点和材料;第三,这有助于在纷繁复杂的美学现象中揭示其中隐蔽的发展规律。这也正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序论》,上卷,6~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同上书,上卷,6~7页。
[3]利奥塔:《后现代状况》,211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译文据原文有所改动。
[4]贝斯特、凯尔纳:《后现代理论》,151~152页,麦克米伦,1991。
[5]庞学铨:《存在范畴探源》,55~56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6]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03a21—30,参见吴寿彭中译本,5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同上书,57、125~126页。
[8]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57、125~126页。
[9]参见柏拉图:《斐多篇》,78C—79D、100B—E。
[10]参见柏拉图:《斐多篇》,78C—79D、100B—E。
[1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29页。
[12]同上书,130页。
[13]同上书,133页。
[14]同上书,1031A30—1031b20,参见中译本134页。
[15]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1031A30—1031b20,参见中译本134页。
[16]同上书,84页。
[17]同上书,136页。
[18]同上书,265~266页。
[19]普洛丁:《论美》,转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6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0]同上书,57页。
[21]圣奥古斯丁:《忏悔录》,23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2]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115页。
[23]参见笛卡儿:《谈方法》,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36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4]《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79页。
[25]同上书,80页。
[26]参见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上卷,271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7]同上书,253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9]转引自亚历山大洛夫:《西欧哲学史》,17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0]《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77~78页。
[31]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186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63~164页。
[33]霍布斯:《利维坦》,3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4]参见《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24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5]同上书,255页。
[36]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193页。
[37]奥夫相尼科夫:《美学思想史》,116页,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38]休谟:《人类理解研究》,2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9]《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5辑,4页。
[40]同上书,第5辑,70页。
[41]布瓦洛:《诗的艺术》,转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81页。
[4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493~494页。
[43]《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84~85页。
[44]鲍姆加登:《理论美学》,2页,汉堡,1983。
[45]同上书,11页。
[46]黑格尔:《美学》,第一卷,12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7]柏格曼:《逻辑与实在》,117页,威斯康星,1964。
[48]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8~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9]参见王一川:《修辞论美学》,13~14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13~14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0]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5.62。
[51]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4.003。
[52]维特根斯坦:《1914—1916年笔记》,78页,牛津,1961。
[53]转引自徐友渔、周国平等:《语言与哲学》,12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54]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19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55]同上书,202页。
[56]转引自徐友渔、周国平等:《语言与哲学》,152页。
[57]同上书,155页。
[58]海德格尔:《生存与存在》,307页,芝加哥,1968。
[59]转引自徐友渔、周国平等:《语言与哲学》,177页。
[60]同上书,180页。
[61]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99页,伯克莱,1976。
[62]转引自徐友渔、周国平等:《语言与哲学》,179页。
[63]德里达:《论文字学》,44页,巴尔的摩,1974。
[64]同上书,51页。
[65]库兹韦尔:《结构主义时代》,206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66]参见福柯:《性史》,第1卷第2章,纽约,1978。
[67]福柯:《疯癫与文明》,89页,纽约,1965。
[68]利奥塔:《后现代状况》,转引自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25~26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9]转引自列宁:《哲学笔记》,41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70]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326a。
[71]亚里士多德:《诗学》,25~26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72]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14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73]同上书,124页。
[74]转引自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23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75]贺拉斯:《诗艺》,15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76]同上书,154页。
[77]参见朗吉弩斯:《论崇高》,见《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79~13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78]普洛丁:《九卷术》,第1部分卷6,《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53~54页。
[79]同上书,60页。
[80]奥古斯丁:《忏悔录》,64~6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81]《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67~68页。
[82]同上书,66页。
[83]转引自奥夫相尼科夫:《美学思想史》,77页。
[84]达·芬奇:《笔记》,载《世界文学》,1961年第8期,207页。
[85]同上书,209页。
[86]《芬奇论绘画》,41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87]参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6辑,9页。
[88]转引自《西方文论选》,上卷,193~194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89]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167页。
[90]同上书,上卷,178页。
[91]恩格斯:《反杜林论》,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2]《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125页。
[93]《十八世纪法国哲学》,7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4]伏尔泰:《哲学通信》,23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95]卢梭:《爱弥尔》,500~50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96]同上书,508页。
[97]《狄德罗美学论文选》,3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98]参见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25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99]温克尔曼:《古代艺术史》,见《世界艺术与美学》,第2辑,360~361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100]同上书,366页。
[101]同上书,360页。
[10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61页注a,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03]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67、727页。
[104]同上。
[105]席勒:《美育书简》,70页,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
[106]参见鲍桑葵:《美学史》,第十三、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