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生活环境与实用主义哲学(3)
- 杜威(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丛书)
- 丁永为
- 3497字
- 2016-05-18 14:35:11
何谓工具主义?工具主义乃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和方式,在它看来,世界是变动的,充满着偶然性的。变化而非永恒才是实在性的检验标准;人们认识的焦点应由绝对的起源和世界本身转向特殊、多样化。工具主义者要求以自然主义的实验方法来代替传统的超自然的世界观;他们相信,知识是感性有机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认识主体去追求那作为对象的异在世界的摹本;真理不再具有永恒的特征,它只是一种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现实生活的有力工具。[28]
从绝对主义到工具主义的转向是一个跨越了大约十五年的漫长历程,以1903年《逻辑理论研究》一书的出版为结束的标志。如果说在杜威思想发展过程的第一个转向当中,莫里斯和霍尔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这第二次转向的完成,却不能不提哲学家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的功劳。
1890年詹姆斯出版了《心理学原理》这部经典著作。正是《心理学原理》使杜威的思想信仰发生了根本转变。通过对这部著作的研究,杜威认识到,尽管同自己一样,詹姆斯也拒斥传统哲学的二元论,但不同的是,詹姆斯并不求助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相反,他通过蕴涵在进化生物学中的功能主义来解释延续性。在杜威看来,《心理学原理》一书为他的思想导引出新的方向和品性。在这一时期的著作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处在转向时期的杜威,杜威思想的焦灼和彷徨。正如孙有中教授所指出的:“绝对唯心主义一直是杜威所心爱的,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有机的、有目的的世界,这便为杜威的民主的社会与政治理论提供了基础,也满足了他在道德上和情感上对融合个性发展与共同体利益的追求。他长期不愿意放弃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就在这里。”[29]
在詹姆斯的启发下,杜威提出了经验的、形而下的自我实现理论。杜威指出,当我们谈到能力的时候,我们即是在说一些活动,这些活动是当前和这里能够看得到的;而且由于这些活动与在过去的经验中实现的目标相联结,我们便能够把这些观察到的行为作为形成当前目标的条件。于是,道德理想乃是从过去的经验中生长出来;它不是过去经验的复制品,肯定地说,它的内容和作为一种理想的潜质是与作为其后来者的实际经验保持连续[30]。杜威同意在经验生成方面,智力具有建构性和综合性角色,并在个体生活的连续性上为它们的统一提供基础。
杜威指出,知识乃是对行动的陈述,现代科学的方法乃是进行这种陈述的合适的手段。他认为,在哲学上,这就意味着兴趣上的一个转变,即从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兴趣转向心理学和社会伦理学。[31]在杜威那里,已经越来越倾向于思想和行动的统一,而越来越不满足于对生活和行动作形而上学的理解而不是经验的和科学的探究。1903年,在杜威行将离开芝加哥大学的时候,他终于完成了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彻底改造。此时,“生活”和“经验”成为杜威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在杜威那里,人成为生活世界的中心。人的地位提高了,人的风险与责任也随之增加了,因为他被永远地推上了并无保障的、矛盾丛生的、永无止境的生命之旅。人将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探究、去试验、去成功,也去失败,经历痛苦,也将获得欢乐。这也将是杜威自己的人生。
注释
[1].孙有中.美国精神的象征——杜威社会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
[2].孙有中.美国精神的象征——杜威社会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2
[3].孙有中.美国精神的象征——杜威社会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
[4].童庆柄.论杜威的宗教哲学.见樊丽萍.杜威思想与当代世界.文汇报,2005-05-30
[5].乔治·马斯登.认识美国基要派与福音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4
[6].Good,James Allan,PhD.A Search for Unity in Diversity:The“Permanent Hegelian Deposit”in the Philosophy of John Dewey .Rice Uni-versity,2001,p.77
[7].孙有中.美国精神的象征——杜威社会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5
[8].Cohen,David K.“Dewey’s Problem”.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Vol.98,1998,p.444
[9].孙有中.美国精神的象征——杜威社会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7
[10].Levine,Barbara,Chronology of John Dewey’s Life and Work .See http://www.siu.edu/~deweyctr/chrono_ page.htm
[11].罗伯特·B.塔利斯.杜威.北京:中华书局,2002:8
[12].1894年10月杜威写给妻子的信
[13].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8~29
[14].Jo Ann Boydston.The middle works of John Dewey(1899-1924),Vol.2,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6-1983,p.82
[15].Jo Ann Boydston.The middle works of John Dewey(1899-1924),Vol.1,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6-1983,p.310
[16].Jo Ann Boydston.The middle works of John Dewey(1899-1924),Vol.1,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6-1983,p.265
[17].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2,39
[18].Jo Ann Boydston.The middle works of John Dewey(1899-1924),Vol.1,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6-1983,p.301
[19].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71
[20].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97
[21].黄楠森,杨寿堪.新编哲学大辞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742
[22].罗伯特·B.塔利斯.杜威.北京:中华书局,2002:5
[23].陈亚军.哲学的改造——从实用主义到新实用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5
[24].黄楠森,杨寿堪.新编哲学大辞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966~988
[25].Hahn,Lewis E. .Introduction,in Jo Ann Boydston.The early works of John Dewey(1882-1898),Vol.1,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67-1972,p.xxiv
[26].Jo Ann Boydston.The early works of John Dewey(1882-1898),Vol. 2,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67-1972,p.123
[27].Hahn,Lewis E.Introduction,in Jo Ann Boydston.The early works of John Dewey(1882-1898),Vol.1,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67-1972,pp.xxxii-xxxiii
[28].陈亚军.哲学的改造——从实用主义到新实用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7
[29].孙有中.美国精神的象征——杜威社会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0
[30].Jo Ann Boydston.The early works of John Dewey(1882-1898),Vol.4,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67-1972,p.53
[31].Jo Ann Boydston.The early works of John Dewey(1882-1898),Vol.5,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67-1972,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