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人已选准,时机已到,出山!(2)

“若他刘伯温也像枫林先生(朱升)一样虽然有才干但胸无大志,得过且过,来我这里打打酱油就走了,岂不是辜负我一腔期望?”

朱元璋这才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主公多虑了,”李善长仔细分析道,“人各有不同,朱枫林先生当初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堪称至理,只是他原本生性爱好平和冲淡,喜于教书授徒、著书立说,因此并无大志于功名。刘伯温则不同,他出身官宦世家,必然要走仕途道路,而他在元朝廷混迹多年,屡受排挤打压,郁郁不得志,必有满腔抱负企望施展,方不虚此生。臣敢保证,刘伯温此人必定会以功名事业为上,他既首肯出山来辅佐主公成就大业,必是下了偌大决心,也认定了主公是他的主公。他骨子里是个读书人,还是讲究些儒家忠信之道的,最看重的就是面子,他已经从元朝廷跳过一次槽,是为读书人最不齿的,再跳就要受到世人更大的耻笑了,因此他此次投奔主公必会竭心尽力,忠实效劳,断不会再轻易跳槽辞职!”

李善长对每个人都分析得头头是道,足以见得他考虑事情相当周密和精明。相信大家都可以看出,李善长的经济学实在不是白学的。从他的分析,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他已经将数学的精密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人是个数学天才、经济学天才,放在今天也绝对算得上郎咸平、吴晓波之流的人物。

朱元璋听了李善长的分析相当满意,相当高兴。他高兴的原因并非仅仅是因为他听到了李善长的精彩分析,而是他以天生的敏锐,突然发现了一个很细小却很值得咀嚼回味的问题——李善长对朱升和刘伯温都分析得头头是道,尤其对刘伯温更是了如指掌!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他对朱升了解是正常的,因为他跟朱升同事了几年,不了解才怪,但对于一个素未谋面的人,他却了解得比对相处了几年的同事还要透彻。

正常吗?不正常。合理吗?不合理。按说,刘伯温即将成为李善长的同事,同为高级顾问,必然会与他形成激烈的竞争,而且李善长是安徽人,刘伯温是浙江人,李善长应该会对他心生jidu 妒猜疑、多加防范才对。但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长不但没有表现出丝毫这方面的情绪,反而对他夸奖有加,实在太匪夷所思。

这里面一定隐藏着一个秘密!他们之间一定会产生竞争!即使现在不会,将来也会!他们将来一定会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朱元璋对此深信不疑。因为他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魔——权力和利益。只要有魔,就会有鬼。

所谓“鬼”,就是斗争。魔鬼始终是在一起的。为了权力和利益,所有存在利益竞争的人一定不会相处融洽、相安无事,他们终将亮出自己的獠牙,互咬互撕。朱元璋突然觉得很不对劲,突然觉得自己被事实的表象欺骗。紧接着,他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李善长是在戴着好人的面具,隐藏了凶恶的獠牙!没错,就在刚才朱元璋放出一枚烟雾弹的同时,李善长也放出了一枚烟雾弹。

李善长是个相当精明的人,既然朱元璋想看到他对刘伯温的到来产生恐惧和嫉妒,那么,他就反其道而行,对刘伯温一通猛夸,并表示热烈欢迎。这样朱元璋的希望就会落空,就会认为他是一个度量很大、没有私心之人。但到底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尽管李善长考虑周密,但还是露出了一丝破绽。很不幸,这一破绽被朱元璋识破,并被他牢牢抓住。朱元璋瞬间醍醐灌顶:差一点上了李善长的当!这个李善长,实在太过狡猾,可是要跟我玩还太嫩了。但朱元璋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而是保持镇静,抚了抚须,最后点了点头,对李善长说了一句:“好,现在就等他来面试了!对了,那你说说其他三个如何?”

李善长知道这只是此次会谈的落幕,已经没有必要再多说什么,于是一笔带过道:“宋濂此人长于文章经史,其他二人臣不是很清楚,一切还望主公自己定夺!”朱元璋再次点了点头,示意会谈结束。李善长带着自己刚才施放烟雾弹迷惑朱元璋的得意离开。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得意注定是失意。他之所以对朱元璋施放烟雾弹,是因为他熟知历史,懂得一个深刻的道理:

所有领导都是喜欢看下属斗争的,一来可以维持下属之间的平衡,二来好从中捡便宜。而他们又不想看到下属斗争太猖、太失衡,所以一定要制衡,不能让一方独大,不然就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李善长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只可惜,他搞错了码头,遇到了朱元璋,烟雾弹注定失效。朱元璋想从李善长身上得到的答案,已经得到了。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自古以来,大臣相斗是免不了的,君臣相斗也是免不了的,但最终的胜者只能是一个人,只会是一个人,那就是君!

接下来,就等刘伯温一行人到达应天府了。

应天的第一次会面

朱元璋有所不知的是,就在他翘首以盼之时,朱升已经带着刘伯温一行四人到了应天府。

应天,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这个地方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龙盘虎踞”。一听这四个字,就知道这是一个好地方。的确,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的史书都无一例外地称赞这里是个好地方,因为这里“兴王气”。为什么“兴王气”?原因很简单:风水好。风水好、兴王气的地方,当然是好地方但我当看了很多史料之后,忽然发现了某种很诡异的历史规律:凡是在这里建都(注意:是建都)的王朝,没有一个长寿的,多不过百余年,少则十几年,灭得相当快。于是,我不禁想问一句:南京用来立国建都,真的是好地方吗?答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历史事实中寻找:

此地历来地位险要,从古代直到近代,可谓历经腥风血雨、历史变迁。春秋时此地属于吴国,到了战国时属于越国。越国灭亡之后,归属楚国,楚国在此设置金陵邑。到了汉代,在这里设置了秣陵县。晋朝时,改为建康县。

看了这些,有人会说:这有什么?不就是各个朝代在此建立行政机构,很正常地兴亡吗?的确非常自然,就以上史料记载,确实看不出有啥特别之处。但请注意:这些都是没有在此建都的朝代和国家,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再来看看以下事实,相信就能看出一些奥妙:

222年,孙权立吴称王,229年迁都于此,称“建业”。280年,亡。存世时间:

58年。

317年,司马睿成立东晋,建都于此,称“建康”。420年,亡。存世时间:103年。此后,宋、齐、梁、陈均相继建都于此,很快纷纷灭亡,是为南朝。存世时间都相当之短。

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改南京为天京,建都11年。1864年,亡。存世时间:13年。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政府建都南京,1937年,日军侵华,威逼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46年迁回南京。1949年,亡。存世时间:37年。

看到这里,我相信有心的人已经发现了一个残酷的历史定律——但凡在南京建都的王朝,几乎没有一个能长久(除了东晋长点儿)的,迁都算轻的,灭亡才是要命的。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地理位置决定的命运……几十年后,朱元璋已不在人世,一幕他看不到的悲剧就在这里发生:他的第四个儿子推翻了他的孙子,夺走了皇位,几年之后从南京迁都北京。此后,大明王朝延续两百余年。每每看到这段历史,我就想如果当时推翻建文帝的不是老朱家自己人而是外人,那么情况就绝对不是迁都这么简单,改朝换代都不在话下。所以,我斗胆下一个结论:南京确实能兴王气,但只限于兴王气,只适合立业,不适合守业。朱元璋是古人,当时当然不会有我们现在这样的觉悟,他看中应天,原因就是这里能兴王气。毕竟能兴王气就能发家,就可以成就大业。现在,朱升就领着刘伯温四人来到了应天府,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当他们踏进朱元璋府邸的门槛时,只见老远一人蓬头散发、衣衫不整、光着脚丫子大步往这边冲过来,吓得朱升连忙向后退了几步,同时张开双手挡在刘伯温几人前面护住他们,却不料由于退得急,差点摔个人仰马翻,多亏刘伯温扶住他才站稳。

朱升仔细一看眼前这人,突然认出他就是吴国公朱元璋,连忙招呼身后的刘伯温几人向他跪下行礼。

刘伯温这才知道,原来他就是朱元璋!历史将会永远铭记:至正二十年(1360年)春三月,刘伯温与朱元璋的会晤,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晤!

面试

朱元璋为了迎接他们一行近乎疯狂的举动,让刘伯温相当感动和欣慰。古有周公求贤心切,为了迎客连饭都来不及吃就往外奔。蔡邕见王粲,倒屣相迎。曹操见许攸,赤脚狂奔。如今,朱元璋尺度更加夸张,蓬头散发、衣衫不整地奔出来,就为了见他们几人。

这样的待遇,朱升、李善长都没有过,足以见得朱元璋对刘伯温几人的重视。准确地说,是对刘伯温一人的重视。

在刘伯温看来,这样一个懂得借助他人力量求取进步的人,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人,是一个值得自己辅佐的人。

刘伯温相信,这一次,自己没有选错。有没有选错,要到多年之后才见分晓。此时,大体是没错的。朱元璋见到刘伯温到来,相当兴奋,大有喜新厌旧之意,对朱升也不加理睬,上前一步紧紧拉住刘伯温的手,欣喜若狂道:

“得知先生几人前来,我不及梳洗更衣就奔出来迎接,朱某一介粗人,不懂那些礼节,直来直去。我为天下屈四先生!有唐突不当之处,还望诸位先生海涵!”

当朱元璋拉住刘伯温手的那一刻,刘伯温感到莫名的惊喜、兴奋和紧张:他就是我要找的那个值得我辅佐之人,他以他的礼贤下士证明了他任人唯贤的气度!

为了这一天,我等待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忍受了多少痛苦的煎熬?如今,我终于与你会面了!过去所受的所有挫折磨难,所有痛苦,所有失意,在这一刻都变得轻如鸿毛,不值一提。

刘邦有张良,终成大业;刘备有孔明,乃建蜀汉。当我和你组成黄金搭档,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必能击败各路敌手,共创统一伟业!

我要让你知道,你是我要选中的天下之主,我是你要找的智慧之光!当今乱世,只要我们同心协力,一定可以战胜所有敌手!

是的,一切都将从今天开始!命运之轮也将从这里开始转动!当刘伯温抬起头正眼看他时,他发现面前的这个人有一副奇特的长相。刚才他蓬头散发,刘伯温没看清楚,但现在,看得一目了然。此人的长相,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鬼斧神工”。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身材高大魁梧,长身虎背,粗腰窄肩,厚手细指,高鼻阔额,两耳肥大,厚唇阔嘴,面部颊骨凸出,下巴像一块山石从悬崖上凸出来。

面对如此一副怪异的长相,刘伯温反复搜索记忆,然而对于同类长相,他的记忆却是一片空白。由此,他不得不得出一个现实的结论:尽管有生以来阅人无数,见过无数奇怪的长相,但还从未见过怪异得如此极致的长相。一般说来,一个人要长出一副怪异得惨绝人寰的长相,概率是很小的,因为普通人都是普通长相,哪怕丑一点,也丑得自然,不会给人太大的突兀感和恐怖感。但要长出一副怪异到巧夺天工那种境界的长相,那是不太容易的。虽然上天从不轻易眷顾一个人,让他貌比潘安,但也绝不会胡作非为,直接让他一生下来就是猪八戒。

然而,刘伯温看出眼前这个人的面部结构相当复杂,集高山、盆地于一体,面相实在是“巧夺天工”。

这是一副奇崛之相,非常人所能有。刘伯温根据自己看过的相术古书总结出的经验,突然在心里下了一个大胆的判断:如此长相,既有大贤之仁厚,同时也有大奸之凶残!这是一副非凡之相,常人断难拥有!此乃仁君之相!雄主之相!暴君之相!

如果你够了解朱元璋这个人的一生,你就会对刘伯温的这个判断佩服得五体投地。

是的,刘伯温与朱元璋见面的第一时间,就断定这个人将来必定会干出一番大事业,必有一番大作为。这个人,终将成就一代伟业,但手段会相当之狠。

可是,在这个世界,心不黑、手不狠,如何能成大事?成了大事,心不黑、手不狠,又如何能坐稳江山?一切都是既定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