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鸵

美洲鸵为大型的不会飞的鸟类,常被称做南美鸵鸟。但从解剖学和分类学的角度而言,美洲鸵实际上与鸵鸟相去甚远,而更接近于。与鸵鸟表面上的相似性乃是趋同进化的结果,两者都适应于开阔的平原生活。

美洲鸵直立高1.5米,绝大部分体重不超过40千克;相比之下,鸵鸟身高可达2.5米,体重约115千克。除体型之外,两者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足部:鸵鸟仅有2个增大的趾,而美洲鸵有三趾。

大小美洲鸵

形态与功能

查尔斯·达尔文第一个发现并描述了大美洲鸵和小美洲鸵的差别。1830年的一个晚上,当“贝格尔”号船沿着巴塔哥尼亚海岸南下航行之际,这位伟大的生物学家在吃美洲鸵的一条腿时注意到了区别。大美洲鸵事实上曾广泛栖息于从巴西中部沿海至阿根廷大草原的草地地带,而小美洲鸵则见于巴塔哥尼亚的半沙漠草原和灌木丛林地,以及从阿根廷和智利穿过玻利维亚至秘鲁的安第斯山脉的高原草地中。2个种类均有3个可清楚区分的亚种。大美洲鸵最小的亚种来自巴西,体重仅为20千克,最大的阿根廷亚种体重可以达到50千克。

大美洲鸵在冬季会10~100只聚集成群,繁殖期则分散为2~7只的小群。它们分布的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19只。美洲鸵的成鸟大部分都是素食者,以多种植物为食。它们会摄入某些青草,但更偏爱阔叶植物,并且还经常食那些甚至带刺的草本植物,如蓟。如今,它们主要以阔叶、开花的非禾本植物为食,特别是紫苜蓿、蜀黍、黑麦和引入的牧草。成鸟几乎不食动物类食物。小美洲鸵则普遍生活在相对更干燥、更荒芜的环境中,所以它们凡是绿色的东西都吃,但同样更喜食阔叶植物;有机会时它们也会捕食一些昆虫和爬行类小动物。

大美洲鸵的头部体现了平胸类鸟的典型特征:眼大,视角广,能够迅速发现危险;喙宽而扁平,适合食草。此外,美洲鸵还有极其敏锐的听觉。

雄鸟孵卵和育雏

繁殖生物学

繁殖季节(春、夏季)来临之际,大美洲鸵的雄鸟开始求偶炫耀,并与其他雄鸟争夺成群的雌鸟。整个繁殖机制相当复杂,存在4种扮演不同角色的雄性成鸟,分别是:不参与生殖活动的雄鸟,只负责孵卵的雄鸟,既进行交配又进行孵卵的雄鸟以及只负责交配的雄鸟。繁殖期开始,雄鸟在地面筑起巢,然后通过炫耀行为和鸣声引诱一群雌鸟来到自己的巢中。这个阶段的雌鸟成群四处活动,与数只雄鸟进行交配,最后在一个巢内或巢附近产卵。巢中的雄鸟便用喙将卵集中推到自己的巢里,从而形成多达10~70枚的一窝卵(即意味着有18~26枚卵是从巢以外的各个地方收集而来的)。随着卵的不断增加,雄鸟对接近巢的同类变得日益具有攻击性,同时也越发不愿意去收集离巢较远的卵。而雌鸟在一个巢中产了几天卵后便离开,此后有可能去另外的巢中产卵,但不参与营巢。雄鸟孵卵36~37天后,雏鸟出生。它们在巢中仅待数小时便可以随雄鸟一起外出觅食。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一只“次”雄鸟。它与“主”雄鸟共同筑巢。然而,一旦一窝卵收集完毕,便只剩次雄鸟留在巢中孵卵,主雄鸟则去重新筑一个巢,吸引雌鸟来产卵,然后亲自孵卵。比起主雄鸟,次雄鸟发生交配的次数很少,但它们在孵卵方面同样很成功,只是在抚育雏鸟方面不及主雄鸟。而有次雄鸟相助的主雄鸟比没有次雄鸟的主雄鸟更容易育雏。另外,每年有许多雄鸟根本就不繁殖。在某些特定的年份,仅有4%~6%的雄鸟成功繁殖,雌鸟的比例相对高些,约为30%。至于小美洲鸵的繁殖模式,尚未有详细的研究,但很可能与此相似。

知识档案

美洲鸵

美洲鸵目

美洲鸵科

2属2种。

分布 南美洲(从亚马哥尼亚高原)。

大美洲鸵

分布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南部至巴塔哥尼亚高原北部。栖息于草地(干湿均宜)。体型:高1.45米,重一般为25千克,最重可达约50千克。雌鸟略小。体羽:灰色,翼下和腰部为白色,繁殖期雄鸟颈基部会出现一圈黑色的脖围。鸣声:雌鸟不发声,雄鸟声音低沉。孵化期:35~40天。寿命:野生少于20年,人工饲养可存活40年。

小美洲鸵(又称达尔文美洲鸵)

分布于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和安第斯山脉。栖息于灌木丛林地。体型:高90厘米,重10千克,雌鸟略小。体羽:棕色,全身带有白斑。鸣声:雌鸟不发声,雄鸟声音低沉。孵化期为35~40天。寿命:野生少于20年,人工饲养可存活40年。

除了人类鲜有敌人

保护与环境

除了人类,美洲鸵在自然界鲜有天敌。栖息于阿根廷大草原以及热带草原和河边草地的大美洲鸵,食物来源充足,基本上无需去争夺。大型的食肉类猫科动物如美洲豹和美洲狮,则不会经常光顾这些地方,而小的食肉动物要杀死一只美洲鸵成鸟可没那么容易。不过,美洲鸵的雏鸟很容易遭到成群食肉动物的袭击,包括成群的哺乳动物或成群的食肉鸟,如卡拉卡拉鹰的袭击。虽然在有雄性成鸟保护时,雏鸟们是安全的,但一旦它们分散(在突如其来的雷暴过后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雏鸟就很容易被食肉动物掠走。当雏鸟与父鸟走散时,甚至只有红隼大小的叫隼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它们当成自己的美味大餐。

在智利的托雷德裴恩国家公园内,一只小美洲鸵雄鸟看护着它的一群后代。像这样的大群鸵鸟一般通过“联络口哨”来保持联系。走散的雏鸟通常便由其他雄鸟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