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解《神农本草经》(彩图精装)
- 矫浩然
- 1285字
- 2021-03-28 16:48:41
沙参 上品 植物篇
产地分布:黄河流域河谷及冤句、般阳、续山。
成熟周期:二月、八月采根。
形态特征:生长在沙地上,长一尺多,生于黄土地的则短而小,根和茎上都有白汁。
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
【原文】
沙参,味苦,微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一名知母。生川谷。
【译文】
沙参,味苦,性微寒。主治瘀血,惊恐不安,能祛除发冷、发烧的症状,具有补内脏、益肺气的功效。长期服用对人体有益。又叫作知母。产于山川河谷地带。
【集解】
陶弘景说:此与人参、玄参、丹参、苦参组成五参,它们的形态不尽相同,而主治相似,所以都有参名。此外还有紫参,即牡蒙。
李时珍说:沙参色白,宜于沙地生长,故名。其根多白汁,乡人俗呼为羊婆奶。沙参无心味淡,但《名医别录》载:一名苦心,又与知母同名,道理不清楚。铃儿草,是因其花形而得名。
《名医别录》载:沙参生于黄河流域河谷及冤句、般阳、续山,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李时珍说:各处的山谷平原都有沙参,二月长苗,叶像初生的小葵叶,呈团扁状,不光滑,八九月抽茎,高一二尺。茎上的叶片,尖长像枸杞叶,但小而有细齿。秋季叶间开小紫花,长二三分,状如铃铎,五瓣,白色花蕊,也有开白色花的。所结的果实大如冬青实,中间有细子。霜降后苗枯萎。根生长在沙地上,长一尺多,大小在一虎口间。生于黄土地的则短而小,根和茎上都有白汁。八、九月采摘的,白而坚实;春季采摘的,微黄而空虚。不法药商也常将沙参絷蒸压实后当人参卖,以假乱真。但沙参体轻质松,味淡而短,由此可以区别出来。
沙参根
[性味] 味苦,性微寒,无毒。
徐之才说:恶防己,反藜芦。
[主治] 疗胃痹心腹痛,热邪头痛,肌肤发热,安五脏。久服对人有益。又说:羊乳:主头痛眩晕,益气,长肌肉。《名医别录》
祛风邪,治疝气下坠,疗嗜睡,养肝气,宣五脏风气。(甄权)
补虚,止惊烦,益心肺。治一切恶疮疥癣及身痒,排脓,消肿毒。《日华诸家本草》
清肺火,治久咳肺痿。(李时珍)
[发明] 王好古说:沙参味甘微苦,为厥阴经之药,又为脾经气分药。微苦补阴,甘则补阳,所以洁古老人取沙参代人参。这是因人参性温,补五脏之阳;沙参性寒,补五脏之阴。虽说补五脏,仍须各用本脏药相佐。
李时珍说:人参甘苦性温,其体重实,专补脾胃元气,因而益肺与肾,所以内伤元气的病人适宜使用。沙参甘淡而性寒,其体轻空虚,专补肺气,因而益脾与肾,所以金能受火克的人适宜使用。人参、沙参二者一补阳而生阴,一补阴而制阳,不可不辨。
【百草堂】
沙参有南沙参、北沙参之分。沙参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只有一种,即南沙参。至清代《本草纲目拾遗》、《本经逢原》两书问世以后,始将沙参分为南、北两种。南沙参与北沙参虽是不同科属的两种植物药材,但一般认为两药共用相似。南沙参偏于清肺祛痰,而北沙参偏于养胃生津。
《粥谱·粥品六》中说:“沙参粥,补脏阴,疗肺热。”在煮粥时南北沙参可辨证选用。北沙参味甜微苦,功专补肺阴,清虚火,并可养胃阴;粳米味甘,益气养胃,可培土生金、健脾补肺;冰糖中益气,和胃润肺。三味共煮为粥,补肺胃、润肺而止咳,养胃而生津,所以对肺胃阴虚、津伤干咳、舌燥口渴,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