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按摩的渊源

养生保健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渊源。作为养生保健之道的按摩,也有较早的记载。前人通过广泛的实践,总结,将其转化为理论,更好地促进了养生保健按摩的发展。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因此,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养生保健之道,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对此就有非常明确的论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所以,人们能否身体健康、益寿延年,关键在于是否懂得和实行了养生保健之道。

《黄帝内经》首篇“上古天真论”中,主要阐述了养生防病措施;次篇“四季调神大论”进一步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汉代的《淮南子·卷十六》曰:“良按摩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仲景也把“治未病”者称为“上工”,充分强调防病的重要性。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即未病先防),同时还体现在一旦患病应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或复发(即既病防变)。

在古人看来,养生保健重在预防,防重于治。中医养生包括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武术等丰富的养生技术。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养生保健按摩,又称保健养生推拿,是中国传统以养生益寿、防病保健为主要目的的方法之一,包括各种分类的养生保健按摩方法,如自我养生保健按摩、被动养生保健按摩、全身保健按摩、足部保健按摩、减肥按摩、沐浴按摩等。

应用按摩(推拿)防病、治病、健身益寿,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一直受到中国医家及养生学家的高度重视。如《黄帝内经》中指出:“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及得复。”说明在秦汉时期推拿已成为医疗和养生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