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为政:广直言之路,启进善之门(4)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2009年11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向新聘任的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颁发了聘书,并同全体参事、馆员座谈。总理指出,政府参事不仅具有调查研究、建言献策的决策咨询职责,而且具有对政府工作提出批评意见的民主监督职能,希望把政府参事室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政府咨询机构。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要求参议、馆员们要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勇气,同时表明了政府广开言路、积极接受批评和建议的态度。

一言以蔽之,“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十六个字,既表达了总理对参事、馆员们勇于进言的期许,又表明了政府虚心纳谏、虚怀若谷的胸怀。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意思是说:一个具有正直和高尚品格精神的人,在面对任何事情时,都能够做到毫不畏惧地指出问题所在,并且要求有关部门进行改正。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时,能够做到毫无保留,诉内心之所想;心里想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绝非一己之私利。

明智的执政者喜欢听逆耳的忠言,因为他们深知这才是最好的良药,是使国家健康发展的苦口良药。小人的谄媚之词,溢美华丽,却会误国误民。所谓华而不实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开明的执政者具有博大的胸怀,能积极地接受合理的批评和建议,不会因此加罪于任何人。在贤能忠良者的辅佐下时刻告诫自己,能够兼听则明,合理制定国家的政策方针,促进国家繁荣富强。

中国自古就有许多关于纳言和进谏的故事,所谓“文死谏,武死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诗大序》中“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唐代的白居易《与元九书》中“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宋代苏洵《衡论·远虑》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都表达了相同的意思,都是说对待勇于直言、指陈时弊的人,要宽容地接受,不要轻易受到别人意见的左右。不能因为别人赞美自己而亲近他,也不要因为别人批评自己而疏远他。要自己去认清进言者的价值,探明他的品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贤臣,国家才会永葆生机,不至于在安逸享乐中亡国灭族。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狄仁杰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道理。唐高宗仪凤年间,已近暮年的狄仁杰被提升为大理寺副长官之职。当时有两个将军因为在执行公务时砍伐了太宗陵墓上的一棵柏树,被判死罪。朝中的文武大臣都知道,错不在这两位将军,即使要惩治,按照大唐律法最多也是免职归家。

但是这件事关系到皇家的尊严,而且唐高宗又十分愤怒,所以他们都不敢求情,大多抱着自保的态度沉默不言,置律法于不顾。判决书一层层地下发下来,下发到狄仁杰手里时,他觉得这两位将军罪不至死。因此特意向高宗进言。

高宗火冒三丈地质问他,“因为他们,我背上了不孝的罪名,这不算大罪吗?”

狄仁杰不顾自己的安危,以夏桀、商纣与尧舜作对比,来说明贤明的君主对待大臣进言的态度。他认为明君应该因此而高兴,而不该迁怒于人,随意定罪。

但是暴君则相反,他们会把大臣的批评和建议看成是反对自己的标志,认为君主的威严受到挑衅,从而一意孤行,听不进劝告,最终只能做了亡国之君。

高宗听了这番话,怒气顿消,撤销了对两位将军的惩罚。狄仁杰冒死谏言维护律法的尊严和公正,而高宗也懂得忠言逆耳的道理,采纳了他的意见。因为有了君臣之间良好的配合,唐朝才会兴盛发达,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国运的兴衰,与言路是否畅通息息相关。

《战国策·齐策一》中“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故事内容虽然简单易懂,其中却蕴涵深刻的哲理。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大事,以此劝诫君主要广开言路。他在与徐公见面时已经觉出自己不美,但是他的妻妾为了取悦他都说他比徐公美。如果不是他有自知之明,肯定会被浮夸之词蒙蔽。因此他对齐王说:我的妻妾因为讨好我而违背事实说我漂亮,现在齐国在您的管辖下,土地都为您所有。您的权利会使大臣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欺骗您,使您受蒙蔽。要想听到对国家有利的言论,必须实行奖励进谏的制度。齐威王采用他的建议,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的制度来鼓励国人提出意见。在这样的制度下,齐国得以强大,“燕、赵、韩、卫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齐国的霸主地位,离不开君主虚心采谏的气度,也离不开国人勇敢进谏的精神,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对于谏言和纳言的关系,温总理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已在政府的各项工作中加以实践。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为国家献策。政府积极了解民意,扩宽网络通道,采纳其中合理的意见,并进行相关的调整和改革,有利于政府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有利于百姓的生活。2009年以来,温总理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与网友交流,直接回答网友的提问,也借此听取民声。这一行为,正是谏言和纳言在新时代的表现方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来就是国家倾听百姓呼声、了解百姓关注问题的具体形式,各级人大代表也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并及时快速地将问题反映给各级政府,力图使问题得到最快、最好的解决。相信在全国人民的群策群力下,我国将变得更加强盛。

《人民日报》2009年11月14日03版

《温家宝向新聘任国务院参事、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颁发聘书并同参事、馆员座谈》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2008年3月1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温家宝总理应大会发言人姜恩柱的邀请,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在谈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这个问题时,温家宝总理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入手,回答道:“我一直很欣赏两句话:一句话来自《诗经》,一句话来自《二十四诗品》。就是‘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中国是一个既老又新的国家,五千多年来,中国的前进是同它不断的变革、维新分不开的。”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出自《诗经·大雅·文王》: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这段话可理解为: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周的使命是革新。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强大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才能使国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拥有强劲的发展势头。相反,如果故步自封,就会变得落后、停滞不前,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温总理的古典文学修养十分深厚,在答记者问时引用这句诗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今日中国的现状结合起来,十分贴切自然。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中蕴涵了极丰富的哲理,在儒家经典四书中就曾被引用两次。除去《诗经》,我国古代其他典籍中也有关于创新思想的阐释。

温总理后来引用的“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出自唐朝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纤秾》: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这首诗原本是评价诗歌写作风格的,意为:大自然中的美景多不胜数,诗人只要仔细观赏、体会就能创作出新的意境,即使是前人写过的题材也能写出新的气象。而诗人诗歌的情境也会像流水一样源源不断,和历代名篇一样,意境常新。温总理将其赋予新的内涵,令其古为今用,指出世间万物并非一成不变,要想和谐自然地发展,改革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得。生生之谓易”与“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有相同意思。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早见于《礼记·大学》: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在自己的浴盆上刻下用于自勉的箴言,意为如果每天能更新,就应保持天天更新,每天不间断地更新。揭示出求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创新”一词就滥觞于此。一国之君将这句话刻在自己澡盆上,可见对其重视程度。从某种角度也说明了从古至今的国家领导人都把创新视为国家发展强大的重要源动力。创新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得。生生之谓易”,出自《周易·系辞上》。

意思是:拥有万物叫做伟大事业,不断更新就叫崇高品德,变化不止可称为易。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对《周易》思想的阐发,强调指出世间的万物变化发展、生生不息、日新月异的规律。新事物不断产生,代替旧事物,新旧交替、循环往复、不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程颢、程颐两兄弟的《二程集》中也有类似的言论:“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意思是:君子在学习上一定要每天更新,天天更新天天进步。不更新则退步,从没有不进步也不退步的。即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国家发展也同样如此。思想政策停滞保守绝不可能带动国家经济建设进步,只会逐渐落后。在竞争激烈、环境紧迫的当今世界格局中,我国如想国家长盛不衰,必须大力改革,积极创新。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道:“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梁启超结合当时中国情况指出进取、创新是重中之重,是国富民强的关键所在。为中华民族之崛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同时也的确在某种程度上振奋了民众精神。清政府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一心守着祖宗章法,因而必然被历史淘汰。

从被迫退下历史舞台的清王朝身上,我们可以知道创新改革对于一个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影响。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目前党和国家最关注的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的整体实力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同时也关系到普通民众的生活。

创新不仅是政府官员应注意的问题,更是全社会都应重视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形成创新思维,如同商汤王那样时刻提醒自己“日日新”。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3月19日04版《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

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大会发言人李肇星的邀请会见中外记者,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道:“刚刚结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纲要。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国内外形势也非常复杂,做好各项工作,完成预期目标,需要付出极大努力。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又要树立信心,信心就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我的任期还有两年,我深知这两年的工作不比任何一年轻松。‘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

“政如农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从政就像从事农业生产一样,必须时时上心,日日关心。

播种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作物收获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会有怎样的收成,这样每时每刻都要思考琢磨,才能保证自己的收获。思考之后更加需要每天去实行,行动的安排应该按照计划去做,不能够越出计划的范畴,就像农田之间会有界限,这样才能减少过失。

温总理引用这段话来解释他的从政原则,就是要时时刻刻想着国家的事情、人民的事情,把国计民生放在心上,成熟思考,妥善安排,时刻不忘执政为民,将爱民、为民的政治理念始终如一地坚持实施下去。在今年的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用大量的篇幅谈到了民生问题,这句古文,既是一个引子,也是对温总理“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阐释。

“政如农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告诉我们:成熟的思路、完善的安排和可预见性,是一件事情成功的前提所在。《礼记·中庸》也讲到: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意思是说:做一切事情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要预见到这件事情的发展结果,这样才能做成功;如果没有准备的话,事情往往会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