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常识 国学经典 国学精粹 一本通
- 《国学常识 国学经典 国学精粹 一本通》编委会
- 556字
- 2020-06-24 14:05:46
文化交流
徐福渡海
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次航海探险。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徐福(古书多作巿)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于是秦始皇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预备三年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还携带了谷种,并有百工等入海求仙,探求长生之术。因此,秦王朝的徐福完成了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航海探险和地理大发现。也有人说徐福渡海是秦始皇为了实现自己疆土四至的理想,就打着求仙药的幌子,派徐福出海。司马迁说,徐福到了一个“平原广泽”。《三国志》提到了徐福到达亶洲(一作澶洲),并滞留不归。有人认为“平原广泽”就是日本。考古遗迹和传说证实了徐福漂流到了日本,现代人类学也为此提供了佐证,日本学者还用人体解剖证实,日本人的头盖骨指数大多与中国浙江、江苏、安徽、福建人相同。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另外,还有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北丝绸之路,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陆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早期的丝绸之路并非以丝绸为主要交易物资,在公元前十五世纪左右,中国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购买产自现新疆地区的和田玉石,同时出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其实,在商代帝王武丁配偶坟茔的考古中,人们就曾发现产自新疆的软玉。这说明至少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中国就已经开始和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进行商贸往来。依照晋人郭璞在《穆天子传》中的记载,公元前963年周穆王曾携带丝绸、金银等贵重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将和田玉带回中国。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多数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
张骞通西域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公元前2世纪,西汉王朝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日渐强盛。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计划联合西域诸国与汉朝夹击匈奴,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大月氏、大夏。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使时带着一百多人,历经十三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回来。张骞回来以后,向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三百人组成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到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等,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细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它把中国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从此,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也大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张骞通西域
昭君和亲
汉宣帝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公元前54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希望同汉廷结好,曾亲自来朝见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入长安,请求同汉朝和亲。元帝决定挑选一名宫女当作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宫女王嫱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王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容貌美艳,又很有见识。元帝诏令择定吉日,呼韩邪和王昭君就在长安成了亲。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汉元帝见昭君美丽端庄,很想将她留下,但事关大国诚信,悔之晚矣。相传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命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元帝盛怒之下,惩处了许多画工。王昭君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作出了巨大贡献。王昭君去世后,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到了晋朝,为避晋太祖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班超出使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其父班彪、兄长班固、妹妹班昭都是当时有名的史学家。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投笔从戎,随窦固征伐北匈奴,深受窦固赏识。为了联络西域各国孤立匈奴,窦固派班超出使西域南道。鄯善国(今新疆若羌)是西域南道的必经之地,班超至此地后首先攻杀匈奴使者,使鄯善国归附汉朝。班超因此深得汉明帝赞赏,并再次受派出使西域。班超出使来到于阗(今新疆和田)。于阗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大国,已臣属于匈奴,因而对汉使态度冷淡。于阗王听信神巫之言,说汉朝使者有一匹浅黑色的马,必须斩杀用来祭神,才能避免灾祸,便派人向班超索马。班超将计就计,答应须得神巫亲自牵马。等神巫前来时,班超斩杀神巫,并对于阗王晓以利害,使于阗归服了汉朝。在班超的努力下,西域南道上的许多小国,也纷纷与汉朝通好。丝绸之路的南道基本打通,北道的东西两端也为汉朝所控制,西域五十余国重新归于东汉的管辖之下,保障了西北边疆的安全。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班超出任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各国,汉和帝下诏褒奖他的功劳,封为定远侯,故后世人称“班定远”。班超为丝绸之路复通和西域人民的安宁奉献了一生,以其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在西域的三十一年中,正确地执行了汉王朝“断匈奴右臂”的政策,自始至终立足于争取多数,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因而战必胜,攻必取。不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而且加强了与西域各族的联系,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文成公主入藏
隋唐之际,即公元七世纪前期,藏族历史上的英雄松赞干布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些(今拉萨)。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他遣大相(职同宰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五千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文成公主(625年—680年),唐朝宗室之女,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理,并信仰佛教。相传天竺、大食、仲格萨尔以及霍尔王等同时也派了使者求婚,均希望能迎回贤惠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妃子。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公平合理,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胜者迎娶公主,这便是历史上的“六试婚使”(又称“六难婚使”,也有“五试婚使”之说,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至今完好地保存着描绘这一故事的壁画)。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松赞干布在公主到达西藏之后,为文成公主修建一座华丽的王宫,这就是今天布达拉宫的前身。在文成公主的主张下,藏人创造了三十个藏文字母和拼音造句文法,结束了藏人无文字的历史。当时唐朝盛行佛教,文成公主是一虔诚佛教信仰者,松赞干布在她的影响下,大力提倡佛教,还特地在拉萨修了大昭寺。文成公主本人还亲自传授了刺绣、纺织的技术。文成公主入藏,对加强汉族和藏族的往来,发展藏族的经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藏族人民至今在布达拉宫里还安置了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塑像。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玄奘取经
玄奘取经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玄奘“博涉经论,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且各派学说分歧,难做定论,于是决心赴天竺探本究源。当时唐朝“国政尚新,疆场未远,禁约百姓不许出蕃”,要出境必须获得朝廷的准许。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上书请求朝廷准许自己西行求法,但未获太宗批准。史书是这样记载当时情形的:玄奘“结侣陈表,有敕不许,诸人咸退,唯法师不屈”。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公元627年,玄奘西出玉门关,长途跋涉,他翻过终年积雪的凌山(今穆索岭),到亲叶(即碎叶),渡过乌游水(阿姆河),登临铁门关(今阿富汗境内的巴达克山),通过吐火罗,进入天竺西北部。公元631年,抵达摩揭陀国,并入天竺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著述立论,宣讲大乘,获得较大的声誉。公元643年,玄奘启程回国,携梵文佛经657部和各种佛像回到长安。玄奘在归国之时,行至于阗,先行上表,请求太宗赦其违旨西行之罪。太宗赦免了他的罪责。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太宗派大臣迎接,并举行欢迎大会。玄奘在弘福寺、慈恩寺翻译佛经,译书75部,1335卷,并著有《大唐西域记》。玄奘历尽千辛万苦赴西域取经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是坚韧不拔精神的典范。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玄奘圆寂于长安玉华寺,享寿65岁。高宗悲痛万分,叹曰:“朕失国宝矣。”并为玄奘举行国葬。
鉴真东渡
鉴真是我国盛唐时期赴日本传播唐代文明和中华佛教文化的高僧。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大云寺,18岁时,由应邀来扬州的南山律宗开创人道岸律师授菩萨戒。27岁,回扬州大明寺。在唐天宝年间屡次尝试东渡赴日,10多年间共有6次,直到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第六次东渡才获成功。日本奈良时代,荣睿和普照两名年轻僧人,受日本亲王之使命赴唐,希望聘请德高望重的鉴真大师东渡,以学习其戒律。鉴真决定率众弟子东渡。正待启航时,随行的僧徒中出现不和,第一次东渡失败。随后,鉴真揭榜治好了岭南道采访使母亲的病,得到一艘军船,从扬州开航后不幸触礁沉船,在荒岛上忍饥挨饿度过了八天八夜,第二次东渡失败。随后鉴真又觅船东渡,其大弟子灵佑不忍恩师年迈渡海,便发动僧众请官府阻留,官差将鉴真一行截获并押解回扬州。为避风头,荣睿和普照移居他乡,三年后二人再赴扬州与鉴真会合,试图秘密出海东渡。因遭遇狂风怒涛,再次受挫。鉴真因苦心焦虑患了眼疾,双目失明。在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下,鉴真以“不遂本愿,决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又回扬州作第六次东渡的准备。753年,日本天皇派遣唐使正式提出礼请鉴真赴日本弘法。唐玄宗恩准,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的鉴真携其弟子搭上了遣唐使船,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奈良,受到日本举国上下的热烈欢迎,封号“传灯大法师”,安置于东大寺。双目失明的鉴真为天皇、皇后和皇太子等人登坛授戒。鉴真在日本享有国宝级人物的待遇,被日本人民尊称为“盲圣”、“日本律宗太祖”、“日本医学之祖”、“日本文化的恩人”等。鉴真在奈良设计创建的唐招提寺,成为当时日本佛教徒的最高学府,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鉴真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于763年在日本圆寂,享年76岁。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弟子为他所塑干漆夹像,一千二百余年来,始终受到日本人民的景仰。鉴真东渡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人类和平、文明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年—1324年),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旅行世家。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版了《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纪》、《东方闻见录》)。该书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马可波罗游记》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还有他从北京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情势。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229章。书中记述的国家和城市达100多个,关于中国的叙述是全书重点部分。以叙述中国为主的第二卷共82章,占全书分量三分之一强。他以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让西方人了解了“东方”,对东方充满向往,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
郑和(1371年—1433年),原姓马,名和,字三保,出生在云南省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公元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明成祖继位时,持续三年之久的“靖难之变”及迁都北京,使朝廷财政耗费极其浩大,加上当时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不够稳定,直接影响到中国南部的安全。为了弥补财政上的亏损,稳定中国南部,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派郑和率船队首下西洋。据史书记载,郑和船队是由240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一支联合舰队,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他一共远航了七次。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病逝。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达伽马早了92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了116年。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规模、船只的大小等,都无法同郑和相比。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到达南端的好望角,涉及三大洋,是此前的中国航海史上所没有的,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