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常识 国学经典 国学精粹 一本通
- 《国学常识 国学经典 国学精粹 一本通》编委会
- 5815字
- 2020-06-24 14:05:49
三《传》精华
【不义而强,其毙必速】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意思是:通过不义的行为强大起来的,他灭亡也一定很快。
【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出自《左传•昭公三年》。意思是:(选择住所)不是要选择好的屋子,而是要选择好的邻居。
【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出自《左传•昭公五年》。意思是:从政的人,不应该擅自奖赏为自己私人利益效劳的人,不应该擅自惩罚与自己有私怨的人。
【故政不可不慎也,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出自《左传•昭公七年》。意思是:因此为政不可以不慎重,不过是力行这三条原则罢了:一是要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二是要遵循百姓的意愿;三是要根据节令来生产。
【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出自《左传•昭公十年》。意思是:凡是血气旺盛的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思,所以利益不可以强求,心怀道义就能获得胜利,道义,是利益的根本。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出自《左传•昭公十一年》。意思是:枝末太粗就一定会折断;尾巴太大就会掉转不灵。
【数典而忘其祖】出自《左传•昭公十五年》。意思是:历数过去的典制,斥责他忘记了历史上的事迹、典章制度。后比喻为忘了事物的本源,或对本国历史的无知。
【君子非无贿之难,立而无令名之患】出自《左传•昭公十六年》。意思是:君子没有无钱财的担忧,只有成人后还没有树立名声的担忧。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意思是:使宽松的政策和严厉的政策相济相成,政治就会变得和谐起来。
【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意思是:提拔人才时近不遗落亲族,远不遗落值得提拔的人,这就可以称得上是符合道义了。
【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出自《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意思是:君子行动时就要想到礼义,做事时就要想到道义;不为利益而违反礼义,不为抛弃了道义而愧疚。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出自《左传•宣公二年》。意思是:人谁不会犯错呢?但是犯了错能够及时改正,就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出自《左传•宣公二年》。意思是:懂狐,是古时的好史官,记载史事时从不隐讳;赵宣子,是古时的好大夫,为了维护法度宁愿承受恶名。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出自《左传•宣公三年》。意思是:鼎(代表国家)的轻重,(诸侯)是不可以僭越去打听的。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意思是:驾着陋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先人有夺人之心】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意思是:先发制人可以挫败敌人的志气。
【宁我薄人,无人薄我】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意思是:(打仗靠的是气势,)所以宁愿让我军先逼近敌军,先发制人也不要让敌军先逼近我军。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意思是:虽然鞭子很长,但也打不到马肚子上。比喻力量不够。
【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意思是:君主能够正确制定命令就叫做义,臣子能够认真奉行命令就叫做信。
【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意思是:上天违反时令就会酿成灾难,土地违反万物生长的本性就会产生妖异,百姓违反道德就会导致祸乱。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意思是:饥饿的人自然歌唱出他们要吃饭的愿望,劳累的人自然歌唱出他们艰苦的劳动。
【君不君,臣不臣,此天下所以倾也】出自《榖梁传•宣公十五年》。意思是:君主没有遵守君主的本分,臣子没有遵守臣子的本分,这就是国家倾覆的原因。
【君子见人之厄则矜制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意思是:君子见人受困了人会感到悲悯,小人见人受困了只会幸灾乐祸。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隐公元年》。意思是:干多了不道义的事就一定会自取灭亡。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出自《左传•隐公三年》。意思是:爱护子女,就要拿道义和正直教化他,不要让他染上邪恶。
【师直为壮,曲为老】出自《左传•隐公三年》。意思是:如果出师打仗的理由正当,士气就会强盛;如果出师打仗的理由不正当,士气就会衰退。
【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出自《左传•隐公五年》。意思是:事先没有为难以意料的情况做足准备,就不可以出师打仗。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出自《左传•隐公六年》。意思是:善良不可以丢掉,邪恶不可以滋长。
【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绝其根本,勿使能殖】出自《左传•隐公六年》。意思是:治理国家的人,见到恶行,就要像农夫去除杂草一样,铲除后把杂草堆起来,沤烂了肥田,断绝了它的根茎,让它不能再繁殖。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意思是:礼义,是管理国家、安定社稷、使百姓有序、利于后代的工具。
【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意思是:德政用来治理百姓,刑罚用来改正邪恶。既没有德政,又没有威刑,这样就会滋长邪恶了。
【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出自《左传•庄公八年》。意思是:君主役使百姓,对人对事态度轻浮傲慢,叛乱就会发生了。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意思是:战斗,看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时,战士们勇气十足,第二次击鼓时,战士们的勇气就衰退了;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都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了,我军却正当勇气十足的时候,所以能打败他们。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意思是:当大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做深远的计划。
【人无衅焉,妖不自作】出自《左传•庄公十四年》。意思是:人如果没有过失,反常的现象就不会出现。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出自《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意思是:节俭,是所有德行中所共有的品质;奢侈,是所有恶习中的大恶习。。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出自《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意思是:国家的振兴取决于百姓,国家的败亡是愚昧于神的结果。
【达心则其言略】出自《榖梁传•僖公二年》。意思是:(宫之奇)看事情透彻,明白,说话也简单明了。
【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出自《左传•僖公四年》。意思是:就算把臭的莸草和香的薰草放在一起,莸草十年后仍然会有臭味。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意思是:颊骨和齿床相互依存;嘴唇没有了,暴露在外面的牙齿就会觉得寒冷。
【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意思是:如果一个国家有三个君主,我听谁的好呢?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出自《左传•僖公十年》。意思是:想要给人妄加罪名,又怎么会找不到借口呢?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出自《左传•僖公十三年》。意思是:你住在北海,我住在南海,(齐楚两国)距离远得就算是牛马走失了,也走不到各自的境内去啊。后比喻两件事毫无关联。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出自《左传•僖公十四年》。意思是:皮都不在了,毛还能往哪里依附呢?
【一夫不可狃,况国乎】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意思是:一个普通人尚且不能轻侮,何况国家呢?
【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出自《榖梁传•僖公十五年》。意思是:道德深厚的人影响也就深远;道德浅薄的人影响也就浅近。
【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年》。意思是:估量清楚实力之后再采取行动,过失就会减少了。
【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出自《榖梁传•僖公二十一年》。意思是:话之所以被称为话,是因为有信用。说话没有信用,怎么能算是说话呢?
【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意思是:国家再小,也不可以轻视;没有做好准备,就算人多势众,也不可靠。
【报者倦矣,施者未厌】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意思是:报恩的人都觉得厌烦了,施恩的人竟还没有觉得满足。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意思是:信用,是国家的宝贝、百姓所庇护的。
【允当则归,知难而退,有德不可敌】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意思是:两军力量相当,无必胜把握,就应当适可而止。在敌强我弱,无战胜敌人可能时,主动避让,不逞一时之勇。有道德的人不可战胜。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意思是:依赖别人的力量反而去损害别人,这不是仁;撇弃了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把同盟关系变成斗争,这不是英武。
【不以一眚掩大德】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意思是:不要因为一点小错误就抹杀别人的大功绩。
【违强凌弱,非勇也】出自《左传•定公四年》。意思是:躲开强者、欺凌弱者,这算不上勇敢。
【臣义而行,不待命】出自《左传•定公四年》。意思是:做臣子的按照道义行事就可以了,不必等待命令下来。
【大德灭小怨,道也】出自《左传•定公五年》。意思是:由于他的大恩大德,就不计较对他的小怨恨了,这是做人的道理。
【三折肱,为良医】出自《左传•定公十三年》。意思是:多次摔断胳膊的人,都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比喻某事经历得多自能造诣精深。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出自《左传•成公四年》。意思是:和我们不同族的,他的心思一定和我们不同。
【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出自《左传•成公九年》。意思是:装备简陋又不准备,这是最错误的行为;为难以意料的情况做足准备,这是最正确的行为。
【唯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意思是:只有圣人能够使内外都没有祸患,如果不是圣人,就算没有了外患也一定会有内忧。
【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无不具,各知其极】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意思是:上下之间和睦相处,相互之间互不叛逆;只要是需要的东西没有不具备的,人人都懂得处事的原则。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出自《左传•哀公元年》。意思是:国家之所以能兴盛,是因为君主把百姓当成伤者一样爱护,这是国家和百姓的福气;国家之所以会灭亡,这是因为君主把百姓当成草芥一样对待,这是国家和百姓的灾祸。
【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出自《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意思是:拨正乱世,使乱世回归正道,没有比得上《春秋》这本书的了。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出自《左传•恒公二年》。意思是:国家衰败,是因为官吏作风不正。官吏丧失道德,是因为受宠的官员受贿公然成风明目张胆。
【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出自《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意思是:通过毁灭别人换得自己的生存,这种事君子是不做的。
【衡而委蛇,必折】出自《左传•襄公七年》。意思是:为人专横还洋洋自得,就一定会受挫。
【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出自《左传•襄公九年》。意思是:君子从事脑力劳动,小人从事体力劳动。
【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出自《左传•襄公十年》。意思是:民众的愤怒不要触犯,专断的态度难以成就事情。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意思是:身处安乐时要想到危险,想到了危险就要去防备,防备了就可以没有祸患了。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出自《左传•襄公十五年》。意思是:我把不贪婪这种品德当成宝贝,你把美玉当成宝贝,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就都丧失了各自的宝贝,还不如各自收藏各自的宝贝。
【上之所为,民之归也】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意思是:上流人的所作所为,百姓会纷纷仿效。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意思是:祸和福都没有定数,不是注定的,都是人自己招来的。
【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意思是:人生最大的事就是树立圣人之德,其次是建功立业,再其次是著书立说,这三者即使很久以后也不会被埋没,这就叫不朽。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意思是:有了道德才能快乐,有了这种道德的快乐国家才能长久。
【象有齿以焚其身】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意思是:大象有值钱的牙齿,所以这才导致了杀身的祸害。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意思是:言辞没有文采,就不能长久流传。
【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意思是:执着棋子犹豫不决,是赢不了对手的。
【夙兴夜寐,朝夕临政,此以知其恤民也】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意思是:君主早起晚睡,朝夕处理万机,这样人们才能知道君主是体恤民情的。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意思是:与其错杀无辜,宁可失职不遵法令。
【虽楚有才,晋实用之】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意思是:虽然楚国拥有众多人才,但实际上却是晋国在使用他们。说明人才外流严重。
【松柏之下,其草不殖】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意思是:松树和柏树的下面,小草不能生长。用来说明弱者在强者的阴影下难以生存。
【侈将以其力毙,专则人实毙之】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意思是:奢靡会导致自我毁灭,专制会导致外人起来毁灭。
【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出自《春秋左传•襄公三十年》。意思是:现在你喜欢谁就把军政大权交给谁,这就好像让一个不懂操刀的人硬去拼杀一样。
【礼,国之干也。杀有礼,祸莫大焉】出自《左传•襄公三十年》。意思是:礼仪,是国家的主干。(即最重要的)杀害追求礼仪的人,没有比这更大的祸患了。
【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意思是:人们喜欢的,我就去实行它;人们讨厌的,我就去改换它。
【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君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意思是:(预防百姓议政,)就像预防洪水,洪水决堤了,受伤的人必定很多,这时你是没法挽救的。不如开个小口子让水慢慢流掉。
【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意思是:只听说过忠诚善良能够削弱怨恨,没听说过作威作福能够防止怨恨。
【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意思是:只听说过经过学习之后才从政的,没听说过通过从政做官来学习的。
【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匿为凶德】出自《左传•文公十八年》。意思是:孝顺、尊敬、忠诚和信用是好的品德;偷盗、抢劫、窝藏、逃匿是坏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