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成熟的官吏选拔制度

先秦的乡举里选

乡举里选是我国先秦时代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周礼》上曾经谈到一种具体的选拔方法,叫做“大比”,“大比”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大比中,道德高尚、技艺了得的乡民,就会被选拔出来。在《礼记》上,还提到诸侯向天子贡士。

春秋战国的养士

养士是春秋战国时期一种比较独特的选官途径。国君和贵族公子,把才德兼备或者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人才,招揽起来,养在自己身边,时机适合时,就从中挑选人才,选派官职。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就是当时以养士著名的四大公子。

汉代的察举制

所谓察举制,是指一定级别的官吏,通过对民间士人或下级官吏的考察,把他们推荐给中央的一种选官制度。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通常而言,西汉的察举,主要的标准是贤良,东汉的察举,主要的标准是孝廉。

被荐举上来的吏民,在经过皇帝“策问”之后,如果皇帝认为可取,就可以按照等第高下,直接授予官位职称了。策问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对策,一种是射策。所谓对策,是指把需要应举者回答的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应举者作答。简策上的问题,通常是与政治、经义有关的问题。射策又是什么呢?射策有点像抽签考试,就是让应举者手拿一支箭,把箭投射向简策,射中哪枚简策,应举者就解释哪枚简策上的疑难问题。

最初策问是比较灵活的,发展到后来,就逐渐形式化了,以至后来变成了一种特定的文体,后世称为“文”。“对策”也变成了一种文体,后世称为“策”。至于射策,后来变成了一个典故,表示应举考试的意思。杜甫《醉歌行》中说:“只今年才十六七,射策君门期第一。”就使用了这一典故。

唐代的进士科

隋代时,政府废除了前代的九品中正制,另外设置进士、明经二科,作为取士的途径。

唐代时,政府在沿袭隋代进士、明经二科的基础上,另外增设了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扩大取士途径。但在所有考试科目中,最重要的二科,还是进士、明经二科。明经科的考察重点,是在经术;进士科的考察重点,是在文辞。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士科的地位逐渐上升。武则天以后,在所有的考试科目中,最被一般读书人所重视的,就是进士科了。一般读书人想要登上仕途,获得富贵,都不得不参加进士科考试。

进士科考些什么呢?主要是考诗赋,此外也考时务策等。诗赋的题目、用韵,都被严格规定,如果考生不切题,或者用错韵,那么考试基本上就可以说是失败了。这种有一定程式的诗赋,人们叫它试帖诗。

唐代的举人、进士、秀才

举人、进士、秀才,都是我们平常所熟悉的概念,不过这实际上是后世的概念。在唐代,有关举人、进士、秀才的概念,跟后世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唐代时,由地方举送读书人到中央进行考试,叫做乡贡,被地方举送应试的读书人,就通称为举人。唐代的进士又指什么呢?我们在唐人的诗文中,有时能看到“举进土”的说法,所谓“举进士”,是指读书人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读书人,在唐代就被称为进士。唐代初期,政府设置有秀才科,不久就废了,但唐人后来把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读书人,也称为秀才。由此可见,唐代关于举人、进士、秀才的概念,确实是跟后世的概念很不一样的。

唐代的制举

唐代选拔人才,除了通过进士、明经等通常的科目,还有制举。所谓制举,就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举行这种特殊形式的考试,主要是为了选拔特殊的人才。一个读书人,无论取没取中进士、明经等科,都可以参加制举。制举的考期不固定,考试的科目也不固定,由皇帝临时决定。由皇帝临时决定的制科的科目,就称为制科。

唐代有博学宏词科。博学宏词科原先也是制科,后来改成吏部选拔人才的科目,由此得以固定了下来,每年都举行考试。

宋代的进士科

宋代初期,政府沿袭了唐代的科举制度,取士主要通过进士、明经等科。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把明经等科废除,只保留进士科,同时改变进士科的考试内容,废除诗赋,改试经义。

清代的生员

清人在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前,先得通过童试取得资格,这些参加童试考试的读书人,叫做儒童或者童生。童试成功被录取后,就叫做生员,又叫做庠生,民间俗称秀才。

清代的乡试、会试、殿试

正常的科举考试,一般都分为三级,第一级是乡试,第二级是会试,第三级是殿试。

宋人科举考试图

乡试是定期举行的,一般每三年就要在全国各省的省城举办一次,又称为大比。乡试一般是在秋季举行,因为是在秋季,所以乡试又叫做秋闱。乡试之前,秀才先得参加本省学政的巡回科考,科考成绩优秀的,才有资格被选送参加乡试。秀才乡试取中后,就称为举人,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乡试考完后第二年的春天,才举行会试。会试是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叫做礼闱,或者春闱。考生参加会试被取中后,就叫做贡士,会试的第一名,叫做会元。会试之后,还有复试。

会试的初试、复试都结束之后,就是殿试了。殿试的主考官是皇帝本人,考试内容一般是策问。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殿试,贡士殿试被取中后,就统称为进士。殿试的发榜分成三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一共录取三名,第一名,就是俗称的状元,第二名,就是俗称的榜眼,第三名,就是俗称的探花。状元、榜眼、探花三者合起来,叫做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就是俗称的传胪。

参加殿试被取中的所有进士,他们的名字,都会被政府用黄纸,按照名次的顺序写出来,布榜向外公告。这张写满进士名字的黄纸,就是我们常说的“金榜”,如果谁的名字出现在黄纸上,就是我们常说的“金榜题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