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常识全知道(超值白金版)
- 翟文龙
- 309字
- 2022-09-02 18:13:00
别用菜刀削水果
有些人习惯用菜刀削水果,这是很不卫生的。
菜刀经常接触肉、鱼、蔬菜等,刀上会沾有寄生虫及其虫卵或其他病菌等。用它削水果时,会将这些致病微生物带到水果上,人吃了这种被污染的水果就会感染疾病。如果用菜刀削苹果,菜刀上的铁锈还会与苹果中所含的鞣酸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鞣酸铁盐,使苹果的色泽和香味变差。
因此,削水果时不要用菜刀,最好用不锈钢水果刀。
未喷农药的水果也应洗净再吃
有的人认为没有喷过农药的水果是绿色水果,不用洗就能吃。其实不然。
有些水果如草莓、苹果等果皮上的寄生虫卵和细菌很小,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如果不洗就吃,很容易受到感染而致病。
因此,不论水果上有没有喷洒农药,都要先用清水彻底清洗干净后才能吃。
带虫眼的果蔬不安全
不少人由于担心水果蔬菜上的农药残留,于是专挑有虫眼的果蔬买,他们认为有虫眼的水果、蔬菜打农药少,吃着安全、放心。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
近年来,随着农药的大量使用,果蔬病虫的抗药性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即使果蔬上有虫眼,也不能说明没有使用过农药或农药含量低,而只能说明果蔬曾经遭受过虫害。事实上,一些果农、菜农为了防止虫害进一步扩大,还会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因此,有些带虫眼的果蔬农药残留量反而更高。
□ 温馨提示
为了避免残留农药的危害,最好选购有产地证明或经过认证的无公害、绿色、有机果蔬,以及与时令相符的应季果蔬。
为了降低残留农药的危害,可先用清水冲洗果蔬表面的污物,然后用清水盖过果蔬浸泡30分钟左右,也可用碱性的淘米水、或者含洗涤剂或少量碱面的水浸泡5~10分钟。如果果蔬的农药残留难以处理,可将其放入65℃左右的温水中浸泡1~3分钟。带皮的果蔬,可先洗净然后去皮。
不熟的水果不宜吃
有的人口味喜酸,于是在吃水果时,喜欢选择一些还不成熟的水果。殊不知,这种做法对身体健康是有害的。
这是因为,在未成熟的水果中,大都含有草酸和安息香酸等成分,在人体中难以氧化分解,代谢后产物仍然是酸性的,这就会破坏人体正常的弱碱性环境,导致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另外,一些水果如香蕉、杏等,在未成熟时,其中会含有毒素,这对人体也是有害的。
因此,不宜吃不熟的水果。
果蔬不能随意多吃
许多人认为水果和蔬菜不会使人发胖,多吃还有利于减肥,因而不加节制地大吃特吃。尤其是那些身体偏胖或担心发胖的人,每天只吃水果和蔬菜。但长此以往,身体不但没有瘦下来,反而越来越胖。
其实,水果和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如果过多地食用,果蔬中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被机体吸收却无法在短时间内消耗,就容易蓄积在体内。长期下去,这些多余的碳水化合物就会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因此,果蔬也不能随便多吃。
□ 温馨提示
一般来讲,发胖的人应多吃以下几类果蔬。
黄瓜:含有丙醇二酸,能抑制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体内转化为脂肪。
萝卜:含有辛辣成分芥子油,能够促进体内脂肪的新陈代谢,减少脂肪积聚。
韭菜:富含纤维素,有通便作用,并能缩短食物在肠道停留的时间,减少肠道对脂肪的吸收,从而有利于减肥。
冬瓜与芥菜:有助于去掉人体内多余的脂肪。
畸形果蔬不吃为好
近年来,我们经常能够在果蔬市场上看到一些“畸形果蔬”,如连体西红柿、拳头般大小的青椒、两个头的黄瓜、奇形怪状的西瓜等。有些人为了图新鲜,还专门挑选这种畸形果蔬购买。但医学专家提醒我们:畸形果蔬还是不吃为好。
果蔬变形主要是由于营养不均衡、微量元素缺乏和农药残留在果蔬内所造成的。现在有很多水果蔬菜都是在温室和塑料大棚中栽培的,一旦出现气候异常、气温偏低,就会造成田间积温不足,再加上因氮磷肥喷施过多而引起的缺钙,很容易造成果蔬畸形。更有甚者,一些果农和菜农为了提高果蔬产量,让果蔬早日上市,甚至在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膨大剂和催熟剂等激素,最终造成果蔬空腔、畸形、颜色异常等情况。
这种畸形果蔬对人体健康伤害很大。人们在食用后,短期内便会出现乏力、呕吐、腹痛、腹泻、肌颤、心慌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全身抽搐、昏迷、心力衰竭等病症,甚至会死亡。如果长期食用畸形果蔬,其中所含的农药、激素等在人体内大量蓄积,最终可导致人体畸形、基因突变和癌症等。
吃水果后要漱口
有些人喜欢在饭后吃一些水果,以此来代替漱口,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其实,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事实上,绝大多数水果都含有较多的糖分,这些糖分及嵌积在牙缝、龈隙中的水果残渣会逐渐在口腔中发酵变酸,时间一长就会腐蚀牙齿,极易形成龋齿,并最终产生空洞。因此,吃水果并不能清洁口腔,相反,吃完水果要注意漱口,以便清除口腔中的糖分。
吃水果要削皮
很多人在吃水果时连皮也不削,洗一洗就吃。其实这样吃水果是很不卫生的。
为了防治病虫害,果农在果树的生长过程中往往会使用多种农药,一些农药能浸透并残留在果皮蜡质层中,因此果皮中的农药残留量比果肉中的高得多。而且,这些残留在果皮中的农药很难用水洗掉。如果不削皮就吃,时间一长,轻则会出现呕吐、腹泻、厌食、胸闷、皮肤过敏等反应,重则会损伤肠胃,危害健康。
此外,大部分水果的果皮上都带有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等病原微生物,如果清洗得不够彻底,一旦被吃进肚子里,就会引起痢疾、蛔虫病等疾病。
水果不要榨汁喝
现在有很多家庭喜欢把水果榨成汁喝,以此来代替吃水果,因为他们认为水果榨汁喝既美味又方便。其实,除了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和牙齿不好、咀嚼不便的老年人外,水果最好不要榨汁喝。
水果中含有一定量的纤维素,这些纤维素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胆结石及肥胖症的发生,还能加快肠道蠕动,促进排便,减少大肠内胆酸的生成量,并能稀释结肠内的毒性物质,减少致癌物与肠黏膜接触的时间,从而预防结肠癌。而如果把水果榨汁喝就会大大减少人体对纤维素的摄取。
另外,长期喝果汁对儿童健康不利,容易导致儿童牙齿和咀嚼肌缺乏锻炼,不利于牙床、颌骨和面部肌肉的正常发育,易造成牙齿排列不齐、上下牙齿咬合错位。此外还会降低眼球的调节功能。
□ 温馨提示
幼儿乳牙出全后应适当吃一些富含纤维、有一定硬度的水果,以增强牙齿的咀嚼力,促进牙床、颌骨与面部肌肉的正常发育。
水果不能代替蔬菜
有的人认为水果、蔬菜均为植物性食物,它们所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差不多,而水果与蔬菜相比味道甜美、食用方便,因此就用水果来代替蔬菜。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水果和蔬菜中都含有维生素C和矿物质,但含量差别很大。水果中除了鲜枣、山楂、柑橘、猕猴桃和草莓等含维生素C较多外,其他常见水果如苹果、梨、香蕉、桃和西瓜等含维生素C与矿物质都比蔬菜少,尤其不如绿叶蔬菜多。此外,一般水果中B族维生素、维生素D及胡萝卜素等的含量也远远低于绿叶蔬菜。因此,仅靠吃水果是难以满足机体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的。
水果含糖分较多,而且多是葡萄糖、果糖之类的单糖和蔗糖一类的双糖,在人体内吸收较快,如果摄入量过多,容易造成血糖水平的波动,使人精神不稳定,出现头昏脑涨、精神不集中、疲劳等不适症状。这些糖分进入肝脏后,很容易转化为脂肪,能使人发胖,还会使血液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升高,从而引起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而蔬菜中含纤维素较多,它能降低食物的消化速度,清除肠道内的有毒物质,治疗便秘,还可预防大肠癌、糖尿病、胆结石等疾病,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
□ 温馨提示
各类食物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营养作用,任何一种食物都不能满足人体多方面的需要,为了保证全面平衡的营养,各类食物应相互配合食用。因此,不能用水果来代替蔬菜,两者应适当搭配食用。
大多数水果中都含有各种有机酸,能刺激消化液分泌,有助于消化,老人、儿童和患者可适当多吃一些。
水果不宜当正餐
有些女性为了防止身体发胖,或者为了减肥,吃饭时经常只吃个苹果或橙子,而坚决不吃其他食物,尤其是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其实,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讲,拿水果当正餐是不科学的。
水果中的主要营养物质是碳水化合物和一些维生素,而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素比较缺乏,只吃水果容易造成营养不良。而且,大部分水果中的铁、钙和维生素B12含量都较少,长期只吃水果会造成体内缺乏这些物质,容易导致贫血,时间一长还会诱发其他疾病。此外,大部分水果都含有较多的果糖,长期大量食用会造成体内脂肪的堆积,反而达不到理想的减肥效果。
□ 温馨提示
为了保持营养的均衡,不能用水果当正餐,而应适当吃些大豆、蛋类、乳类、鱼类及瘦肉类食物。如果要减肥,可以少吃点脂肪类和肉类食物,同时多吃些蔬菜、谷类、牛奶等食物。
烂水果最好扔掉
有些人买了水果后没有及时吃完,等再拿出来吃时发现水果已经烂了一部分,但又觉得扔掉可惜,于是就把烂掉的部分削掉再吃。其实,这样做是不卫生的。
微生物学专家指出:水果一旦发生霉变腐烂,各种微生物尤其是各种真菌就会在水果的腐烂部分快速繁殖,其中相当一部分真菌还会在繁殖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还会通过果汁迅速地从腐烂部分向未腐烂部分扩散,使未腐烂部分同样含有各种有害物质。这样一来,即使把水果烂掉的部分削去也无济于事。人一旦吃了这种水果,就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胀等不良反应,严重的还会出现抽风、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其中的霉菌还可导致人体细胞突变,严重者可致癌。
甜瓜不宜多吃
甜瓜不但味道香甜,而且营养丰富,富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中医上认为甜瓜有止渴生津、除烦热、消暑、利便、益气的功效,适宜于肾病、胃病和贫血症患者食用。但是,由于甜瓜的助泻利便作用显著,因此不宜多吃。一般人吃多了甜瓜,就会出现腹泻腹痛症状,患有脚气病、黄疸症、腹胀、便滑的人及产后的女性、大病初愈的患者尤其不宜食用甜瓜。
不可大量食用西瓜
西瓜甘甜爽口,清凉解渴,是人们夏季的最爱。许多人都喜欢在天热时吃西瓜来解渴和祛暑,有的人甚至不加节制,大吃特吃。殊不知,吃西瓜过多对身体也会造成伤害。
西瓜是生冷性寒的水果,一次吃西瓜过多容易损伤脾胃,尤其是对体虚胃寒者容易引起腹痛、腹泻、腹胀和消化不良。而且,吃西瓜过多会使腹内受到过多刺激,减弱胃的蠕动,影响胃的消化功能,从而引起食欲下降。另外,西瓜含大量水分,吃得过多会冲淡胃液,引起消化不良和胃肠道抗病能力下降。
因此,不可一次食用过多的西瓜,尤其不要在饭前或饭后吃得过多。
西瓜最好现买现吃
有的人喜欢将西瓜放到冰箱里冰镇一段时间后再吃,以为这样口感更好,也更加清凉解热。其实不然。
西瓜冷藏时间过长,瓜瓤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膜,使其口感丧失,其中的水分也容易结成冰晶,吃时会引起牙痛,还可能刺激咽喉,引起咽喉炎。而且,冰镇西瓜温度过低,过冷的刺激会使口腔内的唾液腺、舌味觉神经和牙周神经处于麻痹状态,反而难以品出西瓜的甜味。更为重要的是冰镇西瓜还会损伤脾胃,引发或加重胃痛,导致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而且,与常温下保存的西瓜相比,冰镇西瓜的营养成分明显减少。
□ 温馨提示
西瓜从冰箱中取出后,应稍放一会儿,等温度略微下降后再食用。
西瓜最好现买现吃,如果买回来时比较温热,可先放入冰箱中降温,冰箱内的冷藏温度不宜太低,2小时后取出西瓜味道最好。要想冷藏时间更长,可将西瓜装在干净的塑料袋中,或盖上保鲜膜,这样可保存1~2天。
打开时间过长的西瓜不宜吃
有些人买的西瓜比较大,打开后一次吃不完,就把剩下的部分保存起来,过了很长时间才又拿出来吃。这样做是不合适的。
夏季气温很高,适宜各种细菌滋生繁殖。再加上瓜瓤营养丰富,因此更成为细菌生长的温床。据化验,痢疾杆菌在瓜瓤上经12小时可繁殖5万倍。所以,如果西瓜打开时间过久,很可能会被细菌污染,人吃了会引发胃肠道传染病。
香蕉并非人人皆宜
香蕉性寒味甘,生食可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连皮熟食可治疗痔疮、便血。再加上香蕉肉质柔软、甘甜爽口,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香蕉虽好,却不是人人都能吃。
香蕉中含有较多的钾盐,患有急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及水肿的患者最好不要吃。如果大量吃香蕉,其中的钾盐会渗入血液,使血液中的钾盐含量剧增而引起钾潴留,使水肿加剧,并会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使病情恶化。这些患者要吃香蕉的话,每天不能超过半根。
香蕉含糖分较高,每100克香蕉果肉中含糖量可达19.5克,因此糖尿病患者不能多吃。若要多吃,应减少主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以免血糖升高。
香蕉性寒,脾胃虚寒者须慎食,以免引起腹泻。又由于香蕉具有滑肠的作用,腹泻患者吃后会使腹泻加重。
香蕉能降低血液循环速度,使代谢产物滞留,还能增加体内B族维生素的消耗。患有关节炎或肌肉痛的患者食用后会使疼痛加剧。
空腹吃香蕉不足取
香蕉中含有大量的镁元素,若空腹食用,会使血液中镁的含量骤然升高,使血液中的镁钙平衡遭到破坏,对心血管产生抑制作用,导致明显的麻木、犯困、乏力。此外,香蕉中还含有较多的钾盐,空腹食用会使血液中的钾含量升高,也会引起感觉麻木、肌肉麻痹、嗜睡乏力等现象。因此驾驶员更不应空腹吃香蕉,否则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空腹时胃肠内几乎没有可供消化的食物,此时吃香蕉会加快肠胃的运动和血液循环的速度,从而增加心脏负担,容易导致心肌梗死。
空腹吃菠萝有损胃健康
菠萝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能促进新陈代谢,消除疲劳感。同时,菠萝中还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有助于消化和排泄,并能清除体内垃圾,达到瘦身的效果。因此,许多女性朋友都喜欢通过吃菠萝来减肥,有些人甚至空腹食用,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
因为菠萝中含有丰富的强酵素,空腹食用容易伤胃,其营养成分也会遭到破坏。因此菠萝必须在饭后食用,以利于营养成分的吸收,同时避免胃部损伤。
甘蔗不可多吃
甘蔗甜脆多汁,为许多人所喜爱。不过应当注意的是,甘蔗不可多吃。
这是因为,甘蔗中的含糖量极高,高达15%左右。如果食用甘蔗过多,大量的糖分进入人体,达到人体对糖分的消化吸收的饱和状态,就会造成剩余糖分在胃肠道中的积存,从而使局部的渗透压升高。而这会迫使血液内的液体成分和机体细胞间的体液渗入胃肠道内,从而造成机体的高渗性脱水,形成“高渗性昏迷”,人会出现头昏、烦躁、呕吐、四肢麻木和神志不清等症状。
另外,甘蔗的纤维很粗,多吃还会损伤口腔黏膜,容易造成破损发炎。
荔枝不可多吃
过量食用荔枝容易上火,会导致牙龈肿痛出血、口腔溃疡、口腔黏膜发炎、流鼻血等,严重者还容易患上一种“荔枝病”。
荔枝中含有大量的果糖,果糖必须由肝脏内的转化酶转化为葡萄糖才能直接为人体所利用。大量食用荔枝后,过多的果糖进入人体血液,积聚在血管内却来不及转化为葡萄糖。同时,食用荔枝过量会影响食欲,使正常饮食量大大减少,人体必需的营养得不到补充,血液内的葡萄糖就会明显降低,从而导致“荔枝病”。
“荔枝病”实际上是一种低血糖症,患者多于清晨突然发病,开始时表现为头晕心悸、四肢无力、面色苍白、肢冷出汗,有些患者还有口渴、饥饿感或腹痛、腹泻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救治,几分钟后便可出现昏迷、阵发性抽搐、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和呼吸衰竭甚至导致死亡。
□ 温馨提示
荔枝应尽量少吃,成年人每天吃荔枝不要超过300克,儿童一次不要超过5颗。
空腹时不要吃荔枝,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再食用。
患有扁桃体炎、咽喉炎、便秘、糖尿病的患者及内火重者最好不要吃荔枝,身体虚寒、胃寒者则可适当多吃。
为预防上火,可在吃荔枝的同时多喝些盐水,也可将荔枝连皮浸入淡盐水中,然后放入冰箱里冷冻后再吃。
吃受冻柑橘对身体不利
柑橘在冬季不易保存,很容易受冻,但有些人觉得扔掉可惜,就勉强食用。其实,吃受冻的柑橘对身体不利。
柑橘如果受冻结冰,其原生质就会发生脱水,蛋白质和胶体会产生不可逆的凝固作用,对致病微生物的抵抗能力大大降低。因此一些细菌就会很容易地侵入果体进行繁殖,使柑橘的苦味加重、营养价值降低,人吃了后还易发生中毒现象。
橘子不宜多吃
橘子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一次吃得过多,大量胡萝卜素不能及时转化为维生素A,容易引起高胡萝卜素血症。患者在患病初期手掌、足底皮肤出现黄染,以后逐渐扩散到全身,还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全身乏力等症状。
橘子中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若食用过多易导致维生素C摄入过量,使体内代谢的草酸增多,易引起尿结石和肾结石。
另外,吃橘子过多对口腔和牙齿有害,还容易上火,会引起舌炎、牙周炎、咽喉炎等。
□ 温馨提示
橘子不能多吃,一般每天吃3个即可满足人体对维生素C的需求量。
胃肠、肾、肺功能虚寒的老人不宜多吃橘子,以免引起腹痛、腰膝酸软等病症。儿童也不可一次吃过多的橘子,若吃多了,在1~2周内应不要再吃。
吃橘子先去橘络不科学
橘子的每个橘瓣上都附着有一丝一丝的白色筋络,这就是橘络。很多人嫌橘络味苦,就在吃橘子时将橘络去掉,只吃橘瓣的果肉部分。实际上,这种吃法是不科学的。
中医学认为,橘络性味苦平,具有清热化痰、畅通经络、顺气活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久咳胸闷、胸痛、咳痰带血、痰滞经络等病症。另外,橘络中还含有大量的类黄酮,可防治高血压病,还能防止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出血。
橘络有益健康,尤其是有血管硬化倾向的老人应多吃橘络。
有苦味的橘子不宜食用
橘子保存时间过久或者受冻后,就会出现苦味,这种橘子不宜再食用。
橘子中的这种苦味,主要是来自于柚皮苷和新橙皮苷,这两种物质摄入过多,会使人的活动能力下降,疲劳程度增强,且不易恢复。尤其是在夏季,更易导致人的食欲降低,电解质摄入减少,从而使人感到疲劳无力、肌肉酸痛。
不能空腹吃橘子
很多人认为橘子味酸,有开胃作用,所以喜欢在饭前吃点橘子,以为这样能刺激食欲。其实不然。
橘子中含有大量糖分和有机酸,空腹时吃橘子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增加,容易引起胃胀、泛酸等不适症状。因此不能空腹吃橘子,最好饭后再吃。
空腹吃柿子不利于健康
柿子中含有大量的柿胶酚、胶质、果胶和鞣酸,遇酸会凝结成不易溶解的块状物。空腹时,胃中含有大量胃酸,此时吃柿子,其中的柿胶酚和鞣酸等物质就会与胃酸发生反应,凝结成硬块,形成“柿石”,容易引起胃痛、恶心、呕吐,长期下去还会引起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扩张,甚至胃穿孔、胃出血等疾患。
其实,柿子宜在饭后吃,此时胃酸已与食物结合,不容易形成“柿石”。
柿子不能连皮吃
由于柿子皮口感好,人们吃柿子时一般都不吐皮。然而医学研究证明,连皮吃柿子更易患“柿石”。
柿子中含有较多的鞣酸,可对肠胃造成伤害。柿子未成熟时,鞣酸主要存在于柿肉内,而等柿子成熟后,鞣酸便会集中在柿皮内及花托处。所以,连皮吃柿子会使摄入体内的鞣酸增多,更易形成胃柿石。
柿饼不宜多吃
柿饼甜腻可口,很受大家的欢迎。殊不知,多吃柿饼对健康不利。
因为柿饼中含有较多的鞣酸和果胶,大量食用后,摄入的鞣酸和果胶会与胃液结合并凝固、沉淀,从而在胃内结成硬块,即形成“柿石”。
因此,柿饼不宜多吃,更不宜空腹吃。
吃杏过多有害健康
杏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糖、矿物质等一般营养物质,而且含有苦杏仁苷和类黄酮物质,具有很好的防癌抗癌作用。虽然如此,杏却不宜多吃,我国民间自古也有“桃养人,杏伤人”的说法,可见吃杏过多有害无益。
杏具有很强的酸性,能够分解人体内的钙、磷及蛋白质等物质,还会腐蚀牙齿的釉质,吃多了容易诱发龋齿。而且,吃杏过多会使胃内的酸性液增多,易引起消化不良和溃疡病。此外,杏性温,多吃容易上火,会诱发疖肿和腹泻等症。另外,儿童吃杏过多会损害牙齿。
李子少吃为好
李子含有丰富的糖和少量的蛋白质、维生素、果酸、氨基酸及钙、铁等多种矿物质营养成分,不仅味美多汁,而且具有清热、养肝、活血、生津、美颜、乌发等功效,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适合肝腹水、发热患者和教师、演员声音嘶哑或失声时食用。但李子虽好,亦不可多吃。
李子属于寒性食物,一次食用过多会使人生痰,诱发痢疾,并会损坏牙齿,还可引起脑胀虚热,如心烦发热、潮热多汗等症状。而且,李子还会使胃肠蠕动加剧,所以脾胃虚弱和肠胃消化不良者应少吃,否则会引起轻微的腹泻。可见,李子还是少吃为好。
□ 温馨提示
李子不能多吃,也不可与麻雀肉、獐肉、蜂蜜、鸭蛋同食,否则会损伤五脏,严重时可致人死亡。
发涩、发苦的生李子和入水不沉的李子可能有毒,也不可食用。
过量吃樱桃是有害的
樱桃自古就有“美容果”的美称,中医认为它能“滋润皮肤”、“令人好颜色,美态”,常吃能够使皮肤更加光滑润泽,并可预防贫血,再加上樱桃颜色红润、味道甘甜,因此深受人们尤其是女性朋友和儿童的喜爱。但是,如果过量吃樱桃,则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樱桃中含铁量极其丰富,居各种水果之首,而且樱桃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氰甙,若食用过多会引起铁中毒或氰化物中毒。
樱桃属火性,大热,患有热性病及咳嗽者不可食用。尤其是儿童,过食樱桃易发热性病、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扩张等病。
□ 温馨提示
一旦发觉因吃樱桃过多而出现不适,可立即用甘蔗汁清热解毒。
吃桃子有讲究
俗话说,“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这主要是因桃子性味平和、营养价值高,并有补益气血、养阴生津等多种作用。因此,有些人就认为桃子可以随便吃。殊不知,桃子虽好,食用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未成熟的桃子不能吃,否则会引起腹胀、腹泻或生疮疖。第二,即使是成熟的桃子也不可多吃,因为多吃桃子容易上火,凡是内热偏盛、易生疮疖的人,胃肠功能不良者及老人、小孩均不宜多吃。第三,烂桃不可食用。第四,因为桃子含糖量较高,糖尿病患者应慎食。第五,桃子也不可与烧酒、甲鱼同食。
□ 温馨提示
吃桃的正确时间是饭前1小时和饭后2小时左右,还要注意不要在晚上临睡前吃桃子。
梅子切忌生吃
梅子有生津止渴、开胃涩肠、抗菌消炎、除烦安神、敛肺止痢等功效。用梅子和白糖煎水制成的酸梅汤,是清凉解暑的理想饮品。但是,梅子切忌生食。
未成熟的梅子中含有微量的氰酸,生吃后会在人体内产生氰酸钾,这是一种毒性物质,会使人出现腹泻甚至引起中毒。
□ 温馨提示
吃梅子过多会损伤牙齿,可嚼一些核桃以解毒。
生吃银杏损健康
银杏味香可口,每年入秋果熟,常炒熟上市,但食之中毒的情况常有发生。经过药理实验证明,银杏外皮含有有毒物质白果酸、氢化白果酸、氢化白果亚酸、白果醇等物质,能够损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生食和多食银杏会引起中毒。其潜伏期最长可达14小时,表现症状为呕吐、腹痛腹泻、头昏头痛,继而可能出现发热,严重者则会出现神志昏迷、口吐白沫、呼吸困难、气急唇紫,甚至会导致因为呼吸麻痹而死亡。
山楂不宜多食
山楂具有开胃消食、化滞消积、活血散淤、化痰行气等功效,而且酸甜可口,深受人们尤其是儿童的喜爱。但营养专家提醒我们:山楂虽好,但并非多多益善,也并非人人皆宜。
山楂中含有大量的果胶和单宁酸,遇到胃酸后容易凝结成不溶于水的沉淀,并会与山楂皮、山楂纤维和食物残渣等胶着在一起形成胃结石,进而引起胃溃疡、胃出血,甚至引起胃壁坏死和穿孔。
山楂助消化是通过“破气”去消化积滞的,如果食用过多,就会伤人中气,因此脾胃虚弱者应少吃山楂。山楂还有收缩子宫平滑肌的作用,孕妇要尽量少吃,否则可能导致流产。另外,山楂中的酸性物质对牙齿有一定的腐蚀性,正处在换牙时期的儿童如果大量食用山楂或山楂片、山楂糕等,对牙齿生长十分不利,而且会影响食欲。
□ 温馨提示
山楂不宜多食,尤其是孕妇、儿童和脾胃虚弱者应尽量少吃。
吃完山楂后要注意及时漱口或刷牙,以防对牙齿造成损害。
不宜空腹吃山楂
山楂中含有大量的果酸、山楂酸等成分,具有行气消食的作用。但若在空腹时食用,不仅耗气,而且会增强饥饿感,还会引起胃痛或加重原有的胃痛。
因此,不宜空腹吃山楂,有胃病者更不宜空腹食用。
不宜空腹吃黑枣
黑枣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与矿物质,如维生素A,B族维生素和钙、镁、钾、铁等。但黑枣不宜空腹食用。
因为黑枣中含有大量的果胶和鞣酸,若在空腹时吃,这些果胶和鞣酸易与人体内的胃酸结合,形成胃结石。因此,黑枣不能空腹食用,尤其不能在临睡前过多食用。患有慢性胃肠疾病的人最好也不要食用。
有些蔬菜不宜生吃
有些人认为生吃蔬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蔬菜中的营养成分,更有利于健康。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不少菜农在种植蔬菜过程中经常使用人畜粪尿和生活垃圾作为肥料,这些肥料中含有大量的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等病菌和肝炎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以及蛔虫、钩虫、蛲虫等多种虫卵,这些病原体很容易通过施肥附着在蔬菜上。而且,为防止病虫害,菜农在生长过程中还会使用各种农药,其中一部分会残留在蔬菜中。这些病原体和农药会污染蔬菜,而且仅仅用清水冲洗往往难以去除干净,有的甚至用沸水也无法杀灭。这种蔬菜如果生吃,很容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另外,有些蔬菜本来就不适合生吃。如富含淀粉的蔬菜(如土豆、芋头、山药等)生吃后淀粉粒不破裂,人体就难以消化;土豆、豆角和茄子中含有有毒物质,必须烧熟煮透才能彻底去除其毒性。
□ 温馨提示
适宜生吃的蔬菜有:黄瓜、西红柿、柿子椒、辣椒、苦瓜、莴苣、白菜、卷心菜、菜花、洋葱、芹菜等。
生吃的方法包括做沙拉、自制新鲜蔬菜汁、将新鲜蔬菜凉拌等。凉拌蔬菜时,可适当加点醋,少放点盐、蒜和姜末,既能调味,又能杀菌。
蔬菜并非越新鲜越有营养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认为蔬菜就应该趁着新鲜吃,因为存放时间越长,蔬菜中的营养成分损失越多。其实,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科学研究表明,新鲜蔬菜并不一定比存放一段时间后的蔬菜更有营养。事实上,除了西红柿、土豆和菜花等存放一周后的维生素C含量会略有下降外,其他大多数蔬菜存放一周后的营养成分含量几乎与刚采摘时没有差别,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同的。而卷心菜在经过冷藏保存后,其维生素C的含量甚至比新鲜卷心菜还要高。
此外,蔬菜在种植过程中往往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如果买来就吃,其中残留的有害物质很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因此,新鲜蔬菜在买来后最好略微存放一段时间,使残留的有害物质逐渐分解减少后再吃。
烧好的菜应及时食用
有些人为了节省时间,往往提前把菜烧好,然后放在锅里或盘子里,等家人都回来后再吃。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对的,因为蔬菜中所含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会在保温或温热的过程中大量流失。
例如,蔬菜中的维生素B1在温热的过程中会损失25%;青菜中的维生素C在烹调过程中会损失20%,溶解在菜汤中的有25%,在火上温热15分钟会再损失20%;烧好的白菜在温热15分钟后,维生素C可损失20%,保温30分钟会再损失10%,保温1小时就会再损失20%。长期这样食用蔬菜会造成维生素缺乏,还会导致严重缺锌。
因此,烧好的菜要及时食用,放的时间越长,营养成分损失越多。
菜汤营养更丰富
许多人在吃完菜后都习惯把剩下的菜汤倒掉,这是不对的。因为做菜时,蔬菜中所含的大量营养物质都溶解到了菜汤里面。
就拿维生素C来说吧:小白菜烧好后,会有70%的维生素C溶解在菜汤里;把新鲜豌豆放在水里煮沸3分钟,也会有50%的维生素C流失在汤里。
与菜相比,菜汤的营养更丰富,所以不仅要吃菜,更要多喝菜汤。
腌制蔬菜不宜常吃
有些人不爱吃新鲜蔬菜,而是喜欢将菜腌后再吃。这是一种很不好的饮食习惯,常吃腌制蔬菜对健康十分有害。
首先,新鲜蔬菜腌制以后,其中的维生素大量流失,维生素C几乎损失殆尽,因此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如果长期食用,还会引起钠、水在体内潴留,从而诱发心脏病。
其次,新鲜蔬菜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无毒硝酸盐成分。在腌制过程中,硝酸盐会被还原成有毒的亚硝酸盐,人在食用后会引起亚硝酸盐中毒,全身皮肤黏膜呈青紫色,四肢发冷,口唇和指甲床发青,并可伴有头晕、头痛、乏力、嗜睡、恶心、心律加快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昏迷甚至死亡。
再次,腌制蔬菜中含有的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会与仲胺类物质结合生成一种致癌物质亚硝胺,长期食用可引起胃癌、食管癌等癌症。
□ 温馨提示
一般情况下,新鲜蔬菜用盐腌后4小时亚硝酸盐含量开始明显增加,2~3周达到高峰,此后开始逐渐下降。因此,食用4小时以内或30天以上的腌制蔬菜比较安全。
吃优质酸菜不会致癌
有一段时间,曾经流行着“酸菜会致癌”的说法。有些人认为酸菜中含有致癌物质亚硝酸盐,因而怕吃酸菜。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其实,酸菜发酸是因为乳酸菌分解白菜中的糖类而产生了乳酸。乳酸是一种有机酸,没有致癌性,它被人体吸收后不仅能增进食欲,还能促进消化。而且,白菜变酸后,其所含的营养成分不易损失,因此吃酸菜对人体有益。
当然,酸菜在发酵过程中,除乳酸菌以外的其他杂菌也在生长,其中有些杂菌还能将新鲜蔬菜中无毒的硝酸盐还原为有毒的亚硝酸盐。但是,酸菜中的乳酸菌能够抑制硝酸盐还原,使产生亚硝酸盐的概率大大降低。因此,优质的酸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很小,一般不会致癌。
□ 温馨提示
保存酸菜时要注意卫生,如果酸菜遭到霉菌侵染,出现色泽变暗、组织软化、香气丧失、过咸过酸、咸而不酸或咸而带苦等现象,则表示酸菜已经变质,不可再吃。
腌好的酸菜至少要等到20天以后才能食用,最好是30天以后食用,此时酸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已经大大减少,食用起来比较安全。
冬季是制作酸菜的最佳季节,在制作过程中加酸、加糖,可减少亚硝酸盐的生成。
贫血患者多吃菠菜会加重贫血
不少人认为菠菜的含铁量很高,多吃有助于补血。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实际上,菠菜的含铁量并不是很高,所含的铁质也很难被人体吸收——菠菜中仅有1%的铁可在肠道中吸收。而且,菠菜中含有大量草酸,其含量高达1%,大量的草酸会影响肠胃对铁质的吸收和利用。因此,贫血患者多吃菠菜不但不能补血,反而会使体内的铁质成分更加不足,从而加重贫血。
另外,草酸在人体内会与钙和锌结合,生成草酸钙和草酸锌而被排出体外,影响钙和锌的吸收,容易引起缺钙和缺锌。缺钙会造成骨骼和牙齿发育不良,甚至诱发软骨病,缺锌则会导致食欲不振、味觉下降,影响儿童正常发育。
女性不可过量吃胡萝卜
胡萝卜中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和丰富的维生素,被称为“蔬菜中的人参”,李时珍也奉其为“菜蔬之王”。但是,胡萝卜虽然营养丰富,女性却不宜多吃。一旦食用过量,很可能会产生副作用。
女性朋友如果吃胡萝卜过多,很容易引起月经不调,并可能导致不孕。这是因为摄入胡萝卜素过量会影响卵巢的黄体素合成,使其分泌量减少,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无月经、不排卵,或经期紊乱的现象。
□ 温馨提示
为了去除或减轻胡萝卜特殊的味道,可将胡萝卜与肉、蛋、猪肝等一起烹饪,也可将其做成饺子、包子、馅饼,做炒菜时加几粒小丁香可使怪味减轻。
胡萝卜最好烹调后再食用
胡萝卜中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其含量居各类蔬菜之首。人们往往认为胡萝卜生吃最有营养,其实不然。
胡萝卜素在人体小肠内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因此又称做维生素A原。这种维生素A原是脂溶性物质,只有溶解在油脂中,才能在人体小肠黏膜作用下转变为维生素A,从而为人体所吸收。但胡萝卜在生吃时,因为没有溶解在油脂中,所以有70%以上的胡萝卜素不能被人体吸收而直接排出了体外。
□ 温馨提示
胡萝卜最好用足量的食用油烹调后食用,这样可使胡萝卜素的吸收利用率达到90%。
将胡萝卜切块后与肉同炖,同时适量放些油,这样胡萝卜素的保存率可高达97%。
胡萝卜在烹调时不要放醋,否则会使胡萝卜素全部损失掉;也不能用油炸制。
黄瓜生吃最营养
有些人在用黄瓜拌凉菜时,往往先将黄瓜用盐腌一下,把其中的汁浸出来后再食用。这样做是不正确的。
浸出的黄瓜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约占总量的80%。如果将浸出的汁倒掉,将是极大的浪费。所以黄瓜最好不要用盐腌;直接生吃是最好的方法,不仅保全了营养,还能减肥。
茄子最好连皮吃
有的人在食用茄子时习惯先把皮削掉,认为这样吃起来更爽口。殊不知,在去掉茄子皮的同时也损失了大量的营养成分。
在所有蔬菜中,茄子的类黄酮含量是最高的。类黄酮能增强人体细胞间的黏着力,柔化毛细血管壁,增强毛细血管的弹性,防止微血管破裂,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牙龈出血和皮肤紫斑症等具有较好的疗效。而茄子中类黄酮含量最高的地方就是茄子皮与肉质连接处。
另外,茄子去皮后容易发黑,这是因为其中的铁元素会被空气氧化,从而影响人体对铁的吸收。
老茄子不宜吃
茄子中含有脂肪、蛋白质、矿物质、糖类及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很高。尤其是茄子中含有类黄酮,这是与其他蔬菜不同的地方,它能够降低毛细血管的弹性和渗透性,增强细胞间的黏着力,防止微血管破裂,特别适宜高血压、动脉硬化、溃疡、眼底出血等易内出血的患者食用。
不过应当注意,茄子过老就不宜再吃。这是因为,茄子中都含有一定的茄碱,在成熟期或熟透的茄子中含量更大。而过量摄入茄碱对人体有害,会造成痉挛、昏迷甚至死亡。
土豆连皮吃易中毒
有些人嫌刮土豆皮太麻烦,所以就连皮一块煮着吃了。这也是不对的。
土豆中含有一种有毒物质配糖生物碱,这种配糖生物碱几乎全集中在土豆皮里。这种物质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就会引起中毒。由于是慢性中毒,通常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因此常常容易被忽视。
另外,即使将带皮的土豆煮熟后再去皮,皮中也会有大约10%的配糖生物碱渗入土豆内部,食用后同样可能引起中毒。
因此,土豆皮不能吃,应在加工土豆之前就将皮削掉。
发芽和变青的土豆不宜吃
土豆如果贮藏不当就会发芽,有些土豆的部分表皮还会变成青绿色。一些人认为只要土豆没有腐烂,把芽去掉或把变绿的表皮削掉后仍然可以继续食用。这样做是不对的,容易造成人体中毒。
土豆中含有一种叫龙葵素(又称茄碱)的毒素。正常土豆中龙葵素的含量很小,而土豆一旦发芽或变青,龙葵素的含量可增加50倍甚至更多。如果一次吃掉25克已变青或发芽的土豆(约含200毫克龙葵素),便可导致中毒,经过15分钟至3小时即可发病。早期症状有口腔及咽喉部瘙痒、上腹部烧灼感及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瞳孔放大、耳鸣、抽搐、脱水、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甚至心脏骤停,危及生命。
因此,发芽及变青的土豆最好不吃,尤其是发芽部位较多、发青面积较大的土豆应立即扔掉。未成熟的青皮土豆也不能吃。
□ 温馨提示
对于稍有发芽及发青面积较小的土豆,若要食用,应先将发芽和发青的部位彻底削掉,然后将土豆切成小块,放在冷水中浸泡1~2小时。在烹饪时可加入适量的优质醋来分解龙葵素,并烧熟、煮透,以彻底去除其毒性。
吃土豆时如果口中有发麻的感觉,则表明土豆中龙葵素的含量很高,应立即停止食用,以防中毒。
土豆应贮存在阴凉干燥、无阳光直射的地方,以防止发芽。
芹菜叶更有营养
不少家庭吃芹菜时只吃茎不吃叶,这样做很不科学。
科学研究发现,芹菜叶中大多数营养成分的含量都远远高于芹菜茎。例如,芹菜叶中胡萝卜素的含量是茎的8倍,维生素B1的含量是茎的17倍,维生素C的含量是茎的13倍,蛋白质的含量是茎的11倍,钙的含量是茎的2倍……可见,芹菜叶的营养价值远非芹菜茎所能相比,只吃芹菜茎而不吃芹菜叶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豆芽一定要炒熟
豆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含的热量很少,是减肥的佳品。但要注意的是,吃豆芽时一定要炒熟。否则,吃了未炒熟的豆芽就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不适症状。
吃半熟豆角、生扁豆易中毒
豆角和扁豆中含有大量皂素和红细胞凝集素等天然毒素。皂素可破坏红细胞的溶血素,并对消化道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性;红细胞凝集素具有凝血作用,会与红细胞发生凝集,影响血液流通。这两种毒素在高温条件下可被分解破坏,但是如果吃了未煮透的半熟豆角或生扁豆,在1~5小时内就会引起中毒,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因此,无论豆角还是扁豆,一定要煮透炒熟后再吃,以免引起中毒。最好也不要生吃腌豆角。
生吃荸荠不利于健康
荸荠又叫马蹄、地栗。荸荠肉质洁白,味甜汁多,清脆可口,又富含各种营养物质,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些人不但将其煮食,有时还生吃。其实生吃很不卫生,对健康十分不利。
荸荠生长于水田池沼之中,被多种有害有毒的生物或化学物质污染,表皮和内部经常会有大量有毒的生物排泄物和化学物质,还可能含有细菌和寄生虫卵,其中有一种叫“姜片虫”的寄生虫经常附着在荸荠的表面。如果生吃荸荠,其中的姜片虫就会进入人体并附在肠黏膜上,使人感染姜片虫病,可造成肠道溃疡、腹泻或面部水肿。
由此可见,生吃荸荠于健康有害。
□ 温馨提示
荸荠一定要先洗净、去皮,然后放在开水中煮熟后才可食用。吃时加点白糖,味道会更加香甜。
菱角不宜生吃
菱角是水生植物,其表面经常附着有姜片虫等致病微生物。许多人生吃菱角时用嘴啃皮,姜片虫很容易趁机进入人体,诱发姜片虫病。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便秘、大便稀薄和恶臭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儿童患者还会出现消瘦、水肿、贫血、腹胀等症状,长期下去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 温馨提示
尽量不要生吃菱角,以免感染姜片虫病。若要生吃,则应在食用前用高锰酸钾溶液充分浸泡,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脾胃虚寒、便溏腹泻、肾阳不足者最好不要吃菱角。
吃受冻白菜易中毒
在我国北方,每到冬季,人们总要贮存一些白菜作为过冬的蔬菜,由于贮存管理不善而使白菜受冻的情况经常发生。对于这些受冻的白菜,如果处理不当或大量食用,很可能会引起冻白菜中毒。
冻白菜里含有一定数量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其中亚硝酸盐具有毒性。冻白菜在融化解冻后,其中的硝酸盐在还原菌的作用下被还原为亚硝酸盐,使毒性增大。当亚硝酸盐的摄入量超过人体正常抗毒量时,常会引起较为严重的中毒症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以及四肢无力、心慌气短、腹痛、腹泻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昏迷。
□ 温馨提示
受冻白菜尽量不要吃。若确需食用,可先将冻白菜加热,将其中的亚硝酸盐破坏掉,而且在烹调时一定要烧熟煮透。
隔夜熟白菜、熟韭菜不宜吃
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白菜与韭菜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如果炒熟后存放时间过长,硝酸盐很容易转化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进入血液后,会将正常的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使其携氧能力丧失而导致机体缺氧,从而引起全身皮肤黏膜紫绀等症状。人如果吃了隔夜熟白菜或熟韭菜,还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有的人还会有出汗和全身不适等不良反应。同时,亚硝酸盐在胃酸等环境下还会转化为亚硝胺,而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质,易诱发某些癌症。
因此,隔夜的熟白菜和熟韭菜不能吃。在炒熟的蔬菜中适当加点醋,可延长保存时间。
新鲜黄花菜不宜多吃
新鲜黄花菜中含有一种叫“秋水仙碱”的物质,它本身虽无毒,但经胃肠道吸收进入人体后可被氧化成二秋水仙碱,这种物质具有很强的毒性,能强烈刺激胃肠黏膜和呼吸道系统。食用新鲜黄花菜过多可引起中毒,轻者可出现舌麻、喉干、口渴,重者可出现烧心、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血便、血尿、尿闭等症状。
□ 温馨提示
秋水仙碱易溶于水,在60℃时毒性可减弱或消失。因此,鲜黄花菜应先用开水焯过,再用清水浸泡2小时以上,捞出洗净后挤去水分再进行炒食,这样比较安全。
干黄花菜在用清水或温水进行多次浸泡后即可放心食用。
鲜木耳不宜食用
鲜木耳中含有一种卟啉类光感物质,这种物质对光线十分敏感。人在食用鲜木耳后,卟啉类光感物质会随血液循环分布到人体表皮细胞中,受阳光照射后会诱发日光性皮炎,引起皮肤瘙痒、红肿、疼痛,暴露部位会出现鲜红色丘疹和水疱,严重时可导致皮肤坏死。此外,这种有毒物质还容易被咽喉黏膜吸收,导致咽喉水肿、流涕、流泪、全身乏力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 温馨提示
刚买回来的鲜木耳应先放在阳光下曝晒一段时间,烹饪前再用清水浸泡一会儿,这样其中所含的卟啉类物质就会被破坏掉,食用后也不会出现不良症状了。
蘑菇不宜经常吃
蘑菇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维生素和钙、铁、磷等多种矿物质,此外还有糖类、游离氨基酸、纤维素等。蘑菇对于消除疲劳、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和改善体质均有帮助。
不过蘑菇不宜多吃,也不宜经常吃。这是因为,蘑菇中含有一种名为甲壳质的物质,有碍肠胃的消化与吸收,大量食用蘑菇可能会导致对肠胃功能的损伤。另外,患有肠胃病、肝脏功能不良的患者,以及肠胃功能较弱的儿童,更不宜大量食用蘑菇。
香菜不可多吃
香菜是一种居家常用的调味菜,虽然味美,但不宜多食或经常食用。
中医认为,香菜“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辟一切不正之气”,有温中健胃的作用,但因香菜“味辛能散,多食或久食会耗气、损精神”,过多食用香菜就会进而引发或加重气虚。因此那些平素自汗、乏力、倦怠及易患感冒的气虚患者,应少食香菜。产后的女性、病后初愈的患者也常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气虚,此时,也应和香菜暂时保持距离。另外,香菜还具有温热、发疮的作用,故狐臭、口臭、胃溃疡、脚气、疮疡患者均不宜食用,否则会加重病情。
不可空腹吃西红柿
西红柿中含有大量的果胶、柿胶酚、可溶性收敛剂等成分,如果空腹时吃,这些物质很容易与胃酸发生反应,凝结成不易溶解的块状物,形成胃结石。胃结石会堵塞胃的出口——幽门,使胃内的压力升高,引起胃扩张而使人感到胃胀痛。因此,不宜在饭前吃西红柿。西红柿宜在饭后吃,此时胃酸已经与食物充分混合,大大降低了胃酸的浓度,不易形成胃结石。
青西红柿食用过多易中毒
未成熟的青西红柿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番茄碱,食用时口腔会感到苦涩,食用过多会引起中毒,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流涎及全身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生食时危险性更大。在西红柿成熟变红后,番茄碱的含量就会大大减少以至消失。
为预防中毒,尽量不要食用青西红柿,更不能生食。烹调时要烧熟煮透,并适当加点醋,以破坏其中的番茄碱。
生吃大蒜不妥
有些人喜欢生吃大蒜,认为大蒜生吃不但开胃提神,而且能够起到杀菌作用。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蒜能杀菌”指的是蒜辣素的杀菌作用,而大蒜本身并不含有蒜辣素。大蒜中含有蒜氨酸和蒜酶,只有将大蒜捣碎,蒜氨酸才能在蒜酶的作用下分解生成蒜辣素。而在生吃大蒜时生成蒜辣素的量很少。
而另一方面,生吃大蒜过量会杀死肠道内的有益细菌,而且会对胃肠道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胃肠不适及腹泻、腹痛,还有损于人的肝脏和眼睛,甚至可引发溶血性贫血。
□ 温馨提示
食用大蒜时应先将大蒜切碎,在室温下放置10分钟后再加热食用。
大蒜有一种特殊气味,生吃大蒜后应马上漱口刷牙或嚼些茶叶等,以减少气味。
女性适量吃点辣椒有好处
辣椒味道辛辣,能刺激食欲,开胃助消化。但很多女性认为吃辣椒容易上火,会使脸上长痘痘,所以,为了漂亮,虽然对辣椒钟爱有加也只好敬而远之。其实这样做大可不必。
德国营养医学及营养学学院所进行的研究表明,诸如辣椒和番椒等辣味调味品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减肥。辣味调味品可以使食用者出汗,从而增加了身体对能量的消耗。
最新营养研究显示,在某种程度上,辣椒是女性的上好“补品”。辣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居于各种蔬菜之首,而且还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胡萝卜素和钙、铁等营养成分。更为重要的是,辣椒中的辣椒素可以促进激素的分泌,从而促进新陈代谢,溶解体内脂肪,抑制脂肪在体内堆积,起到减肥的作用。而且,适量吃一些辣椒不但不会长痘痘,反而会使皮肤变得光滑,因此还具有美容的作用。
所以,女性朋友最好适当吃一点辣椒,既能美容养颜又能瘦身减肥,何乐而不为呢!
苦瓜不宜多吃
苦瓜是一种味苦实凉的蔬菜,夏天食用苦瓜能激活味蕾,生津止渴,清心明目。另外苦瓜对女性还有美容作用,因此深受人们喜爱。不过,苦瓜不宜多吃。
这是因为,苦瓜中含有较多的草酸,能够与食物中的钙质相结合,生成不溶性的草酸钙,人体无法吸收。这样就会导致人体钙质吸收的受阻,并导致钙质流失,对健康不利。如果长期大量食用苦瓜,就会引起钙质缺乏症。
□ 温馨提示
烹饪苦瓜前,最好先在沸水中把苦瓜浸泡一下,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去除草酸。
鱼、肉、蛋比蔬菜好的说法有失偏颇
有些人认为鱼、肉、蛋比蔬菜营养更丰富,多吃对身体大有好处。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事实上,不同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也各不相同。鱼、肉、蛋中含蛋白质和脂肪较多,蔬菜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比较丰富,而谷物中则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和B族维生素。因此,“鱼、肉、蛋比蔬菜好”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 温馨提示
要保证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全面和均衡,就要广泛摄取各种食物。不能只吃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鱼、肉、蛋,也不能只吃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较多的蔬菜,两者应合理搭配食用。
劳累后不宜进补鱼、肉、蛋
不少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或干了重活儿后,都喜欢吃些鱼、肉、蛋等食物。他们认为这类食物能缓解疲劳,有助于快速恢复体力。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按照酸碱性的不同,我们可将食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酸性食物,如鱼、肉、蛋、糖、花生、啤酒等,含硫、磷、氯等元素较多;另一类是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豆类、奶制品等,含钾、钠、钙、镁等元素较多。
人在剧烈运动或劳动后,体内的糖、脂肪、蛋白质会大量分解,产生乳酸和磷酸,因此会感到身体疲乏、关节酸痛。此时如果进食酸性食物,就会使血液的酸性进一步增强,很容易引起酸中毒,结果会使人感到更加疲劳,抵抗力也随之下降,各种疾病就会乘虚而入。
□ 温馨提示
劳累后应少吃大鱼、大肉,而应多吃些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豆制品、奶制品、海藻类、动物肝脏等。尤其应补充适量维生素,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消除疲劳。
鸡屁股不宜食用
有些人认为鸡屁股营养丰富,其实不然。
鸡屁股是鸡身上淋巴最集中的部位,同时也是贮存细菌、病毒和致癌物质的“大仓库”。这是因为淋巴中的巨噬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能大量吞噬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但是,巨噬细胞并不能将这些有害物质分解,而是暂时贮存在淋巴腺内。长期下去,鸡屁股里的有害物质就会越积越多。如果大量食用,这些有害物质就可能进入人体,引发各种疾病。
所以,鸡屁股不宜食用,烹饪鸡时最好将其割下扔掉,以免吃了感染疾病。
适量摄入肥肉有好处
肥肉中含有大量的动物脂肪。有些人担心吃肥肉会引发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对肥肉避而远之。特别是一些年轻女性,害怕吃肥肉会使身体发胖,而且嫌肥肉太过油腻,所以也是从来都不吃。其实,一点不吃肥肉对人体健康也不利。
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人体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脂肪是人体热能的重要来源,正常人每天需要摄入30~40克脂肪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而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对脂肪的需求量将会更高。动物脂肪中含有一种叫做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的物质,它非但不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反而可预防心血管疾病。而且,人体所必需的一些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只有溶解在脂肪中才能被人体所吸收。另外,大脑发育所必不可少的脑磷脂和卵磷脂,也只有通过摄入脂肪才能获取。如果婴幼儿时期脂肪摄入量不足,将会影响大脑和整个身体的生长发育。最后,血中胆固醇含量过低,还可能诱发某些癌症。
总之,在日常的膳食中应适当吃一些肥肉,以获取必需的营养物质,这样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肉皮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有些人认为肉皮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很少,于是吃肉时往往随手丢掉,这是很可惜的。因为肉皮的营养价值实际上也是很高的。据分析,每100克猪肉皮中含蛋白质26.4克、脂肪22.7克、碳水化合物4克,还含有钙、磷、铁等无机盐成分。除此之外,肉皮还有美容养颜抗衰老的特殊作用。
科学研究发现,人体肌肤之所以会出现皱纹,是因为人体内细胞贮存水的功能发生了障碍,导致细胞结合水量明显减少。而人体细胞贮水功能发生障碍又是由于人体缺乏胶原蛋白质而引起的。肉皮蛋白质中的主要成分就是胶原蛋白质,因此常吃肉皮能使人体细胞贮水功能得以恢复,从而滋润肌肤、减少皱纹、抗老防衰。
□ 温馨提示
肉皮可与肉炖在一起吃,以提高其营养价值;也可加入黄豆做成黄豆肉皮冻;还可与豆腐同煮。
“痘猪肉”不能食用
所谓“痘猪肉”,一般也叫“米猪肉”或“米糁肉”,是一种不能吃的猪肉。
“痘猪肉”极易辨认,只要仔细翻检,就会发现在肉中有椭圆形、如黄豆粒或大米粒一般的白色半透明包囊,囊内又含有小米粒大小的白色小点。这其实是猪肉绦虫的幼虫,这种幼虫的生命力很强,又是深深潜伏于猪肉内部,因此高温条件下难以完全杀死,人食用之后就会患上寄生虫病。
因此,“痘猪肉”不能食用,而应当及时处理掉。
瘦肉不等于低脂肪
许多人都认为瘦肉中的脂肪含量低,多吃无妨。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瘦肉的脂肪含量比肥肉的脂肪含量低,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绝不能笼统地认为瘦肉都是低脂肪的。要确定瘦肉中的脂肪含量,首先要看是什么动物的肉。一般来讲,瘦兔肉中的脂肪含量是所有动物肉中最低的,只有0.5%~2%;瘦鸡肉(不带皮)的脂肪含量也比较低;瘦牛肉的脂肪含量一般在10%以下;瘦羊肉中的脂肪含量为10%~15%;而瘦猪肉的脂肪含量最高,可达25%~30%。
□ 温馨提示
瘦肉不等于低脂肪,食用过量,体内脂肪的摄入量也会不断增高。因此,吃瘦肉也要适可而止,不能不加节制,尤其是瘦猪肉更不能多吃。
表面干净的禽蛋不一定就卫生
大家在购买禽蛋的时候,都习惯挑拣那些外表干净,形状浑圆的蛋,认为这类蛋会比较卫生,吃起来也放心。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抽样调查显示,有10%的鲜蛋中都能检测出细菌,陈蛋的比例则更高。这说明细菌并不仅仅存在于禽蛋表面,有很大一部分禽蛋内部也会受到感染,这主要是因为禽蛋的表面虽有外壳保护,但是蛋壳上面却密布着肉眼无法发现的细微气孔,直径大概只有4~10微米,却已经足以让细菌侵入。在禽类产蛋、运输销售以及保存储藏的过程中,细菌都有可能随时侵入禽蛋内部。因此,并不是说禽蛋表面干净就一定卫生。
当然,表面就很脏的禽蛋一定不卫生。
□ 温馨提示
购买禽蛋时要仔细挑拣,表面有裂纹的蛋不要购买。
禽蛋食用前要充分加工,溏心蛋最好不要吃。
红壳蛋并不比白壳蛋营养价值高
大多数人都认为红壳鸡蛋比白壳鸡蛋营养价值要高,所以买鸡蛋时专挑红壳的买。其实这是错误的。
蛋壳的颜色主要是由一种叫“卵壳卟啉”的物质决定的,而卵壳卟啉并无营养价值。因此从蛋壳的颜色来判断鸡蛋的营养价值是没有科学根据的。通过对红壳鸡蛋和白壳鸡蛋进行营养分析发现:红壳鸡蛋与白壳鸡蛋中各营养成分的含量是基本相同的。而鸡蛋营养价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蛋鸡饲养的营养结构。
□ 温馨提示
有的商家为了利益会给蛋鸡喂食特殊的饲料,以使蛋壳变红,这种蛋吃后对健康会有危害。
毛鸡蛋并没有太大的营养价值
毛鸡蛋就是“死胎蛋”,原本是用于孵化小鸡的鸡蛋。在孵化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不当或感染病菌、寄生虫等原因,导致胚胎停止发育,因而没能孵出小鸡。有些人认为这种鸡蛋经过了孵化,胚胎已经长肉,因此营养更丰富。这也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事实上,毛鸡蛋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绝大部分已经在孵化过程中被胚胎利用掉了,因此并没有太大的营养价值,根本不能与鲜鸡蛋相比。而且,毛鸡蛋中还可能含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等多种病菌。人如果吃了这种带有病菌的鸡蛋,很容易发生食物中毒,并诱发痢疾、伤寒、肝炎等疾病。此外,毛鸡蛋中的激素含量较高,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极其不利。
臭鸡蛋不能吃
顾名思义,臭鸡蛋就是有特殊臭味的鸡蛋。一般人都难以抵挡这股臭味,更不用说去吃了。但有的人偏偏对臭鸡蛋情有独钟,在他们看来,臭鸡蛋虽然闻起来有点臭,但吃起来却很香。殊不知,臭鸡蛋是不能吃的。
由于鸡蛋存放的时间过长或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保存,加上有的鸡蛋有裂缝,导致多种细菌和霉菌通过蛋壳气孔或裂缝侵入蛋内并大量繁殖,使蛋白质迅速分解,产生甲烷、氮、氨、二氧化碳等物质,从而使鸡蛋腐败变质并发出恶臭。
臭鸡蛋经过烹调加工后,其中的胺类、亚硝酸盐、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仍然难以完全清除。人如果吃了这种臭鸡蛋,就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食用过量还可能诱发癌症。
常吃生鸡蛋有损健康
有些人认为生鸡蛋中的营养成分没有遭到破坏,营养更丰富,也更有利于身体健康,于是经常生吃鸡蛋。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生吃鸡蛋不但会使鸡蛋中的营养成分难以被吸收,而且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首先,生鸡蛋中的蛋白质结构细密,不易被消化吸收,绝大部分只是在消化道通过一下就被排出体外,这对蛋白质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而生鸡蛋一旦煮熟,蛋白质的结构就会变得松软,更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
其次,生鸡蛋的蛋清中含有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碱性蛋白质,即抗生物素蛋白,它能与食物中的生物素结合,形成人体无法吸收的物质,从而妨碍人体对生物素的吸收。如果经常生吃鸡蛋,就会患上生物素缺乏症,出现食欲不振、全身无力、肌肉疼痛等症状。而且,生鸡蛋中还含有抗酶蛋白,能阻碍肠胃中的蛋白酶与蛋白质接触,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如果把鸡蛋炒熟煮透,这两种有害物质就会被破坏掉,也不会再影响人体对营养素的吸收了。
再次,生鸡蛋可能受到细菌、霉菌等多种病原体的污染,吃生鸡蛋很容易引起胃肠炎或食物中毒,可使人出现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而且,有的生鸡蛋还可能带有寄生虫卵,吃后容易感染寄生虫病,常见的有弓形虫病。该病发病较急,弓形虫可侵犯全身各个器官,病情严重时可致人死亡。鸡蛋煮熟后就能将这些致病微生物彻底杀灭。
最后,吃生鸡蛋后,大量未经消化的蛋白质进入消化道,发生腐败后会产生很多有毒物质。其中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其余部分则需要由肝脏进行解毒处理,从而增加了肝脏的负担。
□ 温馨提示
生吃鸡蛋不但营养价值低,而且不卫生,容易导致疾病,可以说是有害无益。因此,鸡蛋不能生吃,而一定要煎熟、炒熟、煮熟或蒸熟后再吃。
不宜用开水冲鸡蛋喝,因为这样不能将鸡蛋中的病菌和寄生虫卵完全杀死。
食用散黄蛋要分情况
散黄蛋通常由两种原因造成。一种是运输、储存过程中受到激烈震荡,造成鸡蛋的蛋黄膜破裂,导致机械性散黄。这种散黄蛋的蛋液较浓,蛋白质没有变性,蛋黄与蛋清易于分开,也无异味,经煎、煮等高温处理后仍可食用。
另一种是因存放时间过长,细菌或霉菌经蛋壳气孔侵入蛋体内,破坏了蛋黄膜的蛋白质结构而造成散黄;或因蛋黄中渗入的水分过多,使蛋黄膜表面的张力减小而失去弹性,一旦受到震动时就会造成蛋黄膜破裂,也会使鸡蛋散黄。如果散黄不严重,蛋白质变性也不严重,闻起来也没有异味,则仍可继续食用;如果细菌和霉菌在蛋体内大量繁殖,蛋白质已变性,蛋液稀薄混浊呈灰黄色,且有异味,这样的散黄蛋就不能再吃了。
皮蛋应少吃
皮蛋又叫松花蛋,具有独特的风味,深受一些人的喜爱。同时,皮蛋还是许多家常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如皮蛋瘦肉粥、皮蛋豆腐、皮蛋夹酸姜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皮蛋少吃无妨,吃多了却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皮蛋是由鲜鸭蛋腌制而成的。腌制皮蛋所需的原料主要有混合纯碱、石灰、食盐、茶叶等。为了促使蛋白质迅速凝固和脱壳,还经常要加入一些氧化铅(黄丹粉),这样就使皮蛋中含有一定量的铅。如果经常大量食用皮蛋,就会引起铅中毒,表现为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好动、贫血、关节酸痛、思维缓慢,严重者可出现智力下降和脑功能障碍。而且,铅在人体内会取代钙质,影响钙的吸收,从而引起缺钙现象。因此,皮蛋不宜多吃。
此外,儿童对铅非常敏感,在肠道内的吸收率可高达50%。再加上儿童的各个器官和代谢功能还不完善,很容易造成铅在体内的蓄积,从而引起慢性中毒,影响智力发育。因此,儿童更应少吃或不吃皮蛋。
□ 温馨提示
吃皮蛋时适当加点醋、生姜、大蒜等,不但能够去除皮蛋中的碱涩味,而且可以杀菌消毒。
皮蛋不应剥皮就吃
在炎热的夏季,很多人都喜欢吃凉拌皮蛋,有些人甚至将皮蛋剥了皮就吃。其实,这种吃法是很不卫生的,因为皮蛋经常会被细菌污染。
据分析,干净的皮蛋蛋壳上只有400~500个细菌,而脏的皮蛋蛋壳上细菌的数目则高达1.4亿~4.0亿个。这些细菌能通过蛋壳上细小的孔隙进入蛋内,进而污染皮蛋。一般情况下,正常的皮蛋呈暗褐色,透明且有一定的韧性;而被污染的皮蛋则变为浅绿色,韧性差且容易松散。在购买皮蛋时一定要仔细分辨。
污染皮蛋的细菌主要是沙门氏杆菌。人们在食用被污染的皮蛋时,沙门氏杆菌也会随皮蛋进入体内,它能引起肠黏膜发炎并会产生毒性很强的内毒素,最终导致中毒,使人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 温馨提示
食用皮蛋时,可先将蛋壳去掉,然后在70℃以上的高温下蒸5分钟左右,凉凉后就可以放心食用了。
多吃茶叶蛋有害身体健康
茶叶蛋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食品,老人和小孩尤其喜欢吃。但营养学专家指出,多吃茶叶蛋有害身体健康。
茶叶中含有较多的单宁酸,单宁酸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相遇后,会生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质。吃茶鸡蛋过多,这种凝固物质就会大量沉积于体内,从而严重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同时,茶叶中还含有鞣酸成分。在用茶叶煮鸡蛋时,鞣酸成分会渗透到鸡蛋里,与鸡蛋中的铁元素结合形成沉淀,不但影响人体对铁质的吸收和利用,而且会对胃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久而久之,还会造成贫血症状。
另外,在用茶叶煮鸡蛋时,茶叶中的生物碱类物质会与鸡蛋中的钙质结合,同时会影响十二指肠对钙质的吸收,容易导致缺钙和骨质疏松。
“功能鸡蛋”并非人人可吃
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功能鸡蛋”,商家宣称这类鸡蛋富含钙、锌、碘、硒等多种营养素。有些人认为“功能鸡蛋”中的这些营养素是一般鸡蛋中所没有的,多吃有益于健康。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吃“功能鸡蛋”。
首先,只要能保证合理膳食,体内就不会缺乏某种单一的营养素,因此也没有必要额外补充。如果盲目补充的话,反而会打乱体内各种营养素的平衡状态。其次,即使体内缺乏某种营养素,也不能用功能鸡蛋盲目进补,而要有针对性,做到“缺什么补什么”。
适量食用蛋黄对人体有益
很多人认为蛋黄中的胆固醇含量很高,吃了容易导致血管硬化,对健康不利。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和患有心脏病的人,更是从来不吃蛋黄。其实,这是对蛋黄的误解。因为鸡蛋的营养主要集中在蛋黄里,不吃蛋黄反而对健康不利。
从营养价值来讲,蛋黄远高于蛋清。鸡蛋的蛋清中只含10%的蛋白质,其余的90%全是水分;而蛋黄中则含有16%的蛋白质和33%的脂肪,水分只有50%左右。而且,蛋黄中还含有其他多种营养物质。例如,蛋黄中含有钙、磷等无机盐成分,有利于补充人体钙质,能促进骨骼发育,防止骨质疏松和软骨症;蛋黄中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尼克酸,维生素D与维生素E等多种维生素,能满足人体多方面的需要;此外,蛋黄中还含有人体脑组织、神经组织所必需的其他重要物质。可以说,蛋黄中所含的营养物质相当齐全。
蛋黄中含有一种叫卵磷脂的物质,它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肪的颗粒变小并保持悬浮状态,易于组织利用,从而能有效阻止胆固醇和脂肪在血管壁上沉积,而不会导致血管硬化。同时,卵磷脂进入肠道后会被消化液中的酶所消化,并释放出胆碱。胆碱可直接进入大脑,与醋酸结合生成乙酰胆碱,能改善人的记忆力。另外,蛋黄中的优质蛋白质也具有增强记忆力的作用。
蛋黄中含有较多的胆固醇,这是人们拒吃蛋黄的主要原因。但胆固醇对人体有弊也有利,不能一概而论。胆固醇是合成人体激素的重要成分,缺乏胆固醇会影响性激素的合成,容易导致性功能早衰现象。另据有关检测表明,即便是一个老人每天吃两个鸡蛋,其血液内胆固醇最多只会增加2毫克。这么少的量,是不会造成胆固醇过高问题的。这是因为,人体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增高,主要是由内生性胆固醇而非摄入的胆固醇引起的。
总之,只要注意适量食用,蛋黄对人体是有益无害的。
吃鱼并非多多益善
大多数人都认为鱼类营养丰富,而且不会使人发胖,还可以使头脑更聪明,因此主张多吃鱼。在这里要给大家提个醒:并不是所有的鱼都对人体有好处,吃鱼也并非多多益善。
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旗鱼、鲭鱼和鲨鱼体内的汞含量很高,过多食用这些鱼类可能会使人们患心脏病的概率增加。此外,一些新鲜的、冷冻的金枪鱼、青枪鱼和红甲鱼的汞含量也达到了“中等水平”,因此最好也少吃一些。
另外,大多数鱼的脂肪酸中都含有较多的二十碳五烯酸,这种物质能抑制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如果长期大量吃鱼,就会使血小板的凝聚性降低,从而引起各种自发性出血,如皮肤紫癜症、脑溢血等。
□ 温馨提示
一般情况下,每周吃2~4次鱼就可以了,而且要多吃那些鱼油含量高、汞元素含量低的鱼类,比如三文鱼。
鱼类并非人人皆宜
鱼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物美价廉的健康食物,深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对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还具有辅助治疗作用。虽然鱼类对健康有这么多的好处,却也并非人人皆宜,有些人吃了还可能会损害健康。
(1)痛风患者不宜吃鱼。痛风是由人体内的嘌呤代谢发生紊乱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血液中尿酸含量过高、反复发作性关节炎、结缔组织和肾脏损害等。而鱼类食物中含有嘌呤类物质,痛风患者吃鱼将会导致病情加重,或促使旧病复发。
(2)结核病患者服药时不能吃鱼。鱼类尤其是无鳞鱼的肉中含有大量的组氨酸,进入人体后可由肝脏转化为组胺,然后由单胺氧化酶氧化。而抗结核药雷米封会抑制单胺氧化酶的转化和合成,从而阻止组织胺的氧化。因此,结核病患者在服用雷米封时如果吃鱼,将会使组胺在人体内大量蓄积,容易引起变态反应。轻者会出现恶心、头痛、皮脸潮红、眼结膜充血等症状,重者则会出现心悸、皮疹、腹痛、腹泻、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及脑溢血。
(3)肝硬变患者禁止吃鱼。肝硬变患者体内凝血因子缺乏,再加上血小板水平偏低,常会造成消化道出血。而鱼肉中大多含有二十碳五烯酸,这种不饱和脂肪酸会产生一种前列腺环素,能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作用。因此,肝硬变患者如果食用沙丁鱼、鲭鱼、金枪鱼等富含二十碳五烯酸的鱼类,就会使病情恶化,更容易引起出血。不过,鲤鱼、比目鱼中含二十碳五烯酸较少,可以少量食用。
(4)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多吃鱼。前面提到,鱼肉中含有一种叫二十碳五烯酸的有机酸,它能抑制血小板凝集,加重毛细血管出血。因此,患有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要尽量少吃或不吃鱼,以免加重出血症状。
此外,过敏体质的人也不宜吃鲭鱼、沙丁鱼类,否则会使病情加重,还会并发风疹及腹痛、腹泻等。
咸鱼不宜多吃
许多人认为吃咸鱼开胃,能增强食欲,因此经常吃咸鱼。但是,咸鱼吃多了对健康是很不利的。
腌制咸鱼时一般都用粗盐,其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硝酸盐在细菌的作用下会被还原为亚硝酸盐。同时,鱼在腌制过程中会分解出大量的胺类物质,与亚硝酸盐结合就会生成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致癌性很强的物质,容易引起鼻咽癌、食管癌、胃癌、肝癌等癌症。因此,吃咸鱼要适量,不可多吃。
有研究表明,在10岁前开始常吃咸鱼的儿童,成年后患癌症的危险性比一般人高30倍,所以儿童更不能经常大量吃咸鱼。
□ 温馨提示
咸鱼最好炖食而不要用油炸,因为油炸咸鱼比炖鱼中亚硝胺的含量高2.5倍以上。同时炖吃咸鱼时最好不要喝汤,这样可以使亚硝胺的摄入量降到最低。
维生素C能与咸鱼中的亚硝酸盐发生还原反应,从而破坏亚硝酸盐的致癌作用,因此咸鱼最好与青菜、番茄等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搭配着吃。
生食“醉虾”不卫生
虾的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很多人都爱吃。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生吃“醉虾”的时尚,即把活虾放在酒中蘸一下“醉吃”。不少人认为这样吃虾更新鲜,其实这种吃法是很不卫生的。
虾是携带肝吸虫的罪魁祸首之一,许多虾体上都沾有肝吸虫的囊蚴。生食“醉虾”后,肝吸虫囊蚴随之进入人体,寄生在肝胆管内,约一个月后发育为成虫,并开始排卵,从而引起肝吸虫病。发病时经常出现急性感染症状,如高热、寒战、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血中嗜酸性颗粒细胞显著增多等,大便中可查到虫卵,有的患者还可能出现上腹饱胀、食欲不振等症状,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因肝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而死亡。另外,肝吸虫成虫在人体内的寿命可达10~35年,可对人体造成长期损害,引起肝硬化或肝癌。
所以,虾必须烧熟后才能食用,不能生食“醉虾”,以免感染肝吸虫病。
未煮熟的螃蟹不可食用
螃蟹一般生长在江河湖泽的淤泥中,一般以动物尸体或腐殖质为食物,所以蟹的体表、鳃及胃肠道内往往积聚了大量的细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毒物质。如果食用没有蒸熟煮透的螃蟹,就会把螃蟹体内的病菌或寄生虫幼虫等吃进体内,容易诱发疾病。如螃蟹中的溶血性弧菌侵入人体后,就会引起感染性中毒,出现肠道发炎、水肿及充血等症状。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螃蟹体内经常带有大量肺吸虫的囊蚴。这种囊蚴具有很强的抵抗力,一般要在55℃的温度下加热30分钟,或在浓度为20%的盐水中浸泡48小时才会死亡。因此,螃蟹如不经过高温煮透,肺吸虫就会趁机进入人体,进而诱发肺吸虫病,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肺吸虫刺激或破坏肺组织可引起咳嗽、咯血,一旦侵入脑部,就会使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少数患者甚至可出现偏瘫、失语、失明、癫痫等症状。
□ 温馨提示
吃螃蟹一定要蒸熟煮透,一般水开后还要继续加热30分钟以上,这样才能把蟹内的病菌和寄生虫彻底杀死。
死蟹不可食用
有些人买了螃蟹不及时吃,等存放时间过长螃蟹死亡后才想起来,但又觉得扔了可惜,于是仍然继续食用。殊不知吃死蟹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螃蟹死后,体内的糖原分解,使体内乳酸增多,僵硬期和自溶期大大缩短,蟹体内的各种细菌会大量繁殖并迅速扩散到蟹肉中。在弱酸条件下,细菌会分解蟹体内的组氨酸,产生大量有毒物质——组胺。蟹死的时间越长,体内积累的组胺越多,毒性也就越大。即使将死蟹高温煮熟,组胺仍然不易被破坏。当组胺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过敏性食物中毒,轻者头晕、口干、心慌、胸闷、面颊潮红,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症状。
□ 温馨提示
买来的活蟹最好现做现吃,不能存放时间过长,否则易被细菌污染。一时吃不完的要存放在冰箱内或干净、阴凉通风的地方,再吃时还要回锅煮熟蒸透。
购买螃蟹时要注意鉴别质量:新鲜活蟹的背壳呈青黑色,有光泽,脐部饱满,腹部白净,蟹脚硬而结实,将蟹仰放腹部朝天时,蟹能迅速翻正;而垂死的蟹背壳呈黄色,蟹脚较软,翻正困难。
螃蟹并非全身都可吃
有些人认为螃蟹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全身上下皆可食用,其实不然。螃蟹若食用不当也会引起食物中毒,因此吃蟹时要注意有4个地方不能吃。
(1)蟹胃不能吃。蟹胃俗称“蟹尿包”,是位于背壳前缘中央形如三角形的骨质小包,内有大量污泥和病菌。
(2)蟹肠不能吃。蟹肠就是由蟹胃通到蟹脐的一条黑线,内有黑色污泥。
(3)蟹心不能吃。蟹心位于蟹黄或蟹油中间,紧连蟹胃,呈六角形,俗称“六角板”。蟹心极寒,且涩而无味,食用时可用蟹脚尖挑出。
(4)蟹鳃不能吃。蟹鳃是位于蟹体两侧的两排软绵绵的东西,形如眉毛,俗称“蟹眉毛”。蟹鳃是蟹的呼吸器官,上面带有病菌和脏物,清洗时务必除去。
螃蟹并非人人皆宜
蟹肉性寒且带湿毒,又不易消化,因此不宜多吃,否则容易引起胃痛。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要注意少吃或不吃螃蟹,以免引起腹痛和腹泻。以下人群也不宜食用螃蟹。
(1)患有伤风、感冒、发热、胃痛以及腹泻的患者不宜吃蟹。因为螃蟹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不易消化吸收,吃蟹会使上述病情加重。
(2)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结石症、急慢性胰腺炎及肝炎活动期的患者最好不要吃蟹,以免使病情加重或引起上述疾病的急性发作。
(3)蟹黄中胆固醇含量很高,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应少吃或不吃螃蟹(尤其是蟹黄),否则会加重病情。
(4)体质过敏的人,吃蟹后容易发生变态反应,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有的还会引起荨麻疹或哮喘。此外,患有湿疹、皮炎、疱疹、疮毒、癣症等皮肤疾病的人也要慎食螃蟹,以免使病情恶化。
(5)体质偏寒虚弱的孕妇不宜吃蟹,否则可能引起流产。
(6)老年人由于消化系统功能衰退,胃液及各种消化酶分泌减少,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因此也不宜多吃螃蟹。吃蟹时可蘸些姜末醋汁,以祛除寒气。
(7)婴幼儿由于消化器官尚未发育完善,消化吸收能力较差,因而也不宜多食螃蟹,以免加重肝肾脏负担。
□ 温馨提示
治疗因食蟹而引起的腹痛、腹泻,可用性温的中药紫苏15克,配生姜5~6片,加水煎服。
吃鲜海蜇不可取
不少人认为新鲜的海蜇味道更鲜美,营养更丰富,其实不然。
海蜇是属腔肠动物门的水母生物。新鲜海蜇含水很多,其含水量高达96%。此外,鲜海蜇中还含有四氨络物、五羟色胺及多肽类物质的毒素。只有经过食盐加明矾浸渍3次(俗称三矾),使鲜海蜇脱水3次,才能将这些毒素完全排除。三矾海蜇呈浅红色或浅黄色,厚薄均匀且有韧性,用力挤也挤不出水,只有这种海蜇才可食用。人如果吃了未经浸渍处理的鲜海蜇,就会引起腹痛、呕吐等中毒症状,甚至会导致严重的肺水肿及过敏性休克。
□ 温馨提示
鲜海蜇体内含有大量毒素,必须经食盐、明矾反复浸渍处理后才能食用。
贪吃海鲜不可取
海鲜食品肉鲜味美,营养丰富,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贪吃海鲜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营养学专家提醒人们:海鲜虽美,但若食之过度或不顾身体状况盲目进食,同样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1)易导致金属中毒。由于海底受到污染,靠捕食其他鱼类生存的食肉鱼体内会积存重金属。有资料显示,多种海鱼体内的汞含量普遍偏高,如果进食海鱼过量,就可能导致体内汞含量过高,引起中毒。
(2)易导致食物中毒。海产品中经常带有细菌,其中最常见的是副溶血性弧菌。此外,海鲜中还可能存在寄生虫卵以及加工带来的病菌和病毒污染。如果食用海鲜过多,极易导致食物中毒。
(3)可能导致出血不止。海鲜食品尤其是海鱼中含有较多的二十碳五烯酸,其代谢产物为前列腺环素,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和止血作用。因此,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和维生素K缺乏的人,应尽量少吃海鱼,也不要服用鱼油等制品,否则可能导致出血不止。
(4)易引起痛风等症。大部分海鲜食品都含有丰富的嘌呤成分,摄入过量可导致人体内的嘌呤代谢发生紊乱,从而引起痛风。痛风的临床表现为血中尿酸浓度增高、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关节僵硬或畸形。以上症状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男性,且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0∶1。因此,要尽量少吃高嘌呤海鲜食品(如鱼子、鲭鱼、带鱼、小虾皮、淡菜等)。嘌呤经过浸渍、煮沸后可溶于水,因此吃海鲜时只吃肉不喝汤,就能有效控制嘌呤的摄入量。
(5)可能诱发食物过敏症。海鲜食品富含组氨酸,进入人体后可成为一种过敏原,会刺激机体产生组织胺,从而引起一系列变态反应。开始时出现皮肤瘙痒,随后出现风团(荨麻疹),可发生在人体皮肤的任何部位,有剧烈的瘙痒或灼热感。
(6)可能导致不育症。科学研究表明,男性过量食用海鲜会影响生育能力,最终可能导致不育症。这是由于海鲜中含有大量的有害化学物质汞,食用海鲜过多会导致血液中汞含量增高,妨碍生殖细胞的生长,最后可能导致男性不育。
(7)服用某些药物时应禁食海鲜。如结核患者在服用雷米封时吃海鲜,会引起变态反应;经常感冒或在流行性感冒期间,应慎食含组氨酸较多的鲐鱼、鲔鱼、金枪鱼及沙丁鱼等。
海带不宜多吃
我们知道,人体内如果缺碘就会引起甲状腺肿大,即大脖子病。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因此有些人认为食用海带可以补充碘,多吃还可以预防和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其实,吃海带过多对身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对于已经患上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人来说,吃海带并不能使肿大的甲状腺回缩,而只能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如果食用海带过多,摄入碘量过大,反而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出现心悸气短、手脚震颤、眼球前突等症状,医学上称为“碘甲亢”。少数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还会因摄入碘过量而诱发甲状腺癌,并会很快死亡。
此外,海带中含有大量的砷,每千克海带中含砷量可达35~50毫克,摄入过多会导致急性或慢性砷中毒。而且,海带中还含有较多的尿酸,被人体吸收后容易在关节中形成尿酸结晶,使关节炎症状加重。因此,关节炎患者更不能多吃海带。
野青蛙不可吃
有些人热衷于吃野青蛙,认为野青蛙肉质细嫩,烹炸后味道鲜美,而且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其实野青蛙肉是不宜食用的,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都警告人们:“吃野青蛙等于慢性自杀。”
野生青蛙主要以农田里的昆虫为食。由于农田里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一些昆虫的体内也积聚了部分农药和化肥的残留物质。青蛙捕食了这些昆虫后,体内也会聚集一些农药残毒。人若吃了这种有毒的青蛙肉,就会引起慢性中毒,还可能诱发癌症,对健康危害极大。
另外,野青蛙体内常常寄生有一种曼氏裂头绦虫。人吃了带有这种寄生虫的蛙肉以后,容易得曼氏裂头蚴病。该寄生虫在人体的寄生部位非常广泛,可损伤人体除骨头以外的任何部位,多见于眼睛、四肢、腹壁等,可引起角膜溃疡、长期流泪、眼睑红肿、视力减退甚至双目失明,还会使局部组织出现水肿、结节或硬块,并可导致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寄生虫在人体寄生期间,会引起发热、痉挛、腹泻,时间长了容易导致营养不良、消瘦和贫血等症状。
用保温杯泡茶不可取
很多人喜欢用保温杯泡茶,认为这样茶水可以长时间保温。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茶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单宁、芳香油和多种维生素,适宜用80℃左右的水冲泡。保温杯有保温功能,如果用保温杯泡茶,茶叶长时间浸泡在高温、恒温的水中,茶叶中的茶多酚、单宁等物质会大量浸出,使茶水颜色浓重、味道苦涩。由于温度一直保持很高,茶叶中的芳香油会很快挥发掉,减少了茶水应有的香味。此外,由于维生素不耐高温,长时间高温浸泡会将其大量破坏,降低了茶的营养价值。而且,长时间的高温浸泡会使茶叶中的有害物质增多,如果长期饮用这种茶,容易引发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等方面的多种疾病,危害健康。因此,不宜用保温杯泡茶。
□ 温馨提示
茶具应首选透气性较好的陶器类,如用紫砂壶泡茶,不失茶之原味,且香气不涣散,冬天能保温,夏天不怕馊,是泡茶的首选茶具。
用沸水泡茶不可取
很多人习惯用刚烧开的沸水来冲泡茶叶,其实这样做是不合适的。因为用沸水泡茶会破坏茶叶中的很多营养物质。例如,茶叶中的维生素C和类黄酮等营养素,在水温超过80℃时就会被大量破坏,从而大大减低了茶的滋养保健功能。而且水温过高还会使鞣酸、咖啡因等物质溶出过多,使茶带有苦涩味,并会使茶的清香味很快消失。
此外,用沸水泡茶还会把茶叶中的有害物质大量浸出,对人体健康十分不利。
□ 温馨提示
泡茶时水温过高会破坏茶叶中的营养物质,水温过低又难以将这些营养物质溶出。所以,泡茶时的水温一般应控制在70~80℃,这样泡出来的茶水才色香味俱佳。尤其是泡绿茶时温度不宜太高,否则就失去了绿茶原有的清香和爽口。
头遍茶不宜喝
许多人认为头遍茶的香味浓郁、营养丰富,因此非常喜欢喝头遍茶。其实,头遍茶是不宜喝的。
茶叶在种植的过程中会受到农药等有害物质的污染,茶叶表面也总有一定的残留,因此头遍茶中农药等有害物质的浓度一般都比较高,喝了这种茶后容易引起中毒。另外,茶叶在生产、运输、贮存的过程中还会受到霉菌的污染。尤其是今天人们在泡茶时,为了尽可能地保存维生素C和其他营养成分,一般都不提倡用沸水而是用80℃左右的水泡茶,这样就使得茶叶中的霉菌不容易被杀死。即使是用沸水泡的头遍茶,霉菌虽然已经被杀死,但霉菌的尸体还留在茶水中,再加上茶叶上经常沾有大量的灰尘,很不卫生。
头遍茶水实际上是洗茶水,应倒掉不喝,二遍茶饮用最好。
茶叶并非越新鲜越好
许多人认为茶叶越新鲜越好,如果能用刚刚从茶树上摘下来的茶叶泡茶,那可是再好不过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因为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最新鲜的茶叶,其营养成分不一定是最好的。
新茶是指采摘下来加工成干茶叶后不足一个月的茶叶。新茶由于存放时间较短,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醇类物质和醛类物质还没有被完全氧化,这些物质对人体的胃肠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并能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如果经常喝新茶,就可能出现腹泻、腹胀、胃痛等不良反应,时间长了还容易患慢性胃炎。对于那些患有胃酸缺乏及老年性慢性胃溃疡的患者来说,新茶更不能喝,否则会使病情加重。
其实,茶叶并不是越新鲜越好,除了绿茶外,其他茶叶最好不要喝太新鲜的。
喝茶不宜太浓
茶叶中含有茶碱、咖啡因、可可碱等成分。浓茶中的上述成分较多,刺激性很强,饮后可导致失眠、头痛、耳鸣、眼花等症。而且,饮浓茶会对胃肠产生很强的刺激作用,可使胃壁收缩、食欲下降,影响消化和吸收,从而引起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状,有时甚至还会导致胃溃疡。
另外,茶叶中含有鞣酸。如果饮用浓茶过多,大量鞣酸与人体内的铁质结合,会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从而引起缺铁性贫血。同时,鞣酸还能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一种不易被消化吸收的鞣酸蛋白,容易导致便秘。
□ 温馨提示
要泡1杯浓度适中的茶水,一般放入2~3克茶叶即可。
久放的茶不宜喝
有人统计,茶叶中含有40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有机化学物质和40多种无机矿物元素,因此喝茶有助于防治疾病和延年益寿。一般来说,茶水泡后应在4~6分钟内饮用。但是,如果泡好的茶水放置时间过长,尤其是放在保温杯里的茶,不仅味道会变差,失去原有的香味,而且其中的某些成分还会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 温馨提示
放置时间过久的茶水不能再喝,一般情况下茶水的搁置时间最长不能超过24小时。
饮隔夜茶不可取
泡好的茶水如果放置时间过长,其中的维生素C、类黄酮等营养素会大量丧失,对人体健康的益处大大减少。同时,茶水中的蛋白质和糖类等营养成分也会成为细菌、霉菌繁殖的养料,使茶水受污染而变质,饮用后容易导致腹泻等症。
此外,茶水放置一夜后,会溶出比较多的单宁酸,经氧化后会变成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氧化物,能刺激肠胃,引发炎症。而且,隔夜茶水中的茶多酚易氧化成茶锈,进入人体后可与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结合,并产生沉淀,不但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消化,还会使肾脏、肝脏和胃等器官发生炎症、溃疡甚至坏死。所以,隔夜茶不宜饮用。
□ 温馨提示
隔夜茶虽然不宜饮用,但未变质的隔夜茶可以发挥一定的医疗作用。如:隔夜茶含丰富的酸素、氟素,可以治疗口腔炎、牙龈出血、疮口脓疡、皮肤出血等;眼睛出现红丝或常流泪,可以每天用隔夜茶洗眼几次;每天早上刷牙前后或饭后含漱几口隔夜茶,不仅可以消除口臭、使口气清新,还能固齿洁齿。
茶叶不宜多次冲泡
有些人喝茶时喜欢多次冲泡,甚至一杯茶从早泡到晚。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是因为,一般茶叶在冲泡3~4次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营养成分了,而且味道也大为降低,就像白开水一样。据有关试验测定,头遍茶含可溶物总量的50%,二遍茶含30%,三遍茶含10%,而四遍茶只含1%~3%。如果继续冲泡,就会使茶叶中一些难溶的有害物质也被浸出,如某些极微量的残留农药和重金属等,饮后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茶叶以冲泡3~4次为宜。
清晨空腹喝茶不可取
有些人习惯在清晨起床后先喝一杯茶,这样做是不合适的。
茶叶中含有咖啡因成分,空腹饮茶容易使肠道吸收咖啡因过多,会使一些人产生一时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的症状,如尿频、心慌、头晕、乏力、心神恍惚甚至站立不稳、走路蹒跚等,这在医学上称为“茶醉”。不经常喝茶的人或肾虚体弱者若在清晨空腹时喝茶,将更容易出现上述症状。一些患有消化性溃疡或便秘的中老年人更不宜清晨空腹饮茶,否则会使病情加重。
另外,空腹喝茶时,茶水会冲淡唾液和胃酸,使胃肠的消化功能减弱,从而影响人体对B族维生素和铁质的吸收,对人体健康非常不利。而且,空腹饮茶会加重饥饿感,严重者可导致低血糖性休克。因此,空腹时最好不要喝茶。
□ 温馨提示
一旦出现“茶醉”现象,可立即在嘴里含一颗糖果或喝些糖水,可迅速缓解症状。
早晨起床后可以先喝一杯白开水,不仅能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还能增加胃肠蠕动、促进新陈代谢、改善便秘。
饮茶不宜过多
有的人认为喝茶能够提神,为了使自己时刻保持精神饱满,他们每天都要喝大量茶水。这样会使神经系统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反而对健康不利。而且,大量饮茶会增加人体对铝元素的吸收,而体内铝元素过量将会对大脑造成损害,并可能诱发痴呆症。当然了,大量饮茶还要摄入过多水分,会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
□ 温馨提示
每日饮茶量的多少取决于饮茶习惯、年龄、健康状况等。一般健康的成年人以每天不超过5克茶叶为宜,女性、儿童、老人要根据个人体质和饮茶史等情况适当减少。
睡前不宜饮茶
有些人在睡前有喝茶的习惯,但在喝完茶躺下后却发现自己的意识变得更加清醒,反而不容易入睡。
这是因为茶叶中含有咖啡因和茶碱等成分,会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作用。因此,平时饮茶可以提神,睡前饮茶特别是过多饮茶和饮浓茶,将会使大脑兴奋,导致失眠。老年人睡前饮茶还会引起心慌不安、尿频等。
所以,睡前最好不要饮茶,神经衰弱患者尤其不能睡前喝茶,不常饮茶的人也应适当延长饮茶和就寝的时间间隔,这样才不至于引起失眠。
茶叶不宜煮着喝
目前,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是在一些农村仍然有煮茶的习惯。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因为茶叶中含有一种有涩味的鞣酸,当把茶叶高温烧煮时,会把鞣酸过多地溶解出来,使茶水喝起来更加苦涩。同时,煮茶叶还会将茶叶中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破坏掉,使其营养价值大大降低。因此,茶叶不宜煮着喝,而要泡着喝。
不宜用中草药泡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中草药泡茶喝,他们认为多饮中草药茶对身体健康十分有利而且无毒副作用。但是,药学专家提醒人们,并不是所有的中草药都能用来泡茶,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饮中草药茶,饮用不当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例如,胖大海是纯粹的中药,具有清热润肺、利咽解毒等功效。但是,胖大海只适用于风热邪毒侵犯咽喉所引起的声音嘶哑,而对因声带小结、声带闭合不全或烟酒过度引起的嘶哑无效。而且,饮用胖大海会产生大便稀薄、食欲减少、胸闷、身体消瘦等副作用,长期大量饮用还有可能危及生命,老年人突然失音及脾胃虚寒体质者更应慎用。
甘草有祛痰止咳、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等功效,但长期大量饮用能引起水肿、血压升高、血钾降低及四肢无力等症状,肾病患者尤其要慎用。
决明子虽然有保护视神经、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但它同时也会引起腹泻,长期饮用对身体不利。
银杏叶有敛肺、平喘、活血化淤、止痛等功效,对肺虚咳喘、冠心病、心绞痛、高血脂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但银杏叶中含有毒成分,用其泡茶可引起阵发性痉挛、神经麻痹、过敏、出血等副作用,过敏体质及高血压患者应慎用。
□ 温馨提示
为了保险起见,最好不要将中草药当补品来饮用,更不能长期大量饮用,否则极易产生毒副作用。
正在服用西药的患者饮用中草药茶更应注意,以免因不适当地与西药共同服用而对身体造成伤害。
饮茶不是人人皆宜
饮茶虽然能够提神解乏、生津止渴、保健养生,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宜喝茶,尤其是患有某些疾病的人更应当注意少饮茶或不饮茶。
(1)患有缺铁性贫血的人不宜饮茶。铁是制造血液红细胞的主要原料之一,但是茶叶中的鞣酸会与食物中的铁结合,生成不易被人体吸收的沉淀物,影响铁的吸收,从而加重贫血。
(2)脑动脉硬化患者不宜饮茶。茶中含有茶碱、咖啡因、可可碱等活性物质,对中枢神经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脑动脉硬化患者饮茶后可引起脑血管收缩,产生脑供血不足,有发生脑血栓的可能。
(3)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宜饮茶。茶中的咖啡因、可可碱等成分具有兴奋作用,饮茶过多或过浓可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甚至出现心律不齐,从而加重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病情。
(4)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不宜多饮茶。茶中含草酸较多,与钙结合会导致结石增多,加重尿路结石病情。
(5)便秘者不宜饮茶。茶叶中的鞣酸和多酚类物质都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道蠕动减慢、大便干结,加重便秘程度。
(6)胃溃疡患者不宜饮茶。人的胃里有一种能抑制胃酸分泌的磷酸二酯酶,而茶叶中的茶碱会降低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使胃酸分泌量升高,对溃疡面的刺激作用增强,使溃疡面更难以愈合。而且,茶叶中的咖啡因也会刺激溃疡面,可使溃疡面扩大。
(7)神经衰弱、失眠的人不宜饮茶。茶叶中的咖啡因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饮茶尤其是饮浓茶后,大脑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使人更加难以入睡,从而加重失眠症状。
(8)肝功能不良者不宜饮茶。茶叶中的咖啡因绝大部分需要通过肝脏进行代谢,因此肝功能不良的人饮茶会增加肝脏的负担。
(9)发热患者不宜饮茶。茶叶中的茶碱成分会刺激人体的体温中枢,使体温增高,从而加剧发热。而且,茶碱的利尿作用会使解热药物的作用大大降低甚至失效。因此,发热患者不宜饮茶,而要多喝白开水。
(10)缺钙或骨折的人不宜饮茶。茶叶中的生物碱类物质会抑制钙在消化道中的吸收,同时还能增加尿中钙的含量,使人体内的钙质逐渐减少,这会导致缺钙和骨质疏松,使骨伤难以愈合。
总之,并非所有人饮茶都有益,要分清禁忌证,区别对待。
并非所有患者都不宜饮茶
虽然饮茶对于患有某些疾病的人来说有害无益,但也不能一概而论,饮茶对个别疾病还是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的。
茶中的咖啡因、可可碱等成分具有兴奋作用,心动过缓的患者适量饮茶有利于提高心率,从而能够改善头晕、胸闷等症状。此外,茶中的咖啡因还能增加胃酸分泌,消化不良、腹内积食者多喝些茶有助于消化。茶还具有减少体内脂肪、降低胆固醇、预防血管硬化等功能,所以肥胖患者应适当多饮茶。支气管哮喘、胆绞痛患者适量饮茶可以减轻病痛,肠炎、痢疾患者常饮茶也有助于缓解病情。
饭前饮茶有损健康
不少人都有在饭前饮茶的习惯,特别是在饭店、餐馆吃饭时,很多人都会边喝茶边等待饭菜的到来。其实这对健康是有不利影响的。
饭前饮茶会冲淡胃酸,影响胃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还会使唾液变淡,造成饮食无味,影响对食物的消化,时间久了会造成营养不良。
正确的是,茶水应在饭前1小时饮用。
献血后不宜喝茶
对于适龄、健康的成年人来说,适量献血有利于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对身体健康大有好处。但有饮茶习惯的人要特别注意,刚献完血不能马上喝茶,否则对健康不利。
人在献血后,骨髓组织会加速合成血细胞来加以补充,而合成血细胞需要大量的蛋白质和铁。茶叶中含有较多的鞣酸,它易与蛋白质和铁结合,生成不易被人体吸收的沉淀物,影响蛋白质和铁的吸收,进而影响献血者血细胞再生的速度。
□ 温馨提示
有饮茶习惯的朋友,在献血后的1个月内最好少喝或不喝茶,并适当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铁质的食物。
献血后还可喝点果汁,如猕猴桃汁、橙汁等,因为果汁中含大量的维生素C,有利于铁的吸收和血细胞的再生。
嚼食未泡过的茶叶不可取
有的人嫌泡茶喝麻烦,喜欢直接干嚼茶叶,认为这样不但可以去除口腔异味,还能够更好地吸收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这是因为,现在有些茶叶在生长过程中受化肥和农药污染的情况非常严重,使茶叶中存在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大多难溶于水,因此喝茶时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影响,但嚼食茶叶时却能被身体吸收,对健康十分不利。
此外,茶叶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污染,其中很可能含有一种致癌物质——苯并芘。如果嚼食茶叶,这种致癌物质就会随之进入人体,对健康造成隐患。
冷茶不能喝
许多人都有饮冷茶的习惯,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不少人外出归来后经常暴饮几大杯事先晾好的冷茶水,自我感觉很痛快。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
冷茶大多已经放置了较长时间,茶汤已有氧化现象,香气已经消失,还有苦涩滋味出现。更重要的是,冷茶对身体有寒滞、聚痰的副作用。因此,喝冷茶不仅不能清火化痰,反而会出现伤脾、伤胃、咳嗽、聚痰等情况。所以千万不能喝冷茶。
□ 温馨提示
温茶、热茶皆有清热化痰、利水通便的作用,因此夏天喝热茶和温茶比喝冷茶更能解渴降温,也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清晨起来不宜喝盐水
经过一夜的睡眠,人身体内的水分消耗很大,而且由于睡眠时血液流动缓慢,很多有害物质会产生沉积,所以清晨起来喝一些水,既能补充水分,又可以有效排毒,十分有利于身体健康。
但是有的人早上起来喝盐水,认为这样不但补充水分,而且还能够补充盐分,增加体力。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是对身体有害的。
因为,盐水浓度高,喝进体内之后,不但不能够有效补充水分,反而会使细胞产生脱水反应。清晨起来喝盐水,会使本来就失水的身体更加消耗水分,让人倍感口干,也不利于体内毒素的排出。
□ 温馨提示
老年人尤其不能清晨喝盐水,因为早晨起床后是血压升高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时喝盐水,会使血压更高,是很危险的。
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
生活中有很多人往往不太注意及时补充体内丢失的水分,总是要等到口渴难耐时才想起喝水,而且往往是大口吞咽,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口渴表明身体已经轻度脱水,这时再补充水分为时已晚。
水是构成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水分占健康成年人体液的60%~70%。水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它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能促进体内废物和毒素的排除,还能降低血液的黏稠度、提高内脏功能、增强免疫力。
专家告诉我们:除了从饭菜、水果等食物中摄取的水分外,每个成年人每天还要补充水分1 500毫升左右。体内水分不足时,汗液和尿液减少,体内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造成有害物质在体内蓄积,可引起慢性中毒,时间长了还容易诱发肾结石、膀胱结石和肾脏癌症等;人体水分不足会影响唾液、胃液和胆汁的正常分泌,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和便秘;饮水不足还会使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进而导致体质下降、免疫力减弱,经常缺水还会加速机体的衰老。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体内水分的充足。
□ 温馨提示
口渴时才喝水是不科学的,平时要注意养成主动喝水的习惯。
成人一天应喝6~8杯白开水,每杯水250毫升左右,水温以22℃为宜。
清晨起床后、上午9~10点、下午3~4点、晚上就寝前是饮水的4个最佳时间。另外,在出汗较多、大量运动或洗澡后也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不能把医疗用水当饮用水
目前市场上有不少商家都将“电解水”和“富氧水”作为饮用水来出售。有关专家指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电解水”和“富氧水”都属于医疗用水,不能作为日常饮用水来使用。
“电解水”就是将净化后的自来水通过电解分离设备分解而成的水,可分为阴离子水和阳离子水两种。阳离子水是医疗用水,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饮用,而阴离子水则经常被用于消毒。因此,电解水是不能随便饮用的。
“富氧水”是指在纯净水里人为加入大量氧气后得到的水。如果饮用了富氧水,水中的氧分子进入人体内,会破坏细胞的正常分裂,从而能加速衰老。另外,由于分子结构的原因,纯净水加入氧气后仍然是大分子团水,不易被人体细胞吸收。因此,富氧水也不能作为日常饮用水大量饮用。
水中矿物质含量并不是越高越好
矿泉水中含有大量人体所必需的矿物质成分,适当喝些矿泉水对人体健康有益。但有些人因此认为水中的矿物质含量越高越好,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其实,水中矿物质含量高并不能说明水的活力就一定强。相反,如果水中的矿物质含量过高,超过了一定标准,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例如,当饮用水中的碘化物含量在0.02~0.05毫克/升时,对人体是有益的;如果碘化物含量大于0.05毫克/升,就会引发碘中毒。
总之,饮用水中的矿物质含量应该保持适量和平衡,而不是越高越好。
矿泉水不宜多喝
矿泉水也称矿水,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游离的二氧化碳,适当饮用矿泉水能有效补充体内缺乏的矿物质。但是有些人认为矿泉水是健康水,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因此即使体内不缺矿物质,也长期大量饮用矿泉水来补充。殊不知,这样做非但对健康无益,反而有害。
如果饮用矿泉水过多,将会影响胃液的分泌和胃的消化功能,还会影响胆汁的形成和分泌,最终导致人体内的酸碱失衡。而且,矿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矿物质盐,饮用过多会使这些矿物质盐在体内大量积聚,并对肾脏和膀胱产生刺激作用,增加肾脏和膀胱的负担。所以,患有慢性肾炎、高血压、心脏病及伴有水肿的患者最好不要饮用矿泉水,以免加重病情。
此外,长期饮用矿泉水会导致某些矿物质元素摄入过多,容易诱发各种疾病。如钙摄入过量会引起高钙血症,使人出现疲倦、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还可能导致肾结石;铁元素摄入过量会引发肝硬化和糖尿病,急性铁中毒者还会迅速休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碘元素摄入过量会导致脱发、指甲变脆、易疲劳、胃肠功能紊乱、水肿甚至不育症。再加上有些矿泉水中含有微量的汞、镉、铅、砷等有害元素,大量饮用后会对人体造成毒害。
□ 温馨提示
适量饮用矿泉水可有效补充体内缺乏的矿物质,但要注意不能饮用过多,更不能把矿泉水作为日常饮用水,否则将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长期饮用纯净水会使营养失衡
不少人认为饮用水是越纯净的越好,纯净说明污染少,喝纯净水可减少细菌、病毒的感染,于是经常饮用市场上出售的纯净水。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长期饮用纯净水会导致身体营养失衡。
纯净水大多是通过高温蒸馏后得到的,在去除水中的细菌、杂质等有害物质的同时,也将水中的钙、铁、锌、镁、氟、碘、硒等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及一些对人体有益的菌类一起去除了。因此,饮用纯净水会减少人体对上述物质的摄入,而有些矿物质在人体内是无法合成的,也很难从食物中获得,长期下去就会造成营养失衡,从而降低人体对各种病菌的免疫力,并可能因缺乏某种微量元素而引发疾病。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病、糖尿病的老年人及儿童和孕妇来说,更不宜长期饮用纯净水。
□ 温馨提示
桶装密封的纯净水启封后最好在24小时内用完,否则容易滋生细菌。
开水烧的时间不宜过长
有的人在烧水的时候,往往喜欢把水烧开后再让水保持沸腾一段时间,认为这样能够更有效地杀灭水中的有害物质,人喝了就会更健康。其实不然,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保持水的长时间沸腾,虽然可以杀菌消毒,但是同时也会造成另一些有害物质的产生。尤其是家庭常用的自来水,有研究者从其中分离出了13种潜在的可能导致畸形、突变、癌症的卤代羟物质,并进一步发现,这些物质在沸水中的时间越长,其危害性就越大,而且水中还会逐渐生成一些其他不挥发物质。
另外,一般家庭都是使用铝壶烧水,在长时间煮沸开水的情况下,水中的铝离子含量也会激增,对人体也有很强的毒害作用。
□ 温馨提示
烧开水以沸腾2~3分钟为最佳。
“千滚水”不宜喝
所谓“千滚水”,就是指反复烧开多次的水。有人认为反复烧开的水杀菌彻底,常喝对人体有益,其实不然。
“千滚水”因烧的时间过长,水分蒸发较多,水中的杂质和矿物质浓度都有相应增高,尤其是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也会增高。长期饮用这种开水会影响人的胃肠功能,引起暂时性腹泻、腹胀等不适症状。而且,常喝“千滚水”,有毒的亚硝酸盐会在体内聚集,造成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携氧功能丧失,导致机体缺氧,使口唇、指甲和全身皮肤青紫,并出现头晕、头痛、乏力、气短、心慌、胸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丧失、昏迷、窒息甚至死亡。
另外,亚硝酸盐在胃内还可与胺类物质化合,生成一种致癌性极强的物质——亚硝酸胺,因此长期饮用“千滚水”很可能导致癌症。
灶上隔夜水不宜用来做饭
在我国某些地方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不少家庭做饭时使用的都是蜂窝煤炉或煤火炉。为了节省时间,有些家庭主妇常常在每天晚上睡觉前灌好一壶生水“坐”在炉子上,然后把蜂窝煤炉或煤火炉塞上,让微热的炉火慢慢将水加热或烧开,第二天早晨直接用来做饭。其实,长期用灶上隔夜水做饭对人体健康是非常有害的。
这是因为,夜间长时间用微火温水,很容易使水中滋生大量细菌,而细菌又能将水中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从而使水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大大升高。人吃了用这种水做出的饭后,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并与胃里的胺类物质结合,也会生成强烈致癌物质亚硝酸胺。因此,长期用灶上隔夜水做饭,容易增加家庭成员罹患癌症的危险。
暖水瓶中的陈开水不宜喝
有的人不注意及时更换暖水瓶里的开水,往往放了好几天的水仍然继续饮用,这种做法是不当的。
暖水瓶中盛装的虽然是开水,但由于已经储存了好几天,其中残存的细菌、微生物等已经复活并大量繁殖。如果水瓶的密封条件不好,不仅外界的细菌会乘虚而入,空气中的烟粒和灰尘等有害物质也会溶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如果常喝这种陈开水,就容易感染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从而诱发各种疾病。
所以,平时最好喝新鲜的开水,暖水瓶里的水也要每天更换一次。
使用隔夜龙头水不科学
很多人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往往是打开自来水龙头接水刷牙、洗脸、做饭,在夏天甚至有人起床后直接饮用水龙头里的自来水。其实这是一种既不卫生也不科学的做法。
研究发现,隔夜水龙头里的水往往存在着一种叫军团菌的细菌。人一旦感染了这种嗜肺军团菌,就会患上军团病,其症状与肺炎非常相似,发病时患者经常会出现胸痛、嗜睡、烦躁、抑郁、神志不清、定向障碍等中枢神经症状,有的患者还会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疾病症状,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高达25%~30%。
俗话说:“流水不腐。”但我们平时使用的自来水,在夜间至清晨这段时间往往是停止不动的,因此会与金属管壁及水龙头金属腔室产生反应,变成金属污染水。所以我们在清晨刚打开水龙头时,经常会发现流出的水颜色发黄或者显得浑浊。这说明这部分水已经受到了严重污染,不能继续使用。
□ 温馨提示
为了预防军团病的发生,我们在清晨用水时,应先把水龙头打开,将停留在里面的隔夜水放出,等水的颜色变得正常时再使用。
老化水不宜喝
老化水也就是常说的“死水”,指的是长时间贮存不动的水。老化水的活力很差,未成年人如果经常饮用这种水,会使细胞新陈代谢的速度明显减慢,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中老年人如果经常饮用老化水,就会加速机体的衰老。
另外,水中的有毒物质也会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对人体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亚硝酸盐。据有关资料表明,刚从深井中打上来的水,其亚硝酸盐的含量只有0.07毫克/升,如果在室温下储存3天,亚硝酸盐的含量就会猛增至0.914毫克/升;即使不含亚硝酸盐的水,在室温下存放3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也会达到0.011毫克/升,20天后更是高达0.73毫克/升。我们知道,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会与胃中的胺类物质结合,生成强致癌物质亚硝酸胺。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患食管癌、胃癌的人正在逐渐增多,可能就与长期饮用老化水有关。
□ 温馨提示
储存过久的老化水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不管是井水还是自来水,最好当天提取当天饮用,储存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天。
蒸锅水不宜喝
所谓蒸锅水,就是蒸馒头、蒸米饭后剩下的水。蒸锅水中含有一种叫硝酸盐的物质,经过长时间的煮沸后,硝酸盐会转化为有毒物质亚硝酸盐,尤其是经过多次反复使用的蒸锅水,亚硝酸盐的含量往往很高。人如果喝了这种水或用这种水做饭,亚硝酸盐进入人体,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使血液失去携氧能力,使人出现紫绀、头晕、恶心、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下降等缺氧症状。而且,亚硝酸盐在胃酸作用下还容易生成亚硝酸胺类致癌物质,可引起消化道癌症。此外,蒸锅水中往往含有大量水垢,饮用时水垢会随之进入人体,引起消化、神经、泌尿和造血系统病变,甚至引起早衰。
没烧开的水不宜喝
我们平时所饮用的自来水,都是经过氯化消毒处理过的。氯处理过的水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其中卤代烃、氯仿还会致癌、致畸变等。当水温达到90℃时,这些有害物质在水中的含量达到最高。如果饮用这种未煮沸的水,就会使膀胱癌、直肠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而且,由于水没有烧开,其中的细菌等微生物也没有被完全杀死,饮用后容易诱发胃肠道疾病。而当水温达到100℃时,水完全沸腾,水中的有害物质就会随蒸汽蒸发而大大减少,水中的细菌也会逐渐被杀死。如让它继续沸腾3分钟,就可以放心饮用。
生水不宜喝
有些农村的大人与小孩,一到夏季就经常喝生水,以为喝生水既清凉又解渴。其实,经常喝生水对健康不利。
生水中一般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如肠道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胃肠炎病毒、肝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血吸虫及其他各种虫卵。如果经常喝生水,就很容易患急性胃肠炎、伤寒、霍乱、痢疾、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及血吸虫病、钩虫病、绦虫病等寄生虫病。
另外,如今大小河道、水库和井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工厂污水废液、生活垃圾和废水、化肥农药残余及汞、砷等金属污染。因此,经常喝生水更容易引起各种疾病和慢性中毒,严重者甚至可因急性中毒而死亡。
□ 温馨提示
把生水煮沸后可杀灭绝大部分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虫卵,也能消除一部分化学毒物的毒性。因此要少喝生水,多喝开水。
晨起应多喝水
很多人都没有清晨起床后喝水的习惯,他们或是没有意识到晨起喝水的重要性,或是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其实,清晨起床后适当喝点水,既是人体生理代谢的正常需要,也是防病养生的重要措施。
经过一夜的睡眠,人体通过呼吸、皮肤和便溺损失了大量水分,造成全身各组织器官和众多细胞生理性缺水,血液黏度增高、流速减慢。清晨起床后喝点水,能有效缓解机体缺水状况。而且,晨起时人的胃和小肠都已全部排空,喝水能将排空的胃肠彻底冲洗一遍,从而将胃壁上的一切残渣和病菌全部冲刷掉,并最终排出体外。这不但有助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且能有效地预防病菌感染,具有很高的养生保健价值。
晨起及时喝水能稀释尿液、增加排尿量、促进排尿,从而将体内废物排出体外,有助于净化血液,可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和结石等疾病的发生。同时,晨起饮水能刺激胃肠的蠕动,增加粪便中的水分,软化粪便,从而使粪便更易于排出,是预防便秘的有效措施,这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也是许多长寿老人的共同经验。
另外,清晨及时喝水能稀释和净化血液,降低血液的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发病,还能让大脑迅速恢复清醒状态。
□ 温馨提示
清晨起床后及时饮水对健康十分有益,饮水量以1杯(300毫升)为宜。
夏季最好饮凉白开水,但不宜饮淡盐水,因为夜间人体损失大量水分,喝盐水会加重高渗性脱水,令人感到更加口渴,而且早晨人体血压会有所升高,喝淡盐水会使血压更高;冬季可饮温开水,但不宜饮热开水,因为热开水不能畅饮,起不到冲洗胃肠的作用。
不可一次喝水过多
有些人一到夏天就觉得口渴难耐,好像嗓子眼里都要冒烟了;还有的人在做完剧烈运动或干重体力活时会大量出汗,这时都要适当补充水分。但有的人喝水不讲究方法,为图一时之快,往往一口气喝下很多水,殊不知这样喝水对身体是有害的。因为一次饮水过多会造成“水中毒”。
人在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或经过高温煎熬后,身体要出很多汗,在排出水分的同时也丢失了大量盐分。出汗越多,人体丢失的水分和盐分也就越多。如果一次大量喝水而不补充盐分,随着出汗和排尿增多,体内盐分会进一步丢失,结果会使血液中的盐分变得越来越少,吸水能力也会逐渐降低。这样一来,一些水分就很容易被吸收到组织细胞内,使细胞发生水肿,从而造成“水中毒”。开始时人会感觉头晕、头痛、眼花、口渴、呕吐、乏力、嗜睡、心跳加快,严重的还会出现抽搐、意识障碍和昏迷,医学上称之为“脱水低钠症”。因此,一次饮水过多是很危险的。
□ 温馨提示
喝水最好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运动或劳动时可以每20~30分钟喝一次水,平时可适当延长时间,每次喝水以100~150毫升为宜,最多不能超过250毫升。
劳动或运动出汗后,可及时补充淡盐水,每500毫升饮用水中加入1克盐,水温以10℃左右为宜,这样有助于保持电解质平衡,防止因缺盐而引起抽筋。
不能直接饮用自来水
有些人喜欢直接饮用自来水,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出汗较多且很容易感到口渴,于是有的人就直接对着自来水龙头大喝起来。他们认为刚放出来的自来水清凉解渴,而且自来水已经经过消毒处理,可以放心饮用。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虽然我们现在使用的自来水都用漂白粉、液态氯等消毒剂进行过消毒处理,但这并不能说明自来水就是绝对安全的。这是因为,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例如,有些漂白粉因放置时间过长或密封不严而出现消毒效力下降,漂白粉的用量不足或作用时间不够,水温过低导致消毒剂的效力变差等。鉴于以上原因,自来水虽然经过了消毒,但其中的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并没有被完全杀灭。如果不经高温消毒就直接饮用,很容易感染疾病。
另外,作为自来水水源的天然水中含有多种有机污染物,部分有机物还会在消毒处理过程中与使用的消毒剂(如液氯)发生反应,生成具有致癌、致畸形、致突变作用的有毒物质,如三卤甲烷、卤乙酸等。这些有毒物质的含量虽然很小,但如果长期直接饮用自来水,就会对健康造成隐患。再加上有些城市的自来水管大多是几十年前的老水管,铅等重金属含量较高,使自来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也相应增多。又由于水管使用时间过长、锈蚀较为严重,自来水中也常含有大量铁锈,在水中余氯的分解作用下,还容易滋生细菌。
不能直接饮用泉水
爱旅游的朋友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我们游山玩水、兴致正浓的时候,突然发现眼前出现一股清澈的山泉,从山间缓缓流淌而下。有些人看到泉水清澈,忍不住要捧起来喝上几口,有的人甚至痛饮起来,以体验一下泉水不同于自来水的甘甜和清冽。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妥当的。
这是因为,大多数地方的泉水虽然看起来十分清澈,好像没有什么污染,而实际上,这些泉水已经受到周围居民的粪尿、鸟兽排泄物、生活废水、雨水冲刷、土壤尘埃等多方面的污染,水中都含有大量的细菌(尤其是大肠杆菌)、病毒、寄生虫、重金属、氯及有机污染物等,水质不一定符合生活用水水质标准,甚至可以说污染情况非常严重。如果不加以处理直接拿来饮用,就很容易引起急性肠胃炎。因此,泉水最好不要直接饮用。
温泉水不适宜饮用
近年来,饮用温泉水成为一种时尚,不少人喜欢喝温泉水是因为觉得温泉水中含有的矿物质成分多,对健康有益。不过,研究表明,温泉水不适宜饮用。
这是因为,温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氟化物,其含氟量高达百万分之十一。氟虽然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过量摄入氟化物,对身体则是有害无益。摄入氟过量,受害最严重的首先是牙齿,容易导致氟牙病,并伤害牙齿的釉质,使人易患龋齿。另外,长期饮用高氟的温泉水,还会引起骨硬化,使人易患氟骨病,从而使关节、韧带出现囊钙化,并会导致椎管狭窄,从而压迫脊神经,造成病痛,严重者则会导致肢体的麻木与瘫痪。
雨水不可直接饮用
在一些水源比较缺乏的地区,人们习惯于接取雨水饮用,这是无奈之举。不过还有的人认为雨水是“无根水”,是“天降水”,不接触任何物质,因此是最干净的,也是最适合饮用的。这是一大误区。
雨水虽然是天降,但是并非“无根”,雨水大都是来自河湖的水分蒸发,在高空受冷后凝结降落。这些形成降雨的水汽本来就不卫生,而且雨水在凝结和降落的过程中,还会吸附空气中大量的细菌、杂质和寄生虫卵等病原微生物。因此,雨水非但不是有的人想象的那样一尘不染,反而十分不卫生,人直接饮用会对健康造成损害。
吃雪或直接饮用雪水有害健康
每当冬季到来,北方的天空中就会飘起漫天的雪花,给北国大地披上一层洁白的外衣。雪常给人一种亲切之感,有些人尤其是青少年,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将雪捧在手上或捏成雪团吃上几口,有的还把雪装进杯子里,等化成水后直接饮用。这些做法都是不妥当的。
雪是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凝结而成的。水蒸气在形成雪花的过程中,会与大气中的烟粒、尘埃以及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结合。因此,雪花虽然看上去洁白晶莹,实际上已经受到了严重污染,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人如果吃雪或直接饮用雪水,可能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或其他疾病。
饭前饭后不宜大量喝水
很多人尤其是小孩,在吃饭时喜欢边吃边喝水;有些人在吃油腻食物时习惯不停地喝茶水,以解油腻;还有的人在吃完饭菜后会感到口渴,往往立即喝大量汤水来解渴。这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
人们在吃饭时,口腔会分泌出含有大量淀粉酶的唾液,胃也会分泌大量含有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胃液。正常情况下,这些消化液会与食物碎末混合在一起,并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消化为人体容易吸收的物质。如果在吃饭时大量喝水,就会冲淡唾液、胃液等消化液,使其消化作用降低,从而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如果长期在吃饭时喝水,还会使各种消化液的分泌量逐渐减少,导致消化系统功能逐渐下降,容易造成消化不良等肠胃疾病。这样一来,体内各种营养物质不能得到及时补充,久而久之就会使身体健康状况日益恶化。
此外,人的胃液中含有大量胃酸,不但有助于各种营养物质的溶解和消化,而且能杀死食物中的细菌和病毒。吃饭时喝水会冲淡胃酸,使其杀菌能力降低。病菌不能被彻底杀灭,就会进入肠道内大量繁殖,使人易患肠胃炎等肠道疾病。
同样的道理,饭前和饭后也不要大量喝水,以免冲淡消化液。
喝白酒保暖不可取
不少人认为喝白酒能防寒保暖,因此经常会在天冷时喝上几杯酒来暖和身子。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喝酒以后,酒精经人体血液循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发挥麻醉作用,使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降低,因此人会变得对寒冷刺激的反应不敏感,这就让人们误以为喝酒能御寒。此外,酒精的刺激还会引起呼吸加快、体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的速度也会随之加快,这时皮肤温度就会有略微的升高,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
但是,这种温暖感只是暂时性的。因为随着体表血管的扩张,人体内的热量也通过皮肤很快散失,使体温急剧下降,人会感觉比喝酒前更加寒冷,也更容易引起受凉或感冒。此外,由于酒精的麻醉作用,人体的感觉变得迟钝,抵抗力也有所下降,导致某些细菌和病毒乘虚而入,使人容易感染疾病。
□ 温馨提示
天冷时不宜采用饮酒的方法来保暖,而要通过进食有营养的食物来增加热量,或通过多穿衣服来保持体温。
早晨起床不能饮酒
在寒冷的冬季,有些人习惯早上起床后先喝几盅酒,他们认为饮早酒不但能御寒保暖,而且能使大脑一整天都保持兴奋状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
早晨刚起床时,胃内的食物经过一夜的时间已经消化殆尽,胃内空空如也。此时饮酒,会对胃黏膜造成极大的刺激,从而损伤胃壁。对于那些原来就有胃病,尤其是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来说,饮早酒的危害更大,会使原有病情急剧恶化。
另外,酒精被吸收后要经肝脏代谢。而早晨时肝脏经过一夜的休眠后,正处于启动阶段,代谢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此时饮酒会加重肝脏的负担,长期下去还会损害肝脏的代谢功能。
总之,早晨刚起床时不能饮酒,可以先喝1杯温开水。
空腹饮酒对人体有害
有些人喝酒时不喜欢吃菜,而是习惯于空腹喝酒。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因为空腹饮酒即使酒量不多,对人体也是十分有害的。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空腹饮酒时酒精进入血液的速度非常快,饮酒5分钟后血液中就能检测出酒精成分。当100毫升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200~400毫克时,人就会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酒精含量达到400~500毫克时,就会引起大脑深度麻醉,严重时甚至会致人死亡。因此,空腹饮酒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另外,空腹饮酒时因胃里没有食物,酒精会直接刺激胃壁,容易引起胃炎,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吐血,经常空腹饮酒还会引起溃疡病。而且,人在空腹时体内血糖偏低,此时饮酒很容易引起低血糖,脑组织会因葡萄糖缺乏而发生功能性障碍,出现头晕、心悸、出冷汗及饥饿感等症状,严重者会发生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糖尿病患者更不能空腹饮酒,以免产生严重的低血糖反应。
□ 温馨提示
在饮酒前要先吃些饭菜或少量主食,或者慢慢地边吃东西边喝酒,以减轻酒精对胃的刺激,避免发生酒精中毒和低血糖。
饮酒催眠有害无益
有些人尤其是患有神经衰弱和失眠症的人,通常喜欢在临睡前喝点酒,他们认为酒能催眠,可以让人头脑昏沉,很快入睡。其实,睡前饮酒催眠对人体有害无益。
酒精进入人体后首先会引起中枢神经兴奋,不久后人就会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这种感觉其实是酒精的麻醉作用,等麻醉作用过后,人就会提前醒来,而且更难以入睡。这样一来,大脑仍然得不到充分的休息,长期下去会使失眠症状进一步加重。况且,即使通过饮酒能使人入睡,那也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睡眠。因为借助饮酒入睡者一直处于朦胧的睡眠状态,而且还会出现呼吸不畅、鼾声加重、呼吸暂停等不正常现象,睡眠质量低下,早上醒来后仍然会感觉头昏脑涨,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因此,神经衰弱者不宜睡前饮酒催眠。
此外,临睡前饮酒,酒精很容易进入大脑,会损害脑细胞,使记忆力减退。有报道说,睡前饮酒还会伤害视网膜,使其在黑暗中辨别物体的能力下降。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如果睡前饮酒,还易诱发脑血管疾病意外发作或心肌梗死。因此,切不可用酒催眠。
□ 温馨提示
患有神经衰弱和失眠症而难以入睡的人,不宜在睡前饮酒催眠,而应及时向医生求助,并在医生指导下采用体育锻炼或服用药物等方法,来达到正常入睡的目的。
饮酒助“性”伤害大
酒精对中枢神经和性神经都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少量饮酒有利于促进性欲和性兴奋。但是,如果性生活前过量饮酒或经常把酒当做性刺激物品来使用,则会对身体造成很大伤害。
性生活前饮酒过多,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会很快达到麻醉水平,对中枢神经系统和性神经都会产生麻醉作用,能抑制性功能,进而引起性衰竭,助“性”不成反败“性”。而且,酒精会伤害精子,并具有致畸作用,受酒精侵害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后发育而成的胎儿,会出现发育迟缓、先天畸形以及智力低下甚至痴呆等严重后果。
此外,酒精还是一种腺毒素。男性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性腺中毒,导致血中睾丸酮生成减少,体内雄性激素的代谢和促性腺激素的释放也会受到抑制,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射精障碍、睾丸萎缩、生殖功能下降等。女性长期大量饮酒则会表现为性欲淡漠、性交疼痛、性高潮次数显著减少、性高潮强度明显减弱甚至完全丧失等,还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导致月经不调、过早绝经、阴道分泌物减少、乳房和外阴等性器官萎缩等。
所以,虽然饮酒有利于促进性欲和性兴奋,但还是少喝为宜,以免因图一时之快而失去一生的“性”福。
长期以酒代饭十分有害
适当饮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消除疲劳。但一些人喝了酒以后就不再吃饭,认为“酒足则能饭饱”。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长期以酒代饭对人体健康是十分有害的。
我们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碳水化合物(糖类)的含量非常少。但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热量,主要是由饮食中的糖类物质提供的。如果只喝酒而不吃饭,时间一长人体就会出现糖类物质供应不足,身体会逐渐消瘦,甚至可能发生低血糖休克。而且,人体所需的其他多种营养素,如各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也不是各种酒类所能提供的。长期以酒代饭,维持各组织器官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机体就无法正常运转。
此外,经常大量饮酒还会引起酒精中毒、肝硬化、动脉硬化等疾病,并可能诱发食管癌、胃癌等癌症,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所以,偶尔稍微喝点酒并无不可,但不能长期大量饮酒,更不能以酒代饭,以免造成营养不良及诱发其他疾病。
饭前饮酒不利于健康
有的人喜欢在饭前喝酒,认为这样能够开胃,增强食欲。其实,恰恰相反,饭前饮酒对身体健康是不利的。
这是因为,人在饭前胃里是空的,这个时候如果喝酒,酒精就会直接作用于胃壁黏膜和食管黏膜,产生比较强烈的刺激,从而使胃的功能受到影响,影响食欲,甚至造成胃痉挛,容易导致急性胃肠炎等肠胃疾病。另外,饭前喝酒,酒精会直接而快速地被肠胃吸收,这样人也更容易醉。
而如果胃中有食物,则会大大降低酒精对肠胃的刺激,也能使酒力的发作减缓,使人不易醉倒。
饮酒时吸烟危害人体
常言道:“烟酒不分家。”很多人也都有一边饮酒一边吸烟的习惯。其实,这是一种比单独喝酒或单独吸烟更有害健康的坏习惯。因为饮酒时吸烟,能使二者的毒性都明显增强,对人体的危害也大大增加。
我们知道,吸烟时产生的烟雾中含有氰化物、一氧化碳、苯并芘等多种致癌物质。这些物质被焦油包裹着,进入人体后停留在口腔、鼻腔、咽喉、气管和肺里。此时如果饮酒,就会将口腔和咽喉等部位的焦油物质冲洗下去。又因为酒精是一种有机溶剂,能将烟焦油中的致癌物质充分溶解,并有利于致癌物质渗入细胞膜,扩散到全身各处。这样,就使口腔癌、胃癌、食管癌等癌症的发病率急剧升高。
此外,烟酒共进能产生一种协同效应,使烟酒中的其他各种毒素更易于通过黏膜层扩散到血液中,对人体组织和器官尤其是肝脏和心血管造成严重伤害。如果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在饮酒时吸烟,就很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和高血压等症,严重者还可导致部分脑细胞死亡。
夏天喝啤酒解暑不足取
烈日炎炎,酷暑难耐,人们纷纷选择清凉爽口的啤酒来解暑。他们认为夏天喝啤酒能解暑降温、生津止渴,而结果却恰恰相反。有些人在喝了大量的啤酒后,不但没有达到解暑止渴的目的,反倒更觉得咽干口燥、全身发热。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啤酒虽然酒精含量很少,但是如果一次喝得过多,进入人体的酒精量增加,效果也和喝白酒差不多。而且,夏天天气炎热,人体出汗较多,体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乏。此时如果再喝大量的啤酒,由于酒精的刺激作用,会使人感觉浑身燥热,口渴、出汗更加厉害。这样一来,不但无法达到解暑降温的目的,酒精的麻醉作用还会降低大脑的思维能力、影响工作效率,甚至会在工作中引起意想不到的差错或事故。
冷冻啤酒不利于健康
有些人在夏天专喝冷冻过的啤酒,认为冷冻啤酒更能解暑止渴,其实不然。
贮存啤酒的适宜温度,冬春季节为9~12℃,夏秋季节为5~10℃。如果在过低的温度下贮存,不但会使啤酒的泡沫减少,而且酒中的蛋白质还会与鞣酸结合生成沉淀物,使啤酒的营养成分遭到破坏,啤酒的口味和营养价值会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冰冻啤酒的温度比人体温度低得多,大量饮用会使胃肠道的温度急剧下降、血流量明显减少,容易导致肠胃不适,引起食欲不振和消化不良,有时甚至会引发痉挛性腹痛和腹泻、急性胰腺炎等急症,严重危及生命。
被阳光直射过的啤酒不可饮用
啤酒中含有多种硫化物,如硫化氢、胱氨酸、谷胱甘肽等。这些物质在阳光的照射下会发生“光化作用”,生成一种叫硫醇的物质。这种硫醇有种类似臭鼬鼠放出的味道,俗称“日光臭”,能严重破坏啤酒的味道和品质。此外,啤酒中的多种营养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在阳光直射下会被大量破坏,从而降低啤酒的营养价值。
□ 温馨提示
为保证啤酒的口味和质量,应将啤酒置于阴凉、通风的地方贮藏,避免日光照射。
大汗时不宜喝啤酒
大汗淋漓时,人体的毛孔会扩张。此时如果大量饮用啤酒尤其是冰镇啤酒,毛孔将会因骤然遇冷而急速收缩,从而暂时中止出汗,造成体热散发受阻,容易诱发感冒。更严重的是,大汗时饮啤酒还会使人体血液中的尿酸含量迅速升高,从而引起尿酸排泄困难,过多的尿酸在人体关节处沉淀,容易导致痛风、关节炎等疾病。而且,运动量越大,饮啤酒越多,引起痛风和关节炎的危险性也就越大。
口渴时多喝饮料不可取
在炎炎夏日,人们常因大量出汗而感到口渴难耐,这时许多人会选择喝大量饮料来解渴。其实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
人体在出汗时会排出大量的盐分,此时如果喝饮料过多,就会使体内水分和盐分的比例进一步失调,从而导致代谢紊乱,容易出现胃肠绞痛、心慌、气急等症状。另外,大多数饮料中都含有大量的糖分,喝多了容易使人发胖,而碳酸饮料中都含有二氧化碳,对身体健康也非常不利。因此,即使口渴时也不能喝太多的饮料,更不能以饮料来替代正餐。
□ 温馨提示
夏季口渴难耐时可以喝半杯凉茶或白开水,过一会儿再喝一些,以慢慢补充体内缺失的水分。
饮料不能代替水
时下,有不少年轻人尤其是儿童喜欢用饮料代替水来饮用。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只喝饮料不喝水对健康十分不利。
饮料中一般都含有较多的糖或糖精及蛋白质,有的还添加了色素、香精和防腐剂等。这些物质在体内排泄较慢,不易使人产生饥饿感,还会加重胃肠道和肾脏的负担,进而降低食欲,影响消化和吸收。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营养失调和营养不良,对于儿童来说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健康。
此外,饮料中含糖越多,渗透压就越高,非但难以被人体细胞吸收,反而会带走细胞中的水分,从而使身体缺水状况进一步加剧。而且,过量的糖和色素会转化为脂肪,可引起肥胖或诱发糖尿病。某些饮料中的色素和防腐剂也会对儿童的大脑发育造成损害,易拉罐中的铝被人体摄入后还会造成智力低下。碳酸类饮料还容易引起胃肠道胀气,其中的磷酸会降低人体对钙的吸收,影响儿童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阻碍铁质的吸收,可诱发缺铁性贫血。
总之,饮料虽然酸甜可口,但不能代替水来饮用,白开水才是最好的健康饮品。
大量饮用可乐饮料对人体有害
大量饮用可乐是不可取的,因为它完全是由各种化学物质如色素、香料、二氧化碳、糖、焦糖和咖啡因等配制而成的。这种饮料虽然美味,但是大量饮用的话,对身体也极有害处。
咖啡因是可乐饮料中的主要添加成分,它对于人的中枢神经、心脏和血管具有兴奋作用。一般而言,适量饮用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是如果大量摄入咖啡因,就会对人的胃黏膜产生刺激,使人出现恶心、呕吐、眩晕、心悸等不良反应,这是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成人对于咖啡因的耐受性较强,但也不宜多喝。儿童则尤其不能过量饮用可乐饮料。另外,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如果大量饮用可乐饮料,还会导致咖啡因通过胎盘或乳汁进入胎儿、婴儿体内,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因此也要格外注意饮用限度。
饱餐后不宜喝汽水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汽水一般都含有小苏打。喝汽水时小苏打进入胃中,与胃液中的胃酸接触后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因此人们在喝汽水后常会出现“嗳气”现象。
饱餐后,胃中的食物阻塞了胃的上下通道,此时如果再喝汽水,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就难以排出体外。二氧化碳在胃内越积越多,使胃部不断膨胀,从而造成胃扩张,不但影响食物消化,还容易引起急性胃炎、胃痉挛甚至胃破裂。
长时间用嗓后喝汽水不科学
有些人在长时间唱卡拉OK、作报告或讲课后,喜欢喝瓶汽水等冷饮来润润喉咙。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长时间用嗓会使咽喉部充血,一时间难以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时如果马上喝大量的汽水,冷刺激会引起咽喉部血管突然收缩,导致咽喉部的血流减慢、供血减少,引起咽喉生理功能紊乱及局部免疫力下降,从而容易诱发急性咽喉炎或产生声音嘶哑、咽喉疼痛等症状。
□ 温馨提示
长时间用嗓后,最好先喝点热开水或温开水,切不可大量喝汽水等冷饮,以免伤害咽喉。
不可边吃饭边饮汽水
边吃饭边饮汽水的习惯是不好的。因为一方面,吃饭时喝汽水的危害,同吃饭时喝水一样,会稀释胃酸,不利于消化。而且另一方面,由于汽水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碳酸氢钠,对消化系统还有更深一层的危害。二氧化碳会刺激胃黏膜,影响胃蛋白酶的产生;碳酸氢钠则是一种弱碱,它不但可以中和胃酸,增加消化难度,而且还会使胃蛋白酶的消化能力减弱,久而久之,便可能造成食欲下降、厌食等症状的出现。
□ 温馨提示
汽水不利于消化,在饭前1小时、饭中或饭后不久都不宜饮用。
忌饮开盖时间过长的汽水
有的人买了一大瓶汽水后一次喝不完,就先存放起来过一会儿再喝,有时甚至放到第二天才喝。其实这样做是不合适的。
汽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糖分和二氧化碳气体。开盖后的汽水如果放的时间过长,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已经全部跑掉,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凉糖水,喝起来也没有了汽水原有的风味。更重要的是,开盖后久放的汽水很容易被细菌污染。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由于气温高,细菌会在汽水中迅速繁殖。放置一夜之后,汽水中细菌的数量已经大大增加。喝这样的汽水,不但起不到防暑降温的作用,还容易诱发肠道疾病,损害身体健康。
饮用果汁要限量
很多人都认为果汁来自于水果,因此常喝果汁有益于健康。事实上,适量饮用果汁确实对健康有利,但若长期过量饮用,也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对于生长发育中的儿童来说尤其如此。
果汁饮料中的糖经过代谢后会产生酸性物质,可使人出现情绪低落、神经过敏、肌肉僵直、便秘和腰酸背痛等不适症状。同时,由于果汁饮料中含糖量过高,儿童大量饮用后会出现热量过剩的问题,从而影响正餐的进食量,时间一长就会造成体内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影响儿童身体和智力的正常发育。此外,果汁饮料中还含有大量果糖,可影响人体对铁和铜的吸收。人体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缺铜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导致缺铜性贫血。
果汁饮料中的人工色素是从煤焦油中提取出来的,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多种变态反应,如哮喘、鼻炎、荨麻疹、皮肤瘙痒、神经性头痛等,严重者还可引起癌肿。儿童如果饮用果汁过多,人工色素就会在他们尚未发育成熟的消化道黏膜上发生沉淀,干扰多种酶的功能,引起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还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儿童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怪僻、情绪波动等症状,而且极易发生多动症,从而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
□ 温馨提示
平时要多吃水果、多喝白开水,少喝果汁,每日应不超过200毫升。
2岁以下的幼儿最好不要喝果汁饮料。
进餐时喝果汁不足取
有的人喜欢一边吃饭一边喝果汁,这种习惯是很不好的。
人们一般在早餐时很少吃蔬菜和水果,因此早晨喝一杯新鲜的果汁或纯果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补充身体需要的水分和营养。但有些人尤其是青少年在吃午餐和晚餐时也要喝果汁,这就不合适了。因为果汁的酸度会直接影响胃肠道的酸度,大量的果汁会冲淡胃消化液的浓度,使人们在吃饭时感到胃部胀满,吃不下饭,饭后消化不好,肚子不适。此外,果汁中的果酸还会与膳食中的某些营养成分结合,影响这些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
□ 温馨提示
果汁应该在饭前1小时喝。
除了早餐外,两餐之间也适宜喝一些果汁。
吸烟时喝果汁有害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人一边吸烟一边悠闲地喝着果汁,看上去相当惬意。但有关专家提醒人们:吸烟时不要喝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果汁,否则会在体内产生有害物质。
人们通常认为,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适量摄入可增强人体的抵抗力,而且有助于防止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但一项科学研究发现:如果在吸烟时喝果汁,唾液中的维生素C就会和香烟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发生反应,从而导致维生素C的性能发生改变,成为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饭前饭后不可吃冷饮
饭前吃冷饮会刺激胃黏膜,造成胃壁毛细血管收缩,从而影响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使消化过程不充分,长此下去会导致胃炎,降低胃的消化功能。而且,冷饮中一般含有大量的蔗糖、牛奶及少量的奶油和水,有的还加入了淀粉等成分。如果在饭前吃冷饮,就会使血糖增高、食欲下降,时间长了容易导致营养缺乏。
饭后吃冷饮会使胃部扩张的血管收缩,并使血流量减少,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冷刺激还会使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减少了肠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此外,饭后立即吃冷饮还会使胃酸分泌减少,引起消化系统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导致细菌繁殖,容易诱发肠炎等肠道疾病。
运动后切忌马上吃冷饮
有些人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在夏季做完剧烈运动后,喜欢马上大量饮用冰冻汽水或大量吃雪糕、冰激凌来降温止渴,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做法。
人在剧烈运动时会大量出汗,毛孔处于张开状态,以利于散发体热。此时如果马上吃冷饮,会使毛孔立即关闭,出汗被迫中止,这样会影响体热散发,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同时,突如其来的冷气会刺激口腔食管黏膜,引起头部血管痉挛,使人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另外,大量吃冷饮对消化道也会形成强烈刺激,能促使胃肠道蠕动加快,引起腹痛、腹泻甚至胃痛等症状,并最终导致消化不良和吸收功能紊乱。而且,运动后咽喉可能处于充血状态,过强的冷刺激会引起喉咙疼痛及声音嘶哑等现象。
冷饮、热饮应分开饮用
有些人刚刚吃了冰激凌、喝了冰镇汽水等冷饮,马上又喝热咖啡、热牛奶等热饮,这样会对牙齿和胃肠造成损害。
冷饮、热饮交替饮用,强烈的冷热变化容易对牙齿形成不良刺激,使人易患牙病;对于已经患有牙病的人来说,经常冷饮、热饮交替饮用还容易使病情加重,最终可导致牙齿过早脱落。而且,冷饮、热饮交替饮用对胃肠道也十分不利,会使胃肠黏膜血管发生急剧收缩和扩张,可导致腹痛、腹泻,久而久之容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和胃溃疡等症。
□ 温馨提示
冷饮、热饮应分开饮用,中间至少应间隔30分钟以上。
食用冷饮过多不利于健康
夏日炎炎,人们都习惯吃冷饮来解渴降温,尤其是一些儿童,经常一天到晚冰激凌、雪糕、汽水不离嘴。这样对身体是非常不利的。
大量进食冷饮后,胃肠道血管因受冷刺激而急剧收缩,血流量会进一步减少,从而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冷饮吃得过多,还会冲淡胃液,影响胃的消化能力,并能刺激肠道,使肠蠕动加快,从而缩短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影响人体对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吸收。尤其是患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的人,更应少吃或不吃冷饮。另外,大量食用冷饮还会引发头痛、喉咙痛、咳嗽等。
冷饮的含糖量很高,糖在代谢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维生素,大量饮用冷饮可导致儿童体内维生素缺乏。同时会使唾液、消化液的分泌量减少,引起食欲下降,影响正常饮食。时间一长,儿童会出现营养不均衡和热量过剩问题。而且,可乐饮料中通常都含有一定量的咖啡因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对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危害很大,所以儿童不要多喝可乐饮料。
喝过热的饮料对人体有害
在寒冷的冬季,一些人为了御寒取暖,喜欢将果汁等饮料加热饮用,有时甚至煮沸了再喝。殊不知,喝过热的饮料对身体是非常有害的。
科学研究表明:饮用温度过高的饮料会造成广泛的皮肤黏膜损伤。这是因为,蛋白质在43℃就开始变性,胃肠道黏液在60℃时就会发生不可逆的降解,而只要温度达到47℃以上,血细胞、培养细胞、移植细胞及移植器官都会全部死亡。研究人员通过对比研究还发现,患食管溃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道溃疡的患者,平时都有喝热饮料的习惯。他们所喝饮料的平均温度为62℃,有的甚至高达73℃,远远高于健康人。由此可见,喝过热饮料是导致消化道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
□ 温馨提示
不要经常饮用过热的饮料,即使在冬季,饮料的温度也最好不要超过40℃。
汤中的渣营养更多
不少人在喝汤时喜欢光喝汤不吃渣,他们认为汤里的营养丰富,喝汤大补,而煮剩下的渣则没有什么营养价值。其实不然。
实验表明,将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鱼肉、牛肉、羊肉等放在锅里煮上6小时后,就能得到一锅香浓的肉汤。但是,溶解在汤里的蛋白质等营养素只有6%~15%,其他85%以上的营养物质仍然留在渣里。而且,经过长时间烧煮后的渣,虽然味道淡了点,嚼起来也比较费劲,但其中的肽类、氨基酸等成分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喝汤不吃渣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除了那些因患口腔、咽喉、食管疾病而有进食困难的人外,其他人应将汤与渣一起吃下去,这样才能保证营养物质的充分摄入。
常喝“独味汤”会使营养不良
有些人只喜欢喝用一两种原料煮出来的“独味汤”,认为“独味汤”喝起来口味更纯正。其实,经常喝“独味汤”会造成营养不良。
我们平时所吃的每一种食物,其中所含的营养物质都不可能是全面的,就连鲜味极佳、氨基酸含量极高的“浓汤”,仍然会缺少某些人体不能自行合成的必需氨基酸、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长期只喝一种“独味汤”,势必会造成饮食营养的单一,从而导致某些营养物质的缺乏,诱发各种疾病。
□ 温馨提示
平时煮汤时应该将多种动物性原料和植物性原料混合起来煮,这样不但能够使煮出来的汤的味道更丰富,还能使营养更全面。
喝太烫的汤对健康有害
有的人喜欢喝滚烫的汤,认为汤越烫喝起来越有味道。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做法。
实际上,人的口腔、食管和胃黏膜能够忍受的最高温度只有60℃,超过此温度就会烫伤黏膜。黏膜被烫伤后,黏膜上皮细胞会自动增殖和修复。但是,经常反复性的损伤很容易导致上消化道黏膜癌变,因此爱吃烫食的人患食管癌的概率远远高于一般人。
□ 温馨提示
喝太烫的汤对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日常饮食应保持在50℃左右。
如果饮料或食物进口时感觉太烫,要立即吐出,稍凉一下再进食,不宜强行咽下。如果已经咽下,可立即喝些凉开水,使进入胃内的食物迅速冷却,以减轻对胃黏膜的损伤。
饭前喝汤才健康
许多人习惯在吃完饭后再喝上一碗汤,认为饭后喝汤可以帮助消化,可事实恰恰相反。
吃完饭后再喝汤,会把原来已被消化液混合均匀的食糜稀释,并会冲淡胃液,还会加重胃的负担,延长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且,饭后喝汤还容易造成营养过剩,久而久之会导致肥胖。
正确的做法是饭前喝汤。饭前先喝几口清汤,可以起到润滑口腔和食管的作用,能减少干硬食物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并能促进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有助于对食物的消化,而且可以减少食管炎、胃炎的发生。更重要的是,饭前喝汤能够使吃入胃里的食物充分贴近胃壁,增强饱腹感,从而降低进食的欲望,能有效地预防因进食过量导致的肥胖。
饭中适量喝汤也有利于食物的稀释和混合,从而能够促进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 温馨提示
一般中、晚餐前以喝半碗汤为宜,早餐前可适当多喝些。最好选择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物做汤料,如瘦肉、鲜鱼、虾米、冬瓜、番茄、绿豆芽、紫菜、海带等。
鲜奶与可存放的奶营养相当
有些人认为经过巴氏灭菌的鲜奶比可存放的奶的营养价值更高,其实这种观点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鲜奶又称巴氏杀菌奶,只经过一次加热杀菌,因此能有效保存奶的营养成分及固有风味。但鲜奶与可存放的奶相比,二者的营养成分基本相当,它们都富含钙质,而且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和大量的B族维生素。
□ 温馨提示
为了保证骨骼和牙齿的正常发育和强健,人每天应摄入500毫升的奶或其他奶制品,如酸奶、炼乳、奶酪等。
高钙和高浓度的牛奶往往含有添加剂
大多数人都认为牛奶的含钙量越高、浓度越高,其营养价值也就越高,这也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事实上,目前市场上各种牛奶的含钙量都相差不大。有些牛奶之所以宣称是“高钙奶”,是因为有些生产厂家在天然牛奶中加入了化学钙,从而人为提高了这些牛奶中钙的含量。但是,这些人为添加的化学钙很难被吸收,在人体内的吸收率一般只有30%~40%。久而久之,这些化学钙在人体中沉淀下来,就会形成结石。
同样,牛奶也不是越浓越好。有的牛奶喝起来浓香可口,那是因为生产这些牛奶的厂家在牛奶中兑了奶油和香精。其实,这样的牛奶营养价值并不高。
由此可见,挑选牛奶应当注重天然,高钙和高浓度的牛奶中往往含有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无益。
长期饮用脱脂奶不利于健康
很多人担心喝牛奶会引起肥胖,因此只喝脱脂牛奶。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这是因为,牛奶中所含的脂肪并不会直接转化为人体脂肪,而且,天然牛奶中脂肪的含量也并不高。因此,喝天然牛奶并不会导致肥胖,也没有必要只喝脱脂牛奶减肥。相反,脱脂牛奶经过加工处理后营养成分已经大大降低,长期饮用不利于人体的健康。
牛奶灭菌有方法
有人认为牛奶在越高的温度下灭菌越彻底,饮用起来也越安全,其实不然。
事实上,将牛奶放在过高的温度下灭菌,虽然能将牛奶中的有害细菌杀死,但牛奶中对人体有益的菌类和其他一些营养成分也会遭到破坏,其中的乳糖在高温下甚至会焦化。因此,牛奶高温灭菌并不是最好的办法。
相比之下,牛奶更适宜采用巴氏消毒法灭菌。这种方法不会破坏牛奶中的营养成分,灭菌率也很高,可达97.3%~99.9%,而且对灭菌条件要求也不高,只要将牛奶放在4~8℃的温度下,就能有效抑制其中残留的少量细菌,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空腹喝牛奶不健康
很多人都习惯把牛奶当做早餐饮用,认为早晨空腹时喝牛奶最容易吸收,有的人甚至早餐只喝牛奶。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我们知道,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其中绝大部分能量由糖供给。蛋白质的主要作用是构成人体新的组织,并对原有组织进行修补,一般不提供能量,只有在体内的糖和脂肪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蛋白质才转化为能量供人体消耗。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如果在清晨空腹时喝牛奶,其中的蛋白质就会在缺少糖和脂肪的情况下被迫转化为能量被人体消耗掉,而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实际上是对牛奶的极大浪费。而且,空腹喝牛奶时,肠胃蠕动会加快,缩短了牛奶在胃里停留的时间,牛奶中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还没来得及完全分解吸收就被排入大肠,并在大肠内腐败,形成一些有毒物质,长期下去还会有损健康。再加上牛奶中含有大量的水分,空腹时喝过多的牛奶会稀释胃液,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空腹时人体内的乳糖酶比平时要少,此时如果喝大量牛奶,牛奶中的乳糖无法被及时消化,就会被肠道内的细菌分解而产生大量的气体和酸液。这些气体和酸液会刺激肠道收缩,从而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
□ 温馨提示
早上喝牛奶前应先吃一些含淀粉较多的食物,如馒头、面包、饼干等,也可以边喝牛奶边吃其他食物,这样可以延长牛奶在胃里停留的时间,有利于营养成分的全面吸收。
晚上睡前喝一杯牛奶有助于安神和睡眠,并能充分消化吸收,不过别忘了喝的时候吃几块饼干。
高加工牛奶营养低
有些人偏爱高加工牛奶,认为高加工的牛奶比鲜牛奶营养好,其实不然。
专家指出,高加工牛奶由于经过多次加工,加入了多种微量元素或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但这些成分并不一定都是人体所必需的,有时还会导致摄入过量,引起各种疾病。而且,多次加工还会造成牛奶中部分营养成分的丢失,使其营养价值下降。
所以,喝牛奶最好选择天然、新鲜的纯牛奶,既能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又不容易诱发疾病。
喝牛奶不会使胆固醇增高
有人担心喝牛奶会使体内胆固醇增高,有些冠心病、高血压和脑血管病患者对牛奶更是敬而远之。其实这样做大可不必。
研究发现,牛奶中所含的胆固醇并不高,每100克牛奶中胆固醇含量只有13毫克,仅为鸡肉中胆固醇含量的11%,瘦猪肉的17%。这么少的量,对体内胆固醇的升降几乎是没有影响的。
此外,牛奶中含有乳清酸,能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而且,牛奶中含有大量的钙质,能减少胆固醇的吸收,从而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下降。医学研究证实,喝牛奶还有助于减少冠心病和高血压病的发生。
□ 温馨提示
喝牛奶非但不会使体内的胆固醇含量增高,反而对冠心病和高血压等疾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适当多喝些牛奶。
热奶存放于保温瓶中易变质
有人习惯将一次喝不完而剩下的热牛奶装进保温瓶中存放,这样,下次饮用时就不用再加热了。其实,这种做法会使牛奶更快地变质。
这是因为,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保温瓶中的热牛奶的温度会逐渐下降,瓶中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和良好的营养条件下会大量繁殖,使牛奶腐败变质。人如果饮用了这种变质的牛奶,就会出现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和牛奶中毒反应。
□ 温馨提示
煮好的热牛奶宜在稍冷后立即饮用,喝剩下的牛奶最好在低温下存放,再次饮用时要重新加热煮沸。
空腹喝酸奶不科学
酸奶一般指酸牛奶,它是先将新鲜牛奶进行巴氏杀菌,然后加入一些有益菌(“活”的乳酸菌)经发酵后制成的一种牛奶制品。酸奶以其独特的口感和保健作用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是有的人喝酸奶不讲究时间是否合适,早晨刚起床就空腹喝酸奶,这是不科学的。
酸奶中活性乳酸菌的存活与胃肠道中的酸碱度(pH值)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人的胃液pH值在1~3之间,空腹时的pH值在2以下,而酸奶中的活性乳酸菌只有在pH值大于3的环境中才能很好地生长繁殖,在pH值小于2的环境中就很难存活。
如果在空腹时喝酸奶,由于此时胃液的pH值一般在2左右,活性乳酸菌就很容易被杀死,即使侥幸“存活”下来,其活力也会严重下降,导致酸奶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也随之大大降低。因此,空腹时不宜喝酸奶。
□ 温馨提示
喝酸奶的最佳时间是在饭后2小时以内,此时胃液被稀释,pH值一般已上升至3~5,这种环境很适合活性乳酸菌的存活与生长,有利于其保健功能的发挥。
酸奶不能加热喝
有些人担心酸奶太凉,冬天喝了怕引起肠胃病,于是将酸奶加热后再喝。其实,这种做法也是不科学的。
酸奶中最有价值的成分是活性乳酸菌。活性乳酸菌具有增加肠道酸性、增强食欲、促进消化、加快肠道蠕动和机体物质代谢的功能,而且能抑制腐败菌生长、阻止腐败菌在肠道中产生毒素,尤其适合高血压、骨质疏松、肿瘤患者及使用抗生素者饮用。
正常情况下,活性乳酸菌在0~4℃的环境中处于静止状态,会停止生长,但菌体有活性。随着环境温度的不断升高,酸奶中的大量活性乳酸菌会被迅速杀死,导致酸奶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大大降低。同时,酸奶的物理性状也会发生改变,乳水发生分离并形成沉淀,酸奶特有的口味和口感也会随之消失。
□ 温馨提示
酸奶不能加热饮用,夏季宜现买现喝,冬季可在室温条件下放置一定的时间,但开启后最好在2小时内饮用。
酸奶的最佳贮藏温度为2~6℃,最佳饮用温度为10~12℃,此温度既能保证酸奶特有的口味和口感,又能保证酸奶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而且有利于营养成分的充分吸收。
喝酸奶后要漱口
近年来儿童龋齿的发生率在逐年上升,这与常喝酸奶而不注意漱口有很大关系。
酸奶中的某些菌种及所含的酸性物质会对牙齿造成一定的危害。尤其是儿童,在喝完酸奶后如果不及时漱口,特别容易导致龋齿的发生。因此,在饮用酸奶或乳酸菌饮料后,应及时用白开水漱口。
不要喝生豆浆或未煮透的豆浆
生豆浆里含有一种有毒的胰蛋白酶抑制物,会抑制人体内胰蛋白酶的活性,且对胃肠有刺激作用。如果喝了没煮透的豆浆,会在1小时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头昏等中毒症状,这些症状可持续3~5个小时。因此,刚买回的豆浆必须充分煮沸后才能饮用。
□ 温馨提示
煮豆浆时有一种“假沸”现象,即把生豆浆加热到80~90℃时,会出现大量的白色泡沫,此时豆浆中的毒性物质还没有被破坏,应减小火继续加热3~5分钟,使泡沫完全消失,这时豆浆才算完全煮熟。煮熟的豆浆呈淡黄色,无沉淀豆渣,口味清香。
不宜空腹喝豆浆
豆浆已经成为人们早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不少人习惯早晨空腹时喝豆浆,认为空腹喝豆浆有益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对身体有好处,其实不然。
豆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其主要作用是构造新组织、修补旧组织。但如果空腹喝豆浆,豆浆里的大部分蛋白质都会在人体内转化为热量被消耗掉,而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样不仅造成蛋白质的浪费,还导致体内营养失衡,从而加重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负担。
另外,空腹喝豆浆会加快肠蠕动。这样,豆浆中的营养成分还没有被充分吸收就进入大肠,造成营养成分的浪费,使豆浆的营养价值大打折扣。
□ 温馨提示
喝豆浆前应先吃一些面包、饼干、馒头等淀粉类食物,有利于豆浆中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
适量喝咖啡对人体有益
有些人认为,咖啡中的咖啡因会增加人们患癌症或心脏病的概率,喝咖啡还容易导致体内钙质的流失,从而有损人体健康。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事实上,适量喝咖啡对健康是有好处的。咖啡中的咖啡因有明显的提神作用,饮用后可使人感到大脑清醒、精神振奋,并有消除疲劳、促进思维和记忆的作用;咖啡还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每天喝一杯咖啡能使血管舒张,促进血液循环,还能使胃酸、尿液增多;每天喝两杯咖啡还能提高心脏功能,可治疗心动过缓。咖啡中的亚油酸可以溶解血液凝块,并能阻止血栓形成;咖啡中还含有一种酸性物质,长期适量饮用咖啡有恢复青春活力、延缓衰老的作用。另外,在咖啡中加入牛奶饮用,还能有效防止体内钙质的流失。
所以,喝咖啡只要不过量、不上瘾,并加入牛奶再喝,不但不会损害人体健康,反而对健康有益。
新婚时不宜喝咖啡
科学家曾经对市场上出售的多种不同配方的含咖啡因饮料进行了杀伤精子的试验。结果表明,各种饮料都能不同程度地杀死精子,有的饮料甚至能杀死全部精子。因此,新婚男子如果饮用咖啡,将会直接伤害精子,从而影响生育能力;而且一旦受伤精子与卵子结合,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或先天不足。
同时,新婚女子也应尽量少喝或不喝咖啡。因为一旦受孕,咖啡中的咖啡因就很容易通过胎盘的吸收进入胎儿体内,从而对胎儿的大脑、心脏等器官造成危害,同样会导致胎儿畸形或引起先天性疾病。
因此,新婚夫妇以及想要孩子的夫妻都不宜喝咖啡,也不宜饮用其他含咖啡因的饮料。
吸烟时喝咖啡危害大
科学研究发现,在吸烟的同时喝咖啡,会对人的动脉造成严重的伤害,容易使主动脉血管发生暂时性硬化。如果主动脉长期受到咖啡和香烟的双重伤害,就极易引发心脏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而且,咖啡与香烟相互作用会加重二者的毒副作用,还会对人体的整个供血系统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
另外,医学专家研究还发现,吸烟时喝咖啡会导致大脑过度兴奋,而且咖啡中的咖啡因容易与香烟中的尼古丁等物质发生作用,使人体某些组织细胞发生突变,甚至有诱发癌症的可能。
工作时喝咖啡对健康不利
很多在办公室工作的人都习惯在工作的间隙喝上一杯咖啡,认为这样不仅能消除疲劳,还能醒脑提神、提高工作效率。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工作时间喝咖啡会增加工作的紧张感,造成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和血中胆固醇含量增加。
科学家发现,咖啡因能促进肾上腺的分泌。办公室工作人员如果摄入300毫克咖啡因,4小时后体内肾上腺素的含量将比没喝咖啡者高37%。这不但不能缓解工作压力,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心血管的负担和神经紧张感,对身体健康更为不利。
喝过浓咖啡弊大于利
有的人喜欢喝高浓度的咖啡,认为喝浓咖啡可以迅速赶走疲劳,使人马上恢复活力,精神百倍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其实,这样做弊大于利。
研究发现,喝高浓度的咖啡后会使体内肾上腺素迅速增加,导致心跳加快、血压明显升高,并出现心烦意乱、精神紧张、焦躁不安、耳鸣及肢体不自主颤抖等异常现象,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健康。如果考生在考试前或运动员在比赛前喝浓咖啡,就会因机体过度兴奋而导致考试失败或比赛失利。患有心律不齐、心动过速等疾病的人喝高浓度咖啡可使病情加重,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喝浓咖啡可诱发心绞痛及脑血管意外。
喝咖啡不宜放糖过多
喝咖啡时适当放点糖可以中和咖啡的苦味,这样喝起来更香甜可口。但是,如果咖啡中放糖过多,喝后就会使人感到疲倦乏力、无精打采甚至昏昏欲睡。
这是因为,咖啡进入人体后会消耗体内的某些矿物质,从而阻碍体内的碳水化合物向葡萄糖的转化,导致体内血糖水平降低。如果所喝咖啡中加糖过多,糖又会刺激胰腺中的胰岛细胞,促使其分泌大量的胰岛素,而过量的胰岛素会降低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引起糖代谢紊乱。一旦体内血糖过低,人就会出现心悸、头晕、软弱无力、疲劳嗜睡等低血糖症状。
此外,在咖啡中加糖过多,还会使咖啡中的热量大大增加,长期饮用会使人发胖。
□ 温馨提示
在喝咖啡时最好不要吃过多的蛋糕、糖果等高糖食物,否则也会出现以上症状。
煮咖啡时间不宜过长
咖啡不宜长时间地沸煮。因为煮咖啡时产生的蒸汽会将咖啡中的部分芳香物质带走,并聚集在咖啡表面形成泡沫,泡沫的密度越大,咖啡的香味就越浓。如果将咖啡烧开后继续沸煮,会导致泡沫破裂,咖啡中的芳香物质就会随蒸汽挥发,还会增加咖啡的苦味。
同样,咖啡煮好后最好马上饮用,如果等到放凉后再喝,泡沫也会被破坏,从而使香味散失。
□ 温馨提示
煮咖啡的方法:一般应先用旺火将水烧沸,然后加入咖啡并改为小火,边煮边搅拌,煮3分钟左右关火。
过量喝咖啡有损健康
喝咖啡虽然能消除疲劳,使人精神振奋,但也不是喝得越多越好。相反,过量喝咖啡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咖啡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一杯咖啡中含100~150毫克咖啡因。咖啡因虽然可以提神,使大脑兴奋,但在过度兴奋之后必然会出现精神疲惫、昏昏欲睡的现象。如果短时间内大量饮用咖啡,还可能使人中毒;如果摄入体内的咖啡因超过10克,就会导致生命危险。而且,长期喝咖啡会上瘾,人体会对咖啡因产生依赖性,一旦停喝,就会使大脑受到高度抑制,出现血压降低、剧烈头痛、失眠、焦虑、神经衰弱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精神异常,使人出现喜怒无常、忧郁、冷漠等症状。
咖啡中的咖啡因能大量消耗体内的B族维生素,如果每天喝咖啡4~6杯,就会造成体内B族维生素明显缺乏。咖啡因还可以使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每天喝4~6杯和9杯咖啡的人,其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比不喝咖啡的人分别高出5%和11%。因此,过量饮用咖啡会大大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经常大量喝咖啡的人患冠心病的概率比不喝咖啡的人高1~2倍。研究还发现,常饮咖啡的人较易患膀胱癌,尤其是女性,即使每天只喝1杯咖啡的女性,患膀胱癌的风险也比不喝咖啡者高2.5倍。
“油渣”不可食用
所谓“油渣”,是指动物肥肉或者板油烹炸炼油后剩下的残留物。有的人认为这些残留物能够食用,且含有营养。其实不然,这些“油渣”不但没有营养,而且其中还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会危害人体健康。
这是因为,在炼油时,高温会使炼油原料分解出大量的多环芳烃类成分,这是一种有强致癌作用的物质,调查显示,自然界的一千多种致癌物质中,多环芳烃类物质就占到了1/8以上,而且研究证明,它与胃癌有直接的关系。这些炼油剩下的“油渣”,其中的多环芳烃含量很高,因此是切忌食用的。
不能只食用橄榄油
橄榄油相比其他植物油,在营养价值方面确实略高一些。它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特别适宜人体吸收,具有软化血管和促进组织再生的功效,同时又有碘价高和易保存的优点。因此,在价格上橄榄油普遍要比其他植物油高出一个档次。
经常食用橄榄油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处,但是,就好比粗粮细粮要搭配食用一样,从营养全面的角度考虑,还是应当搭配食用一些其他植物油,如花生油、大豆油和玉米油等。因为,不同种类的植物油在营养成分的偏重和功效上也有不同,比如大豆油就有很好的降血压和降解胆固醇的作用。
□ 温馨提示
有一些橄榄油是专门外敷而不能食用的,消费者购买时要注意。
现在市场上劣质或假冒橄榄油也较多,消费者需谨慎购买。
精炼食用油并不比一般食用油质量好
精炼食用油是指经过脱酸、脱臭、脱色处理的油脂,包括色拉油和调和油等。由于精炼油除去了毛油中的部分杂质和色素,因此在色泽、酸价和烟点方面比一般食用油要优质一些,且不易氧化,更容易保存。
但是,精炼食用油在提炼的过程中,其中有许多对身体有益的物质如维生素等,也随着杂质和色素被去除掉了,所以,在营养价值方面,部分精炼食用油甚至不如普通植物油。
□ 温馨提示
精炼油有以下特点:色泽比普通植物油浅淡但清亮,烟点高,一般能达到250℃以上。
精炼油的营养价值也是因油而异,消费者选购时还是应当选择经过国家相关认证的品牌。
毛棉子油不可食用
在一些产棉地区,当地群众有自己从新鲜棉子中榨取棉油食用的习惯。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不应提倡。
棉子油虽然可以食用,但是自己榨取的棉子油没有经过精炼、提纯和去毒的处理,只是“毛棉子油”,这种油中含有0.1%~1.3%的游离棉酚成分,这种物质成分是有毒性的。人如果长时间食用毛棉子油,摄入过多的游离棉酚,即会患上“烧热病”,表现为接受阳光照射会出现乏力疲劳、心慌气短、头昏眼花、面色潮红、食欲下降等症状,男性容易出现性欲减退、精子减少甚至不育症,女性则会发生闭经或者子宫萎缩。
由此可见,食用自榨的棉子油对人体的危害是巨大的。未经过提纯、去毒处理的棉子油不可食用。
鱼油不宜多吃
鱼油来源于深海鱼类脂肪的提取物,主要成分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人体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减少血液的黏稠度。因此,鱼油能够降脂,老年人可以适当服用;同时它对神经细胞有益,对儿童的大脑发育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很多人都把鱼油作为日常必备的保健品来服用,有时还加大服用量,认为保健品多吃点对身体没什么坏处。事实上,体内含有过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很容易发生过氧化反应,消耗抗氧化物质,出现细胞老化等情况,如皮肤老化有老年斑等。对儿童来说,也不是多吃鱼油就会更聪明。
另外,鱼油中的主要成分还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适量服用可以避免冠心病和脑血栓的形成,但是如果过量食用,却会因为血小板的凝聚性低而引起各种自发性的出血,包括脑出血等。
因此,鱼油虽好,但也不宜多吃。
过多吃粉丝对人体有害
有不少人喜欢吃粉丝,甚至把粉丝当做面条一样的主食来吃。这种做法是很不科学的,对健康会有很大的危害。
这是因为,由于制作工艺的问题,粉丝在加工过程中要添加一定量的明矾,明矾与粉浆凝集在一起,很少逸离,这样,成形的粉丝中就会含有明矾成分。而众所周知,明矾中含有大量的铅,过量摄入铅对人体有很强的毒害作用。由此可见,粉丝是一种含铅食品,大量食用粉丝就等于大量摄入铅,对人体有害。
凉吃米面食品不科学
为图省事,很多人习惯于凉吃米饭、馒头等米面食品,但从营养健康角度上看,这样做是不科学的。
因为米面食品在放凉后,其中的淀粉成分会发生老化,其结构会定向排列,从而使淀粉结晶凝固。这种结晶凝固淀粉进入人体后不易被分解,也就不能被胃肠中的胰淀粉酶有效地转化为葡萄糖,也就意味着不能被人体吸收转化为能量。所以,吃凉的米面食品,不但会造成营养的损失和浪费,而且还可能因消化不良而产生腹泻。
常吃罐头食品易中毒
罐头类食品具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食用方便、容易保存等特点,在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深受人们的欢迎,有些人甚至把罐头当做日常菜肴来食用。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因为常吃罐头食品会引起中毒。
罐头食品在加工生产过程中要加入一定量的防腐剂、香精、色素和人工调味剂等添加剂。这些由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短期少量食用是相对安全的,但是经常大量食用就会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会对肝、肾等带来损害。而且,罐头食品在生产、运输、储存的过程中,如果消毒不彻底或密封不严,可能导致食品被细菌污染。细菌在罐头内大量生长繁殖,就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性物质,人吃了这种罐头就会引起中毒。
另外,罐头食品也不是人人都适合食用。孕妇如果在妊娠初期经常食用含有添加剂或被细菌污染的罐头食品,将会对胚胎的正常发育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会导致胎儿畸形。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如果长期食用大量的罐头食品,也会影响身体及智力的正常发育,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水果罐头分次食用不可取
有的人打开一瓶水果罐头后,一次吃不完,就留着下次再吃。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罐头启封后存放一段时间,罐头内的水果就会受到污染而变质,食用后容易引起疾病。
罐头中的水果含较多的糖和酸,启封后容易被空气中的乳酸菌、酵母菌等细菌所污染。这类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并能迅速将罐头中的糖和有机酸分解为乳酸、醋酸、乙酸和其他物质,引起罐头变质。人如果吃了这种变质的水果罐头,就会患上肠胃炎。
罐头食品不新鲜的说法是片面的
在生活中有不少人都认为,肉类食品是刚刚宰杀的新鲜,水果食品也是刚刚采摘的才新鲜,而一旦把它们加工成罐头食品,它们就不再新鲜了。其实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
事实上,有一些刚刚采摘的水果并不适合立即食用。例如,刚刚采摘的菠萝中含有大量的菠萝蛋白酶,对动物性蛋白有很强的分解作用。因此菠萝采摘后立即食用会损伤舌头表面黏膜和胃黏膜,使舌头产生涩感,还可能有胃部不适感。而在将菠萝加工成罐头的过程中,菠萝蛋白酶会经过高温杀菌过程而失去活性,同时果肉中大量的植物纤维被柔化,不但口感更好,营养成分也没有流失。
另外,一些鱼类食品如金枪鱼等,一旦死亡,其营养成分就会迅速流失。为了保证这类食品的新鲜度,有的罐头加工厂甚至将前处理工序搬到鱼池边,等鱼捕捞后马上进行处理,并做成罐头。这样就大大缩短了从捕捞到加工的时间,从而更好地保持了营养成分。
所以,罐头食品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不新鲜,相反,一些罐头食品比加工前味道更加鲜美,而且营养成分保存得更加完好。因此,适当吃些罐头食品对营养的摄入是有益的。
银耳汤不可放置过夜
银耳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滋补品,不过应当注意的是,银耳汤不可放置过夜,否则将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这是因为,在银耳中含有硝酸盐类物质,如果煮汤后长时间放置,在空气中和细菌接触,就会使硝酸盐变价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是很大的,进入血液会影响血红蛋白正常的携氧功能,甚至使血红蛋白氧化,失去携氧能力,并进而影响人体的正常造血功能。
吃香肠要适量
香肠是一种日常的方便食品,以鲜肉混合各种香料制成,味道极佳,很受人们欢迎。不过有的人吃香肠不讲究适量,这就是一种饮食误区。
这是因为,香肠虽然美味,但是其中的营养成分极不均衡,脂肪、蛋白质含量极高,却几乎不含有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人如果总是吃香肠,摄入的量过大,久而久之,就容易患上营养不良、肥胖等病症。
另外,为了方便保存,香肠中的盐分往往也很高,在放置过程中,这些盐分就会变质为亚硝酸盐物质,对人体会产生毒害。有的香肠中还会添加一定比例的防腐剂,其主要成分是亚硝酸钠,亚硝酸钠能够与蛋白质中的胺结合,形成有致癌作用的毒素,人食用过量会产生很大危险。
□ 温馨提示
在吃香肠时,最好能同时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尤其是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因为维生素C能够阻断亚硝酸钠和胺的结合,从而避免有毒物质的产生。
过多食用粗纤维不利于健康
粗纤维能够促进肠胃的消化功能,防止便秘、直肠癌等疾病的发生,适量食用对人体是很有好处的。但是有的人就此认为食用富含粗纤维的食物越多越好,这却是一个认识误区。
研究表明,膳食纤维尤其是其中的木质素、纤维素对于矿物质具有离子交换和吸附的作用,因此人体过多摄入粗纤维,将会影响热能、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率,降低植物营养素的利用程度。而且,过多摄入粗纤维,会加快钙、锌等物质的新陈代谢速度,还会使血液中的铁离子含量呈降低趋势,这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
另外,多吃粗纤维,也会加重肠胃的工作负担,容易引发胀气和粪便量增加,不但给人体带来不适,而且还会导致肠胃功能的受损。
□ 温馨提示
适量食用粗粮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对人体健康有益,但并非多多益善,饮食还是应当粗细搭配。
直接食用花粉不科学
近年来,营养学研究发现,花粉是一种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糖分、脂肪以及大量微量元素和酶类的营养极为丰富的保健食品,小小的花粉竟有这么大的营养价值,以至于被称为“微型营养宝库”。
花粉的营养价值很高,可以作为功效显著的营养食品食用。不过,应当注意的是,有的人直接食用花粉,这却是一种不当的方式。这是因为,花粉为了适应生存环境,其表层的细胞壁比较坚韧。人如果直接食用花粉,在大多数的花粉还没有破裂,其中的营养物质还没有被人体吸收时,它就已经进入了代谢循环,被排泄出去了。这样,人就无法充分吸收花粉的营养,对其应用效率极低,从而造成营养物质的浪费。
另外,有一部分花粉天生还具有一定的毒性,不经过处理就直接食用,还可能会导致中毒或感染疾病。
嗜吃槟榔危害大
在南方很多地区,人们有嚼食槟榔的习俗。从健康角度看,嚼食槟榔有利有弊,适量食用槟榔是有好处的,但如果嗜吃成瘾,则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危害。
研究发现,槟榔中含有丰富的槟榔碱、胆碱等生物碱以及儿茶素、鞣酸等物质,具有驱虫利泄的作用,对于流感病毒和皮肤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对于青光眼、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但是,如果过量吃槟榔,则是有害无利。槟榔中含有多种化学物质,研究表明,其中一些物质具有致癌作用,常嚼食槟榔易患口腔癌。另外,槟榔及槟榔食品中的氟含量也极高,易滋生白霉菌、黄霉菌和大肠杆菌等细菌,对人体有多方面危害。
葵花子不宜多吃
葵花子是人们最常吃的休闲食品之一,是看电视、看电影、喝茶时的常备小吃,为许多人所喜爱。但是,葵花子吃多了,是会对健康产生危害的。
因为葵花子中油脂高,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若食用过多会消耗体内大量的胆碱,使体内磷脂的合成和脂肪代谢发生障碍,会造成大量的脂肪堆积在肝脏部位,形成脂肪肝,从而严重影响肝细胞的功能,造成肝部功能障碍和结缔组织增生,甚至形成肝硬化或肝组织坏死。
另外,葵花子中含锌也较多,不宜多吃。
多吃五香瓜子有损健康
五香瓜子风味独特,深受许多人的欢迎,是居家常备的休闲食品。不过,五香瓜子中含有大量的添加成分,过多食用会对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加工过程中,五香瓜子中会加入大量的天然香料,如花椒、茴香、桂皮、大料等,这些香料中都含有一种能致癌的有毒物质黄樟素,过量食用的话,会导致肝脏的病变。其次,五香瓜子的炒制,还会用到很多人工合成的香料,如味精、糖精等,这些物质对人体也没有什么好处,而且过量摄入还可能导致多种疾病。
另外,用以炒制的瓜子往往不是新鲜的,很多都经过长时间保存。在保存过程中极其容易发生腐败变质,食用这种腐败变质的瓜子,对健康的危害很大。
□ 温馨提示
五香瓜子水分少,长时间食用可能导致咽喉不适。因此,吃瓜子时,最好同时饮水饮茶。
苦杏仁不可随意食用
苦杏仁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润肠等功效,有些治疗咳嗽的中药里就有苦杏仁成分。但苦杏仁不可随意食用,否则易引起中毒。
苦杏仁中含有一种叫做苦杏仁甙(也叫氰甙)的有毒物质。苦杏仁甙进入人体后,在胃中经苦杏仁甙酶及胃酸的作用而分解,释放出一种剧毒物质氢氰酸。如果大量食用苦杏仁,使体内氢氰酸的含量增加,就会导致人体中毒。
中毒症状可在几十分钟至数小时后出现,先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全身乏力等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则会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全身阵发性痉挛、昏迷,甚至会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 温馨提示
苦杏仁的毒性极大,一般情况下,成人吃40~60粒、儿童吃10~20粒就可能中毒。因此,不要随意吃苦杏仁。
吃苦杏仁时,先用清水浸泡,剥去黄皮,然后用水继续浸泡,并经常换水,直到完全除掉苦味为止。然后再经加热煮沸或炒熟,使剩下的氰甙全部溶入水中或挥发掉,这时才能食用。
慎吃生桃仁、杏仁、李仁
有的人吃完杏、桃、李等水果后,喜欢把果核砸碎,取出里面的果仁来食用。这是一种饮食上的误区,可能会导致中毒。
这是因为,这些水果中未成熟的果仁含有一种名为氰甙的化合物,也以杏仁中的含量为最高。这种物质进入体内后,可以分解出一种名为氢氰酸的剧毒化合物质,会影响人的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使人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氢氰酸中毒者,轻则出现头痛、头晕、心悸、恶心、四肢无力,重则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全身痉挛,甚至有生命危险。
因此,应当慎食生桃仁、杏仁、李仁。
□ 温馨提示
尽量不要生吃桃仁、杏仁、李仁。市面上出售的果仁制品,都是由成熟无毒的果仁制成,并经过特殊处理的。而直接吃从果核中剥出的果仁,则有可能导致中毒。
如果吃果仁时感到苦涩,应当立即吐出。
“围边菜”最好别吃
我们在餐馆、饭店吃饭时,经常会发现一些精美的菜肴往往会用各种蔬菜、水果加工成花边或装饰品来进行点缀,这就是“围边菜”。由于它们色泽鲜艳,图案美观,能极大地刺激人们的食欲,有些人会忍不住吃上几口。在这里要提示各位:这种“围边菜”虽然好看,但最好别吃。
不少饭店为了控制原料成本和配菜制作时间,往往对“围边菜”进行大批量集中加工;为保证色泽和美观,“围边菜”还要放到冰箱或淡盐水中存放,时间一长势必造成新鲜程度降低。据调查,七成以上的“围边菜”都是在切配生菜的场地制作的,所用的砧板还要经常用来切配鱼、肉等动物性食品,因而极易受到沙门氏菌等致病菌的污染。此外,“围边菜”本来就是用于装饰主菜而不是让客人食用的,所以原料在清洗后切配、装盘的过程中很少做消毒处理,容易滋生细菌,人吃后很可能诱发疾病。
黄豆并非吃得越多越好
黄豆是豆类食品中营养价值最高的品种,素有“豆中之王”、“植物蛋白肉”之称。食用黄豆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但是应当注意的是,黄豆以及黄豆制品也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多吃黄豆,虽然能够吸收大量的蛋白质和钙类成分,但是人体过量吸收黄豆中的蛋白质,就会妨碍人体对于铁的吸收,造成缺铁性贫血,使人感到疲倦、乏力、嗜睡。另外,黄豆中还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素,吃得过多将会导致消化不良和胀气等不适反应。
生吃花生有损健康
花生中含有丰富的植物油、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很多人都喜欢吃。特别是有些人喜欢生吃花生,认为生吃味道更香。其实,生吃花生会有损健康。
首先,花生所含脂肪较多,消化吸收较慢,大量生吃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或腹泻。其次,花生生长在泥土里,常被病菌或寄生虫卵污染,生吃容易感染寄生虫病。同时,花生常被鼠类污染,如果生吃了被污染过的花生,就很容易患上自然疫源性疾病,尤其是流行性出血热。
因此,花生最好是煮熟后再食用。
有几类人群应慎食花生
花生虽然营养丰富,但却不是人人都可食用的。以下几类人群应慎食花生。
(1)高脂血症患者:因为花生中含有大量脂肪,高脂血症患者如果食用,会造成血脂水平进一步升高,从而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2)胆囊切除者:花生中的脂肪需要胆汁去消化。如果将胆囊切除,胆汁就无法贮存。因此胆囊切除者如果食用花生,由于没有大量的胆汁来帮助消化,常会引起消化不良。
(3)脾虚便溏者:花生中含有丰富的油脂,肠炎、痢疾等脾胃功能不良者食用后,会使病情加重。
(4)跌打损伤及淤血者:花生中含有一种促凝血因子。跌打损伤、淤血肿块者食用花生后,可能会使血淤不散,加重肿痛症状。
长芽的花生不可吃
花生如果放置太久或在高温、高湿、氧气充足的条件下保存,容易因受潮而霉变发芽。花生发芽时伴随霉变会形成有毒的黄曲霉素,这些霉菌具有强烈的致癌性。因此,长芽的花生有毒性,不可吃。
不可过多食用红薯
红薯又称地瓜、甘薯、番薯、山芋等,是一种价廉味美、营养丰富、药食兼用的健康长寿食品。红薯中含有丰富的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及钾、钙、铁、铜等矿物质元素,能有效地预防便秘、减少肠癌的发生,而且具有减肥、健美、抗癌等多种作用。
虽然红薯具有如此大的作用,但也不可过多食用。红薯中的氧化酶和粗纤维在肠胃中可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会使人腹胀、打嗝、放屁。而且红薯含糖量很高,吃多了可产生大量胃酸,引起腹胀、烧心、反酸、胃痛等。
红薯并非人人可吃
红薯不但不能多吃,也不是人人能吃。气短乏力、神疲食少、口渴便秘者可以用它来进补,而消化性溃疡病患者则不宜食用。这是因为红薯会刺激胃肠黏膜,使胃里产生大量胃酸,从而加重溃疡病的发作。而且红薯中的氧化酶和粗纤维在肠胃中可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可使胃内压力升高,严重者还可使溃疡面的黏膜血管破裂出血。
红薯带皮吃易中毒
红薯皮中含碱较多,食用过多会引起胃肠不适。呈褐色或有黑褐色斑点的红薯皮更不能吃,因为这种红薯已经受到黑斑病菌的感染,黑斑病菌排出的毒素含有番薯酮和番薯酮醇,进入人体后将损害肝脏,并引起中毒。中毒轻者会出现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下降、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头痛、高热、气喘、抽搐、吐血、昏迷,甚至死亡。
腐竹并非细腻光滑的好
有些人在购买腐竹等豆制品时,喜欢挑那些表面细腻光滑的买,认为光滑的腐竹口感好。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由于受到制作工艺的限制,新生产的腐竹外表一般都有些粗糙,颜色也有些发暗,这是正常现象。而有些市场上出售的腐竹外表非常细腻光滑,颜色也雪白发亮,这很可能是因为在生成过程中掺入了“吊白块”的缘故。
“吊白块”的学名叫甲醛次硫酸氢钠,具有凝固蛋白的特性,是国家卫生部明令禁止使用的非食品添加剂。人一旦食用了这种含有“吊白块”的腐竹,就会出现胃痛、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对肾脏也有一定的损害。
某些人群应慎食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粽子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现在不仅仅是在端午节,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它也已经成为相当普遍且广受喜爱的食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宜吃粽子。
首先,粽子是用糯米做成的,黏性大,过量食用的话,易造成消化不良,产生腹泻、腹胀、腹痛等症状。老人和儿童消化系统功能比较弱,因此应慎食。其次,粽子中富含胶化物质,吃后会增加肠胃负担,患有肠胃疾病的人如果常吃粽子,很可能会加重病情。
另外,随着粽子越来越成为一种日常食品,其种类也越来越多。有很多粽子中加入肉馅和油性配料,油腻程度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当慎食。还有一些粽子里含有含糖量很高的豆沙、红枣等配料,糖尿病患者多食会造成胰岛功能受损,从而加重病情。
多吃味精不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味精的摄入量每人每天以不超过每千克体重120毫克为宜,如体重为60千克的人,每天的味精摄入量不应当超过7.2克。
生活中有许多人在炒菜做饭时,为了增加饭菜的鲜味,喜欢多放味精,这实际上是在不经意中损害着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因为味精中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在温度超过100℃的情况下它会变异产生一种新的物质——焦谷氨酸钠,这种物质不但没有鲜味,而且有毒,长期摄入对大脑、肠胃以及生殖系统都有不良的影响。此外,味精还能和酸碱类的物质产生化学反应,使谷氨酸钠变价为谷氨酸二钠,它同样对人体没有好处。
□ 温馨提示
炒菜时不应多放味精,以炒蔬菜为例,每14克蔬菜,味精用量应控制在0.5克左右为宜。
味精不宜每种菜必放,否则时间长了,人会对味精产生依赖性,造成食欲减退。
儿童不宜食用味精,否则容易造成缺锌,导致智力减退、发育迟缓等不良后果。
酱油、黄酱不宜生吃
许多人有生吃酱油、黄酱的习惯,他们一般认为,酱油、黄酱等调味料既然在加工过程中已经做过加热消毒等处理,生吃便没有什么不妥。其实不然,从饮食健康角度考虑,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因为尽管在制作过程中,酱油、黄酱已经进行过卫生处理,但是我们不可忽视在成品的运输、销售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在买回家中启封以后,我们不可能一次就将其吃完,肯定要自己保存起来,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后,其中的细菌含量就很有可能已经达到了危险的程度,这时如果生吃,往往会因此而致病。
□ 温馨提示
酱油的消毒比较简单。研究表明,一般在80~90℃的温度下,几秒钟内就可以杀死酱油中大部分致病菌。
喜欢蘸吃黄酱的人,可以先将黄酱炸熟再食用。
生吃白糖不可取
不少人喜欢生吃白糖,或者用生白糖拌菜,这的确省时省力,而且味道甜美。但是,从健康角度讲,生吃白糖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白糖是一种极易生虫的食物,尤其是螨虫。螨虫是一种微小的、难以用肉眼发现的寄生虫,它特别喜甜,而且在白糖中的繁殖速度极快。螨虫虽然很微小,但是如果进入人体,却会引起腹痛、腹泻、肠胃溃疡等多种疾病。如果进入肺中,还会导致哮喘与咳血;进入尿道,则可能导致尿路炎症,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
因此,白糖不宜生吃,应当经过加热处理后再食用。
□ 温馨提示
经过较长时间放置的白糖,尤其是已经出现结块或泛黄的白糖,食用时要格外注意,尤忌生吃。
食醋并非老少皆宜
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调味品,它不仅味道香美,而且还有开胃、解毒、软化血管、美容等功效,经常食用有益健康。但是,食醋也不宜过量,否则对身体会有伤害,尤其是老人和儿童,食醋时尤须注意。
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不挥发酸、氨基酸、糖等,能够刺激胃酸分泌,因此具有杀菌开胃的作用。但是当大量食用时,则会改变胃液的pH值,最后酸度过高,会损害胃黏膜及肠道。老人和儿童的肠胃器官比较脆弱,尤其易受损伤,而患有肠胃炎或食管疾病的人,则更应谨慎,不宜大量食醋。
此外,大量食醋还会影响筋骨的正常功能,也即中医上所说的“醋伤筋”。在骨骼发育和老化阶段,食醋过量会引起骨骼的软化,导致脱钙,人因此易骨折,儿童更可能导致骨骼的发育不良,出现佝偻、畸形。
□ 温馨提示
可在超市中购买专门供老年人和儿童食用的醋类产品,这种醋酸度较低。
吃醋并非多多益善
食醋具有开胃、解毒、美容等多重功效,适量食用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但是有些人认为吃醋是多多益善,甚至把醋当做一种饮料,在生活中大量食用,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醋中的主要成分是醋酸、氨基酸、糖以及多种挥发酸类,人饮用后会刺激肠胃分泌大量胃酸,帮助消化,增强食欲。但是如果食醋过多,很容易导致体内酸碱度失调,从而灼伤肠胃,腐蚀黏膜,还可能因此软化骨骼,流失钙质,极易导致骨折。
□ 温馨提示
不宜空腹喝醋。
美容用醋与食醋不同,在购买时需辨别。
喝绿茶有助于防晒
绿茶中的儿茶素有很强的抗氧化功能,将含有绿茶成分的护肤品涂抹在皮肤上后,即使被强烈的阳光照射,亦可让导致皮肤晒伤、松弛和粗糙的过氧化物减少约1/3。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从2001年起就开展了绿茶与防晒问题的研究。他们发现,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刺激皮肤产生大量过氧化物,它会使人的皮肤变得粗糙和失去弹性。
科学家们请试验者分别涂抹了由绿茶中提炼出来的儿茶素和不具有任何效用的安慰剂,再把每个人放于猛烈太阳下,结果发现,事前涂抹了儿茶素的人,皮肤中的过氧化物含量较另一组少了1/4~1/3,即皮肤受阳光损害的程度较轻微,从而证明绿茶中的儿茶素具有防晒功效。
饮用绿茶的防晒效果跟涂抹绿茶护肤品的效果相同,都可以减少皮肤中过氧化物的含量。
在夏季可多喝绿茶,以减少皮肤中的过氧化物,达到防晒效果,使皮肤更健康白皙。
□ 温馨提示
酸奶。酸奶会将皮肤调节成理想的弱酸性状态,它具有很强的漂白作用,可以淡化暗斑、黄褐斑,令皮肤白嫩、细腻。
大蒜。大蒜的强力杀菌和消炎作用可很好地消除暗疮。暗疮比较明显的人,在洗澡时可用1大匙脱脂乳加2~3滴大蒜精华素涂于脸部并进行按摩,加上洗澡水的蒸汽,有很好的效果。
芝麻。肌肤粗糙是由于日晒后没有彻底清除老化角质层,芝麻可以很好地改善这个问题。
适量吃鲜姜好处多
姜味辛、气微温、气味轻、无毒,四季不缺,是饭桌上不可缺少的作料之一。
由于生姜辣味特殊,不少人望而却步,殊不知生姜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生姜所含的乙酰水杨酸对降血脂、降血压、预防心肌梗死有特殊作用;姜所含的姜酚具有较强的利胆作用,可防治胆囊炎、胆石症;姜还可以调节前列腺功能,在控制前列腺素血液黏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最新医学研究还显示,经常食用生姜能够除去“体锈”。老年人的体表尤其是脸部的褐斑,俗称“老年斑”,这是体内自由基作用于皮肤引起的“锈斑”。体内自由基作用于各脏器形成类似的体锈,如果自由基过度活跃,可致人早衰。
营养学家研究发现,生姜所含的姜辣素和挥发油能够刺激神经系统,激发人的灵感。姜辣素和挥发油能够稀释血液,血液因而流动更加畅通,给大脑提供更多氧气。有助于使人思路开阔,提高创造力。
此外,中医认为姜有暖胃的功效,胃寒的人亦不妨吃些姜。
虽说生姜对人体有益,但是不可多食,因为生姜辛辣,凡阴虚内热、热病、疮疡、痔疾者忌之。实际上,即使无内热之人,如果过量久食,也会蕴热生病。
□ 温馨提示
不要去皮。有些人吃姜喜欢削皮,这样做不能发挥姜的整体功效。
凡属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从治病的角度看,生姜红糖水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有胃寒、发热的患者,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患者,也不能用于治疗中暑。服用鲜姜汁可治因受寒引起的呕吐,对其他类型的呕吐则不宜使用。
不要吃烂了的生姜。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它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从而诱发肝癌、食管癌等。那种“烂姜不烂味”的说法是错误的。
吃生姜并非多多益善,应该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