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诺斯的传说
在希腊神话和传说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米诺斯国王是诺色斯、克里特和整个爱琴海的国王。有一次他派他的儿子安德罗吉到大陆去参加运动会。不料,安德罗吉遭到了雅典国王的妒忌并被谋害致死。米诺斯震怒之下,发动战争,众神也纷纷降灾荒和瘟疫到雅典,雅典被迫求和,答应定期送童男童女到克里特。而米诺斯国王把他们关禁在迷宫里,或是让恶兽吃掉,或是饥饿而死。为此,雅典人惶惶不安。这是久远的希腊传说,尽管流传得相当广泛,但一直以来都没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20世纪初,英国的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斯带考古队来到克里特岛,经过3年的发掘,终于在克里特岛的伊拉克利翁市发现了米诺斯文明中最大最重要的王宫遗址——克诺罗斯王宫。而关于米诺斯国的传奇故事更是吸引了世人的注意。
忒修斯传说
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忒修斯因其英勇而成为亮点人物。他有过许多英雄的壮举,但他最伟大的行动却是杀死牛头人身的怪物米诺陶洛斯。
米诺陶洛斯是帕西菲王后与一头公牛交配后产下的怪物。当时,强大的国王米诺斯在克里特统治着希腊,他和帕西菲结婚,但帕西菲却爱上了一头漂亮的公牛。帕西菲让发明家代达罗斯为她制作了一只木制的母牛,以便于她可以藏在里面与公牛交配。以后她生下了可怕的米诺陶洛斯——一个半人半牛的怪物。
米诺斯便求助于代达罗斯,修建了一个巨大的迷宫来囚禁这头牛头人身的怪物。每隔9年,国王都要送14个雅典童男童女到迷宫喂这头牛头人身的怪物。这也是为死于雅典人之手的米诺斯之子安德罗奇斯报仇。在忒修斯以前,从来没有一个年轻人生还。忒修斯是雅典国王埃勾斯的儿子,他自愿前往。忒修斯承诺父亲他会回来,并且将升起白色的风帆来表明他的胜利。忒修斯杀死了牛头人身怪物,走出了迷宫。这样就结束了雅典年轻人被残害的无谓牺牲,克里特对雅典的统治也就结束了。
对于忒修斯的故事和克里特文明,后人曾做过深入研究。1900年,牛津阿尔莫宁博物馆的理事阿瑟·伊文斯来到了克里特。他的发现证明克里特不仅仅是伟大帝国的中心,而且有关忒修斯的故事远远不像曾经看起来的那般充满幻想。
忒修斯找到父亲的信物 油画
19世纪20年代的艾伦·瓦斯和19世纪30年代的卡尔·布勒根,发现了与克里特文明同时存在的“迈锡尼”文明的证据,这种文明明显独立于克里特文明。他们认为,在公元前1500年后某些时候,迈锡尼人征服了克里特人。至此,迈锡尼文明得以繁荣发展。这些材料,在某种程度上似乎进一步证实了忒修斯的传说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和迈锡尼人一样,雅典人是希腊人,所以忒修斯的胜利可能意味着在某次(或者连续几次)实际的战斗中迈锡尼希腊人击败了牛头人身的克里特人。
是忒修斯(或是他作为希腊人的象征)杀死了牛头人身怪物(或者怪物是克里特人的象征)吗?由于年代久远,此外也没有众多的史料可考,也许进一步的发现和研究能为这个看似完全虚构的故事增加一点可信度,从而解开克里特文明之谜。
米诺斯文明的毁灭
4000多年前,地中海上的克里特岛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心,考古学家们现在已经证明克里特属于东方式的奴隶制国家。它拥有强大的王权,处于被奴役的无权地位的是大量的奴隶和农民。从它的艺术面貌可以看出,它同古埃及、古希腊和美索不达米亚有诸多联系,但它并不是东方与西方这两个世界之间的简单过渡,古代东方文明对其影响颇大,但是东方帝国的威严、沉重的气息在它身上是看不到的。克里特艺术生动明朗,优雅秀逸,它最突出也最令人着迷的品质是世俗性和享乐性。克里特文明与后来的希腊文明缺乏直接的承继关系。但它却是后者真正的先导,它在气质上无疑更接近古代希腊。
克里特文明大约萌芽于公元前3000年,那时它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是爱琴海文明的发源地。我们追溯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在进入青铜时代这一阶段时,希腊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四大文明古国相比丝毫都不逊色。今天的考古学家们已经能够轻而易举地描绘出克里特文明的三个阶段,他们将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的克里特文明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部分,其中米诺斯王在位的时代是克里特文明的黄金时代。因此人们常常称克里特文明为“米诺斯文明”。
早期米诺斯文明(大约为公元前3000~前1900年),是青铜时代的早期。按考古学家伊文斯的说法,这种早期文明的辉煌发展,“决定因素……可以追溯到渡越利比亚海同尼罗河谷的公开交流”。这种文化交流,通过贸易,或是移民(他们是公元前3000年初埃及国王征服了整个埃及时被逐出的避难者)来进行。尼罗河三角洲的新技艺如宝石的雕琢和彩陶制造被移民们带到克里特,当地的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因而大大加速。
在这1000年之间,岛上人口增加速度很快。不仅南部麦沙拉平原拥有众多人口,东部地区也成了繁荣富裕的地区,一些重要的市镇和聚落也在沿海地区出现,如法莱卡斯折、普塞拉摩克洛斯、吉尔尼亚等。由于商品经济的促进,专业手工匠人阶层形成,烧制陶器、木器制作、房屋建筑、葡萄汁压榨等技艺都有所发展,贫富分化已相当明显,略显粗陋的只是金银饰品的制作。
中期米诺斯文明(约公元前1900~前1600年),是旧王宫和新王宫初期时期。这时期克里特岛奴隶制国家形成并开始强盛,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变化:第一,出现了王宫;第二,交通困难引起地方差异,文化开始统一。在克诺罗斯、费斯托斯、玛丽亚等地都修筑了规模宏大的王宫。这些王宫的形制布局大同小异,建筑风格和特征相同。
这段时期的陶器制作具有较高的水平,不仅有罐、钵、杯、碗、瓶诸多器型,而且彩陶也非常精美,盛行轮制陶术,生产的“蛋壳陶”非常薄。
王宫的壁画水平令人眩目,不仅富丽堂皇,而且其具有丰富的题材内容,有些壁画以花卉、叶草和海洋生物为主题,也有些壁画描绘宫廷宴乐、礼仪和竞技活动。
海上贸易在这段时期开始兴起和兴盛,因此米诺斯国逐渐富裕起来,它逐渐控制了爱琴海诸岛,以保护海上贸易、控制海上交通,并逐渐成为海上帝国。
晚期米诺斯文明(约公元前1600~前1100年),是“米诺斯霸国”。米诺斯文明在这段时期达到鼎盛。
在这段时期,作为一个世界强国,米诺斯完全有资格与埃及帝国、亚述帝国平起平坐。那些在埃及陵墓墙壁上留下了“岛民”形象的高傲大使们,不是作为臣服国进贡的使者,而是作为大国君王的送礼特使,昂首出入埃及、亚述帝国的宫廷。克里特国王就在豪华的克诺罗斯王宫里统治他的海外属地。
当时已出现具有较大规模的城市,据测算,首都克诺罗斯大概拥有8万人口,岛上有许多城镇。除此之外,米诺斯王朝版图已包括爱琴海诸岛和希腊大陆南部。
那时,米诺斯的海运非常发达,与埃及、叙利亚有较为频繁的往来,并在爱琴岛、希腊大陆南部伯罗奔尼撒沿海设立了商站。
米诺斯王朝在这段时期成为一方霸主。在当时的古代世界,其工农业、海运和商业都达到了顶峰水平。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次纵观克里特文明,它于公元前3000年萌芽,大约从公元前1900年开始进入繁荣期,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则达到全盛。然而,令许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迷惑的是,在公元前1450年左右,发展得蓬蓬勃勃的克里特文明竟在它的鼎盛时期突然于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其中缘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暂且看一看这样一种比较流行但并非共识的解释。
公元前15世纪中期,克里特岛饱受一系列地震及其余震的侵袭,这一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惊恐和沮丧使人们内部出现了纷争,克里特岛的祥和与安宁被打破了。战争终于在克诺罗斯王国和岛上其他统治者之间爆发了。虽然最后的胜利者是克诺罗斯王国,其他王宫都成了一片废墟,但克里特的实力却因为这场内部争斗而大为削弱。从此,它变得不堪一击。克里特的虚弱被希腊大陆上好战的迈锡尼人清楚地认识到了。
迈锡尼人最初从米诺斯人那里学会了航海技术,他们利用米诺斯人暂时的虚弱迅速出击,米诺斯人在许多岛屿上的殖民地很快就被他们占领了。他们一次次地试图攻占克里特岛,但都未能如愿。直到大约公元前1450年,另一种从天而降的自然灾难帮助进攻者终结了米诺斯文明。
克诺罗斯宫殿俯瞰,它是唯一幸存下来的米诺斯人的文明遗址。
在克里特岛以北约130千米,有一座桑托林火山岛,桑托林火山海拔仅566米,20世纪中的三次喷发规模不大,与维苏威火山相比其威力甚小,它的宁静使岛上居民祖祖辈辈感到很安全。然而,人类历史上最猛烈的一次火山爆发正是在这里发生的。那大约是公元前1450年前后,桑托林火山喷出多达62.5平方千米的火山灰渣,几乎在瞬间,厚厚的火山灰便把岛上所有的城市都埋在了底下。火山灰直冲天际,弥漫在空中,地中海东部地区都为其所覆盖。
据记载,当时埃及的上空曾出现了三天漆黑一片的情景,巨大的海啸也因火山爆发而产生,海啸引起的浪头高达50米,这滔天的滚滚巨浪迅速南下,很快便来到克里特岛,岛上的城市、村庄和良田都被摧毁了,港口设施被冲毁,船只被狂涛击碎,米诺斯无敌的舰队顷刻间化为乌有,整座岛屿几乎完全丧失了防御能力。
火山内部极大的压力迫使火山发生惊天动地的大爆炸,火山自行崩塌陷落,一个圆周足有60千米的火山口就此形成。炽热的岩浆喷薄而出,火山灰散落地点最远达70千米处。火山爆发给克里特岛带来了灭顶之灾,火山灰很快就掩埋了整座岛屿,克里特岛再次被火山爆发引起的海啸冲击,米诺斯的辉煌终于就这样毁于一旦。
真的是这样绝无仅有的一次火山大喷发,葬送掉了一个古老的文明社会的吗?克里特王国永远的消失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了,仅仅留下了神秘莫测的零星传说。
克里特岛上的迷宫是寝陵吗
在中国古代,认真思考生死问题的人们把人的身体称为“逆旅”,意思是身体只是灵魂在尘世间暂时歇脚的一个寓所。生和死,住所和寝陵,真的是没有什么分别吗?
4000多年前,地中海克里特岛山上居住的是米诺斯人,他们专门从事航海贸易,创造了比希腊还早的物质文明,而且成为一个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心。
克诺罗斯王宫里的各类建筑物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中央是一长方形的庭院,周围则是国王宝殿、王后寝宫,以及有宗教意义的双斧宫等房舍建筑,其间有门厅、长廓、复道、阶梯等相互连通,千门百户,曲折通达。宫里有水管和浴室设备,墙壁上有琳琅满目的绘画和浮雕,陈列着精美的陶器、织物和由金银、象牙制成的奢侈品。
这座规模宏大的克诺罗斯王宫是一个由团块结构房间集合成的建筑群,长方形中央庭院东西约29米,南北长约59米,围绕该庭院的是一些至少是两层,少数达四层的房屋。这些房屋看上去是极随意的胡乱组合,其实却是富有韵律的有机安排,所有的房间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封闭的整合体。从遗址平面图上看,宫室厅堂围抱,通道纵横交错,整个王宫很像是一块叫人眼花缭乱的集成电路板。建在丘陵上的宫殿随地势的高低起伏而错落有致,那些按不同功能需要设计,不计较对称规则与否的建筑物,以及厅室之间遍设的通道、楼梯、台阶,实在是错综复杂。从东麓远望,但见层楼高耸,门窗廊道参差罗列,蔚为壮观。因为建筑物分处于不同的水平上,阶梯和坡道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了。房间的通风和采光问题则以天井来解决。众多的梯道和天井又使建筑群的空间与受光生出无穷变化,整个宫殿楼层密接,厅堂错落,廊道曲折,实不愧“迷宫”之誉。
通向克诺罗斯王宫的“王道”
这座宫殿的中央庭院以石板铺地,建筑面积颇大,因而较为宽敞,给四周厅室带来了足够的阳光和空气。王宫西面还有一个较小的庭院,而西南部则是王宫的主入口处,宫殿大门的平面呈一个横向的“工”字形,在中间的横墙上开有门洞,在前面设一对有方形柱顶板、圆盘形柱帽和柱础,柱身为略呈上粗下细的圆柱。而西北角上有一个长方形露天剧场,它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早的露天剧场遗址。
穿过四对折门,便可以进入到这位于王宫心脏位置的幽秘的厅堂。厅内倚着北墙有一把带树叶状高靠背的石椅,椅背中间稍稍凹进,椅座近乎正方体,整座椅子的造型及图案显得过于简朴。王座两侧还有一些更加简陋的石头长凳,几乎就像我们在山路凉亭里见到的那些。宝座厅墙上布满根据残迹修复的壁画。王座两侧墙上对卧着一对鹰首狮身的神兽,昂着头,胸部绘有美丽流畅的涡卷状装饰图案。
中心庭院的西面,便是那所赫赫有名的有“御座之室”之称的地窖式祭堂。
祭堂呈长方形,中间涂成红色,门的右边,靠北墙有一个高背的石膏宝座,宝座的靠背很高,座位呈斗拱形状。宝座的前面,靠近门的左边有宽敞的阶梯向下通到一处神秘的窖穴。宝座两边,靠着墙壁的是石头长凳。
在外面前屋中,摆放着可能供祭祀时用的小型的石坛和陶坛。
克诺罗斯宫殿南边有闻名于世的两个牛角,它们曾被认为是神圣的象征。
当研究者们刚发现这个祭堂时,曾把它错认为是浴室,后来又认为是米诺斯王议政厅,称之为“御座之室”,但堂内那种结构,却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宗教祈祷场所的印象,所以此房间又叫“地下世界恐怖的法庭”。
面对着地窖式祭堂的是一排房屋,这些房屋中有一间的墙壁上绘有鹧鸪的壁画装饰,所以研究者们称其为“鹧鸪之室”。
“鹧鸪之室”内的壁画色彩清新显明,绝对不像3500多年前描绘的。研究者们认为,克里特的工匠们采用了一种绘画新工艺,即用一种新鲜的湿灰泥来涂画,在石灰泥干后就涂上一层薄薄的透明液体以防止褪色和干裂等现象。
在著名的“鹧鸪之室”的旁边,是一间里面有一个洗脚的水池的小房屋,房屋四周备有休息的石长凳。水池的水可以放掉,流至房屋门口的陶槽里。这个水池可能是供王宫的客人洗脚饮马饮骡之用的。离此不远的一间房屋较大,屋内还留有一只彩色红陶土澡盆的残片和烧水设备的遗迹,应该是为客人准备的浴室。
“后宫”坐落在山岗下的河谷边一个平台上,由著名的大阶梯将后宫与王宫连成一体。
大阶梯一共有五道,上面两道只剩下一些痕迹了,但仍不失宏伟庄严的气派。
沿着大阶梯向下走,中途在大阶梯左边有一堵米诺斯式的墙,墙上是一幅用浅蓝与赤褐色绘成的壁画。大阶梯右边是一道俯瞰中心墙壁的低矮栏杆,这种设计使阶梯具有了良好的自然光源,栏杆上竖着上粗下细的米诺斯式柱,支撑着阶梯上面的平台。柱基和窝眼都是原有的,研究者们对这些建筑进行了部分修复。
大阶梯的脚底,便是建筑精美的“后宫”了。
后宫中王宫妇女的房舍和王后的寝室位于后宫的中央,与外界隔绝,形成一个异常豪华的封闭区域。
后宫的一堵墙上,绘有蓝色的海豚和五颜六色的鱼,壁画是用珊瑚和海绵形状镶边,从那些珊瑚和海绵身上,向上冒出透明的气泡。这是整座王宫中最为精彩的一幅壁画。
整个王宫建筑中最引人入胜的建筑便要数“梯级宫”了。
梯级宫,由宽阔方便的阶梯与上下左右相连,通过阶梯向上通达两层楼房,向下也通达二层房屋,那些阶梯用一排排柱子分开,四周房屋围成一个天井,以便于采光。
在另一边,有一个门道通到更远一点的一套较小的屋子,这套房子外边没有门,只能从内厅进入。套房中有一间小小的浴室,有陶瓷制的澡盆,其样式和现代浴盆十分相似,地下有一个排放脏水用的洞孔。旁边还有一间当作厕所的小房子。
这间厕所建在3600多年前,简直让人无法相信——它居然是冲水厕所。厕所右方一块石膏板面上有一个槽,安放了大约57厘米高的座位。厕所过道外边有块石板斜向一个半圆形的洞孔,形成一个蓄水池,由此开出一个小导管通到大阴沟,这个通过大阴沟的孔穴部分被奇特的凸出物所遮蔽,从座位中心偏离开去,这样,就在右边给用作冲洗浴盆的容器留出了空间。
米诺斯王居住在后宫的几间正堂里。其中以“双斧大厅”的设计最为独特。
米诺斯王宫内景
“双斧大厅”和紧邻的房间是用一排柱子分隔开来的。这些柱子上都有用来安折叠门的凹槽。这种折叠门冬天可以关闭起来保暖,到了夏天,又可以把门折叠起来推进柱子上的凹槽,使室内气流通畅,清新凉爽。
克里特的建筑艺术是独具风格的。克里特的建筑全都是世俗性的,其主要类型除宫殿外还有旅舍、别墅、公共浴室、作坊等。米诺斯宫殿的外观不像亚述、波斯宫殿那样壮丽,它不追求统一宏伟的外部效果,但内部体验却极为丰富多样。建筑单元都很小,天花板很低,这是一种令人感到亲切的尺度。它的圆柱上粗而下细,使人产生一种俯瞰的感觉。壁画在建筑总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基本色彩是明亮的红、黄、蓝。在半明半暗的房间里,这些清新的壁画带来的是轻快活跃的气氛。克里特的城市国家就是环绕着米诺斯王宫这样的宫殿群形成的,宫廷就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不过,我们今天见到的米诺斯王宫并非一开始建成的样子。一开始的建筑已经在无数次的地震和其他灾变中面目全非了,如今的宫殿是历经数次修建后保留下来的古迹。最早一批建筑大约完成于公元前2000年,而挖掘所见的这批建筑,即伊文斯所谓的“最后宫殿”,则完成于公元前1700~前1500年之间,属于新王宫时期,是在旧王宫的废墟上重建的。
那么,这座富丽堂皇、结构复杂的巨大建筑真的是一座王宫吗?虽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一般都同意这种说法,但德国学者沃德利克则不赞同,而且其说法好像有所依据。在1972年出版的一本书中,沃德利克说:“克诺罗斯这座宏伟建筑,绝对不是国王生时居所,而是贵族的坟墓或王陵。”依据沃德利克的说法,被大多数考古学家所认为的是用作储藏油、食物或酒的大陶瓮,其实是用来盛放尸体的,尸体被放在里面后,加入蜜糖浸泡以达到防腐的目的;石地窖则被用来永久安放尸体;壁画代表的是灵魂转入来生,并且把死者在幽冥世界所需物品画出来。沃德利克还认为那些精密复杂的管道,不是为活人设置的,而是为了防腐措施的需要。
为了支持自己的说法,沃德利克提出几项很有意思的事实,比如说克诺罗斯这座建筑物的位置,绝对不是建筑王宫的绝佳位置,因为它所处的地方过于开敞,四面受敌,如若有人从陆上进攻即无从防卫。同时当地没有泉水,必须用水管引水,水量很难供应那么多居民。“王宫”及附近范围内也无一望即知是马厩和厨房之类的房屋,这里的居民难道不需要交通工具和食物?至于那些被认为是御用寝室的房间,更都是些无窗、潮湿的地下房舍,在气候温暖、风和日丽的地中海地区,绝不可能选择这样的地方来居住。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米诺斯国留给人们太多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