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具争议的马可·波罗

1254年,在意大利商业城市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一个叫马可·波罗的男孩出生了。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个男孩,他在长大后,竟会跟当时人们还非常陌生的、遥远的东方中国发生奇妙的联系。更想不到的是,他将在未来的几百年里成为影响西方世界的重要人物之一。1298年,当44岁的马可·波罗在热那亚的监狱里向狱友鲁思蒂谦口述他在东方的见闻时,大概没有人会想到,就是这本后来被称为《马可·波罗游记》的书,将会在西方世界引起怎样的轰动,激发多少发现者的灵感,又招致多少争议。

马可·波罗其人其事

马可·波罗(1254~1324年)出生于意大利古老的商业城市威尼斯。他的家族世代经商,其父亲和叔父常到地中海东部地区进行商业活动。据说,他的父亲和叔父曾因经商于1260年到过伊斯坦布尔,后来又到中亚的布哈拉,并且在那里遇到了一个波斯使臣,随即和使臣一起到了中国,见到了当时中国元朝的皇帝忽必烈。1269年,当马可·波罗15岁时,他的父亲和叔父才从遥远的东方回到威尼斯。回来以后,他们将在东方的种种见闻,讲给马可·波罗听,这使得他从小就梦想长大后做一个商人去漫游东方。

马可·波罗像

17岁那年,马可·波罗的这一梦想终于实现了。1271年,他的父亲和叔父决定再次动身去中国,并要带马可·波罗同行。于是,年轻的马可·波罗便以意大利威尼斯商人的身份,怀着对东方的向往,踏上了漫漫征程。他们从威尼斯起程,渡过地中海,到达小亚细亚,然后经由亚美尼亚折向南行,沿着底格里斯河谷到达巴格达,再由此沿波斯湾南下,向当时商业繁盛的霍尔木兹前进,继而从霍尔木兹向北穿越荒无人烟的伊朗高原,折而向东。在他们到达阿富汗的东北端时,马可·波罗由于适应不了高原山地的生活,不幸病倒了,只好停下来疗养。过了一年之后,马可·波罗恢复了健康,继续前进。大病初愈的他与父亲一道,克服了种种困难,才翻越了帕米尔高原后来到喀什,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部边缘行走,抵达叶尔羌绿洲,继而向东到达和阗和且末,再经敦煌、酒泉、张掖、宁夏等地,终于在1275年到达当时元朝的上都(即今天内蒙古的多伦),历时三年半之久。他们又到达大都(即今北京),并在那里居住了十几年。

据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当21岁的他跟随父亲和叔父去觐见忽必烈大汗时,忽必烈非常高兴,在宫内设宴欢迎,并留他们在朝中居住下来。由于马可·波罗聪明好学,很快就熟悉了朝廷礼仪,并掌握了蒙古语等语言。而忽必烈在和马可·波罗的接触中,对他产生了好感,于是授予他官职,对他很器重,曾好几次安排他到国内各地和一些邻近国家进行巡游和访问。根据游记记载,马可·波罗曾到过云南,他从大都出发,经由河北到山西,自山西过黄河进入关中,然后从关中逾越秦岭到四川成都,再由成都西行到建昌,最后渡金沙江到达云南的昆明。他还去过江南一带,取道运河南下,在他的游记里,有淮安、宝应、高邮、泰州、扬州、南京、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城市的记载,其中还记载他曾在扬州担任官职3年。此外,马可·波罗还奉命访问过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印尼、菲律宾、缅甸、越南等国。

马可·波罗行迹路线图(示意图)

后来,由于旅居中国多年,马可·波罗和他的家人开始思念故乡,非常渴望返回故乡威尼斯。终于在1290年底,大汗准许他们一家返乡,同时命他们护送阔阔真公主往伊儿汗国完婚。他们由泉州出航,由海路经印度抵达波斯湾,在那里父子三人由陆路返回威尼斯。据说,当马可·波罗回家时,模样像个乞丐,穿着一件破旧的大衣,就在邻居们怀疑的目光中,他脱下外衣,拉出衬里,只见里面塞满了各种珍贵的宝石。于是,马可·波罗的大名迅速传扬开来,而他也开始将把自己的见闻公之于世。1298年,马可·波罗44岁时,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两座城市之间的战争,结果被对方俘虏。在狱中,为了打发时光,马可·波罗向狱友们口述了他在东方的见闻,并由鲁思蒂谦执笔记录下来,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1324年,马可·波罗去世,葬在威尼斯的圣·多雷教堂,时年70岁。

可能马可·波罗永远也不会想到,当他的游记问世后,立即广为流传。700多年来,世界各地用各种文字辗转翻译,译本之多,超过了100种。据历史记载,《马可·波罗游记》是在1298年写出的,原本早就不见了,现存的各种版本有150种,包含多种语言的译本,最老的为1351年版,现在流行的是16世纪的版本。

《马可·波罗游记》的出现,在欧洲引起了巨大轰动,使西方人了解到原来还有一个比他们的家园更为富庶繁荣的东方世界。此后,西方人对东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出现了探寻东方世界的狂热。例如著名的发现者哥伦布,就深受马可·波罗的影响,企图开辟海上通向中国的航路。而当他于1482年8月3日开始航行时,随身携带的,就包括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书信,以及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如今,这本他作过眉批的书,还保存在西班牙的一座图书馆里。

《马可·波罗游记》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他们东行时的沿途见闻;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和游猎等事,以及在杭州、福州、泉州等地的见闻;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印度等地的见闻;第四卷记载了成吉思汗的后代之间的战争和在亚洲北部的见闻。全书共229章,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城市的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业、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

马可·波罗描述中的大都城,城墙用巨石砌成。

马可·波罗的这本游记,重点部分是关于中国的叙述,因为他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他在书中以大量的篇幅,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等。

马可·波罗的游记问世后,很多人因其内容新奇而争相传阅,成为当时很受欢迎的读物,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它打开了中古时代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在他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宽阔而富饶的国家和文明,引起了他们对于东方的向往,也有助于欧洲人冲出中世纪的黑暗,走向近代文明。其次,马可·波罗的游记对后来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也起了促进的作用。当时一些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队的领导人就是读过他的书后,从中得到巨大的鼓舞和启示,激起他们对于东方的向往和冒险远航的热情。因此,作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将地大物博的中国向欧洲人做出报道的人,马可·波罗被誉为“中世纪的伟大旅行家”。

据说,当马可·波罗临终时,他的朋友们都劝他取消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说法,因为只有这样,死者的灵魂才能进入天国。而马可·波罗马对那些好心人说的却是:“我所写下的还不及我看到的一半。”

质疑:马可·波罗游记是不是虚构的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马可·波罗的游记实际上是两个人合作的结果,即由马可·波罗口述,由鲁思蒂谦执笔,因此很有可能出现一种情况:这位充满想象力的作家会将情节夸张甚至添油加醋。而且,这部游记的原稿早就失传了,留存下来的只是一些经过不断誊写的手抄本,其版本据统计达150多个。这自然会产生许多前后矛盾和与史实不符的情况,而这也使得后世一些研究者产生了巨大的怀疑。

事实上,自这部游记成书700多年来,就不断有人质疑书中那些夸大和虚构的东西,甚至怀疑他是否真的到过中国。德国学者徐尔曼在其著作《中世纪城市组织》中就最早提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到过中国的观点,认为马可·波罗在元朝所谓17年的历史完全是荒诞的捏造。而另一位德国汉学家福赫伯也列举出了许多疑点加以印证。美国学者海格尔和英国学者克鲁纳斯、吴芳思等也不约而同写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的文章表示质疑。总结起来,他们的主要质疑集中在以下几点:

第一,马可·波罗自称在中国17年深受忽必烈器重,但是为何元朝史书中找不到哪怕一条可供考证的记录?包括他自称在扬州做官三年,扬州地方志里同样没有记载。

第二,他自称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但游记中叙述的许多地名、人名甚至动物、器件,都使用波斯人的叫法,而他并没有提到自己懂波斯语。

第三,游记中只是描写了一些人们较为熟知的资料,而当时最富中国特色的汉字、印刷术、茶叶、筷子以及其他极其引人注目的东西没有提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没有提到长城。

第四,游记中记载混乱、错误百出,并且描写了许多明显不符合史实的场面。例如他自称曾向元朝献抛石机帮助攻打襄阳,而实际上襄阳在他到中国前一年就撤围了。

其他疑点还有,书中几乎很少提到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也从未提到过他们的生意,没有提到过在中国符合他们身份的任何经商活动,这是否能从侧面说明他们没有到过中国,所以经商也无从谈起。怀疑者发现,马可·波罗回国时没有携带任何中国特有的东西,而威尼斯珍宝馆收藏的所谓马可·波罗罐,其实是14世纪的德化白瓷,与他毫无关系,而他带回的一些宝石实际上是波斯的特产。书中还有一些明显与史实不符之处,如将成吉思汗的病死说成是膝上中箭而死等,都属于明显的疏漏和错误。

尽管另有一些学者与上述怀疑的观点进行了辩护,但最终他们往往也陷入了困惑。比如:怀疑者认为关于马可·波罗自称在扬州做总管3年是谎言,因为史书和扬州地方志都没有记载。辩护者们解释说马可·波罗当时也许只是一个管理盐务的小官,因为他在游记中写到了产盐区长芦、海门和真州。但是扬州地方志中明确记载了元代大小官员,包括外国人的详尽名单,仍然没有找到他的记录。辩护者后来又解释说后人可能是将马可·波罗的原话“奉大汗命‘居住’扬州三年”误抄成了“奉大汗命‘治理’扬州三年”。但怀疑者马上反驳说仅仅“居住”扬州为何要“奉大汗命”,而且他“居住”扬州三年都做什么?似乎除了知道繁华扬州出产马饰外,就很少提到了。

马可·波罗描述中的扬州城

马可·波罗称扬州城中有12000座桥。

关于马可·波罗竟然没有记载长城的问题,辩护者认为元长城已经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况且元长城土木结构并非明长城砖石结构那样引人注目,因此没有引起他的足够重视。但怀疑者指出当时的长城其实损坏并不严重,如果马可·波罗真的游遍中国,必然要数次经过长城,不可能视而不见。而同时代的元朝大臣张德辉就曾记载“北上漠北途中,有长城颓址,望之绵延不绝”,为什么单单马可·波罗就忽视了它呢?

关于没有茶叶的记载,辩护者们认为可能蒙古人不喜饮茶,所以马可·波罗对此也无印象。但实际情况却是:忽必烈于当时已下令官方组织茶叶贸易,还曾设立常湖等处茶园都提司“采摘茶芽,以供内府”。而且,早于马可·波罗的一位波斯商人苏来曼在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就明确提到了茶。

关于汉字书法和印刷术,辩护者们的解释是马可·波罗不认识汉字,因此对中国汉字书法和印刷术不会做记载。但怀疑者认为,如果他真的到过中国,那么当他回到欧洲,看到落后的手写方式时,必然会联想到中国神秘的汉字书法和先进的印刷术,而比他早30年到蒙古的传教士鲁不鲁乞就记载了中国的书法和印刷术。

至于其他一些疑点,如筷子、缠足等,其他外国人著作如《爵士游记》、《中国和通向中国之路》中都有记述,而唯独马可·波罗游记里没有任何记载。更让人们产生疑问的是,这部书中的叙述描写常常充满夸张失实的情节、信口妄说的逸事,其中许多地方即使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夸张而令人吃惊的。由于书中动辄使用“百万”这个词,以至于人们送了“百万先生”的绰号给马可·波罗。

1995年,英国不列颠图书馆中国部主任吴芳思博士出了一本书,书中概括了前人对马可·波罗游记提出的疑问,结合自己的研究,明确表示:马可·波罗并未到过中国。吴芳思博士甚至进一步指出马可·波罗可能从来没有到比黑海沿岸和君士坦丁堡更远的地方,有关中国的种种描述则是从来往经过那里的波斯商人们口中打听来的,并加以想象和夸张而形成的。因为马可·波罗自称懂蒙古语和汉语,在意大利用法文写成此书,但书中很多名称却偏偏采用波斯语,而当时来往的商人们以波斯人居多。

假如这些怀疑者的论点成立,那么马可·波罗为什么要编造并不高明的传奇故事呢?对此,德国的徐尔曼教授认为他企图借以激发蒙古贵族对西方人士的热情和帮助,以及西方人士对东方古国的向往和兴趣。而另一部著作《详编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这很可能与他的社会地位较低而又想向上层社会爬有关。有一个例子也许能说明问题:和马可·波罗差不多同时代的、并自称是他的旅伴的约翰·曼德维尔,写出了《约翰·曼德维尔爵士的游记》。他也仿效马可·波罗的说法,声称自己和大汗共同生活了一年半。他的书和马可·波罗的书一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后来证明他是一个剽窃者,大量抄袭了阿尔伯等人关于中国的记述,这或许可以说明马可·波罗说自己到过中国也不过是追逐名利罢了。

《马可·波罗游记》书影

1999年,美国有关方面为了证实马可·波罗事迹的真伪,组成一个科学考察队。他们决定重走当年马可·波罗走过的道路,不过是用现代交通工具代步,并全程网上直播。

考察队先在北京集中准备,然后转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丝绸之路在敦煌以西分三条路线,马可·波罗走的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这条路,考察也选择了这条路线,1999年10月4日,考察从这里开始。大体上沿着马可波罗的足迹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经过河西走廊,黄土高原,于11月2日到达北京。11月5日,全部考察活动结束。考察队将自己的见闻和《马可·波罗游记》进行了比较,证明许多记载是真实的,但同时也有许多出入。

《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喀什是一个都会,当时归属大汗,这里是从西方进到中国的入口,中亚的通衢要道,城市繁荣,商业兴盛。考察队发现,这里的风情仍有不少和马可波罗的记述相似。马可波罗曾着重记述的葡萄和棉花,仍是这里主要的农作物。《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的丝绸、服饰、食品和手工艺品,不少在市场上还可以见到,并保持着旧日的风格与情调。《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叶尔羌的居民,因饮水带来的疾病使腿和喉咙肿胀而苦恼。结果他们在今天的叶尔羌,真的看到了这样的大脖子病人(因缺碘引起)。就这件事看,《马可·波罗游记》是真实可信的。不过经过考察,他们发现游记中有些记载属明显错误,还有些应该记下的事物没有记,而这些都足以成为否定马可波罗来过中国的依据。

游记中说在喀什和田这一带,丈夫如果外出超过20天,妻子就可以自行改嫁。考察队注意到,这里的妇女言行谨慎,出门还戴面纱,700年前也是这样,根本不存在这种风俗。游记说,在张掖的一座庙中,有几尊约5米的卧佛。考察队员、考古学家福克斯到张掖寻访时发现,这里的大佛寺确有卧佛,但其长度是游记所说的7倍,即35米。福克斯质疑:如果马可·波罗是亲眼看过,误差怎么会如此之大?福克斯感到《马可·波罗游记》中好些记述,不像是他自己的经历。如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非常危险艰辛,当年马可·波罗一路上遭遇的困难,肯定比他们今天遇到的要大得多,应该大书特书,但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仅占有200字的篇幅,不免使人生疑。

总之,经过切身体会,考察队发现了不少疑点。根据考察所得和其他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福克斯得出结论:《马可·波罗游记》对推动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确起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但马可·波罗极有可能没有到过中国。

接下来,那些收看网上直播的年轻人,在考察结束后进行了投票,结果65%的人否定马可·波罗到过中国,35%仍肯定他来过。仍然相信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人,承认游记里面有错误和缺失,但认为这并不能得出马可·波罗没到过中国的结论。他们认为:马可·波罗只是一个商人而非作家,游记是由他口述,别人写的;他到过的地方也许没有那么多,观察不仔细,记录也会有疏失,但记下的事物也够多了,何况在这次考察中不少也确实得到了证实。

回应质疑:另一种声音

尽管《马可·波罗游记》中的确存在不少疑点,那些认为马可·波罗在编造的研究者似乎有相当多的证据,但同时也有大量的学者认为这部游记所叙述的内容是不容置疑的,这些肯定者中间不仅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国际知名马可·波罗研究专家、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杨志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维护《马可·波罗游记》真实性的研究,他明确地表示,这部游记绝对不是伪造的。

杨志玖指出,当前所有怀疑论者的论据不外有四点:一是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史籍中没有一件有关马可波罗的可供考证的材料;二是有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在其书中未曾提到,如茶叶、汉字、印刷术等;三是书中有些记载夸大失实或错误,如冒充献炮攻襄阳、蒙古王室谱系等;四是从波斯文的《导游手册》抄来的。

对此,杨志玖认为,上述事例除第四点外,其他在马可·波罗的书中确实存在。但是由此断定马可·波罗的记载不可靠或他根本没有到过中国,显然过于草率了。因为在马可·波罗前后到达蒙古的西方传教士、使臣、商人留有行迹的不下10人,但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同样极少见于汉文记载。可见在汉文史籍中找不到名字或事迹并不是鉴定某一人物、著作真伪的唯一标准。而且他指出,在《永乐大典》中,他曾发现了一段与马可·波罗一家人离开中国有关的可供考证的资料。杨志玖认为,马可·波罗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人物活动和风土人情,其中大部分都可在中国文献中得到证实。随着研究的深入,还可以继续得到证实。虽然其中不免有夸大失实或错误等缺陷,但总体上可以说是基本属实。为什么非要抓住他没有提及的事或个别错误记载而全盘否定其真实性呢?不错,马可·波罗的某些记载确实有错误、不清楚和疏漏的地方,但同时持怀疑论者也没有认真仔细地对这些缺陷加以分析研究,找出其缺陷的原因,或根据可靠的资料证实其并非缺陷,而是以偏概全,夸大这些缺陷,进而怀疑其全部记载的真实性,抹煞马可·波罗书的价值和贡献。

另外一位学者、来自北京大学的党宝海博士,也认为马可·波罗到过中国是很有证据的,他对该问题有着独到的观点,其论据主要有:

首先,《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畏吾儿人(今维吾尔族)的祖先不古可汗是从树瘿里诞生的,13~14世纪的波斯文和汉文文献也记载了类似的传说。尽管马可·波罗的记载比较粗略,但故事情节基本相同。而这个传说应是马可·波罗在中国听到的,因为他在欧洲或近东不可能看到有关的文献。

其次,《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元朝政府在灭掉南宋后,大量拆毁南方的城墙,而在元朝有关文献里的确可见有关记载。迄今为止,马可·波罗是记载此事的唯一外国人。如果没有到过中国,他能从哪里抄袭呢?

另外,《马可·波罗游记》还写到忽必烈曾下令在国家主要道路的两侧栽植树木,给行人提供阴凉,指示方向,这条记载和同时期元朝法律的规定是一致的。而马可·波罗仍是记载此事的唯一外国人。

的确,几乎中国所有的元史和蒙古史研究者都认为马可·波罗到过中国,但这主要是基于他们的学术背景而不是所谓民族感情。当人们对元朝历史有较多了解之后,再去阅读《马可·波罗游记》,就能够明显感受到,如果没有到过中国,他根本不可能写出这样一部著作,因为书中涉及元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大量细节。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任何同时期的欧洲、西亚、中亚文献对元代中国的记述如此翔实。比如其中记载了忽必烈的生日、元朝的庆典及狩猎、元朝在东北和西南地区的战争、阿合马被刺事件、大都(今北京)与行在(今杭州)的高度繁荣、镇江的基督教教堂、中国各地的物产、宗教、风土人情等。事实上,学术界对13世纪中国的很多研究都要使用该游记提供的资料。从12~13世纪东西方的了解程度来看,如果马可·波罗没有到过中国,他决不可能靠抄袭写出这部行记。

马可·波罗描绘的忽必烈的生活

从上至下分别为:忽必烈一次猎获了100万只猎物;忽必烈喜欢带着狮子和狗去狩猎;忽必烈和妻子一同就餐。

对于那些质疑者,党宝海博士等人也有自己的看法。他们指出,像吴芳思本人并不是元史或蒙古史专家,而只是一个中国问题的研究者。具体到对马可·波罗的研究,她对元代历史没有深入的了解,因而不具备必要的知识基础。她的论据大多是引用其他学者已有的观点,比如德国学者的研究,她自己并没有提出有力的新证据。另外,吴芳思认为马可·波罗抄袭,那她必须告诉我们,马可·波罗究竟抄了谁的什么书。她不可能回答出这个问题,因为12~13世纪没有哪个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能超过马可·波罗。

最后,持肯定观点的学者们一致认为,从身份来看,马可·波罗是一个得到忽必烈信任、享受特权的色目人,能出入元朝统治的高层,地位相当特殊,这和学界的主流看法是一致的。从马可·波罗本人的特点来看,他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惊人,对不同地区的物产,如矿物、动植物的观察非常细致,也很关注各地的商业活动、经济水平、宗教信仰、风土民情等,他四处旅行,记录了各地的地形和交通状况。不过,马可·波罗爱吹嘘自己,喜欢夸大其辞。

另外,也有一些外国研究者加入到为马可·波罗辩护的行列中来。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摄影师麦可·山下先生,为了证实自己的看法,曾用了一年时间,重走了马可·波罗的中国冒险之旅,试图解开有关真相。结果他发现,马可·波罗所描绘的世界,精确程度之高令人惊奇,有太多的信息可以证明这一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绝对不会如此精确地描绘出一些的细节。

不过,由于观点对立的双方势均力敌,都认为自己有充分的证据,所以,马可·波罗有没有到过中国将要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悬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