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弃的吴哥古城
吴哥古城大约建于12世纪前半叶吴哥王朝全盛时期,当时,高棉国王苏耶跋摩二世信奉婆罗门教,为了祭祀“保护之神”毗湿奴,便建造了著名的吴哥窟(也称小吴哥)。吴哥窟是属于印度教的神庙,在吴哥窟周围一度坐落着一座由苏耶跋摩二世主持修建的城市。但现在已经消失了。吴哥窟轴线向心形平面布局乃是由拥有柱廊的许多矩形平面所组成。在矩形平面矗立着一座座塔,愈接近中心主塔者其规模愈大。较大的塔,其塔身轮廓之曲线,多少带有印度教神庙的特色,尽管吴哥文明深受印度教文化影响,并是在继承印度教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多数学者认为吴哥文明的高度发展是印度教文化的发源地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吴哥的建筑工艺。大吴哥位于吴哥窟的北部,是阇耶跋摩七世统治时期建造的新都。吴哥城规模非常宏伟壮观,护城河环绕在周围。城内有名式各样非常精美的宝塔寺院和庙宇。在吴哥城的中心是巴扬庙,它和周围象征当时16个省的16座中塔和几十座小塔,构成一组完美整齐的阶梯式塔形建筑群。吴哥古城独特而永久的魅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它与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观”。考古学家们在柬埔寨的丛林中发掘吴哥古迹时,一次次地为吴哥古迹所感叹,也一次次地产生疑问:吴哥古城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又是为何被人们遗弃了呢?
吴哥王朝的发展
公元6世纪下半期,曾经兴旺发达的扶南王国开始走向没落,真腊国在北方地区逐渐崛起,最终取而代之。伊奢那跋摩一世登上真腊王座后,锐意进取,大胆改革,并派出使者出访中国,向中国皇帝讲述自己国家历史的变迁、真腊兴起及取代扶南的过程、两代先王及在位君主的作为等等。中国史官们根据真腊使者的叙述写成“真腊传”列入官史之中。《隋书·真腊传》记述的就是实现这个历史转变的真腊。
伊奢那跋摩一世把都城建在伊奢那补罗,研究者们把伊奢那补罗作为国家首都时的文化称为前吴哥文化,建筑和雕刻构成了这一文化的主体。
作为王都,伊奢那补罗对经略东西部都十分有利,它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还是一个文化中心。全城有居民2万余户,10余万人,在当时是一个大城市。
城内的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世俗的建筑,这类建筑的代表作是王宫,宫中的宫殿宽阔而高大,《隋书》中称它为“大堂”,是国王听政之所,光护卫阶庭门阁的武士就有上千名。二是宗教方面的建筑,这类建筑以寺庙和宝塔为主。高棉人对超人的力量即神有着虔诚的信仰和崇拜,于是便把想象中神的形象塑造出来供奉在寺庙和宝塔中。那时,息瓦教和诃里诃罗教是两个最大的宗教,前者崇拜林伽,后者信奉一种把毗湿奴与湿婆合而为一的偶像。这些建筑用砖石建造,并尽量加以装饰和美化。装饰的主要手段和形式是雕刻,比如在门楣和天花板等处雕刻各种图案花纹,塔式建筑分为单塔和塔群。印度风格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和雕刻有着明显的表现,但高棉人已经发展出了具有高棉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
由沙石建成的石门
构成前吴哥文化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碑铭,它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它的存在与宗教活动有关,许多碑铭的内容反映了宗教的活动与传播。今天,当人们把一块块石碑从地下挖出来时,碑铭就成了解读柬埔寨古代历史的珍贵史料。这里的碑文,是前吴哥文化中的珍宝,文字优美,富于韵律,十分适合阅读,文章或委婉悲痛,或铿锵有力,极具文学价值,使你在了解真实的吴哥历史的同时,又领略到了高棉人的文学神韵。目前人们已知的最早的碑铭,刻在今吴哥波雷发现的公元611年的石碑上。人们还发现了这之后的一些石碑。从611年到9世纪初统一的真腊王国建立之前的石碑上,碑铭差不多都是用梵书刻写的。而从伊奢那跋摩一世建都伊奢那补罗开始,又出现了用高棉文刻写的碑铭以及高棉文同梵文并存的碑铭。这一变化是历史的一个转折,它凸显出高棉民族文化的发展,反映出当时人们在书刻记载重大历史事件和宗教活动的碑铭时已打破梵文的垄断,开始使用本民族的文字。高棉的民族文化已经在印度文化的影响中繁衍起来。
公元9世纪初,琱耶跋摩结束了近200年的分裂局面,将陆真腊与水真腊合而为一,创建了吴哥王朝在柬埔寨历史上最灿烂辉煌的时代。
琱耶跋摩二世是吴哥王朝的缔造者,虽然缺乏文献记载,但还是能看出他是一位大有作为的国王。他在考仑山京城及其附近地区修建了王宫和行宫,还修建了一座著名的寺庙——宝剑寺,这些建筑的风格,对后来的吴哥式建筑具有启蒙作用。
在宗教方面,阇耶跋摩二世任用了一位精通婆罗门教经典的婆罗门僧侣伊朗亚达玛,由他制定了一套与婆罗门经典相符的典礼仪式,并创立了一个新的宗教——天王教。印度教把林伽作为造物之神湿婆的象征;天王教把林伽视为湿婆和王权的化身加以崇拜,还把林伽像供奉在京城中央圣山的尖塔上。这种宗教是神与王的统一,是加强王权和巩固统治的工具。阇耶跋摩二世还赐名婆罗门为“巴辣菇”,意为“圣贤之士”,并加以供养,为吴哥走向辉煌奠定了文化和政治基础。
阇耶跋摩二世死后,他的儿子阇耶跋摩三世继承王位。阇耶跋摩三世鼓励生产,减轻赋税,国内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虽然他没有多大的丰功伟绩,但在他统治期间,吴哥王朝更加强盛了。
毗湿奴像
吴哥窟的5座塔倒映在水池中,中央的塔高达60米。吴哥遗迹群与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水是高棉人生存、繁衍、走向文明的源泉,他们的生活与水息息相关。在吴哥建筑周围可以看到星罗棋布的水池。水池布局合理、设计精妙,众多的建筑总是环绕在水池之旁。
阇耶跋摩三世死后无嗣,由其堂弟继承王位,这就是因陀罗跋摩一世。他的最大功绩是,作为第一个在吴哥地区兴建水利工程的真腊国王,建造了一个庞大的水利灌溉系统工程。他利用一个人工开凿的蓄水湖,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丰产的稻田。后来,人工灌溉系统的高度发展,促进了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的经济的发展,才使吴哥王朝的统治者,能够以吴哥地区为中心,建立起一个人口稠密、中央集权制的强国。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灌溉系统,也才能使吴哥王朝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建造规模宏大的吴哥王城和吴哥寺等一系列建筑。由此可见,因陀罗跋摩一世为吴哥王朝的兴盛打下了物质基础。
在建筑艺术方面,砖石结构的建筑是从因陀罗跋摩一世开始的。他建造的有神牛之意的波利科寺于公元879年建成,专门供奉他的父母、外祖父母和阇耶跋摩二世及王后的神像。研究者们认为,巴孔庙、波利科寺及其洛利寺,标志着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开端。
在政治方面,因陀罗跋摩一世还划分了王室内部的等级,建立起王室体制,为以后各朝代所沿用。由于他卓越的政绩,后人在碑铭中称颂他为“王中的狮子”。
因陀罗跋摩一世死后,由其子继承王位,称耶输跋摩一世。这是一位在吴哥王朝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帝王。耶输跋摩一世也非常重视水利灌溉系统的建设,他登上王位不久,就在都城的东北建造了东巴莱湖,这个大水库长7000米,宽2000米,与暹粒河相通。发展和完善水利灌溉系统,对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来说,意义十分重大。耶输跋摩一世在建筑方面的功绩远不止于此,他还设计了一个新都,根据他的名字起名为耶输陀罗补罗。这是在吴哥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吴哥城,占地约26平方千米,是环绕着巴肯山的天然山丘建造的,四周有一条200米宽的护城河。在都城中心的巴肯山上还建造了5座砂岩方塔,中间一座供奉着国王自己的形象湿婆林伽。耶输跋摩一世还在全国各地修建了代表湿婆教、毗湿奴教和佛教等各种教派的寺庙共达100多所,它代表了吴哥早期的建筑风格。
在政治方面,耶输跋摩一世不仅击退了侵扰真腊沿海地区的占婆和爪哇海盗,还扩大了王国的疆土,使疆域东至占婆,西抵缅甸,北至老挝中部,南达暹罗湾直至马来半岛北部,与扶南国全盛时期的疆土不相上下。
由于缺乏史料,关于10世纪时期吴哥王朝的历史,除留下的寺庙建筑遗迹以外,其他方面就知道得很少了。这些遗留下来的古迹,可以让现代人清楚地看到当时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但却无法知道具体的历史事件。当时中国正处在唐末及五代的动荡时期,根本找不到有关吴哥王朝的任何记载,历史学家们只好在那些残破的碑铭上寻找线索。不幸的是,目前10世纪的吴哥历史仍是空缺的。
由于耶输跋摩一世统治时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10世纪以后,吴哥王朝走向了更辉煌的时期。苏耶跋摩一世在11世纪初期,击败他的竞争对手,登上了吴哥王朝的王位。苏耶跋摩时期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披梅那卡寺和茶胶寺。披梅那卡寺“(空中宫殿”)是当时吴哥的王宫,故有“天宫”之称;茶胶寺是第一座用砂岩建成的高棉庙宇。在宗教方面,苏耶跋摩一世是第一个皈依大乘佛教的真腊国王,因而在其死后人们给他以高尚的圣名——“涅槃佛”。
耶输跋摩一世死后,乌迭蒂耶跋摩登上王位,在他统治期间,发生了多次战争。由于国王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军事首领,因而在战争中取得了完全胜利。在这一时期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建筑,其中以巴普昂寺最为有名,它与“空中宫殿”同属于一个类型的建筑。乌迭蒂耶的重要业绩是在吴哥城的西郊,开凿了西巴莱湖,这是一个长8000米、宽2200米的大水库,它扩大了灌溉系统,对发展农业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12世纪,自称“太阳护卫神”的苏耶跋摩二世登上了吴哥的王位,他带领军队东征西讨,使真腊国的疆土日益广阔。1128年,他率军征讨现在越南境内的大越国,并使其臣服,他还依靠强大的军力使宿敌占婆沦为自己的属地长达5年之久。他使吴哥王朝成为当时东南地区的王者,也使他本人成为柬埔寨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国王。
苏耶跋摩二世的武功,让后人赞叹不已。然而他为修建豪华的庙宇,而耗尽国力、民力的行为,也使他留下了千古骂名。苏耶跋摩二世是一位无坚不摧的勇士,也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家。他主持建造了自己的陵墓,即举世闻名的吴哥窟。吴哥窟的地基总面积在40000平方米以上,上面至少建有10余个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建筑物和其他遗迹,从1112年开始建造,到1201年才全部完成。其中心神殿高40米,供奉着一尊毗湿奴金像。有人称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建筑物。
由于苏耶跋摩二世好大喜功,沉醉于庞大的神庙的建筑,耗尽了国力,1150年他死去以后,吴哥王朝便一度出现了衰落的景象。于是,占婆便乘机大举入侵,大约在1175~1181年间,占婆占领真腊达5年之久,与过去吴哥军队占领占婆的时间相等。
直到阇耶跋摩七世登上柬埔寨历史的舞台,吴哥才又重新走进鼎盛时期。1181年,他率领军队彻底击溃了占婆军队,使吴哥结束了长达30年的动荡局面。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并努力开拓吴哥王朝的版图。除真腊以前的领土被收复以外,现在的老挝、泰国、马来半岛的北部和缅甸的一部分也成了吴哥王朝的领土。这位战功卓著的国王还进一步发展水利事业,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鼓励工商业,使吴哥王朝进入了历史上最富强的时期。
阇耶跋摩七世是吴哥王朝最杰出的君主,他把吴哥王朝推向最鼎盛后,总结了苏耶跋摩二世的历史教训,建造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吴哥通王城(大吴哥),并在城内建造了众多的宝塔、寺庙等建筑。直到今天,人们仍能从柬埔寨丛林的废墟中一睹吴哥通王城当年的风采。
寻找吴哥艺术发展的轨迹
纵观吴哥的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发展过程,可谓漫长而曲折,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幼稚到成熟的漫漫长路。它从公元1世纪开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繁荣,在公元9世纪以后达到了顶峰。人们在探索吴哥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沿着柬埔寨历史变迁的印迹,层层而上,描绘出整个吴哥艺术的发展轨迹。高棉的寺庙,以吴哥城为中心,向四面辐射,遍及全国各地。各个时期的寺庙代表了各个时期高棉人在建筑和艺术上所达到的水平,表现出各个时期的风貌和形成的风格。当人们将其贯穿起来,便会发现,它犹如一个艺术百花园,争奇斗艳,婀娜多姿,各展风采,使人们从一个艺术台阶步入另一个艺术台阶,直到艺术的高峰。
吴哥城有5个城门,每个城门的顶端都有一尊四面佛,由四条巨大的象腿支撑。佛像四面代表喜怒哀乐四态,嘴角神秘的浅笑平和而宽厚,“高棉的微笑”因此而得名。
最先让研究者们感叹的是众多的建筑及石雕艺术品。这个艺术平台是由阇耶跋摩二世建造的。这位国王不仅缔造了吴哥王朝,还奠定了吴哥艺术的基础。被爪哇人俘获的经历不但促使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反抗外族统治的斗争中去,同时,也使他看到了异族宗教和文化的精华,为创造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取了大量的营养。
802年,他正式宣布国家独立,从而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同时,也预示着一个文化复兴时期的到来。他将政治与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坚硬的政治内核包装上绚丽的文化外衣,一时间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亮点。他先后在湄公河下游的因陀罗补罗、诃里诃罗洛耶、阿摩罗因陀罗补罗、摩诃因陀罗跋伐多建立都城,并在每个都城里展示艺术成就,成为留给今人的一笔文化遗产。
这一时期的雕刻艺术,以荔枝山上的摩诃因陀罗跋伐多最为有名,它们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代表的是为吴哥文明奠基的那个时代,它们处在同一个文化平台上。当然荔枝山上的建筑可称得上是它们中的代表,我们不妨称它为“荔枝山文化平台”。
“荔枝山文化平台”上的建筑包括荔枝山上的丹雷格拉、奥邦、卢阿列、克登斯拉、特莫达、果基、果罗霍姆和山外的桑波波雷古、波雷波罗萨等。该平台建筑以“山形建筑”为主要特色,建筑物高大,而且多层。它以砖石为建筑材料,且建在山上,这同宗教理念相一致。建筑上的雕刻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正面过梁浮雕图案呈现多样化,支撑建筑物的柱子也发生了变化,方柱或八角形主柱取代了以前的圆柱,柱面饰满花纹和人物雕像。三角楣的楣框呈猫爪印形。求变、追求多样性是这一时期雕刻艺术的潮流。
研究者们从荔枝山平台向上探寻,就来到了阇耶跋摩二世选定的都地——罗鲁豪斯。巴孔庙、波利科寺和洛利寺是当时都市中最恢弘的建筑。三座庙宇是早期吴哥文化的代表作,而且是早期吴哥时代建筑物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在三座建筑中仍然体现了对多样性的追求。三座寺庙建筑并非完全一样:一类是多层的山形建筑,如巴孔庙;另一类则是把多个建筑共建在一个台层上,便于祭祀先人,波利科寺和洛利寺即是如此。但它们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每座庙内都供奉着象征人神合一的湿婆林伽。这些供人们崇拜的偶像实则是当政国王的形象,每一个湿婆林伽都具体有所指。
这一时期建筑物的雕刻,在艺术上更显成熟。罗鲁豪斯建筑群标志着高棉建筑和雕刻艺术经过本土艺术与外来艺术的交融后,诞生了本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有人说这是高棉古典艺术的开端。
9世纪末,耶输跋摩一世当政,他把首都从罗鲁豪斯迁到吴哥通王城,在吴哥地区建立了第一个都城。耶输跋摩一世是一位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十分渊博的学者。他既热衷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学习,也乐于接受外来的优秀文化。耶输跋摩一世也是一位乐于在建筑上下功夫的国王,特别是对于寺庙,他更是情有独钟。新都是围绕着巴肯山建筑的,整个布局以它为中心展开,寺庙也是以巴肯山为中心建造。在他建造的众多寺庙中,以巴肯寺最为有名,它是吴哥文明形成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寺的核心部分是5座用砂岩砌成的塔,呈梅花状分布在一座名叫“耶输跋摩山”的山上。中间的一座内供奉着湿婆林伽——国王自己的形象。巴肯寺有大小塔100多座,分层排列,高低相间,布局完整而协调。巴肯寺仍是以砖为主的砖石结构建筑,具有早期吴哥建筑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普侬巴肯、普侬格罗姆和普侬博,它们建于同一时代,具有共同的文化和特性,构成了巴肯风格。
巴孔庙东景
10世纪中叶,吴哥王朝又出现了一位充满智慧和远见的国王,这就是因陀罗跋摩二世,他建筑的“空中宫殿”和班迭斯雷庙把吴哥艺术水平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所谓“宫殿”,并非王宫,而是国王和王公们祭祀的神殿。宫殿构筑于高台之上,远远望去,就像悬在空中。在设计上,它独具匠心,增加了前代所没有的回廊。“空中宫殿”回廊建筑是后来有名的吴哥寺回廊的雏形,后者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并趋于成熟的。
班迭斯雷庙东楼门主祠堂
学者称吴哥文明代表着东南亚文明的最高成就。
创新的另一项标志性建筑则是班迭斯雷庙。这是一座以精美著称的珍珠般的小型庙宇,无论是造型,还是雕刻,它都堪称是吴哥建筑中的一颗明珠。这是一座供奉婆罗门教主神的圣寺。寺门上的浮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显示出高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雕刻的题材广泛,有神像,也有图案花纹,还有神话故事,细致精美,是高棉古代艺术的杰作。同前代相比,班迭斯雷庙在布局上跳出了把建筑物建在高台的各阶层的固有格局,而将塔寺建在平地上,只将中心部分建在一个较低的平台上。这样,建筑群的布局显得分散、匀称和疏朗,给人以爽朗的感觉。在用材上,班迭斯雷庙用以石为主的砖石结构代替了以砖为主的砖石结构建造。石结构的重要性被大大突出,高棉人在此基础上,将后来的建筑完全采用石结构。
总之,耶输跋摩一世和因陀罗跋摩二世创造了吴哥艺术史上的空前时代。吴哥艺术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勤劳智慧的高棉人,在此基础上把吴哥艺术推向了顶峰,吴哥寺是这一辉煌时代最耀眼的建筑,在建筑技巧和雕刻艺术上都成为空前的奇观。
还有在阇耶跋摩七世时建造的巴扬庙,是吴哥时代最成熟的艺术作品,是吴哥艺术的最高峰。而且吴哥文化以此为代表,形成了巴扬风格的艺术。
吴哥古城建立和湮灭之谜
重现于世的吴哥古迹,具有独特和永久的魅力,这使世人为之倾倒、赞服,同时又使人们产生了无穷的遐想和许多疑点。由于有关柬埔寨中古时代的史料极其缺乏,所以这些疑点就成了千古之谜。
疑点之一是,何人建造了美妙绝伦的吴哥古城?它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精雕细琢,遍布浮雕壁画,其技巧之娴熟、精湛,想象力之丰富、惊人,使人难以置信,以至于长时间流传吴哥古迹是天神的创造,不可能出自凡人之手。在垒砌这些建筑时,没有使用黏合剂之类的物品,完全靠石块本身的重量和形状紧密相接,丝丝入扣。时至今日,吴哥古迹的大部分建筑虽历经沧桑,却仍岿然不动。吴哥古迹充分向人们展示了柬埔寨人民高超的艺术才能和过人的智慧。
疑点之二是,通过对吴哥城的规模进行估计,在这座古城最繁荣的时候,至少100万居民生活在这儿。可是为什么这样一座繁荣昌盛的都城竟然淹没在茫茫丛林里呢?它的居民为什么都不见了呢?有人猜测,这里曾流行瘟疫或霍乱之类的疾病,使他们迅速地在极短时间内全部死去;还有人猜测,可能是外来的敌人攻占这座城市后,将城里的所有居民赶到某一地方去做奴隶了。
疑点之三是,在柬埔寨历史上放弃吴哥是一个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一度强大的吴哥王朝的瓦解。那么,是不是有别的因素呢?中国有一些学者认为,这种结局与暹罗人的不断入侵有关,这使得高棉人作出了撤离吴哥的最终决定。自从暹罗人不断强大后,使高棉人蒙受了深重的灾难和巨大的损失。日益衰竭的国力使高棉人无法应付暹罗人的挑战,只好采取回避的方法。O.W.沃尔特斯博士也有相似的看法。但是他认为,吴哥王朝的衰弱和抵抗力的丧失,并非完全是暹罗人所造成,而是高棉王族之间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结果。这时,暹罗人入侵,从而导致了吴哥王朝放弃古城之举。
15世纪上半叶,吴哥王朝被迫迁都金边,曾经繁华昌盛的吴哥城,杂草灌木丛生,逐渐被茂密的热带森林湮没。从此,它留下了一系列的问号和悬案,有待后人去探索研究。